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中学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徐汇中学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徐汇中学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徐汇中学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徐汇中学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应用(8分)1.按要求填空。(5分)(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2)杜甫《登高》中“_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3)《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此处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按要求选择。(3分)(1)文学社“中华古典诗歌”专栏征集描写诗人的对联,以下对联最不可能会被收录的一则是(A)(1分)A.描写曹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B.描写陶渊明——桃源无意,黄发垂髫怡哉乐;南岳有情,青山飞鸟悠然佳C.描写杜甫——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D.描写辛弃疾——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斗牛,剩有悲壮词千篇。(2)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D)(2分)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1\*GB3①在人和人的关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2\*GB3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3\*GB3③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4\*GB3④在孩子眼里周围的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A.=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B.=1\*GB3①=3\*GB3③=4\*GB3④=2\*GB3②C.=2\*GB3②=3\*GB3③=4\*GB3④=1\*GB3①D.=2\*GB3②=1\*GB3①=3\*GB3③=4\*GB3④二、阅读(4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8分)=1\*GB3①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2\*GB3②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3\*GB3③不过,说到解脱人生的痛苦,我还要说几句题外的话。王维也是一个能够自我解脱的人,因为他对佛理有一种觉悟。佛教认为人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可以摆脱的,所以他就推衍出他自己的一个做人的道理,并且用这个道理去评论古人中的嵇康和陶渊明。在王维看来,受约束与不受约束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保持清白与同流合污也没有什么不同,陶渊明与其后来沦落到乞食,当初还不如向督邮折腰以保住自己的俸禄。是何言也!做人怎么能够做到黑白不分、是非混淆的地步!古人曾说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你拿着国家的薪水,吃着老百姓种出的粮食,却不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事情,这难道是超脱吗?这难道是得道吗?=4\*GB3④苏东坡的超脱就与王维完全不同,他可以对自己遇到的艰难和挫折持超然态度,但在朝时职责所在却绝不肯缄默不言。为争论变法的事,他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因此被一再贬官,最后被贬到海南岛,没有房子住,不得不睡在槟榔树叶底下,那真是饥寒交迫。可是他毫不在乎,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得道和超脱!=5\*GB3⑤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孟浩然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6\*GB3⑥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了赵国的上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李白诗中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他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又认为追求名利是可耻的。所以他的理想是在建功立业之后飘然而去,不接受任何名利和禄位的奖赏。=7\*GB3⑦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3.依据文本内容,概括王维的人生态度。(2分)王维笃信佛理,随遇而安,对是非善恶不愿过多计较。4.第=5\*GB3⑤段中,朱自清认为“孟浩然仕隐两失”,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联是(B)(2分)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B.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D.杨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5.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作品,谈一谈你对于第=1\*GB3①段划线句的看法。(4分)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因为其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只得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寻求摆脱世俗桎梏的渴望诗人可谓“仙而人者”。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虽因政治失意而发出了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以及对于年华易老、人生短暂的感叹。但在下阕末尾,却仍能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可见其襟怀超旷、善子于自解的特质。因而,可以称苏轼为“人而仙者”。(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10分)(甲)拿来主义(节选)=1\*GB3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2\*GB3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选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乙)拿去主义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⑥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⑦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6.分析(甲)文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强调我们一味地送去,甚至没有主张“拿来”,引出下文“自己来拿”的阐述。评分说明:内容、结构7.结合具体内容,简析(甲)(乙)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3分)(甲)文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乙)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8.请分析(甲)(乙)两文观点的异同之处。(4分)异:甲文批判了中国文化交流中“送去”时的媚外表现,主张送去后要“拿来”;乙文主张“拿来”后要“送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或)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同:两文观点本质上都强调文化要双向交流。评分说明:相异2分,相同2分(三)阅读以下作品,完成第9—10题。(6分)阮郎归·春思欧阳修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9.下列关于这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2分)A.本首作品可以收录于《诗余大全》。B.“南园春半踏青时”交代了创作作品的时间、环境。C.“花露重,草烟低”描绘出一幅凄冷幽暗的暮春之景。D.本首作品用语清丽,情思宛转。10.结合作品,请赏析画线句。(4分)画线句以“青梅”、“柳”、“蝴蝶”等多意象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用“豆”和“眉”来形容梅和柳,观赏精细,比喻贴切,颇具匠心;“日长蝴蝶飞”与前一句,动静结合,看似寻常之景,却耐人寻味,和下片“双燕归”暗合,寄寓了抒情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寂寞、思念之情,情感蕴藉。评分说明:手法1分、景物特点1分、情感1分、效果1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1\*GB3①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已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2\*GB3②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3\*GB3③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1\*GB3①,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2\*GB3②生人以求所欲。”=4\*GB3④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5\*GB3⑤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注释:=1\*GB3①蠲贷:免除租税。=2\*GB3②裒割:搜刮。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累擢襄州别驾提拔(2)振除灾诊同“赈”,救济(3)请亟捕贼立刻(4)今视其文,信然确实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最接近的一项是(D)(2分)A.帝变色B.明年,盗杀武元衡C.非所以发扬盛德也D.子父女母交口教授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评分说明:1个分句1分;重点词:征(人名)、成、后嗣、宜、而(表承接)。14.第=4\*GB3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15.结合全文,请分析作者认为“居易其贤哉”的理由。(3分)白居易开始以正直之道奋发;在天子面前争论安危,虽然中途遭到贬逐,但晚年更加不衰。评分说明:本题要求概括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由“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可知,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即可。

参考译文:白居易,宇乐天,他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白建,当年建功,赐田庄于韩城,子孙就在那里安家了。后来迁居下邦。他的父亲白季庚,是官彭城令,在李正己叛乱时,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回归朝廷,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已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常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0分)(甲)《劝学》(荀子)=1\*GB3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GB3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