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_第1页
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_第2页
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_第3页
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_第4页
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心理學

第10章慢性疾病之適應

張朝凱2007/01/07健康心理學

1慢性疾病之適應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

1.瞭解慢性疾病的涵義。2.能知道慢性病造成的影響為何。3.清楚因應慢性疾病的一般原則。4.對於慢性疾病的管理有基本的概念。慢性疾病之適應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2慢性疾病之適應慢性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不同的疾病類型會造成個人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上持久且嚴重的後果,最常見的有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就界定而言,具備下列三種特徵時,個人才會被稱為罹患了慢性疾病,即個人失去部分身體功能、身體的病灶是不可復原的、需要長期照護與訓練自我照顧。本章目的在說明整體性上慢性病對原本生活的衝擊多是全面性的影響,包括身體、服業、社交等功能的改變,因此更需要在心理上調適病人這個角色,加上不同病症隨之引發的一些情緒、自我、生理、職業工作及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都需要被處理。亦即,慢性疾病的照顧並非只需要留意照顧,自我、家庭、工作、社會等層面的提升與改善也同形重要。本章以糖尿病、癌症為例說明他們的處理與因應原則。而慢性病之有效處理與因應的探討面向包括:1.因應慢性病上哪些是最合適的方式?2.增加正確慢性病的信念是重要的,而哪些是需要的信念?3.全人照顧下,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照護方法與原則。慢性疾病之適應慢性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不同的疾病3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顧名思義,相對於任何急性發作的疾病,慢性疾病指的就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隨著時間的變化,它會造成持久且嚴重的結果,像是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就界定而言,一個人具備下列三種特徵,才會被稱為罹患了是慢性疾病:1.個人失去了一部分的身體功能。2.病程由某些無法改變、且無法逆轉的身體原因所造成的,換句話說,身體的病灶是不可復原的。3.一旦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長期照護,囡此患者除醫療協助外,需要訓練自我照顧,患者的動機相當重要。自我評量1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顧名思義,相對於任何急性發作的疾病,慢4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由於慢性疾病有以上三種特徵,所以在照顧和適應上和急性疾病是相當不同的。急性疾病,像是感冒,一般來說發作的較快,時間短,在處理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可以完全復原的;而慢性疾病往往與自我長期養成的不良習價有關,病程會不斷變化,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通常還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悉心注意病症的變化。在現今的社會中,因為科技的進步與醫療的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大多數的人們也會盡可能的讓生命延續下去,也因為如此,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然而,隨著腳步加快、壓力增大、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影響等因素,慢性疾病也隨之增加。自我評量1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由於慢性疾病有以上三種特徵,所以在照顧5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6由於慢性病是一種長期的、與過去生活習慣有關的疾病,病患一旦罹患慢性病,將會對原本的生活造成衝擊,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包括身體、職業、社交等功能的改變,處處受限的生活也會使得病患、心理在調適病人這個角色上,更是一大挑戰,也會隨之引發一些情緒、自我、生理、職業工作及家庭等方面的問題。以下列點詳述之: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由於慢性病是一種長期的、與過去生活習慣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7ㄧ、情緒的影響最先出現於慢性病患的情緒是「否認」,「否認」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心理免受到衝擊而產生的防衛機制,病患為了可以不要承受疾病的威脅,下意識地阻斷現實中自己對疾病的了解,可能表現的形式有:將疾病看成不那麼嚴重、或認為這個病很快就會過去,甚至有病人會直接否認得到某種慢性病。「否認」是發生在面對疾病時一開始的階段,則對病患來說是有保護的作用,這種情緒幫助病患成功的控制面對疾病的情緒反應,如暫時不覺得慢性病那麼恐怖,壓力也較能減輕,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病人不舒服的症狀和減輕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但是,若「否認」是在發生在復健(rehabilitative)階段則會對病人有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在病人需要接受治療或醫囑的時候,否認疾病的存在,反而會耽誤治療的進行或影響對生活的重建。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8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種情緒是「焦慮」這也是慢性病人常見的心理現象,有時甚至會因為因疾病引起的死亡害怕,也可能讓人感到焦慮。「焦慮」其實在慢性病病程中會時有時無地出現,如癌症病人感受到一點點身體的不對勁或改變,便會懷疑自己是否有復發或病情更加嚴重的焦慮。「焦慮」不但是一種心理損害,也會阻礙正常功能的運作,許多研究指出高焦慮的病患通常治療效果比較差(Graydon,1988;Carey&Burish,1985)。許多事件會使病人的焦慮增加,如:等待檢驗結果、接受侵入性治療、治療的副作用出現、擔心疾病復發等等。雖然對疾病的「焦慮」會隨著治療較為減少,但是當擔心併發症的發生或是疾病對生活的影響越大時,焦慮、也會隨之滲透或影響個人。因此,在對慢性病患做評估衡鑑和治療時都必須注意「焦慮」這個議題。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9ㄧ、情緒的影響第三種情緒為「憂鬱」反應,研究指出住院慢性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經歷過中度憂鬱症狀,甚至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經歷過重度憂鬱症狀(Moody,

McCormick,&Wiliams,1990;Rodin&Voshart,

1986)。在適應慢性疾病中,「憂鬱」比否認和焦慮更晚出現在病程中,大部分時候,在一開始知道疾病的診斷時,「憂鬱」心情還不會出現,但當了解整個疾病會產生的影響後,病患會有較多的憂鬱心情,而且也是時有時無地出現,主要的原因是,隨著時間個人疾病的失去功能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對個人的平擾性也越來越大,面對健康一天一天的失去,心情漸漸低落。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10二、個人自我概念「自我(self)是心理學中主要的概念之一,自我是一個人性格健康或是脆弱與否的主因,因此要了解慢性病造成的影響,一定要了解疾病對病患自我的影響。首先,要先澄清自我概念(self-concept)與自尊(self-esteem)的差別,所謂「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特質和特性的穩定信念,「自尊」則是指個體如何評價自我概念,覺得自己的特質是好還是壞,這兩者都是個人穩定的特質。但當有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出現時,如得到慢性病,會使病患對自我的看法(包含自我概念與自尊兩者)有重大的改變,這可能是短暫的,也有可能是長期的。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二、個人自我概念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11三、生理上問題人罹患慢性病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面對身體方面的改變和不舒服。在「身體形象(bodyimage)」方面,身體形象是指個體對自己生理功能和外表的評價和知覺。研究指出住院病患的生病期間對自我「身體形象」滿意度是快速下降的(Schwab&Hameling,1968),而且這種對自己身體形象的負面評價會一直持續,有時需要一年以上才能調適。但在面部毀容的病換中,他們幾乎持續無法接受他們改變後的外表,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面貌某種程度代表人格,面貌受損會使得病患本身和他人都會覺得人格上是有污點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面部的改變無法隱藏或偽裝,病患、必須面對其他人的眼光,如厭惡和拒絕。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三、生理上問題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12四、職業與社交問題慢性病也會使得病患在職業活動和工作狀態方面產生問題,許多病患可能必須大幅更改他們的工作方式或內容,如一個業務員在得知有巔痛症之後,就不再能開車到處拜訪客戶,必須改成利用電話工作。另一個重要的生活改變就是在病患接受診斷之後,即面臨到一個困擾,就是要如何重新建立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們會抱怨他人表現出拒絕或同情的樣子,但自己的表現常引起別人這樣的反應,因此會使病患的社交生活會受到影響,病患、可能從社交生活中退縮或是強迫自己進入社交活動中。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四、職業與社交問題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13五、對家人和照顧者的衝擊家中有人罹唐、慢性病,對家庭的衝擊方面其實相當大。家庭是一個社會系統,當某個家庭成員打斷了原本的生活模式,勢必會影響其他家人的生活,一個最主要的改變便是病患會增加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依賴,若是病患、又是己婚的,其配偶的責任就會更大,有些責任也可能會落到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身上,此時,病患的家庭會覺得生活失去控制,覺得應付這些改變是有困難的,在家中原本角色也會需要調整改變,同時必須促使他們重新去適應新角色,並了解到他們的娛樂和休閒時間相對會減少。這些加進來的責任會使得事情更難處理,尤其是當家庭成員的擁有的資源或幫助本來就不夠多時,因為疾病而伴隨來的新任務就會變的更加困難。徒然增加的家庭責任,可能導致小孩在同儕團體中被排擠,因而產生曠課、性行為開放、濫用藥物、對抗家人的情形出現。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五、對家人和照顧者的衝擊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14一、慢性病的因應(一)慢性病患者常用的因應方法1.否認2.蒐集疾病相關資訊3.尋求支持4.預想未來可能的結果5.尋找意義自我評量3(P.298~P.300)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一、慢性病的因應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15一、慢性病的因應(二)有效因應慢性病的方法1.哪些特質因應的較好2.主動的因應3.多重策略4.正常化自我評量3(P.300~P.301)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一、慢性病的因應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16二、增加對慢性病的信念(ㄧ)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二)患者對疾病的解釋(三)對疾病的控制感自我評量4(P.301~P.302)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二、增加對慢性病的信念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17三、有利的疾病處理(一)身體方面的復健(1)學習如何盡量使用身體。(2)學習如何調適身體功能以因應環境的變化。(3)學習管理身體的新技巧。(4)學習一套必需的治療計畫。(5)學習如何控制能量的消耗。1.發展完善的治療計畫2.遵循醫囑自我評量5(P.302~P.303)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三、有利的疾病處理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18三、有利的疾病處理(二)心理方面的復健1.藥物治療2.短期的心理治療3.患者的教育計畫4.放鬆與運動5.社會支持與支持性團體自我評量5(P.302~P.303)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三、有利的疾病處理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19一、糖尿病糖尿病在台灣是第四個最普遍的慢性疾病,它是由於「膜島素分泌不足」或「體內某些組織對膜島素的阻抗」進而對於醣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造成損害。膜島素是由肝臟的β細胞(betacell)所產生的,是葡萄糖能夠進入細胞的關鍵,而人體的能量來源主要是葡萄糖,因此當葡萄糖由於某些原因無法進入細胞時,葡萄糖會繼續停留於血液中,會引發低血糖症,身體也會不斷的傳送需要食物的訊息給海馬迴,而使得患者一直有不飽足感,而形成了糖尿病的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一)糖尿病類型第一型是「胰島素依賴型」,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二)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P.305~P.306)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0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1.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問題糖尿病的治療目標在於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由規律的胰島素注射(特別是第一型)、飲食控制、體重控制、運動。許多糖尿病患者並不了解他們面對的健康危險,因此「教育」在介入中也是重要的。自我評量6(P.307)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1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2.糖尿病的治療介入大量認知行為的治療介入於糖尿病的患者中,以增加醫囑的遵從,如適當的自我注射、監控血糖濃度、壓力管理計畫等。直接對行為的介入也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除了讓患者了解治療計畫的知識外,也要幫助患者在面對誘惑的環境時(如吃大餐的誘惑),仍能維持治療計畫的實行,因此亦可著重於社交技巧和問題解決技巧的訓練。自我評量6(P.307)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2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3.遵循醫囑的議題對「改變生活型態」建議的遵從度是相當低的,原因可能有:(1)這些只被當做隨便的建議而己,(2)這些都是非常難改變的健康習慣,(3)其他的併發症可能在初發後15~20年才會發生。而患者通常不是有意不遵從,而是忘記了。在改善遵循醫囑方面,須教導患者與糖尿病有闋的知識與健康信念,另一方面,有強烈自我效能厭的患者也能對疾病有較佳的控制。另外,當患者與醫師共同分享治療目標時,遵從也會改善。自我評量6(P.307~P.308)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3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4.青少年糖尿病忠者的特殊問題前面曾經提到,第一型的糖尿病通常會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這個時候的青少年正在發展獨立與自我概念,在這樣的時期得到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帶來的限制,卻和此時的發展任務是不一致的,他們可能會認為,這些飲食的限制或胰島素的注射是一種外在的規定,而且他們可能也會為了避免同儕的拒絕而忽略適當的治療。在他們與家人的關係中,父母或家人也會以某些反應來減低治療的努力。他們會對剛診斷出糖尿病的青少年限制更多,把它們視為孩子,更加重了他們的依賴性。這樣的問題會變的越來越重要,而健康心理學家能夠幫助這類患者,他們能夠涉入治療,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增加醫囑的遵從、適應和控制,並且可以幫助概述問題,以達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自我評量6(P.308)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4一、癌症(一)癌症性質與病因「行為」、「性格」與「壓力」是影響病因及病程發展最有關的心理社會因素。

(P.308)(二)癌症的影響與困難1.社會支持2.婚姻與性關條3.癌症病人的自我表徵

(P.309~P.310)(三)癌症的因應正向的適應癌症,可透過增加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控制感,因為能控制情緒反應及生理症狀,對心理社會適應特別重要。(P.310)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癌症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5一、癌症(四)癌症治療策略治療癌症主要分成三個方面,藥物、行為及心理治療。1.癌症除例行治療外,其他的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化療引起的噁心和嘔吐、治療厭食或其他飲食困難、情感疾患或控制疼痛等為主(Jacobsen,Bovbjerg,&Redd,1993)。自我評量7(P.311)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癌症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6一、癌症(四)癌症治療策略2.癌症也會借助一些行為治療的方法協助個案,其焦點多在於壓力、疼痛、食慾、化療或放射治療引起的副作用的控制等(Spiegel&Bloom,1983),也希望幫助個案減少憂鬱與壓力荷爾蒙、尋求意(Antonietal.,2001)、或對病程有正向的看(Cress,Antoni,McGregor,2000)。近來建議加入運動,對患者的心理與生理有益(Coureya&Fridenreich,1999)放鬆、催眠、認知重新評估等也是常用的技術。使病患在化療中「分心」,例如:放鬆訓練和引導式想像可減少副作用與焦慮的產生(特別是小孩),這部分可訓練患者自己在家中練習(Carey&Bursh,1988)。自我評量7(P.311)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癌症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7一、癌症(四)癌症治療策略3.透過個別心理治療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焦慮、憂鬱、自殺意念,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如不能專心等),或因疾病產生的家庭管理或溝通的問題,或因疾病加劇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工作或社交困難等,這部分主要是危機性的特殊處理(Taylor,

2003);若採行家庭治療在於提高家庭的支持度(Mestersetal,1997),提供家庭成員彼此溝通的機會。團體治療或支持性團體也可加強癌症病患對疾病的適應。自我評量7(P.311)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癌症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28ThankYou

ThankYou29健康心理學

第10章慢性疾病之適應

張朝凱2007/01/07健康心理學

30慢性疾病之適應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

1.瞭解慢性疾病的涵義。2.能知道慢性病造成的影響為何。3.清楚因應慢性疾病的一般原則。4.對於慢性疾病的管理有基本的概念。慢性疾病之適應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31慢性疾病之適應慢性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不同的疾病類型會造成個人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層面上持久且嚴重的後果,最常見的有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就界定而言,具備下列三種特徵時,個人才會被稱為罹患了慢性疾病,即個人失去部分身體功能、身體的病灶是不可復原的、需要長期照護與訓練自我照顧。本章目的在說明整體性上慢性病對原本生活的衝擊多是全面性的影響,包括身體、服業、社交等功能的改變,因此更需要在心理上調適病人這個角色,加上不同病症隨之引發的一些情緒、自我、生理、職業工作及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都需要被處理。亦即,慢性疾病的照顧並非只需要留意照顧,自我、家庭、工作、社會等層面的提升與改善也同形重要。本章以糖尿病、癌症為例說明他們的處理與因應原則。而慢性病之有效處理與因應的探討面向包括:1.因應慢性病上哪些是最合適的方式?2.增加正確慢性病的信念是重要的,而哪些是需要的信念?3.全人照顧下,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照護方法與原則。慢性疾病之適應慢性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不同的疾病32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顧名思義,相對於任何急性發作的疾病,慢性疾病指的就是一種「慢性、長期的疾病」隨著時間的變化,它會造成持久且嚴重的結果,像是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症等。就界定而言,一個人具備下列三種特徵,才會被稱為罹患了是慢性疾病:1.個人失去了一部分的身體功能。2.病程由某些無法改變、且無法逆轉的身體原因所造成的,換句話說,身體的病灶是不可復原的。3.一旦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長期照護,囡此患者除醫療協助外,需要訓練自我照顧,患者的動機相當重要。自我評量1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顧名思義,相對於任何急性發作的疾病,慢33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由於慢性疾病有以上三種特徵,所以在照顧和適應上和急性疾病是相當不同的。急性疾病,像是感冒,一般來說發作的較快,時間短,在處理方面以藥物治療為主,可以完全復原的;而慢性疾病往往與自我長期養成的不良習價有關,病程會不斷變化,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通常還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悉心注意病症的變化。在現今的社會中,因為科技的進步與醫療的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大多數的人們也會盡可能的讓生命延續下去,也因為如此,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然而,隨著腳步加快、壓力增大、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影響等因素,慢性疾病也隨之增加。自我評量1第一節何謂慢性疾病由於慢性疾病有以上三種特徵,所以在照顧34慢性疾病之适应-张朝凯医师课件35由於慢性病是一種長期的、與過去生活習慣有關的疾病,病患一旦罹患慢性病,將會對原本的生活造成衝擊,產生全面性的影響,包括身體、職業、社交等功能的改變,處處受限的生活也會使得病患、心理在調適病人這個角色上,更是一大挑戰,也會隨之引發一些情緒、自我、生理、職業工作及家庭等方面的問題。以下列點詳述之: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由於慢性病是一種長期的、與過去生活習慣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36ㄧ、情緒的影響最先出現於慢性病患的情緒是「否認」,「否認」是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心理免受到衝擊而產生的防衛機制,病患為了可以不要承受疾病的威脅,下意識地阻斷現實中自己對疾病的了解,可能表現的形式有:將疾病看成不那麼嚴重、或認為這個病很快就會過去,甚至有病人會直接否認得到某種慢性病。「否認」是發生在面對疾病時一開始的階段,則對病患來說是有保護的作用,這種情緒幫助病患成功的控制面對疾病的情緒反應,如暫時不覺得慢性病那麼恐怖,壓力也較能減輕,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病人不舒服的症狀和減輕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但是,若「否認」是在發生在復健(rehabilitative)階段則會對病人有不利的影響,尤其是在病人需要接受治療或醫囑的時候,否認疾病的存在,反而會耽誤治療的進行或影響對生活的重建。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37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種情緒是「焦慮」這也是慢性病人常見的心理現象,有時甚至會因為因疾病引起的死亡害怕,也可能讓人感到焦慮。「焦慮」其實在慢性病病程中會時有時無地出現,如癌症病人感受到一點點身體的不對勁或改變,便會懷疑自己是否有復發或病情更加嚴重的焦慮。「焦慮」不但是一種心理損害,也會阻礙正常功能的運作,許多研究指出高焦慮的病患通常治療效果比較差(Graydon,1988;Carey&Burish,1985)。許多事件會使病人的焦慮增加,如:等待檢驗結果、接受侵入性治療、治療的副作用出現、擔心疾病復發等等。雖然對疾病的「焦慮」會隨著治療較為減少,但是當擔心併發症的發生或是疾病對生活的影響越大時,焦慮、也會隨之滲透或影響個人。因此,在對慢性病患做評估衡鑑和治療時都必須注意「焦慮」這個議題。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38ㄧ、情緒的影響第三種情緒為「憂鬱」反應,研究指出住院慢性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經歷過中度憂鬱症狀,甚至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經歷過重度憂鬱症狀(Moody,

McCormick,&Wiliams,1990;Rodin&Voshart,

1986)。在適應慢性疾病中,「憂鬱」比否認和焦慮更晚出現在病程中,大部分時候,在一開始知道疾病的診斷時,「憂鬱」心情還不會出現,但當了解整個疾病會產生的影響後,病患會有較多的憂鬱心情,而且也是時有時無地出現,主要的原因是,隨著時間個人疾病的失去功能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對個人的平擾性也越來越大,面對健康一天一天的失去,心情漸漸低落。自我評量2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ㄧ、情緒的影響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39二、個人自我概念「自我(self)是心理學中主要的概念之一,自我是一個人性格健康或是脆弱與否的主因,因此要了解慢性病造成的影響,一定要了解疾病對病患自我的影響。首先,要先澄清自我概念(self-concept)與自尊(self-esteem)的差別,所謂「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特質和特性的穩定信念,「自尊」則是指個體如何評價自我概念,覺得自己的特質是好還是壞,這兩者都是個人穩定的特質。但當有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出現時,如得到慢性病,會使病患對自我的看法(包含自我概念與自尊兩者)有重大的改變,這可能是短暫的,也有可能是長期的。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二、個人自我概念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40三、生理上問題人罹患慢性病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面對身體方面的改變和不舒服。在「身體形象(bodyimage)」方面,身體形象是指個體對自己生理功能和外表的評價和知覺。研究指出住院病患的生病期間對自我「身體形象」滿意度是快速下降的(Schwab&Hameling,1968),而且這種對自己身體形象的負面評價會一直持續,有時需要一年以上才能調適。但在面部毀容的病換中,他們幾乎持續無法接受他們改變後的外表,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面貌某種程度代表人格,面貌受損會使得病患本身和他人都會覺得人格上是有污點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面部的改變無法隱藏或偽裝,病患、必須面對其他人的眼光,如厭惡和拒絕。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三、生理上問題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41四、職業與社交問題慢性病也會使得病患在職業活動和工作狀態方面產生問題,許多病患可能必須大幅更改他們的工作方式或內容,如一個業務員在得知有巔痛症之後,就不再能開車到處拜訪客戶,必須改成利用電話工作。另一個重要的生活改變就是在病患接受診斷之後,即面臨到一個困擾,就是要如何重新建立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們會抱怨他人表現出拒絕或同情的樣子,但自己的表現常引起別人這樣的反應,因此會使病患的社交生活會受到影響,病患、可能從社交生活中退縮或是強迫自己進入社交活動中。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四、職業與社交問題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42五、對家人和照顧者的衝擊家中有人罹唐、慢性病,對家庭的衝擊方面其實相當大。家庭是一個社會系統,當某個家庭成員打斷了原本的生活模式,勢必會影響其他家人的生活,一個最主要的改變便是病患會增加對其他家庭成員的依賴,若是病患、又是己婚的,其配偶的責任就會更大,有些責任也可能會落到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身上,此時,病患的家庭會覺得生活失去控制,覺得應付這些改變是有困難的,在家中原本角色也會需要調整改變,同時必須促使他們重新去適應新角色,並了解到他們的娛樂和休閒時間相對會減少。這些加進來的責任會使得事情更難處理,尤其是當家庭成員的擁有的資源或幫助本來就不夠多時,因為疾病而伴隨來的新任務就會變的更加困難。徒然增加的家庭責任,可能導致小孩在同儕團體中被排擠,因而產生曠課、性行為開放、濫用藥物、對抗家人的情形出現。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五、對家人和照顧者的衝擊第二節慢性疾病造成的影響43一、慢性病的因應(一)慢性病患者常用的因應方法1.否認2.蒐集疾病相關資訊3.尋求支持4.預想未來可能的結果5.尋找意義自我評量3(P.298~P.300)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一、慢性病的因應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44一、慢性病的因應(二)有效因應慢性病的方法1.哪些特質因應的較好2.主動的因應3.多重策略4.正常化自我評量3(P.300~P.301)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一、慢性病的因應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45二、增加對慢性病的信念(ㄧ)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二)患者對疾病的解釋(三)對疾病的控制感自我評量4(P.301~P.302)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二、增加對慢性病的信念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46三、有利的疾病處理(一)身體方面的復健(1)學習如何盡量使用身體。(2)學習如何調適身體功能以因應環境的變化。(3)學習管理身體的新技巧。(4)學習一套必需的治療計畫。(5)學習如何控制能量的消耗。1.發展完善的治療計畫2.遵循醫囑自我評量5(P.302~P.303)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三、有利的疾病處理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47三、有利的疾病處理(二)心理方面的復健1.藥物治療2.短期的心理治療3.患者的教育計畫4.放鬆與運動5.社會支持與支持性團體自我評量5(P.302~P.303)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三、有利的疾病處理第三節因應慢性疾病的原則48一、糖尿病糖尿病在台灣是第四個最普遍的慢性疾病,它是由於「膜島素分泌不足」或「體內某些組織對膜島素的阻抗」進而對於醣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造成損害。膜島素是由肝臟的β細胞(betacell)所產生的,是葡萄糖能夠進入細胞的關鍵,而人體的能量來源主要是葡萄糖,因此當葡萄糖由於某些原因無法進入細胞時,葡萄糖會繼續停留於血液中,會引發低血糖症,身體也會不斷的傳送需要食物的訊息給海馬迴,而使得患者一直有不飽足感,而形成了糖尿病的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一)糖尿病類型第一型是「胰島素依賴型」,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二)糖尿病對健康的影響(P.305~P.306)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49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1.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問題糖尿病的治療目標在於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由規律的胰島素注射(特別是第一型)、飲食控制、體重控制、運動。許多糖尿病患者並不了解他們面對的健康危險,因此「教育」在介入中也是重要的。自我評量6(P.307)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50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2.糖尿病的治療介入大量認知行為的治療介入於糖尿病的患者中,以增加醫囑的遵從,如適當的自我注射、監控血糖濃度、壓力管理計畫等。直接對行為的介入也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除了讓患者了解治療計畫的知識外,也要幫助患者在面對誘惑的環境時(如吃大餐的誘惑),仍能維持治療計畫的實行,因此亦可著重於社交技巧和問題解決技巧的訓練。自我評量6(P.307)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51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3.遵循醫囑的議題對「改變生活型態」建議的遵從度是相當低的,原因可能有:(1)這些只被當做隨便的建議而己,(2)這些都是非常難改變的健康習慣,(3)其他的併發症可能在初發後15~20年才會發生。而患者通常不是有意不遵從,而是忘記了。在改善遵循醫囑方面,須教導患者與糖尿病有闋的知識與健康信念,另一方面,有強烈自我效能厭的患者也能對疾病有較佳的控制。另外,當患者與醫師共同分享治療目標時,遵從也會改善。自我評量6(P.307~P.308)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一、糖尿病第四節慢性疾病的管理52一、糖尿病(三)治療與處理方式4.青少年糖尿病忠者的特殊問題前面曾經提到,第一型的糖尿病通常會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這個時候的青少年正在發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