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X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_第1页
XX县XXX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_第2页
XX县XXX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_第3页
XX县XXX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_第4页
XX县XXX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0—XX水保资证X字第XXX号工程设计X级XXX—sbXX省XX县XX水电站扩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XXX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2004年8月批准:审定:审查:校核:编写:目录1总则……………………11.1编制目的和意义……………………11.2编制依据……………22工程概况………………62.XX河流域电站规划简况………62.2工程开发必要性……………………62.3工程特性……………82.4枢纽工程布置………9……………10……………………13……………………14………15……………163工程区域环境概况…………………18………18………20………25………………284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30……………………30……………30………304.4扰动原地貌、损害土地和植被的面积……………33…………………36…………………38…………38…………………48……………49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50………………50……………51………51…………………52…53…………………546分区防治措施………57…………………57…………………72…………80………………84………………867施工组织设计及进度安排…………89…………………89…………………89……………90……………90……………91…………………918水土保持监测………97……………97……………97………97……………98……………989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1009.1投资概算…………1049.2效益分析…………11410方案实施保证措施………………118……………118……………………118…………………118……………………119……………11911结论及建议………121………………121………………123附图附图1:XX县河流水系示意图附图2XX县水力发电规划图附图3XX县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4XX县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5XXX电站扩建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附图6XXX电站扩建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图附图71#渣场工程措施设计图附图82#渣场工程措施设计图附图9石料场工程措施设计图附图9迹地恢复典型设计图附图10库岸防坍林设计图附图11沉沙凼平剖面图1总则1.1编制目的和意义XX水电站枢纽工程是小XX河流域梯级开发的末级电站,坝址位于XX县诺江镇XX村,距县城6公里。电站装机容量2×2000KW,保证出力3270KW,多年平均发电量1967万KW.h。工程地处低山深丘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工程活动将损坏原土地的地貌和植被,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本报告的主要目的如下:(1)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落实法律规定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使因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控制,避免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实现水土保持效益;(2)明确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重点防治目标、防治措施及方案实施进度,编制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依据;(3)将水土流失防治纳入工程建设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计划中,便于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实行“三同时”;(4)全面考虑工程兴建对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1.2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1月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7年2月)(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10)《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1993年12月)(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保[1994]513号)(2)《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暂行规定》(水保[1998]423号)(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1995年第5号令)(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2002年第16号令)(5)《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2000年第12号令)(6)《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1)《全国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1月26日)(2)“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通知》”(水利部司局函水保监[2001]15号)(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四川省人民政府,1998年12月)(4)“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价字非[1995]118号)(5)《关于加快水电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委[2001]18号)(6)《水电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及计算标准》(国家经贸委[2002]78号公告)(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6)《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1995)(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8)《防洪标准》(GB50201—94)(9)《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1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1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277—2002)(1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8)(13)《水电工程水利计算规范》(DL/T5105—1999)(14)《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15)《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16)《水电水利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88—1999)(17)《水力发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电力工业部电水规[1997]031号)(18)《水力发电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电力工业部电水规[1997]031号)(19)《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交通部交工发[1992]65号)(1)《巴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巴中市水利局2004年4月)(2)《XX县XX电站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达州市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院2004年8月)(3)《XX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XX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5月)(4)《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嘉陵江中下游片XX县总体规划报告》(XX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8月)(5)《XX县XX电站枢纽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XX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队2004年8月)

2工程概况2.1小XX河流域电站规划简况2(其中境内1102.9km2),该流域在XX县境内共规划梯级开发水电站3个,自上而下分别为青浴口、草池、XX电站,总装机容量2.97万KW。其中XX电站为已建电站,现有装机容量640千瓦,此次系对XX电站进行扩建增容,使其装机容量达到4000千瓦。流域梯级规划见附图2。2.2工程开发必要性(1)XX县水能资源开发的需要XX电站扩建工程是《巴中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报告》推荐的小XX河末级电站,上游与规划的草池电站相衔接,下游与高坑电站相衔接。XX电站扩建工程正常蓄水位362.0m,回水至诺江镇赤江办事处。加快XX电站的建设,对于提高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XX县电力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XX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XX县委、县政府为实现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已将水电列为全县发展新型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水电产业发展的构想,2010年前基本完成县境内XX河、大XX河、小XX河、月滩河、澌滩河等干支流纳入规划的水电站及配套的输、变电网络建设。其中,今年开工XX电站扩建和高坑电站新建工程,以后每年开工1—2座电站,两年后每年至少竣工投产1座装机在5000千瓦以上的电站。到2010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实现产值2亿元,创税4000万元,使水电产业成为在农业税收取消后,支撑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业替代产业。(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XX县素有“一府三乡”之美誉,是盛产闻名遐迩的XX木耳的“银耳之乡”;是拥有叹为观止的溶洞景群的“溶洞之乡”;是红军入川第一镇的“红军之乡”;是全国六大苏区之一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根据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五”期间要大打资源牌、老区牌、生态牌,加快“三个转变”,发展“三大经济”,狠抓“三乡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实施XX电站扩建增容工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是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4)实现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XX电站扩建成功后,可向XX电网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加快推进“以电代柴”,进一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为逐步实现“以电养林,以林保水,以水发电”的良性循环方式创造条件,并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综上所述,XX电站扩建符合“西部大开发”的要求,适应今后电力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库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其建设是必要的。2.3工程特性工程名称:四川省XX县XX水电站扩建工程工程建设地点:XX县诺江镇工程开发河流:小XX河工程建设性质:扩建工程等级:Ⅴ级工程开发方式:河床式工程开发任务:发电其余工程特性指标详见表2—1。XX电站扩建工程工程特性表表2—1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水文1坝址以上流域面积km21832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亿m33多年平均流量m3/s4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万t1335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万t40二水库1水库正常蓄水位m3622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km23回水长度km4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亿m3352三工程效益1装机容量MW42保证出力MW3多年平均发电量1967四淹没损失1淹没耕地hm22林地hm23淹没区人口人66五施工征地1施工占地hm2永久+临时六主要建筑物及设备1左岸非溢流坝坝顶高程m371最大坝高m2取水口型式及孔数孔2有压闸底高程m3543电站厂房半封闭式主厂房尺寸m26××长×宽×高4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堰顶高程m溢流段长度m120翻板闸门尺寸m15×8×4孔×宽×高七施工1主体工程总量明挖土石方m315314回填土石方m32412浆砌石方m312671混凝土m39513金属结构安装t242主要建筑材料木材m3150钢材(含钢筋)t544不含起闸及机电设备重量水泥t34753劳动力总工日万工日高峰期施工人数人2644施工导流方式分期围堰导流6施工期限总工期月13八经济指标静态投资万元总投资万元2.4枢纽工程布置本工程为低水头河床式电站工程,枢纽建筑物由左岸非溢流坝段、发电厂房、冲沙闸、溢流坝及水力自控翻板闸门组成。见附图5。冲沙闸共1孔,布置在左岸原船闸位置处,冲沙孔底板高程为352.5m,比取水口底板高程354.00m低1.5m,闸室长6.61m,因下游为完整的厚层砂岩,不设置消力设施。XX电站枢纽的拦河闸坝的溢流总宽度120m,其上设置水力自控翻板闸门。拦河闸底溢流坝为重力式实用堰,堰上共安装15扇水力自控翻板闸门,每扇8×4m(宽×高),堰顶高程358.15m,门顶高程362米。发电主厂房采用半封闭式,位于河道左岸原电站主厂房处,副厂房紧靠主厂房右端布置与发电机层同一高程。厂房内安装二台机型为ZDJP502-LJ-170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MW。厂房后设有尾水渠,尾水渠首底板高程344.80m,宽5m,侧墙高3.5m,总长87.4m。根据梯级的衔接,尽量不丢失水头,厂房尾水采用长尾水渠开挖方案。2.5工程施工XX电站扩建工程坝址处,河谷不对称,右岸为陡崖,左岸在368.0m高程以上较为平缓。坝址地层为中生介白垩系下统苍溪组白龙组地层,地震烈度为Ⅵ度。XX电站扩建工程总布置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根据工程特点及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整个工程枢纽布置非常集中,设立两个施工区(详见附图3)。(1)大坝工区:设拌合站1座,水池1座,抽水站1座,供风站1处。(2)厂房工区:设拌合站1座,供风站1座,水池和抽水设备利用原电站设备和水池。根据工程实际,洪水设计标准定为P=20%,采用枯水期分期导流方式,导流时段选择为11月至次年3月,相应流量为221m3/s。导流建筑物有一期围堰和二期围堰。第一期先作左岸围堰,因XX电站有一拦河坝,正好作为上游围堰。在坝上加1m浆砌石临时挡水(并作为今后坝体),再顺河作一纵向围堰。下游再作一横向围堰,围堰采用浆砌条石,实现右岸导流。第二期围堰利用纵向围堰,并作一横向围堰接于左岸,从而利用冲砂闸导流。(1)料场布置根据施工需要,本工程规划有石材场、砾石场和河沙场。简介如下表:XX电站扩建工程料场规划表表2—2序号类型地点位置面积(hm2)取料量(万m3、自然方)备注1石材场中间碥、罗盘梁、古月庵大坝下游500m(右岸)362砾石场邹家河坝、七月坑、谢家河坝(左岸)30库区河漫滩3河沙场邹家河坝、七月坑、谢家河坝(左岸)18库区河漫滩何家坝大坝下游500m(左岸)河漫滩(2)开采方式石料开采以人工开采为主,砂砾石开采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3)废弃料处理废弃料全部用于砂、砾、石料场迹地回填。本工程主体工程土石弃渣12724m3(松方,下同),无回采利用,分别堆放于2个渣场,渣场分布及位置见表2—3和附图3。渣场土石方平衡见4.5节。XX电站扩建工程渣场布置表表2—3渣场名称位置容量(万m3)场地面积(hm2)弃渣来源渣场类型1#渣场坝下游左岸约0.3km,河漫滩地左岸挡水坝段、厂房坝段及泄洪冲沙闸、围堰拆除临河型2#渣场坝上游右岸约0.2km,龙潭河河漫滩地右岸挡水坝段、围堰拆除临沟型合计(1)对外交通XX电站距离XX县城6公里,厂坝区有原进厂公路相通,需整治进厂公路约2km。(2)场内交通凡工区各期主体工程之间,各不同高程布设的施工临时厂、站、场、库之间及生活建筑之间均布设施工便道。工程施工总工期13个月,又分为施工准备期、主体工程工期两个阶段。各阶段完成的项目如下:(1)施工准备期:为确保工程顺利完成,工程必须在第一年10月前作好施工准备工作,即完成进场道路整治、供风、供水、供电系统的安设等工作。(2)主体工程工期:共13个月。第一年10月开始围堰砌筑,旧厂房拆除,11月完成开挖。次年3月底完成左岸一期围堰内的坝体及自动翻板闸门,2月底完成冲砂闸、进水口的土建工程。第二年3月底至10月底利用洪水间隙完成右岸坝体和消能设施及自动翻板闸门,厂房土建工程在第二年6月底完成。机电设备及安装在第二年10月底完成(取水口、冲沙闸),金属结构在第二年3月底完成。2.6水库淹没及处理(1)水库淹没水库淹没影响范围,包括水库淹没区及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浸没影响区。水库淹没涉及民胜镇的周子坪村、焦坪村和诺江镇城西办事处的XX村、圆顶村,赤江办事处的沿新村、天井村、何家村等,共2个乡镇、7个村。XX电站扩建工程的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详见表2—4。XX县XX电站扩建工程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表2—4序号项目单位数量(一)农村部份1耕地hm22林地hm23淹没人口人66①农业人口人66②非农业人口人06拆迁房屋m22615(二)专项部份1水利及加工业设施①提灌站座72交通设施①水码头处1②漫水桥座2(2)水库淹没处理本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分农村移民安置和专项设施复建规划两部分。到规划水平年2006年时,需生产安置人口为66人。移民全部通过调整耕地在本地进行分散安置,以保证农村移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生产资料,尽量减少移民安置前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规划发展畜牧、林果、蚕桑、蔬菜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逐步提高移民收入水平。专项设施除受淹没丧失了原有功能且不需要复建的,予以一次性补偿外,其余部分初步拟定就地抬高重建或设置替代项目,恢复原使用功能。其规划投资列入淹没补偿投资概算。2.7工程占地及处理(1)工程占地①永久占地本工程的永久性占地均利用原有的大坝、厂房、升压站及办公生活区用地。②临时占地施工中临时占地共5亩。详见表2—5(占地类型见表4—1).表2—5序号名称占地面积(hm2)备注永久临时1大坝枢纽/利用原大坝加高2厂房工程/利用原有厂房3升压站/利用原有升压站4办公及生活区/利用原有办公及生活区5渣场临河、临沟型6料场在水库内合计/(2)占地处理施工临时占地期间按耕地年产值发给农民生活补助费。使用期满后,由建设单位恢复土地的生产条件,及时归还农民或原土地使用单位。涉及的房屋、专项设施拟进行一次性补偿。2.8水库运行方式XX电站扩建工程为河床式电站,正常蓄水位362m,最低运行水位358.91m。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352万m3,水库具有日调节性能,相应日调节库容180万m3。当天然来水量小于发电设计引用流量时,全部来水都用于发电;当天然来水量大于发电设计引用流量时,电站只引取设计引用流量,多余的径流通过闸坝产生弃水。在汛期,利用洪水时段,采用敞泄冲沙的泥沙调度方式泄洪冲沙。2.9工程方案水土保持评价(1)坝址选择经方案比较,本扩建工程坝址仍拟定为现有大坝坝址,闸坝型式进行了水力自控翻板闸坝(活动坝)和固定坝两种方案的比较,现从水水土保持角度来予以评价。33,增加淹没补偿570.5万元。将占用更多的土地及水保设施,可能损坏更多的植被,并可能引起库岸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库岸再造,增加更多的水土流失,故从水土保持角度来讲,活动坝方案优于固定坝方案。因此推荐活动坝方案有利于水土保持。(2)施工布置在最初的施工组织设计中,2#渣场位于大坝右岸下游约0.7km的龙潭河河漫滩上,后考虑到需修建临时公路0.7km,将大量损坏公路占地区林草植被,新增人为水土流失。故将其改定于上游200m的红花溪。施工布置的调整有效的保护了林地,减少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降低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施工布置经调整后,从水保角度而言是合理的。(3)移民安置到规划水平年2005年底,工程需搬迁安置人口66人。移民全部通过调整耕地在本村本社进行分散安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规划发展畜牧、林果、蚕桑、蔬菜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逐步提高移民收入水平。这种调整耕地的生产安置方式,避免了荒地开垦,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新增水土流失量,有利于水土保持。

3工程区域环境概况3.1自然环境概况XX水电站坝址处地理座标为东经107°11′24″,北纬31°04′55″,为小XX河梯级开发的末级电站,电站控制集集面积1832km2,河长142公里。工程地理位置见附图2。‰,流域面积1876km2。上游植被较好,河流两岸山高,相对高差在500—1000m左右,河流中、下游有开阔的河谷平坝出现。(1)区域地质XX电站及库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米仓山纬向构造体系以南,仪陇—平昌莲花状旋转构造北北东边缘带的舒缓褶曲构造与大巴山弧形褶皱构造体系北西向断褶带外围构造单元交接过渡区中,无引起构造断裂复活及现代活动断层发生的现象。库、坝区地震活动微弱,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2)坝区地质XX原电站坝址及坝线,工程地质条件能满足扩建设计规模要求,尤其是坝基具有良好的持力层K1b1厚层砂岩,坝基岩石分类属BⅡ类,适宜作重力坝坝址。厂站址地势开阔,基岩裸露,稳定性良好,力学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符合厂址条件。(3)库区地质水库周边山体雄厚,无深切峡谷,地形封闭条件较好,仅XX分水岭相对薄弱,但正常水位高程处分水岭厚也有约300m,均为以泥岩为主的地层组成,隔水性较好。库区内无活动性断层,横穿邻谷的断层均为压扭性,相邻河床间比降小,故不存在永久性渗漏问题。回水区内,除局部存在小型岩土崩塌、滑坡外,没有大规模滑坡、泥石流等库岸再造问题。据XX气象站1959—1994年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1174.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18.9mm,多年平均风速1.2m/s,最大风速21m/s。℃℃℃。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5%,多年平均无霜期280天。灾害性气候主要有干旱、洪涝、霜冻等。33。洪水由暴雨形成,主要出现在5—10月,洪水陡涨陡落,过程线比较尖瘦,坝址处3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6380m3/s,2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9110m3/s。泥沙利用碧溪水文站和XX水文站资料计算,XX电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133万t,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40万t。库周的土壤有潮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四大类,有5个土属,10个土种。出露地层有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第四系全新统(Q4)近代河流冲积物和第四系更新统(Q3)冰川沉积物。土壤养分因成土母质、利用方式、管理水平、地形地貌的差异很大,但总的趋势是有机质含量低,50%的土壤缺钾,速效磷含量均在15mg/L以下,处于中下、低和极低水平,土壤耕作层厚度大多在20cm左右。工程地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人类长期的开发利用,原生森林植被已不存在,现存植被多为人工植被,包括人工林和农作物。工程涉及的2个乡镇人工林覆盖率19.63%,由于工程地区性海拔高度差异小,水平分布因地形和土壤质地的差异而成地段性分布(条状和块状),四旁林很多;人工林种类较单纯,主要由柏树、桤木、灌木林和草本植物组成,四旁林主要有桃、李、杏、梨、柑、柚、枣、花椒、核桃等;工程涉及2个乡镇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豆类等,经济作物的油菜、花生等。3.2社会经济概况XX水电站扩建涉及XX县的民胜镇、诺江镇共2个乡镇。2002年末民胜镇、诺江镇的人口资料详见表3—1。2002年末民胜镇、诺江镇人口情况表表3—1序号项目单位民胜镇诺江镇1幅员面积km21202总人口口密度人/km23406084农业人口业人口比例%6人口自然增长率‰XX县属四川盆地边远山区农业县,是国定贫困县。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收入支撑着整个县域经济,但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业产业化未形成规模,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社会经济情况详见表3—2。2002年XX县社会经济状况表表3—2序号项目单位数量1国内生产总值(现价)万元185761第一产业万元72805第二产业万元21319第三产业万元46637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万元120007农业总产值(现价)万元54190林业总产值(现价)万元2692牧业总产值(现价)万元61194渔业总产值(现价)万元19313全部工业总产值(现价)万元352984耕地面积万hm25全年粮食总产量万t6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亩/人7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kg/人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X县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之水利工程不足以及布局的不均和渗漏现象严重,用水管理措施的不力,使供需水矛盾较为突出。工程地区地下水资源储量不大,多为地表水渗入,主要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工程涉及小XX河两岸各乡镇分布有数量不等的取水设施,绝大多数用于农田灌溉。XX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边缘,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人类活动影响深刻,形成了目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农林用地比重大,交通用地量小(农村道路居多,公路用地比例小),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欠佳,水域面积大且利用率不高,未利用土地也占有较大比重。全县土地总面积411658hm2,其中耕地58304hm2,占14.16%;园地5597hm2,占1.36%;林地142053hm2,占34.50%;水域7885hm2,占1.9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22hm2,占0.88%;其它用地和未利用土地194220hm2,占47.18%,土地利用情况详见表3—3。XX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方式单一;低产土地面积大,效益低;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各部门用地发展不协调,缺乏统一规划;农村居民点分散,用地量大。针对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XX县制定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占用和复垦开发基本同步的总体规划目标,主要从抓好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增加土地利用数量和推行已用土地的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两大方面入手,具体表现为保护耕地,增大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减少未利用土地和居民居住用地数量。工程建设区涉及乡镇土地利用状况表表3-3单位:hm2县(乡、镇、

办事处)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XX县4116585830414.1655971.3614205334.5036220.882500.0619397347.1278851.92民胜镇469063913.62621.32141330.12350.7540.07245152.26861.83诺江镇12000144512.042051.71389232.431341.12110.09610250.852111.763.3水土流失现状据四川省最新遥感资料,XX县水土流失类型有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种,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又以面蚀为主要类型,沟蚀次之,各类型面积及比例见表3-4。面蚀和沟蚀主要分为荒山坡和坡耕地,重力侵蚀发生在局部山体崩塌滑坡地段和交通沿线。工程建设及影响区地处河谷阶地,地势平缓,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XX县2002年水土流失类型比重表表3-4工程

所在县幅员面积

(km2)总流失面积

(km2)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面蚀沟蚀流失面积

(km2)比例

(%)流失面积

(km2)比例

(%)流失面积

(km2)比例

(%)XX县4116.581983.171592.4980.30268.7213.55121.966.153.3.2水土流失强度分布(1)工程所在县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XX县位于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允许值为500t/km2.a。22,占幅员面积的48.18%,年侵蚀总量1045.73万t,流失区平均侵蚀模数5273t/km2.a。(2)工程区及各小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222222,占1.33%。工程涉及小流域水土流失以中度流失为主,轻度次之。轻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不大、坡面长的深丘地带,中度主要分布在深山和低山部分地区,强度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极强度则主要分布在深丘、浅丘地带。工程区域水土流失情况详见表3-5。XX县XX电站扩建工程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表表3-5单位:km2小流域

名称流域

面积总水土流失轻度流失中度流失强度流失极强度流失面积比例

(%)面积比例

(%)面积比例

(%)面积比例

(%)面积比例

(%)红花溪4336274763.35148554.0687431.82388//柳树沟3500185052.8638420.7682644.6557931.30613.30合计783645971869170096721.04611.33(3)库区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库区涉及XX县的民胜镇、诺江镇共2个乡镇的7个村13个社。通过现场调查,根据2000年《XX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其土壤分布图可知,库区水土流失以微度为主。(4)施工区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施工区包括工程永久和临时占用区,主要分布在河滩地和Ⅰ、Ⅱ级阶地上,地势相对平缓。XX电站扩建枢纽工程施工区均布置在XX县诺江镇XX村的河谷阶地和河滩。根据2000年《XX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报告》和土壤侵蚀现状分布图,并结合现场调查分析判断,施工区以微度和轻度水土流失类型为主。3.3.3水土流失成因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气候、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构成了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两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中的面蚀为主,流失强度在工程地区以中度流失为主的水土流失特点。(1)工程涉及地区水土流失成因1)自然因素降雨较多,多年平均降雨量1174.4mm,且高度集中、强度大;地形复杂,起伏大,地形破碎,坡长坡陡,径流易集中,为水力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因本区出露地层多为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第四系全新统(Q4)近代河流冲积物和第四系更新统(Q3)冰川沉积物,成土母质大多具有风化发育快、成土快,易于流失的特点;加之地区植被较差,林地覆盖率低,土质防冲能力弱,径流对地表直接冲刷机会增多。2)人为因素工程地区人口稠密,垦植率高,耕作粗放;由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及大搞毁林开荒,导致林地面积急剧减少;基本建设忽视水土保持,特别是公路建设和开山取石等活动乱弃废渣,破坏地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2)工程建设及影响区水土流失分析自然因素方面,降雨量大且相对集中、河网发育、土壤以砂壤为主,为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但地形相对平缓又抑制了水土流失的加剧。人为因素方面,人口密度大,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土流失。3.3.4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在工程地区,水土流失危害集中表现在对土地资源、地表植被及河道行洪三个方面的影响上。(1)破坏土地资源:表土流失后,土壤变薄,肥力降低,减产减收,增大农业生产成本,而且破坏土壤结构。(2)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使土质恶化,林木生长缓慢,灌木林地恢复困难。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一方面森林植被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活立木中,驼背少枝的“老头树”多,造成环境的恶性循环,制约经济发展。(3)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流失土壤沉积于河道内,造成河床抬高,使行洪断面减小,洪水位升高;且河岸冲刷严重,滑坡、坍塌现象时有发生,两岸的农田受到威胁。3.4水土保持规划及现状XX县根据地形与地表植被情况、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等因素把境内区划分为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对各区进行有针对性的、侧重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工程涉及的2个乡镇,均属于本地的重点治理区。XX县的水土保持机构,根据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特点,在土地利用调整的基础上,均坚持沟坡并治,因害设防,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线。综合治理规划主要采用了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主要有坡改梯、经果林等,工程措施主要有塘堰、蓄水池、排灌渠、沉沙凼等。XX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来,特别是“长治”工程的实施,现已初见成效。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20hm2,完成坡改梯1160hm2,营造水保林3693hm2,种植经果林1820hm2,封禁治理4393hm2,修塘库94口,蓄水池776口,排灌沟渠99.21km,沉沙凼23800个。通过治理,植被增加,土壤改善,提高了农田保水保肥的功能,防止了山洪对农田的冲毁,粮食的增产不仅增加了群众的纯收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使治理区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5.2%,大大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及影响区内无专门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生物措施,但区内灌木林地、耕地和荒草地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4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4.1预测范围及分区22222)。工程占地以外的水库淹没区在工程建设期不受工程影响,水库蓄水后将变成水域,也不会新增水土流失,因此不纳入预测范围。4.2预测时段本工程为一次性开发建设项目。因工程带来的地面扰动、植被破坏、弃土弃渣等新增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集中建设期,且具有一定的后续效应。因此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主要为建设期和运行初期,预测时间为3年,其中建设期为1年,运行期2年。4.3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分析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占地、工程开挖、弃渣等施工活动和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建房等活动,将使地表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和损坏,产生新增水土流失。在电站运行期,水库形成和水位的变化对水库库岸也将造成一定影响。现分述如下:(1)工程占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占地主要包括枢纽工程占地、施工辅助设施占地等。工程占地将改变、压埋或损坏原有植被、地貌,会不同程度地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损坏,改变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由于工程建设区场地开阔,易发生以面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施工占地区水土流失量。(2)工程开挖和填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工程建设期(导流工程、料场开挖等)的开挖和填筑将使原地表植被、地面组成物质、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和破坏,使该区的表层土裸露或形成较松散堆积体,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形成的边坡若不加以防护容易产生冲刷、崩塌等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本工程需整治公路2.0km,但公路整治路段地势平缓,沿线植被良好,且整治方式是加铺碎石,碾压整平,不存在大的开挖和填方量,基本不会新增水土流失。(3)工程弃渣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本工程规划2个渣场,渣场占压对自然植被及其它水保设施将造成一定破坏,同时由于弃渣场属松散堆积体,若不采取适当的护坡、排水等防护措施,容易造成渣体冲刷、滑落和坍塌引发新的水土流失。根据施工特点,渣源主要为基础开挖砂砾石和岩石,由于弃渣堆积体较松散,均临河、临沟布置,若处理不当,很容易受洪水冲刷而形成水土流失。(4)围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本工程导流建筑物有一期围堰和二期围堰,若按施工组织设计在后期需予以拆除,运往渣场堆存,则在随后的汛期不存在水土流失,否则未拆除部分可能被冲,新增大量水土流失。由于本工程采用枯水期导流方式,施工期间水流平缓,且上游围堰利用原有大坝,围堰工程量大为减少,因此围堰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不大。(5)移民安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受XX电站水库淹没和占地影响,需搬迁安置人口66人,安置方式以调剂耕地农业安置为主,将加大安置区现有土地的承载能力,同时部分移民搬迁建房将造成对土地的占压和破坏,这都将扰动地面,损坏植被,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导致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受水库淹没和占地影响,就地抬高恢复重建1处渡口、2座漫水桥,其复建过程中的开挖、弃渣、填筑过程中将产生水土流失。(6)水库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XX电站扩建工程水库形成后被淹没的土地成为水域,客观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水库拦沙将减小下游河道水体含沙量,对水土流失有一定改善作用。XX电站扩建工程水库属槽蓄型,岸坡由砂岩夹粘土岩、粉砂岩构成,受库水影响主要是Ⅰ级阶地构成的土质岸坡的稳定性。根据XX水电站扩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判结果表明,库区无较大范围的坍岸破坏,仅有零星的崩塌,主要分布在右岸的大河坝、土台坝,左岸的后坝里等地,预计不致于对水库安全运行造成危害性影响,但将新增水土流失。(7)表层土临时堆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本工程在完建期将对施工迹地进行复耕、灌木林地恢复和水保绿化,考虑运距、费用等因素,覆土来源主要采用原施工场地覆盖层表土,不足部分取用库区耕地表土。剥离后的表层土临时堆放将形成松散堆积体,如不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形成的不稳定土质边坡极易被降水等外界因素所干扰而发生流失。总体来看,施工区地势开阔、地形平缓,工程兴建不会造成工程所在地区大范围的水土流失显著加剧。但在局部的施工区内,由于工程占地、开挖、弃渣等工程活动改变了施工区的地貌和植被,以及移民安置过程中的开发建设可能增加原有的水土流失或引发新的局部范围水土流失。4.4扰动原地貌、损害土地和植被的面积2222222。根据1:1000工程布置图结合现场实地调查,工程扰动原地貌、损害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及比例详见表4-1,扰动、损害方式分述于下:扰动原地貌、损害土地和植被的面积统计表表4-1单位hm2占地类型合计耕地灌木林地荒草地河滩地居民点及交通用地水域及河床工程占地永久工程占地枢纽工程0.8///0.28/临时工程占地料场石料场1.30.80.5////砾石料场////砂料场1.3///0.8/0.5渣场共2个渣场2.62/0.12/2.5//施工

辅助设施生活区、

加工厂等0.32/0.12///小计7.540.80.74/5.00.20.8合计8.340.8/5.280.21.32移民安置房屋迁建0.620.30.32////水库影响水库坍岸0.400.150.10/0.15//总计*9.361.25/5.431.32注:水库淹没区在电站建成后客观上将减少区域水土流失,因此表中未计入。222222。(1)主体工程2,由于工程区地势开阔,地形平缓,枢纽建筑物开挖裸露面很小,绝大部分为扰动占压面积。主要为占压,其次为扰动和地形再塑。(2)施工辅助设施占地2。因该部分土地属于临时占用,施工结束后,将予恢复后归还当地,故占用方式主要为扰动的地形再塑。(3)渣场占地2,占用方式为扰动和地形再塑。(4)料场占地2,占用方式主要为扰动和地形再塑。2,占地类型规划为耕地和灌木林地。专项设施复建仅提出了初步规划,用地类型和占地面积不清楚,占用方式主要为扰动和地形再塑。2222。4.5弃渣量及弃渣堆放33(见表4-2-2)。工程总弃渣量统计表表4-2-1单位:万m3序号项目弃渣量去向1主体工程开挖弃渣1.25渣场2围堰拆除弃渣0.02渣场3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弃渣1.0料场迹地回填4施工辅助设施拆除弃渣—5移民安置弃渣—总弃渣量注:—表示未计列。渣场最终堆渣量统计表表4-2-2弃渣来源左岸(万m3松方)右岸(万m3松方)合计(万m3松方)1#2#主体工程土石开挖弃渣0.071.25围堰拆除弃渣0.010.010.02最终堆渣量1.190.081.27(1)主体工程开挖弃渣333(松方)。弃渣分别堆放于2个渣场,具体堆放方式可见表4-2-1。(2)围堰拆除弃渣33,堆放于左岸1#3,堆放于右岸2#渣场。(3)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弃渣3,全部用于各个砂砾石料场变地回填,无需另辟弃渣场。(4)施工辅助设施拆除弃渣施工辅助设施均为临时占地,工程完工时将全部拆除进行复耕和迹地绿化,拆除的建筑材料大部分用于当地建筑物的修建,少量建筑垃圾用于砂砾石料场取料坑回填。(6)移民安置弃渣根据移民安置规划,本工程移民安置以调整耕地农业安置为主,移民安置弃渣主要来源于房屋迁建和专项设施复建过程中。专项设施复建主要为库周交通和通讯输电线路,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进行堆放和造地,具体工程量现阶段无法详细统计。建房安置点分散,弃渣产生量很少,而且在建房后可通过平整加以利用,该部分弃渣可忽略,不计入主体工程弃渣中。工程建设及影响区内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设施主要是耕地、灌木林地,受工程占压和施工活动、水库水位变化扰动或影响,将一定程度损害水土保持功能。因为水库的库岸再造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其塌滑速度和程度与诸多因素有关,经分析论证,库岸再造在近期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坍塌量仅作水土流失量估计,暂不计入损坏水保设施。4.7工程兴建水土流失量预测为了全面预测工程建设活动及电站运行带来的水土流失,本方案将以工程扩建前的水土流失为背景,在不考虑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对比分析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预测新增水土流失量。工程区水土流失强度经现场调查,依据2000年《XX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结合工程占地区地类、地形、植被覆盖度等具体情况分析,施工区耕地坡度大多在0°~10°之间,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平均侵蚀模数按1500t/km2.a计;灌木林地坡度大多在0°~15°之间,水土流失属轻度水力侵蚀,平均侵蚀模数按600t/km2.a计;河滩地坡度多在0°~5°之间,易受河水冲刷,水土流失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平均侵蚀模数按2000t/km2.a计;居民点及交通用地坡度在0°~5°之间,水土流失属微度,取250t/km2.a。2,水土流失量约114t/a,平均侵蚀模数1213t/km2.a,项目区占地及水土流失现状详见表4-3。水土流失现状表表4-3项目地类面积

(hm2)坡度侵蚀

强度平均侵

蚀模数

(t/km2·a)流失量

(t/a)工

区枢纽工程

占地区河滩地0°-5°轻度1500420河流及河床小计0.801500420其它临时

占地区灌木林地5°-15°轻度60072居民点及交通用地0°-5°微度25050小计382122渣场灌木林地0°-15°轻度60072河滩地0°-5°轻度10002500小计19365072料场石料场耕地0°-10°轻度15001200灌木林地5°-15°轻度600300小计11541500砾石料场河滩地0°-5°轻度20003400河流及河床小计2.020003400砂料场河滩地0°-5°轻度20001600河流及河床小计16111600合计171112114直接

影响区移民

安置房屋迁建耕地0°-10°轻度1500450灌木林地0°-15°轻度600192小计1035642水库

影响水库坍岸耕地0°-10°轻度1500225灌木林地5°-15°轻度60060河滩地0°-5°轻度2000300小计1463585合计12031227总计165513341注:因水库蓄水后淹没区成为水域,减免了水土流失发生,未纳入。工程兴建引起的水土流失根据预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五大部分:(1)扰动占压区水土流失(2)专项设施复建造成的水土流失(3)工程弃渣造成的水土流失(4)围堰拆除产生的水土流失(5)水库坍岸造成的水土流失。4.7.2.1扰动、占地区水土流失预测(1)预测方法根据四川省内多个水电工程水土流失情况的综合分析,拟采用经验公式分析预测法计算扰动、占地区新增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MS=F×A×P×T式中:MS:预测流失量(t);F:加速侵蚀面积(km2);A:加速侵蚀系数;P: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T:计算时段(a)。(2)参数确定1)F—加速侵蚀面积(km2)本工程加速侵蚀面积主要包括主体工程区、料场、其它临时占地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工程占地开挖面积。各个分项的加速侵蚀面积见表4-4。2)T—计算时段(a)考虑到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和计算方便,计算时段以年为单位,预测时段为3年,其中建设期1年,运行期2年。3)P—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即工程区水土流失强度现状值,根据最新遥感实测的土壤侵蚀现状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建设区及影响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等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原地貌土壤侵蚀程度见表4-4。XX电站扩建工程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参数取值表表4-4项目面积

F(hm2)流失背景值

P(t/km2.a)分年度A值建设期运行期第一年第二年工程

占地枢纽工

程占地边坡0.215002.521占压、扰动0.615002料场石料场1.311542.51砾石料场2.02000321砂料场1.3161132.51.5其它临

时占地机修系统等0.3238221.51移民

安置房屋迁建0.6210352.51.514)A—加速侵蚀系数本工程加速侵蚀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强度和工程区环境特点。根据工程建设时序,开挖、排弃、占压及利用方式以及工程区域气象、土壤、地质及植被等条件,对A值分时段分部位取值详见表4-4,现分述如下:①枢纽工程占地区本区水土流失主要由枢纽建筑物建设、边坡开挖引起,在施工建设及开挖完成后,随即进行建筑物占压或固化。因此,枢纽工程区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各建筑物的施工期,施工结束后,水土流失程度趋于轻微。本区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参数详见表4-4。②料场A石料场:石料场表面植被破坏后,开挖面水土流失强度将显著增大。复耕后水土流失与施工前相同,其分年度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参数详见表4-4。B砾石料场本工程砾石料场,均位于河漫滩,地形较为平缓,开采过程中由于表层土地结构改变,水土流失强度也将有所增加。其分年度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参数可见表4-4。C砂料场本工程砂料场位于电站库区淹没范围内的河滩地,因其在正常蓄水位以下,故开挖后不需进行迹地恢复,其侵蚀加速度A值见表4-4。③移民安置由于本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为就地后靠,调整耕地安置,因此移民安置产生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移民房屋搬迁安置和专项设施处长建的建设过程中,待移民建房完成和专项设施复建后,水土流失将明显减少。(3)分年度预测工程开挖、占压和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是在主体工程、料场、施工辅助设施、移民安置这4个部分的施工、使用、迹地恢复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经计算,在预测时段内扰动原地貌、损害土地和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52120t。其中,主体工程水土流失量总计3450t,料场水土流失量总计44911t,其它临时占地水土流失量总计550t,移民安置水土流失量为3209t。各部分水土流失量预测分年度情况详见表4-5。扰动占压区水土流失分年度预测结果表表4-5项目面积

F(hm2)流失背景值

P(t/km2.a)分年度流失量合计建设期运行期第一年第二年工程

占地枢纽工

程占地边坡150075060030016503450占压、扰动150018001800料场石料场1.31154375130001500825144911砾石料场2.02000120006000400022000砂料场161162835236314114660其它临

时占地机修系统等0.32382245183122550550移民

安置房屋迁建0.621035160496364232093209合计264331598297055212052120—PAGE101—专项设施复建确定为就地抬高重建方案,包括7处抽水站,2座漫水桥,1处水码头等,现阶段设计还未进入选线阶段。在今后复建时,将采取护坡、排水等工程措施,因而不会产生大面积水土流失。(1)预测方法工程堆渣为裸露无覆盖的松散堆积体,易受到降雨和地面径流的影响而流失。本工程1#渣场为临河渣场,2#渣场为临沟渣场,弃渣流失量选用流弃比经验公式计算。iMS=∑(Wn×ηn)n=1式中:MS——工程弃渣在预测时段内总流失量;Wn——第n年工程弃渣量,n=1,2,3……,i;ηn——第n年弃渣流弃比。(2)流弃比的确定由于工程堆渣在整个施工期内有从一个渣体形成到稳定的过程,根据弃渣场自然条件(降雨因子、坡度因子、周边植被覆盖率及水文地质)和弃渣物质组成,并结合工程弃渣情况,最终确定各弃渣场分年度流弃比,分述如下。①1#渣场1#渣场位于大坝左岸下游约0.3km处,渣料运至渣场上部的施工公路后,自上向下倾倒。渣体将主要受小XX河洪水及降雨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将经历一个从大到小的渐变过程。渣场流弃比见表4-6。弃渣流失量分年度统计表表4-6项目施工期运行期合计流失率

(%)第一年第二年1#渣场弃渣量(万m3)1.19流失量(万t)0.120.200.070.40分年度流失率(%)2#渣场弃渣量(万m3)0.08流失量(万t)0.0070.0060.0170.02分年度流失率(%)弃渣流失量合计(万t)②2#渣场2#渣场位于大坝右岸上游约0.2km的红花溪。在不采取任何挡渣措施的情况下,渣体将逐渐占用红花溪沟道,水土流失可能性变大,一直到渣体流失不再占用河道并形成稳定边坡时。水土流失将经历一个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渐变过程,其流弃比见表4-6。(3)分年度预测经预测1#、2#渣场流失量见表4-6。3。根据对工程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的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分析,工程兴建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约4.1万t。工程兴建新增水土流失主要产生于工程建设区,占流失总量的71.9%。工程区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见表4-7。XX电站扩建工程水土流失量总量统计表表4-7单位:万t分区序号项目现状

流失量预测

流失量新增

流失量比例

(%)工程

建设区1工程开挖及扰动面2.114.892.7867.82工程弃渣0.250.420.174.1小计2.365.312.95直接

影响区3房屋迁建0.190.320.133.24水库坍岸0.181.21.0224.9小计0.371.521.1528.1合计2.736.834.10100.04.8水土流失危害预测根据上述水土流失预测分析,XX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量具有强度大、影响范围及时段集中的特点,如不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当地水土流失,对工程安全、河段两岸沿河设施等造成不良影响,其具体表现为:(1)减少行洪断面,增大防洪负担。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本工程渣场主要是覆盖层组成的松散堆积体,如不采取措施防护,遇到暴雨时,易垮塌进入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减小过水断面,加大防洪工作难度。(2)危害工程安全。坝肩、护坦等处开挖形成的裸露坡地,如不采取有效的护坡措施加以防护,将可能造成局部的崩塌和滑坡等流失现象,影响工程建筑安全和电站的正常运行。(3)增大河流含沙量。本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将增大河流输沙量,加速下游河流的淤积,也将对下游居民特别是县城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4)影响景观和生态环境。工程临时占用土地的植被遭到破坏,表层受到扰动,随着水土流失的发生,土壤中的有机物、氮、磷及无机盐含量将迅速下降,土壤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的衍生资源降低,进而导致土地贫瘠和荒地化,加大绿化工作难度,影响景观和生态环境。4.9综合分析2。预测时段内,工程兴建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1万t,主要产生于工程建设区,占流失总量的71.9%。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需对各新增水土流失区域采取适宜、有效的工程防护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植被和景观恢复,最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

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5.1方案编制原则及目标(1)预防为主原则:方案编制遵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2)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当地气候、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特点,水保措施拟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生态环境效益优先的原则。(3)综合防治原则: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采取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式。(4)突出重点原则: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区,故将其作为防治重点。(5)整体协调原则:本方案与工程主体设计相结合,具有水保效果的主体工程纳入本防治方案,作为防治体系的一部分,费用不重复计划;方案中的植物措施在选种和配植上与周边环境条件相协调,尽量恢复原有生态功能。(6)“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7)经济技术可行性原则:工程开挖、渣场、料场及临时用地的边坡尽可能采用稳定边坡;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对适宜种植的临时占地,优先复耕、灌木林地恢复,以满足移民生产生活需要。对常年洪水位以下的砂砾石料场仅进行场地平整。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中有关规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总目标是:预防和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新增水土流失,通过治理促进工程安全与工程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根据工程施工特点、植被恢复情况及当地自然条件,水土保持具体目标为:在水土保持责任范围内,使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8%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8%以上,水土流失控制率达95%以上,拦渣率达98%以上,植被恢复系数大于98%,林草植被覆盖率在36%以上。5.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222,参见附图8。5.3方案编制深度与设计水平年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有关要求与规定,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一致,为可研设计深度。对主体设计中未作出详细设计的部分,设计深度也与之相适应。本工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期。结合工程建设期安排,同时考虑工程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及为项目竣工验收服务等目的,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竣工验收年。5.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划分为:主体工程区、渣场、料场、其他临时占地区、移民安置区、水库影响区6个区,见表5-1。水库淹没区不需采用水保措施。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表表5-1防治分区行政区面积(hm2)项

区1主体工程区民胜镇0.1诺江镇0.72渣场民胜镇0.12诺江镇2.53料场民胜镇/诺江镇4.64其它临时占地民胜镇/诺江镇0.32小计8.34直

区5移民安置区民胜镇0.12诺江镇0.50小计0.626水库影响区民胜镇/诺江镇0.4小计1.02合计9.365.5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评价主体工程设计中,对建筑物的开挖边坡、导流建筑物等采取了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在保护工程安全的同时,对防治相应部位水土流失起到了控制性作用,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内容的组成部分。(1)枢纽工程大坝枢纽工程的开挖和填筑将使原地表植被、地面组成物质、地形地貌受到扰动和破坏,使该区域的表层土裸露,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形成的边坡若不加以防护容易产生冲刷、滑坡、崩塌等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由于坝址处地形平缓,开挖面小,开挖量少,主体工程设计已在左、右岸坝肩的开挖边坡进行了护面设计,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没有再补充设计的必要。(2)导流工程导流建筑物由一期围堰、二期围堰组成。因该电站属于扩建工程,故将其原有大坝作为上游围堰,不搞截流合拢,大大减少了围堰土石方工程量。一期围堰的纵向和下游横向围堰以及二期围堰均采用将砌条石。围堰的护坡设计及围堰拆除运往渣场的考虑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符合水保要求,本报告不再作补充设计。(3)其它临时占地区其它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期办公及生活福利设施、施工企业、仓库系统等施工占地。这些设施均在原电站已有的办公、生活设施区改建,不存在大量扰动和破坏原地貌的问题。同时,在占地周围布置有截排水挡土系统,具有水土保持作用。本报告在此基础上还需补充设计迹地的恢复和绿化设计。(5)场地平整、复耕及灌木林地恢复22。根据施工占地补偿规划,使用期满后由建设单位恢复土地的生产条件,及时归还农民或原土地使用权单位,进行场地平整、复耕及灌木林地恢复,全部费用计入移民安置工程费。主体工程对临时占地的覆土复耕具有一定水保作用,可作为水保措施的一部分。本方案需根据各个施工场地迹地的产地条件对耕地和灌木林地恢复进行全局平衡,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保迹地绿化。综合上述,枢纽工程和导流工程采用的边坡防护措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符合水保要求,本报告不再作补充设计。其它临时占地区周围布设的截排水系统,具有水土保持作用,本报告在此基础上还需补充迹地的恢复和绿化设计。移民安置规划中的场地平整、复耕及灌木林地恢复具有一定的水保作用,可作为水保措施的一部分,本报告必须在满足复耕及灌木林地恢复用地的基础上进行水土保持迹地绿化。5.6防治分区措施布局5.6.1耕地、灌木林地恢复布局分析22。在各个防治区措施布局前需落实耕地、灌木林地恢复措施布局,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主要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三部分构成。其中,工程措施包括挡渣墙、工程护坡、排水等措施,用以控制大面积、高强度流失,为植物措施实施创造条件。植物措施包括植物护坡、渣顶绿化、临时占地植被恢复等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提高水保效果、减少工程投资、改善生态环境;临时措施主要是对原覆盖层表土暂时堆放采取的临时挡护措施。根据不同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特点,确定防治重点和措施配置,详见表5-2。现分述如下:(1)渣场工程规划有2个渣场,按照“先挡后堆,防弃同步”的原则,水保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渣场坡面及顶面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或复耕措施,以增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并使渣场与环境景观要求相适应。(2)料场料场新增水土流失主要是料场开挖面和剥离层临时堆放造成的,因此措施以临时工程防护设计和迹地恢复为主。(3)其它临时占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无高陡边坡开挖,水保措施以绿化和复耕措施为主。(4)移民安置区仅涉及移民房屋迁建和专项设施复建,水保措施以植物措施为主。(5)水库影响区根据水库影响区范围及影响程度采用库岸防护林设计等植物措施。XX电站扩建工程水土保持分区措施布局表表5-2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对象措施类型防治措施备注项

区主体

工程区枢纽工程开挖边坡工程措施工程护坡①导流工程坡面工程措施工程护坡①围堰体工程措施围堰拆除①渣场1#坡脚工程措施挡渣墙②排水工程措施排水排水沟②顶面植物措施复耕、渣顶前缘植树②坡面植物措施坡面种灌木②工程措施干砌石护坡②渣脚植物措施渣脚前缘植树②2#坡脚工程措施挡渣墙②排水工程措施排水沟②顶面植物措施复耕、渣顶前缘植树②坡面植物措施坡面种灌木②渣脚植物措施渣脚前缘植树②料场砂砾

石料场开挖面临时措施分级开挖、汛前整理②料场背坡工程措施排水沟、沉沙凼②剥离层临时措施土袋拦挡、覆盖草袋②迹地植物措施场地平整、复耕、林地恢复①石料场开挖面临时措施分段开挖②剥离层工程措施挡渣墙②迹地植物措施场地平整、复耕、林地恢复①其它

临时

占地区场地周围植物措施生活区绿化②临时措施设截排水沟、边坡防护①剥离层临时措施土袋拦挡、覆盖草袋②占地范围植物措施场地平整、复耕、林地恢复②直

区移民建房安置区建筑场地工程措施做到挖填平衡①四旁植物措施宅植四旁经济林木②专项设施迁建公路旁植物措施行道树②水库坍岸区大河坝、土台坝、后坝里植物措施库岸防护林②注:①主体工程已有措施;②本方案新增措施

6分区防治措施6.1渣场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弃渣总量约12724m3(松方,下同)。在初步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中,依照“弃土就近堆放、少占林地耕地”的原则,共规划2个渣场,两个渣场距大坝施工区及主厂区距离在300m以内2(其中1#2,2#2)。根据XX水电站1:5000和1:1000实测地形图,对规划的渣场选址、渣场占地类型及占地面积进行实地勘测,采用断面法对各个渣场的容量进行复核。1#3以上。经复核,设计堆渣容量大于实际弃渣量,满足弃渣要求。2#渣场主要堆放XX电站扩建工程大坝右岸开挖弃土,弃渣量800m3以内,该渣场位于XX电站上游200m,红花溪出口右岸一级阶地上,该区地势较平,设计渣场容量完全能够满足弃渣要求。各渣场堆渣容量复核计算结果见表6-1,各渣场典型剖面弃渣高程见表6-2。XX电站工程各渣场堆渣容量复核表表6-1渣场名称实际弃渣量

(万m3)渣场容量

(万m3)占地面积

(hm2)挡渣高度

(m)1#渣场1.192#渣场合计XX电站工程各渣场典型剖面弃渣高程表表6-2渣场名称典型剖面渣顶高程(m)渣脚高程(m)最大堆渣高度

(m)1#渣场A-A剖面3653631.0B-B剖面2#渣场A-A剖面B-B剖面本工程的1#渣场位于XX下游小XX河的阶地上,2#渣场渣体堆放在红花溪出口的右岸。1#渣场虽然位于小XX河的左岸,在大坝下游约300米处,渣脚高程362.50m。根据《四川省XX县XX电站扩建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水文计算成果分析,1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为358.50m(流量4740m3/s),2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为359.50m(相应流量5760m3/s),对中低水位的洪水没有任何顶托作用。该处河面宽300米左右,渣场宽60—100米,高1.2m以内,占高水位洪水行洪断面非常小,经计算,50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仅比天然状态下的自然洪水位高0.02m,故1#渣场的堆放不会影响小XX河的河道行洪,不会对上游XX电站造成淹没损失。2#2,河道平均比降8.74%0,洪水由于受下游XX水库的顶托作用,渣场处设计洪水位为366.50m,不会对2#渣场防洪造成任何影响。1#Ⅰ级阶地上,渣场基础为砂卵砾石层(alQ33),上部为砂质粘土,下部为黄色砂卵砾石层,结构较密实;2#渣场位于大坝右岸上游约0.2km红花溪出口处,渣场基础为粘土及砂卵砾石层(alQ32),上部为黄色粘土,下部为黄褐色砂卵砾石,结构较密实。经实地调查,本工程1#渣场所占地大部份为河滩地,少部分为林地;2#渣场所占地类大部分为林地,有少部分为耕地,2个渣场均具备堆渣条件。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临时渣场防护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执行。防护建筑物的防护标准主要由防护对象而定,由于各渣场防护对象是工程弃渣,上游一定范围无重大设施,相应防护建筑物工程级别按5级建筑物设计,其设计洪水标准采用10年一遇。(1)为防止弃渣过程中,弃渣滚石滚入设计弃渣范围以外,造成水土流失,拟修建挡渣墙或拦渣堤对渣料进行拦挡。(2)对受洪水影响的临河渣场,工程防护措施还应考虑防淘和防冲要求。(3)若渣场后靠山坡,为排除暴雨期降雨形成的山坡来水对渣体的冲刷,拟在堆渣施工公路内侧设置排水沟。本工程的渣场为临河、临沟渣场,拟对天然情况下各渣场位置处的典型断面进行洪水计算。1#渣场位于小XX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距电站仅300m左右,采用该电站水库10年一遇的下泄流量时的河道水位作为设计洪水位。2#渣场采用红花溪10年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