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教师形象_第1页
教科书中教师形象_第2页
教科书中教师形象_第3页
教科书中教师形象_第4页
教科书中教师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书中教师形象之文本分析作者:蒋洁蕾来源:《基础教育》2013年第1期蒋洁蕾(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自然属性、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等方面来塑造典型的教师形象。就自然属性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年轻女教师为主。就外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衣着正式、保守、简单、朴素;言行亲切和蔼、沉稳严厉、刚柔相济。就内在形象而言,教科书中的教师知识渊博、智慧聪颖、关爱学生、谦虚礼貌、勤恳敬业、热爱祖国。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教科书中教师群体结构失衡是对现实的复演,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给人以职业刻板和性别刻板的印象。关键词:教师形象;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3.01.005近年来关于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基本集中于妇女形象、异国人物形象、榜样形象、父母形象等方面,对教师形象的研究则偏少。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或多或少地对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那么,教科书到底给学生们呈现了怎样的教师形象?本研究试图运用频度统计法与内容分析法,分析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并从自然属性、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三个维度加以具体考察。一、教师的自然属性分析教师的自然属性是教师与生俱来、不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一种客观存在,如性别、国别、年代和年龄等等。(一)性别人教版2001年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涉及的教师共有31位,其中女性12位,男性11位,另有8位性别无法判断。女教师占38.71%,男教师占35.48%,女教师高出男教师3.23个百分点(见表1)。可见,教科书中女教师多于男教师。表2兢闻的国荆分布(二)国别在31位教师中,国外教师7名,占22.58%,分别来自意大利(3位)、俄罗斯(2位)、美国(1位)、加拿大(1位);国内教师24名,占77.42%(见表2)。就国别而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内教师占绝对多数,但也少量涉及国外教师。24位国内教师中,有11人为女教师,占国内教师总数的45.83%;8人为男教师,占33.33%;其他5人性别不详。(三)年代从教师所处的年代看,31位教师涵盖古今,几乎每个年代均有分布,其中现当代教师共有17人,占54.84%;近代和古代教师有14人,占45.16%(见表3)。这说明,教科书在选文时考虑到了教师职业的源远流长。尤其近代和古代的教师均为名人,古代的有老子、飞卫,近代的有孙中山的老师和达芬奇的老师等,现当代则更多的是普通教师。就现当代的17位教师而言,12位为女教师,占当代教师总数的70.59%,占所有教师人数的38.71%;只有1位为当代的男教师,占当代教师总数的5.89%,占教师总数的3.23%。*3教师的年代分布1斛代近代时代顺人)1?14MM或(四)年龄31位教师中,青年教师有13人,占教师总数的41.94%;中年教师有3人,占9.68%;老年教师有3人,占9.68%;年龄不详的有12人,占38.71%(见表4)。就年龄明确的19位教师而言,教科书中显然是青年教师占绝对优势,相对接近的年龄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13位青年教师中,女教师有11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84.62%;男教师有2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5.38%。二、教师的外在形象分析教师的外在形象通过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衣着仪容、人际交往水平等得以体现。本文主要通过描述教科书中的插图和话语分析技术,从教师的服装仪表和言行举止两方面考察其外在形象。(一)服装仪表教师的着装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教师的插图共15幅,其中10幅为女教师,5幅为男教师。就插图而论,女教师的上装共分三类:长袖衬衫、短袖衬衫以及女士小西装,均属于正式类型的衣服;颜色丰富,包括粉、棕黄、红、白、绿、嫩绿、黄等。下装也分三类:过膝的一步裙、长裙和长裤,主要涉及绿、紫、酱红、棕四种颜色。男教师的衣服则主要为黑色长马褂、深灰色对襟长大褂、藏青色的中山装、白色短袖衬衫和黑色裤子(详见表5)。USrtNt-i*关政街4BMtJcw.g■刘MBAK.HIHU*引F网女M塑(1WJ*i目虬Wn.frb-昏imrt拳r册.州jtjii辛声JrA*URJt•氏心可煜除菱a战M啊漫K*秘IM神flam林flNn伸夕雷nw鞋子、配饰与发型从5幅能见到鞋子的插图来看,教师的鞋子以皮鞋为主。女教师一般穿中跟或平跟皮鞋,皮鞋的颜色集中为棕色和绿色;男教师主要穿黑色皮鞋(见表6)。大多数教师不戴饰品,即使有配饰也是比较简单的白色发卡、粉红色头箍等等。插图中的10位女教师中,6人为长发,4人短发,发色分黑色和棕色两种。长发教师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扎起,短发教师头发长度都过耳,而且都是自然状态下的发型。男教师的发型呈现时代特性,清末教师留花白的长辫子,民国教师和当代教师为西装头。可见,教师的着装以简单朴素为主要特征。(二)言行举止教科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主要通过插图和课文内容得以呈现。因而,下面通过插图分析与话语分析来考察教师的言行举止。亲切和蔼就插图分析,教科书中的女教师从外观上显示出亲切和蔼的特征。大多数插图中的女教师面带微笑、嘴角上扬,透出母性的光芒(见表7)。插图中的10位女教师,7位面部表情为微笑,2位嘴角上扬微笑,1位眯着眼睛微笑。在外显行为上,女教师处处彰显着亲和力。如一年级《我选我》一文中,女教师左手抱着课本,右手拿着钢笔,和蔼地看着学生;《特别的作业》一文中,年轻的女教师前倾着身体,拍着学生的肩膀,以示表扬等等。

V帙掀It卧TM♦我斯为辨棉瞰加iJ沸K姑畔醉4.•籽N辙戢k■EE蚓邪袖判播商》怖a浙RAifMW蹄并4M邮*方ifIMt前f耐料蜘”谢Jr靳刊咀骡.畛•.构W朝i岫A■点初丽碗沉稳严厉教科书插图中的男教师以严肃、平静、凝重为主(见表8),表现出沉稳严厉的特征。6位男教师中,5位显露出严肃、冷静和凝重的神情,只有1位微笑着看学生做游戏。如《不懂就问》中男教师手拿戒尺,表情严肃,俨然一副严厉教师的形象;《画杨桃》中男教师面带平静,露出些许严肃;《难忘的一课》中男教师右手握着国语课本,左手放在心口上,凝重地讲课;《不懂就要问》中孙中山的老师手拿戒尺,一手放在身后,严肃地听学生背书。榜flm■mm膺姗t郦此娜嫌4ZH柚醐地蹦|国F刚柔相济从语词角度分析,教科书中描写教师外在行为的词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温柔与威严。前者如微笑、亲切、深情地、赞许地、满意地、和颜悦色、点头称赞、轻轻地问、高兴地等等;后者如严肃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狠狠地等(见表9)。可见,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属于刚柔并济型。温柔和威严是教师最主要的两种外在形象:温柔体现教师的亲和力,易于小学生接近;威严反映了教师的权威性,体现了教育的规训功能。三、教师的内在形象分析教师的内在形象是指通过长期努力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直接对外在状态产生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潜隐因素,如人格、道德、智慧、感情、能力等方面。教科书中教师的内在形象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课文内容得以体现。因此,下文运用话语分析技术具体分析教师的内在形象。(一)语词分析教科书中描写教师内在形象的语词大约可分成三类(详见表10):第一类涉及教师的学识品性,如学问渊博、风餐露宿、毫无保留、真挚、想方设法等等,体现出教师的学识丰富、品德优良;第二类涉及工作态度与工作技能,如严肃认真、富有感情、教学方法独特等等,说明教师工作仔细认真、严谨而不失活力,技能娴熟而富有创造性;第三类涉及教师的社会影响,如敬爱的、远近闻名等,说明教师受人崇敬,社会地位较高。TO-MIM峋崛辙我扑州HWM腱瞒虬嫩桃峨W跚(二)语句分析语词是对教师内在形象的部分反映,而语句则是对教师内在形象更全面的描述,对语句的分析更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师的本质品性。下面转向对教科书中的语句进行分析。智慧聪颖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表,教师的言行举止都透着智慧的光芒。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话语反映出教师的智慧聪颖。如《失物招领》一文中,描述学生参观植物园时乱丢垃圾,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唐老师并未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失物招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他说:“同学们,刚才张爷爷捡到一些东西,是哪些同学丢的,请到我这儿来认领。”这里唐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乱扔垃圾是错误的,而是借用“丢”和“认领”两个词语的双关含义。“丢”可以是“丢垃圾”,也可以是“丢东西”;“认领”一般是领回属于自己的有用的东西。张爷爷是清洁工,当学生看到张爷爷捡到的垃圾时自然明白了自己行为的过失。类似的描述教师智慧聪颖的课文还有《画鸡蛋》、《孔子拜师》、《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可贵的沉默》、《纪昌学射》、《童年的发现》、《梦想的力量》、《我最好的老师》等。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教科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卡罗纳》一文中,女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当母亲走向另一个世界时,无助、绝望、痛苦是卡罗纳的真实写照。教师感受到了学生的这种痛苦,并向他敞开了温暖的怀抱,温柔地、真诚地安慰他,表现出慈母般的关爱和温情。《一株紫丁香》一文中,通过学生的话语也能反映出女老师对学生的牵挂:“老师一一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您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牵挂。”学生把老师的“笑脸”比作鲜花,隐含着教师的温柔善良,而“时时牵挂”则透出教师对学生的浓浓师爱。谦虚礼貌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这句话来自《孔子拜师》一文。老子作为孔子的老师,听说孔子要来就亲自迎候于门前;而且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表现出老子的礼貌与谦虚,也说明了学无止境,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在《难忘的一课》一文中,男教师“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办的学校,讲国语不准许的。”'尽管这位男教师汉语很不错,但仍然说自己的“国语讲得不好”,谦虚之意不言自明。勤恳敬业《不懂就问》一文中,当孙中山询问书中道理时,男教师讲得“很仔细”。《一株紫丁香》一文中,学生要亲手栽一棵紫丁香在女教师的窗口,以此陪伴教师每晚独坐灯下凝神批改作业,“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暗示教师每晚都工作到深夜,表现出教师爱岗敬业和勤恳专注的精神。《难忘的一课》讲述了男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场景,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很仔细”、“夜夜”工作、“一笔一画”、“一遍一遍”等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认真严谨、敬业勤劳的教师形象。热爱祖国《看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难忘的一课》三篇选文集中体现了教师的爱国、爱家乡之情。《看雪》一文讲述的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儿提时代在北京看雪的故事。这位教师身居台湾却心系故乡北京,当学生问起教师在哪里见过雪时,教师“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并且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字里行间表现了教师对北京的思念和热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当周恩来发誓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魏校长喝彩道:“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间接地表达了魏校长的爱国报国之情。《难忘的一课》中的男教师带领作者参观学校礼堂,直指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体现了这位教师对祖国富强与独立的骄傲,也表现出他浓浓的爱国情意。四、结论与分析(一)结论通过上文对教科书中教师形象的相关频度分析与话语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科书中的教师以中国当代年轻女教师为主就性别而言,总体比例上女教师比男教师高出3.23个百分点。就国别而论,国内教师占77.42%,具有绝对的优势;就时代而言,当代教师占54.84%;从年龄上看,青年教师占68.42%。如果从国内教师这个群体分析,女教师占45.83%,比男教师高12.50%;从当代教师这个群体分析,女教师占70.59%;从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分析,女教师占84.62%。总体而论,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以中国当代年轻女教师为主。教科书中的教师衣着正式保守、简单朴素;言行亲切和蔼、沉稳严厉、刚柔相济从教师着装上看,教科书中的教师主要穿着正式或较为正式的(如小西装等)服装进入学校和课堂,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教师均穿皮鞋,侧面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正规性;教师的发型具有一致性,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保守性;少有教师佩戴饰品,可见教师群体具有朴素的特征。就教师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而言,教科书中的女教师多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具有亲和力,而男教师严肃沉稳、富于理性,体现了教师群体刚柔相济的特征。教科书中的教师知识渊博、智慧聪颖、关爱学生、谦虚礼貌、勤恳敬业、热爱祖国语词和语句分析显示教科书中的教师具有崇高的内在品性。首先,语词分析表明教科书中的教师学识丰富、品德高尚,拥有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再者,通过教科书中正面或侧面描述教师的语句体现出教师智慧聪颖、关爱学生、谦虚礼貌、勤恳敬业和热爱祖国等内在品性。上述内在品性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二)分析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教科书塑造的教师形象具有保守、朴素、学识渊博、智慧聪颖、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谦虚礼貌、勤恳敬业、热爱祖国等特征。教材不仅是对社会形象的一种投射,同时也是对其他社会文化的一种投射。古往今来,教师的职业形象已经形成,即传道授业解惑,富有耐心和爱心,崇尚朴实和奉献。200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我国《班主任》杂志共同发起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征画征文活动,归纳出了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12个标准:和蔼可亲、温柔、有爱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经常鼓励、表扬学生;一视同仁;讲课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知识渊博;能力强;视学生为朋友、与同学一起活动;幽默、善解人意;爱好广泛、能歌善舞;年轻漂亮。这12大标准也是中国人心目中所公认的好教师的职业形象。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教师形象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所公认的教师形象具有一致性。国家通过对教科书文本内容的“再脉络化”,把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融人其中,使教科书承载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可见,教科书在塑造教师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受到了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教科书中教师群体结构失衡是对现实的复演教科书中的教师以女教师和年轻教师为主,特别是年轻女教师。在当下小学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表现为女多男少,男教师的数量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极小,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可见,教科书中教师群体性别结构失衡是对现实情境的复演。教科书无意中认同了教师性别差异,以潜在和隐性的方式传递着“男女有别”的社会观念。教师则被认为是“照看”儿童,是一种“母性”的工作。在男女有别的观念下,女教师似乎是被发配到教师职业中,继续从事“母性”工作。教师群体的年轻化和女性化具有一定的优势,譬如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观念;女教师普遍比男教师耐心和温柔等。但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如年轻教师缺乏教育经验,女教师过多造成男学生缺乏成年男士作为榜样,这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优化教师群体结构,特别是年龄和性别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在选择呈现什么样的教师形象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影响。教科书中存在着教师形象的职业刻板刻板化(stereotype)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而不管团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教科书中存在着教师形象的职业刻板,表现有三:绝大多数教师为年轻女性;教师着装均正式保守,简单朴素;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以微笑和严肃为主。上述三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性别年龄职业刻板、着装职业刻板和容貌职业刻板。教科书抹去了教师形象的个体差异,提炼出教师身上共有的特征来反映教师职业形象,如教科书呈现的当代教师上装大多为正式的西装,女教师的下装为过膝裙子,男教师则是西装裤。但在实际中,教师不可能一年四季穿西装,女教师也不可能天天穿裙子,实际上教师的着装要更随意和多样化。再如,教师最主要的表情为微笑和严肃,在《失物招领》一文中的唐老师甚至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也面带微笑。然而实际上教师的表情要丰富得多,教师也是普通人,拥有喜怒哀乐惧等各种情绪、情感,并不仅仅只会微笑和板起脸来。教科书中的这种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教师形象是大众期待所赋予的,在“预期”的社会背景中构建的教师形象,难免抽象化、理想化。教科书中隐射了教师形象的性别刻板教科书中隐射了教师的性别刻板形象。首先,教科书中男教师均表现得非常理性,女教师则更多地体现出感性的一面。传统上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被视为一个连续体中对立的两极:男性勇敢、进取、富有冲击性,在思维特征上客观、理性、深邃;而女性则温和、柔顺、含蓄,在思维上直观、感性、肤浅。再者,教科书在体现教师内在品质方面也是男女有别,更多的男教师体现出智慧聪颖、热爱祖国等品性,谦虚礼貌方面没有女教师的身影,而关爱学生这一品质则是由女教师来体现的。这表明教科书在塑造教师内在品性时更多地选取男教师为例,这在潜意识里透露出男教师更能代表教师群体的内在品质这样的价值取向。李银河曾指出,“由于社会的性别观念总是习惯于把女性当作母亲、妻子和性对象,忽视女性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阿伦森也曾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展示那些被人们描绘成更具有社交敏感性、更友善、更关心他人的行为,而男性倾向于展示那些被人们描绘成更有支配性、更具控制力、更独立的行为。”这就解释了为何教师群体的内在品性大多是由男性来体现了。由于男女遗传基因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后天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等一系列差异,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个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与体系中的位置,或者说身份、角色,并不是天生的或自为的,而是被赋予的。国家,靠行政管理上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影响力,对不同(性别、阶级、阶层、民族、年龄等)的人在行为上、观念的认同上起着巨大作用。而赋予人们(性别)角色和身份的,特别是其合法性的还不仅仅是这种外在的权威力量,更有已经内化于人自身、浸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使人不可抗拒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