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详解演示文稿第一页,共六十五页。优选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免疫第二页,共六十五页。
一、正常菌群(normalflora)
存在于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同的腔道粘膜上的、正常情况下对人无害的细菌。
第三页,共六十五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正常菌群营养作用生物拮抗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第四页,共六十五页。肠道益生菌的保护作用第五页,共六十五页。
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
特定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致病条件
二、机会致病菌第六页,共六十五页。
机会性致病菌主要特点:
来源于人体正常菌群,但在异常情况下引起菌群失调。
1.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
2.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
3.新的机会性致病菌不断出现。
第七页,共六十五页。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第八页,共六十五页。菌群失调的原因
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放射性核素、激素等治疗,杀灭大量敏感菌,使某些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优势增生。
因感染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使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
因手术或器械性检查等医疗措施使局部免疫力受损,而有利于细菌的侵入。一二三第九页,共六十五页。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
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第十页,共六十五页。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性第十一页,共六十五页。感染(infection)
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生活时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
外来微生物体内微生物宿主微生物感染传染第十二页,共六十五页。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毒力(virulence)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
在规定时间内,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第十三页,共六十五页。细菌引起疾病的条件
细菌毒力的强弱
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的数量
细菌入侵的部位
宿主的免疫力第十四页,共六十五页。毒力细菌的毒力物质侵袭力毒素表面结构侵袭性物质外毒素内毒素第十五页,共六十五页。(一)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第十六页,共六十五页。
1.
粘附素:使细菌粘附在敏感细胞的表面,利于细菌的定植、繁殖。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如菌毛;脂磷壁酸等。
2.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黏附与定植------表面结构第十七页,共六十五页。3.侵袭性物质
侵袭素:使细菌能够侵入敏感细胞内。
侵袭性酶: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等。
第十八页,共六十五页。微菌落微菌落生物膜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微菌落4.细菌生物被膜
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利于细菌粘附;阻挡抗生素的渗入及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第十九页,共六十五页。(二)毒素
1.外毒素(exotoxin):
细菌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毒性强
细胞毒
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有选择作用
神经毒
蛋白质;不耐热
肠毒
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外毒素类毒素
分子结构为A-B模式0.3%~0.4%甲醛第二十页,共六十五页。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五页。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五页。2.内毒素(endotoxin)
菌体破裂后才释放出来。
毒性弱。
脂多糖,耐热,100℃1h不被破坏。抗原性弱,抗体无中和作用;不能用甲醛脱毒为类毒素。
对组织无选择性,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与DIC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五页。内毒素结构示意图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五页。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五页。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五页。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体液因素皮肤与粘膜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五页。1.皮肤与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
①健康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有阻挡和排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②可分泌多种杀菌物质。
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屏障结构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五页。2.血脑屏障:阻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3.胎盘屏障: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五页。
吞噬作用小吞噬细胞---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MPS)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第三十页,共六十五页。1.吞噬和杀菌过程
⑴趋化:吞噬细胞定向聚集到局部炎症部位。⑵接触:即病原体附着到吞噬细胞表面。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五页。
⑶吞入:
形成吞噬体(phagosome)
吞噬(phagocytosis)
吞饮(pinosome)⑷杀灭与消化: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
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五页。2.杀菌作用:
主要借助于溶酶体内的依氧和非依氧两大杀菌系统。
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五页。依氧杀菌系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使分子氧活化成为多种活性氧中介物(reactiveoxygenintermediate,
ROI),直接作用于微生物。
通过髓过氧化物(myeloperoxidase,MPO)和卤化物的协同而杀灭微生物。
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五页。非依氧杀菌系统:不需要分子氧的参与,主要由酸性环境、溶菌酶和杀菌性蛋白构成。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五页。未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杀菌效力较弱;活化巨噬细胞(需要T细胞介导应答中释放的淋巴因子,其中以IFN-γ最为重要)杀菌效力明显增强,能有效杀伤、清除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五页。3.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出胞外。
不完全吞噬:某些胞内寄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在免疫力低下的机体中,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称为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造成细菌的扩散。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五页。组织损伤: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的多种水解酶也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五页。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五页。第四十页,共六十五页。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五页。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五页。体液因素1.补体(complement)2.溶菌酶(lysozyme)
3.防御素(defensin)
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五页。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IgGIgDIgMIgEIgACD+4Th1CD+
8CTL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IFN-IL-2、TNF-
粘膜免疫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五页。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
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特点:
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对他种抗原无效。
不能遗传给后代,需个体自身接触抗原后形成,一般需10~14天。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五页。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外菌(extracellularbacteria)指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细菌。
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抗菌免疫的特点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五页。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菌中和毒素
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五页。抗体对胞外菌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阻止细菌粘附:sIgA的作用(2)调理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表面具抗体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1)阻止细菌粘附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五页。(3)激活补体溶菌:IgM、IgG抗体与抗原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4)中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起主要保护作用。抗毒素只能与游离的外毒素结合才有中和作用。
尽可能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五页。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防卫能力。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以及抗体的中和毒素作用,在抗胞外菌感染中起主导作用。胞外菌的消除,主要依靠体液免疫系统特异性抗体的作用。抗体与补体协同,作用可得到加强。第五十页,共六十五页。(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少数致病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称为胞内菌(intracellularbacteria)
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五页。兼性胞内菌(facultativeintracellularbacteria)
对人类致病的兼性胞内菌: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肺炎军团菌和李斯特菌等。
专性胞内菌(obligateintracellularbacteria)
只能在细胞内生存,如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五页。抗胞内菌感染的主要目的是---
杀灭细胞内细菌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的防御机制。在致病过程中,胞内菌也有存在于细胞外的阶段,故特异性抗体也有辅助抗菌作用。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五页。1.吞噬细胞胞内菌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中介物(ROI)、活性氮中介物(RNI)的能力增强,尤其是大量一氧化氮(NO)的产生,使之能有效杀伤多种胞内菌。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五页。2.细胞免疫:
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发挥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CD+4Th1细胞是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
。
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五页。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
抗胞内菌感染吞噬细胞抗体补体吞噬细胞NKCD4+Th1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五页。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五页。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
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条件致病菌;隐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五页。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传播:肺结核;百日咳;军团病
♪消化道传播:菌痢;伤寒;霍乱;食物中毒。
♪皮肤创伤传播:气性坏疽;化脓性感染。
♪节肢动物传播:鼠疫;恙虫病。
♪性传播:淋病;梅毒。
♪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如结核分支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五页。(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常可获得足够的特异性免疫力,能够抗御相同致病菌的再次感染。二、感染的类型第六十页,共六十五页。
(二)显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
当宿主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度假二手房合同模板
- 清洁公司租赁印花税协议
- 环保工程现场施工员聘用协议
- 桥梁施工项目合同转让协议
- 营销争议保证金协议书
- 员工投诉与培训与发展
- 草原瑜伽静修活动租赁合同
- 城市地铁钻探施工合同
- 停车场安全监控系统施工协议
- 水电安装施工员聘用协议范本
- 重庆财经学院《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MOOC】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河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议程例文(3篇)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附答案
- 【MOOC】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GB/T 44898-202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通则
- 糖尿病伤口护理
- 建筑师业务实习答辩
- 第07课 开关量的与运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课件
- “小城镇建设”论文(六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