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化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化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化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化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强化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废旧立新,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下列变法措施反映他们“废旧立新”需求的是(

)A.奖励耕织 B.焚书坑儒 C.废井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2.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将“天之意”解释为“爱人、利人”,并据此阐发了“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的政治理想。该思想家是(

)A.墨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3.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历史发展的踪迹。观察图1和图2,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诸侯争霸,经济凋敝 B.民族交融,思想僵化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分封崩溃,局部统一4.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据文献记载,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晋文公的母亲也是戎族人。此外,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中也经常出现。这反映了此时(

)A.民族政策较为开放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D.文化认同开始形成5.公元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的诗句,体现了对孔孟儒学的仰慕之情。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

)A.顺应自然 B.涵养道德 C.强化法制 D.治国尚贤6.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这个“创造的时代”是(

)A.西周初期 B.商朝后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7.有学者指出,春秋各诸侯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力图把“王土”和“王臣”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置于君主的直接管理和掌握之下。这些改革(

)A.是法家思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B.意在强化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彻底摧毁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D.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需要8.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体现着“道”和“自然”的东西,“天”和“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互相感应的关系。该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是(

)A.仁,为政以德 B.人性善,仁政C.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法治,中央集权9.战国中叶,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此类言论在战国中后期的著作中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A.统一国家的愿望 B.百家争鸣的局面C.改革变法的趋势 D.休养生息的政策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

)A.重农抑商的实施 B.奖励军功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推行县制11.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诸侯,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等现象。这反映了(

)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12.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顾炎武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废除是一个渐进过程 B.分封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C.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形成13.《新论》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这表明郢都(

)A.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 B.涌现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C.使用尖首刀币进行贸易 D.当地手工业分工十分细密1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按姓名、年龄、籍贯、财富等载入户籍,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此为“编户齐民”,这一措施给国家征派租赋徭役提供保障。“编户齐民”制度(

)A.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变 B.强化了宗族血缘关系C.巩固了西周政治体制 D.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1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局面,黄河流域的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直接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各国变法 C.农业发达 D.人口增多16.“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居五年,秦人富强。”材料反映了秦国富强的原因有(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④强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及先秦学术出现共同主题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蛮夷之国,并不为中原各国所重视,但是历经各代统治者的披荆斩棘,到秦孝公时期,已经有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同时秦孝公自己本人也是位有野心有抱负的君主,他成为君主之后,下令搜索奇人,能出奇法使国家达到国富兵强,也能在诸侯争雄的机遇面前抓住机会,称霸天下。——摘编自曹惠《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浅谈秦国制度重建》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摘编自《战国策·秦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新兴地主阶级力求改变现状、废旧立新,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即废除原有的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C项正确;奖励耕织和重农抑商只有立新,而没有废旧,排除A、D项;焚书坑儒是秦朝建立后的文化专制措施,排除B项。故选C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某思想家借“天之意”传达了“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平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些主张属于墨家思想,A项正确;“贵不傲贱”不符合儒家思想,排除B项;“大国不攻小国”“强不劫弱”不符合法家思想,排除C项;“利人”不符合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根据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较多,战国时期诸侯国兼并,数量减少,D项正确;诸侯争霸属于春秋时期的特征,但无法体现经济凋敝,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僵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方动荡,南方开发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据题意可知,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铜环现象非常普遍,华夏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有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并不能据此说明民族政策开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关系,和礼乐制度瓦解无关,排除C项;“开始形成”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依据材料“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政,讲求的是品行道德等等,所以诗句所言儒学的核心指向是涵养道德,B项正确;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强化法制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尚贤是墨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根据材料“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信息,D项正确;选项西周初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选项商朝后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选项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材料“春秋各诸侯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可知,春秋时期各国加强了君主权力,以调动全国之力进行争霸战争,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这些改革”,与“首次”相矛盾,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衰落,失去了共主地位,排除B项;彻底摧毁了分封制和宗法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也是老子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仁,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人性善,仁政”是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排除B项;“法治,中央集权”是法家学派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根据“定于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可得出,当时的一些人强调国家要统一,才能使社会安定,体现了统一的渴望,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场革命,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一家一户的生产有了可能,自耕农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井田制逐步解体,土地私有制逐步出现,促进后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取代奴隶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使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排除A项;“奖励军功”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推行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诸侯,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等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C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末期,是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主张分封制是逐步解体,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正确;材料的核心观点与分封制的废除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生产力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根据材料“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可知,战国时期的楚国郢都车马很多,人口众多,生活富足,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交易的货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依据材料“所有人按姓名、年龄、籍贯、财富等载入户籍,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此为‘编户齐民’,这一措施给国家征派租赋徭役提供保障”可知,“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加强诸侯王对人民的控制,有利于政府租赋徭役的征派,即增强了政府的组织能力,适应了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废除过去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可知,“编户齐民”制度削弱了宗族血缘关系,排除B项;“编户齐民”制度反映了集权趋势的出现,符合当时时代潮流,冲击了西周宗法分封政治体制,排除C项;“编户齐民”制度加强诸侯王对人民的控制,并没有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纷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民族同其他各民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B、C、D三项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CD项。故选A项。16.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与材料相关的措施有④强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①“废井田,开阡陌”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项正确;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7.(1)背景: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不断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②“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术日渐自由;③各诸侯国出于争霸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礼贤下士,争相招徕人才。④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2)共同主题: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原因: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②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不断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根据材料一中的“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术日渐自由”;根据材料一中的“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各诸侯国出于争霸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礼贤下士,争相招徕人才”;结合所学可得出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2)共同主题:根据材料二中的“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