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班主任》陈编辑编辑如何选文章_第1页
嘉宾:《班主任》陈编辑编辑如何选文章_第2页
嘉宾:《班主任》陈编辑编辑如何选文章_第3页
嘉宾:《班主任》陈编辑编辑如何选文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辑如何选文章”以及“如何与编辑进行网络沟通”主讲:陈编辑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班主任》杂志编辑陈秀娣,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上次的启动大会,我因为正在返回北京的路上而没能参加,临时请我的同事杨编辑代替我来跟大家交流。他的发言稿我也很仔细地看了,基本上已经将我们杂志社这些年形成的共识传达出来了。对于他已经讲过的内容,我不就不再重复,今天的交流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一个补充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围绕“编辑如何选文章”以及“如何与编辑进行网络沟通”展开。一、编辑如何选文章上次裴老师让我给《高中班主任周刊》写个审稿意见,但编辑部一般是只有通过初审的稿子在送交复审时才写审稿意见,因此我告诉裴老师,这期周刊没有通过初审的文章,如果每篇都写意见,是无法长期坚持下去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泛泛说两句,对老师们其实也没什么用。所以,今天我想借着这个机会首先跟大家交流一下——作为一名编辑,我是如何选文章的。一家之言,既不代表本杂志社其他编辑的想法,更不代表其他同行的想法,仅做参考。在我心中,好文章有以下几个标准:真、新、亮。

(一)真。自然是指真情实感,有些文章一看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无病呻吟,言之无物且虚情假意,这种文章是一眼就被否掉的。一篇稿子拿到手上,作者有没有倾注心血,有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文章有几分可信度,一般而言,有经验的编辑并不需要特别查阅资料或动脑筋,只需要将文章仔细看一遍就能分辨出来。要记住,能打动人心的,始终是“真心真意”。除了“情真”,这个“真”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事真”。明明是别人的故事,改头换面一番,当成自己亲身经历投到杂志社来,或者编一个看上去“诗情画意”实际上让人倒胃口的虚假故事,这样的做法其实都是走上了歧路,也许偶尔能尝到甜头——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编辑也不例外哦,可一旦形成侥幸心理甚至养成习惯,对老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陷阱。还有一种情况是编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抄袭”和“拼凑”。一般《班主任》杂志社发现抄袭或者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拼凑”而成的文章,该作者就进入本社黑名单,永远不可能再在本刊上发文章了。

(二)新。这个话题杨编辑也曾说过,这里再次提起来,是想强调“新”的重要性。对于老师们来说,每天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问题,而我们收到的稿件绝大部分其实也都大同小异。确实,教育类刊物这么多,基本上什么话题都已经被说过无数次了,咱们普通老师也很难自己去创立什么新学说、新理论,怎么才能使文章有新意呢?其实,除了“理论”方面的新,“新”还可指以下几种情况:1.“新出现的典型案例”。教育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不是每个故事都值得记下来,但有心的老师总能从许多看起来不那么起眼的故事中发现新的教育契机,得到新的教育思考,甚至改变自己某些教育认知。这样的故事记录下来,就是典型案例。一个可读性强、能给其他读者以一定启发的真实案例,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底子。作为老师,每天面对学生,确实容易养成“说教”的习惯,可是读者最不爱看的就是“讲大道理”的文章,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说话,将自己的观点、理念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读者接受起来才不会反感。有时候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发现一些文章案例非常好,可是作者的思考实在说不到点子上,我们也会觉得很可惜,如果案例本身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这时候文章还是能用的,只是基本只保留案例,其他的删改。如果案例本身虽然典型但却不足以成篇,那就只好放弃了。2.“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某个教育观点(问题、理论等)”。教育理念、观点,其实说来说去就那么几条,大部分文章也都是在不断重复这些观点,如果老师们能够多一些发散性思维,多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去看、去想一些问题、理论,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几年《班主任》杂志“我该怎么办”栏目一直办得挺好,也得到很多老师的支持。这个栏目一直非常强调“新观点”“新视角”,就是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去解读,尽量立体、多维、全方位地将问题剖析清楚,让老师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对于老师个体来说,这里的“多角度”“多层面”,并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写。大而全的文章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写得太大太全,那么每个方面就都只能浅尝辄止,无法写得深刻,写出新意。所以老师们选题时,只要选准一个角度切入,然后深挖即可,这个角度要尽量是别人没有写过或者写得很少的,最好自己能有很深的体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耐看。所以,老师们不要怕文章切入角度太小,切入点小不可怕,就怕挖得不深,因为挖得越深越有价值。3.“自己总结的教育妙招、经验技巧”。我们可能学过很多名师的教育经验,借鉴过他们的做法,也可能自己原创出很多“妙招”“技巧”,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经验,相信天下不会有两位老师会采取完全一模一样的做法来管理班级、教育学生,如果您自认为自己在班级管理或者学生教育等任何一方面有一些心得,都可以写下来(先不管有没有发表的可能,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当然这类文章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只写干巴巴几条大小标题,底下一小段注释一样的说明文字(这类文章基本扫一眼就被“毙”了,因为可读性太差),要尽量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将自己实施这些教育管理手段、技巧的过程展现出来,包括学生的反应或者转变之类,如此才有可信度、可读性。如果是学生教育类的文章,则更需要详细展现教育过程、自己的思考、对学生问题的分析诊断、最后的结果等等。(三)亮。亮即“亮点”,可以指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有时只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案例,有时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也可以理解为较为突出的“优点”。正如杨编辑所说,我们的杂志选文要求“深、新、活、实”,任何一篇文章,想要发表,没有丝毫亮点是不行的,总要给读者一点有益的东西,否则,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深、新、活、实”四点,只要做到一点就可以了,当然,优点越多越好。说完了“好文章”的几个特点,我想简单说说“不好”的文章有什么特征。除了感情或故事虚假、教育理念或观点老旧、缺乏亮点之外,有些文章其实是因为缺乏写作技巧而不能用,好好一个案例,作者不会写,语言啰嗦、条理紊乱、结构严重失衡,这样的文章,如果确实有修改的价值,编辑也会跟作者联系返改,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干脆自己动手改,但如果文章本身修改价值不大,属于“写好了能发,写不好就放弃”的类型,那么编辑一般是选择放弃的。还有一些“不好”的文章,与作者本身对教育问题的认知有关。有些老师遇到一个挺好的教育契机,但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或者教育理念落后,以错误的方式方法去判断、教育学生,却始终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这类稿件也是不能用的。第三类不好的文章是最常见的,就是“千篇一律”“流水账”甚至不知所云。这类文章就不用多说了。以前我和作者交流的时候曾经说过,想想自己最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找出这些文章一些共同特点,再回头看看自己的文章,纯粹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评判一下自己的文章:“我自己喜欢读我写的文章吗?”客观地去问去回答,也许您就能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优缺点了。编辑虽是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但编辑首先其实是个读者,编辑自己不爱读的文章,选中的几率就已经很小了,而且任何杂志都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的需求才是杂志关注的焦点。二、如何与编辑进行网络沟通

之所以想说说这个话题,与这几年的工作经验有关。网络的发达使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也便利了很多,尤其是以QQ等聊天工具为媒介的交流,对我个人来说,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前的电话、邮件而成为最主要的交流方式。那么,老师们与编辑进行网络交流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1.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相尊重是最基础的。这里的互相尊重,并不是要老师们多么客气或者多么诚惶诚恐,基本的礼貌就足够,尽量不要用质问或者咄咄逼人的语气就可以了。当然,尽量把话说明白也是一种尊重,有时老师不太注意细节,错别字太多或者问题问得含糊其辞,编辑无法理解,那就谈不上交流了。2.多一些理解。很多老师给编辑发了稿,就一刻也等不及,几乎是立刻就要求给结果。但实际上每本杂志都有自己的流程,每位编辑也有自己的工作习惯,但基本上没有哪位编辑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就是等着看老师们发过来的稿的,往往一篇稿件发送过来,都是存在专门的文件夹里,根据杂志社的流程需要,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集中审核手上所有的稿件。还有不少老师要求每篇文章无论是否录用都给回复,说实话,这个工作量委实太大了。基本上每个编辑每个月的审稿量都是好几百篇,要是遇到专题,审稿量更大,每篇文章都一一回复,任谁也吃不消。有的老师说,编辑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看看稿,编编稿嘛,给个回复有那么费事?确实,编辑主要的任务就是看稿和编稿,但是这个“看”和“编”,却是一整套流程:三审(初审、复审、终审),三编(初编、换编、主编审读),三校一读(一校、二校、三校、通读)。通常情况下,每个时期内都是三期杂志同时在做,比如,若不是年前赶工做完了第三期,那么2月份《班主任》杂志社的情况就应该是:第三期接近尾声,第四期正在排版校对,第五期已经开始审稿。除了这些基本的审稿、编稿,编辑其实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这种网络交流,各种约稿、征稿,每期杂志的编前会、编后会,专题策划、采访以及一些上级领导发下来的任务等等,如果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整个流程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老师们还是多一些理解吧。3.qq交流时尽量直入主题。对于老师来说,您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两个编辑,说多了,二三十个编辑也到顶了,但对编辑来说,他面对的却是成百上千的作者,有时甚至是成千上万。如果您想问什么,无论编辑在不在线,大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把您想要问的问题抛出来,编辑即便当时不在线,过后看到了一般都会回答。老师们大可不必一直问“在吗”或者一直打招呼“您好”之类,非要等编辑也回应了您的寒暄然后再说您的问题,其实这样非常浪费时间,如果这样打招呼的老师太多,编辑就可能干脆不理会了,只回应那些明确提出问题的作者。4.询问稿件要尽量说清稿件的情况。很多老师上来就直接跟我说:“我上次发的那篇文章怎么样了?有结果吗?”这个时候我往往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我一般都是邮箱收稿(我们有一个统一收稿邮箱banzhuren85@,个别栏目有专用邮箱,我个人有自己的收稿邮箱bzr8066@126.com杨编邮箱:84655987@163.com),我不知道您的真实姓名、您的文章标题以及什么时候发的、发到哪个邮箱了,即便文章里写了,我也没法把这些信息和数不清的QQ号一一对应。所以当您想向任何一位编辑(不管是不是《班主任》的编辑)问问自己稿件的录用情况,您可以直接说您的姓名、什么时候发到哪个邮箱一篇什么样的稿件,审核结果是否出来了,这样编辑才好及时查询回答您的问题。当然,一般发到《班主任》统一收稿邮箱的稿件或者个别栏目的专用收稿邮箱的稿件,要么是由专门的老师定期下载后平均分发到各位编辑手上,要么是作专题的时候才统一汇到相关责编手上,这样的稿件打电话到编辑部询问更好,因为编辑个人并不知道其他编辑手上的稿件是什么情况。5.没有必要与编辑套近乎。有些老师认为,文章能不能发,关键是编辑,所以有时便希望通过与编辑拉近关系来发表文章。我不知道别的杂志社是什么情况,在《班主任》杂志社,基本是很反感这样的。《班主任》发文从不收费,也不会看人发文章,只看重文章质量,不厌其烦地套近乎其实是毫无必要的,老师们大可不必浪费时间精力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6.尽量“对刊发稿”。每本刊物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发稿范围,有些作者,在不了解刊物的情况下,直接找到编辑问:“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