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2-2《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2-2《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2-2《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2-2《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第一课时闻一多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1.知人论世闻一多(1899--1946)《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知人论世《红烛》1.知人论世当时的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视频链接:/video/BV1Wq4y167Du/?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8a3ac1a04d230786f4d2deed74b6f4f8“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悟空传》“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生前的好友梁实秋曾说:“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在大多数时间里,他过的是一个最普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把头深深地埋到故纸堆里,不知疲倦地写着、作着。这些工作是那样的琐碎与沉寂,以至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回想起这个遥远的身影时,除了他生命中最后时刻的振臂一呼,甚至不知道他终其一生到底是为着什么在付出着。有人因此常说,知识分子是一个国家里最无用的存在,他们不像士兵那样可以征战沙场,也不像政治家一般能够斡旋政坛,有的只是一副羸弱的身体和一颗多思的心。但是就是这副身体,在泥泞的土地上背负着重重的行囊走了3000多里;就是这样一颗心,在苦难的岁月里默默耕耘,在众生喧哗时高高站起。他这样做,并不出于某种精致的打算,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从来都是那样朴素又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这种爱,非常静默,以至于今天地我们如果稍不留心就会擦肩而过……2.读文析情“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刘劲朗诵:/video/BV1Hp4y1h7aX/?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8a3ac1a04d230786f4d2deed74b6f4f8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2.读文析情闻一多第1节歌咏“红”的本色第2节困惑红烛的自焚第3-4节颂扬“光”的意义第5-6节感伤红烛的伤心流泪第7节展望“花”的快乐第8节感叹“果”的灰心第9节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的。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是“抑”?2.读文析情在这四“扬”三“抑”中,诗人提出了哪几个问题?为什么是“红”的烛?为什么要烧腊成灰才能放出光?为什么要流泪?“丹心”牺牲与奉献的本心这是自然的方法,是蜡烛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为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流泪,为培育出慰藉地花儿而流泪“诗人”指诗人自身以及所有愿意为时代奔走呼号、伸张正义的人。诗人的心,也是一颗赤子之心。“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吐”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也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一节:红的本色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一误再误”须烧蜡成灰,才放光出。“矛盾!冲突!”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传统道德与新文化主张在“人”的意义认知上形成的对立。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二节:烧的困顿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不误,不误!须烧蜡成灰,才放光出。白然的方法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蜡烛的天赋使命。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三节:光的意义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对光的意义的认识发生的根本性转变?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思考在本诗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梦”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烧沸”世人普遍性的冷血。“监狱”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四节:光的意义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残风”残风是邪恶的势力的象征。原因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五六节:泪的价值“红烛”为何伤心“流泪”?“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是因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痛哭流涕。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七节:花的快乐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当社会不再拥有公平正义时,“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注定无法结出幸福快乐的果实,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八节:果的灰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3.文本分析第一小节第九节:红烛精神“莫问收货,但问耕耘”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想到一些相似的句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作则必成//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文人思想。题裁4.回归题材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特点5.情感分析《红烛》是一首咏物诗。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決心。“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表现传统主要得之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给了现代诗歌艺术以深刻的启迪,同时也成为现代诗歌意象营造所改造的对象。现代诗人有一部分直接承继了古诗意象,但对其加以现代性的改造;更多的诗人则从相反的思路理解和营造意象,使得新诗的意象成为具有非传统化的、体现出现代风采的诗性载体。……郭沫若所吟诵的火中凤凰、吞月天狗、天上街市等,无不借鉴或直接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意象,冯至最著名的叙事抒情诗《蚕马》即是想从古代神异传说中吸取养分的,蚕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意象,给诗人和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到了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新月派时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便呈示出相当普遍的趋势。闻一多的诗中多咏“红烛”、“红荷”、“红豆”,分别表现出对这些古典意象的浓厚兴趣,有时还直接借助古典意象转达自己的感受,如对太阳描写的“六龙骖驾”和“神速金乌”意象的借用……——朱寿桐《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6.古典意象与现代新诗蝴蝶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7.闻一多诗歌价值探究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7.闻一多诗歌价值探究天狗郭沫若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7.闻一多诗歌价值探究《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上存在哪些差异?风格:《红》直面沉重的现实,属于现实主义。《立》淡化社会环境而放大个体的创造力量,属于浪漫主义。情感:《红》悲而不伤,以伟大的牺牲抒写并不缤纷的图画;《立》张扬有余而厚重不足,无限放大青春的力量,用浓烈的浪漫遮蔽了现实的惨痛。《女神》的问题有两点:一是“过于欧化”,并非“中国的新诗”,二是其情感只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闻一多7.闻一多诗歌价值探究“三美”以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为代表的“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倡导者内容意义作用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