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改课标课改课标内容提要:1、新课改的背景
2、新课改的目标
3、新课改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
4、新课改教学观的变革5、新课改学习方式(学生观)的变革6、综合实践课程
7、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提要:1、新课改的背景一、新课改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一、新课改背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一、新课改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新课改背景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高;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教育体系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已有25个省份的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1996年至1998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针对1993年起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向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调查显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并没有成为教育的真正目标,社会关注的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考试成绩,学校关注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传授,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和压抑。我国教育制度与课程实施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精英教育;学科中心;教学内容偏难、偏旧;单向传授式教学;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考试评价方式;大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学校中盛行,教育的价值模糊,教师道德滑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1996年至1998年,全国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英国(1)四项发展目标(2)六项基本技能、(3)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2、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最近更是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综上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英国二、新课改的目标(重点)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评价。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全人发展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过去: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二、新课改的目标(重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是民族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繁难偏重、注重课本知识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突出时代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发挥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管理集中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三、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
斯腾豪斯首次提出,勒温--行动研究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在新课改中发挥主体地位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强调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关系三、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师生关系
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启发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四、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利于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前、中、后均可以进行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家长间的合作关系四、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对待自我:反思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问题:谈谈你对“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这一公式的理解与体会。
1、是波斯纳提出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途径和规律。
2、经验是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摆脱封闭、僵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教师应在实践基础上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激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效应,发掘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资源。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对待自我:反思1、是波斯四、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师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四、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断: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自主、合作、创新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探究学习: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
合作学习:概念;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设定小组目标,评价总体表现;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能动性,“我要学”。
2、独立性: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
3、独特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4、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做题)
5、问题性: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六、综合实践活动
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集中分散开设均可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
实践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亲历体验六、综合实践活动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
七、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七、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课程标准的认识课程标准的认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四个方面”及“综合性学习”。4、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阶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低年级段:识字:认识1600个汉字,会写800个字;默读:不出声;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识字:写的1800字,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口语交际: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高年级:阅读教学: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习作:要有一定速度低年级段:中年级:高年级:五、实施建议五、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
2、关于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有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3、关于写作。*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新课改和课程标准课件
4、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4、关于5、关于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评价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3、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建议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运用多种谢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的聆听!课改课标课改课标内容提要:1、新课改的背景
2、新课改的目标
3、新课改教师角色、教学行为的转变
4、新课改教学观的变革5、新课改学习方式(学生观)的变革6、综合实践课程
7、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提要:1、新课改的背景一、新课改背景
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一、新课改背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一、新课改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强调终身学习,学习经济;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困境: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新课改背景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高;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教育体系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已有25个省份的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1996年至1998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针对1993年起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向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调查显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并没有成为教育的真正目标,社会关注的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考试成绩,学校关注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传授,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和压抑。我国教育制度与课程实施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精英教育;学科中心;教学内容偏难、偏旧;单向传授式教学;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考试评价方式;大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学校中盛行,教育的价值模糊,教师道德滑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1996年至1998年,全国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英国(1)四项发展目标(2)六项基本技能、(3)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2、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最近更是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综上所述,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改革评价方式。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英国二、新课改的目标(重点)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评价。教学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过去:注重知识传授
改革后:“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全人发展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过去: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改革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二、新课改的目标(重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精神是民族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过去:繁难偏重、注重课本知识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突出时代精神;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改革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发挥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更新,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过去:管理集中改革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三、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育教学研究学习者
斯腾豪斯首次提出,勒温--行动研究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改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在新课改中发挥主体地位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强调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关系三、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师生关系
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学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称赞对待教学关系上: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启发对待师生关系:尊重欣赏四、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利于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在教学前、中、后均可以进行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家长间的合作关系四、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对待自我:反思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问题:谈谈你对“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这一公式的理解与体会。
1、是波斯纳提出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途径和规律。
2、经验是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摆脱封闭、僵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教师应在实践基础上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激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效应,发掘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资源。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对待自我:反思1、是波斯四、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师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四、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断: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自主、合作、创新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探究学习:充斥着大量的探究和发现等认知过程;问题开端、注重过程、全程开放
合作学习:概念;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设定小组目标,评价总体表现;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五、新课改的学习方式变革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能动性,“我要学”。
2、独立性:我能学,相信学生能力。
3、独特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4、体验性:身体参与,直接经验。(做题)
5、问题性:问题引发求知欲,问题意识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六、综合实践活动
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集中分散开设均可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体性: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
实践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亲历体验六、综合实践活动要点:是必修课,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3节
七、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七、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课程标准的认识课程标准的认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四个方面”及“综合性学习”。4、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别提出“阶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低年级段:识字:认识1600个汉字,会写800个字;默读:不出声;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识字:写的1800字,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口语交际: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高年级:阅读教学: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习作:要有一定速度低年级段:中年级:高年级:五、实施建议五、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1、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钣金展柜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实木地板全球购销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掘进机操作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股权托管及资产增值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级别墅房产出售合同3篇
- 2025年高性能材料采购与合作研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就业保障与福利合同3篇
- 2024新劳动法对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与反馈合同3篇
- 专业化生产流程服务协议2024版版B版
- 2024版公共厕所管理承包合同3篇
- 2022-2024北京初三二模英语汇编:话题作文
- 《阻燃材料与技术》-颜龙 习题解答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10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GB/T 44561-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常规陆上接收站液化天然气装卸臂的设计与测试
-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20210810154931
- 网球场经营方案
- 2024年公司保密工作制度(四篇)
- 重庆市康德卷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成果
- 双梁桥式起重机小车改造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