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解读: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_第1页
史料解读: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_第2页
史料解读: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_第3页
史料解读: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_第4页
史料解读: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1.商人的出现〔材料一〕包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材料二〕祝融作市。──《世本·作篇》〔材料三〕妹土①,嗣尔②股肱,纯③其艺④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⑤。肇⑥牵车牛远服贾⑦,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解读】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有不少传说。以上材料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材料一讲的是“神农作市”。材料二讲的是“祝融作市”。三国蜀汉人谯周在《古史考》中也说:“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说明在新石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产品增多,于是人们开始从事物资交换活动。材料三所引是商灭亡后,周公对商遗民所说的话。意思是:殷商旧都的殷民们,从今以后,你们要自食其力了,要专心致志地种好庄稼,要为你们的父母、长官奔走效劳。在农事完毕后,可以牵着牛车,赶快到外地从事贸易,以孝敬赡养你们的父母。这是关于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最早的记载。有学者推断,今称做生意的人为商人,这个名称就是起源于商代。与商业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是货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它产于南海和东海,起初是作为一种比较贵重的装饰品输入北方,后来被人们当作货币使用。商代,商业活动增多,贝成为重要的媒介,是人们拥有财富的象征。考古发掘发现,将贝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的现象相当普遍。一般墓葬随葬数枚、数十枚,1976年发现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一座墓就出土6000多枚贝,这是相当惊人的财富。【注释】①妹土:殷商故土。妹,即沫,今河南淇县北。②嗣尔:嗣,嗣后,从今以后。尔,你们。③纯:专一。④艺:种植。⑤事厥考厥长:侍奉你们的父辈和长官。事:侍奉。考:父。长:长官。⑥肇:敏捷,意为赶快。⑦服贾:从事贸易。2.春秋独立的商人〔材料一〕宣子有环①,其一在郑商。宣子谒②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③也,寡君不知。”……韩子买诸贾人,既成贾④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⑤此地,斩之蓬、蒿、藜、⑥,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⑦。尔有利市宝贿⑧,我勿与知⑨。’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六年》〔材料二〕(僖公三十三年,秦军)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是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材料三〕荀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诸褚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荀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四年》〔材料四〕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而益彰者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五〕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解读】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化,原来“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不少独立的商人。以上材料显示:郑国重商,商人与郑国国君有盟约,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则不干预商人经商。材料二、三讲述了弦高矫命犒秦师和郑国商人设计解救晋国大夫的故事。弦高机智地哄骗了秦军,使之攻打郑国的计划落空;郑国商人打算利用经商的机会解救荀罃,说明郑国商人主动参与政治活动,同时说明商人可以独立经商,人身不受限制。材料四、五讲的是著名商人子贡和范蠡成功经商的故事。子贡“结驷连骑”到各地经商,受到国君的接待“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高。范蠡头脑灵活,“与时逐”,“善治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人的鼻祖。【注释】①宣子:即韩宣子,晋国大臣。环:玉环。②谒:请求。③守器:保管的器物。④成贾:成交。⑤庸次比耦:共同合作。艾杀:清除。⑥蓬、蒿、藜、藋:指各种野生草木。⑦乞夺:乞求掠夺。⑧利市:赚钱的好买卖。宝贿:奇货。⑨勿与知:不过问。⑩乘韦:四张牛皮。步师:行军。不腆:腆,厚。不腆:当时客套用语。淹:淹留。积:供应。不继:没有后援。荀罃:晋国大夫,与楚作战被俘,后被放归晋国。寘:放置。褚:囊。视:看待。废著:卖贵买贱。废,卖出。鬻财:经商。赐:端木赐,即子贡。不厌糟糠:连糟糠都吃不饱。厌,同“餍”,饱。束帛之币:束帛这类赠礼。先后:辅助,相助。计然:春秋战国之际人。一说“计然”是范蠡所著书篇名。还有人认为计然即越大夫文种。扁舟:小船。陶:今山东定陶。责:要求。治生:经营产业。贫交:贫穷的朋友。疏昆弟:远房同姓的兄弟。听:听任。息:增长,指发展。3.活跃的战国商人〔材料一〕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①。夫岁孰取谷②,予之丝漆;茧出③取帛絮,予之食④。太阴在卯⑤,穰⑥;明岁衰恶。至午⑦,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⑧。欲长钱⑨,取下谷⑩;长石斗,取上种。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材料三〕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解读】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商人。以上材料介绍了白圭、吕不韦经商的情况,显示了他们的经商理念和人生价值观。白圭大约是战国初年人,与在魏国变法的李悝同时或稍后。他“乐观时变”,擅长经商,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商人。他把自己的经营方法归纳为八个字,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丰年或粮食大量上市的季节,粮价下跌,白圭就收购粮食,这就是“人弃我取”;歉年或青黄不接之际,农民生活困难,粮价上涨,白圭就出卖粮食,这就是“人取我与”。白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目的,是在不等价交换中获得利润。白圭经商,注意节约开支,吃苦耐劳,“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他善于掌握经营时机,“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当机立断,不坐失良机。白圭经商讲究计谋策略,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白圭的经商理念内涵十分丰富,他说“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智慧够不上随机应变,勇气够不上果敢决断,仁德够不上正确取舍,强健不能够有所坚守,虽然他想学习我的经商致富之术,我终究不会教给他的。白圭的经商思想,有较多的合理因素,尤其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正如司马迁所说:“非苟而已也。”意为这不是马虎随便行事就能成的。白圭经商本领高强,为商人所推崇,“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是战国的另类商人。他本来也是一个善于经商的人,“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是他不满足,还要进行政治投机,他认为秦国派往赵国作人质的公子子楚“奇货可居”,便使用各种手段使子楚回国,成为秦国的国君,吕不韦也因功而成为相国,封文信侯,富至“家僮万人,食客三千人。”【注释】①与:通“予”,给予。此处意为出售。②岁孰取谷:丰收年成就收购粮食。孰:通“熟”。③茧出:蚕茧上市。④食:粮食。⑤太阴:指木星。卯:地支的第四位。⑥穰:丰收年。⑦至午:木星在午的方位。午:地支的第七位。⑧积著:积蓄。率:大体上。岁倍:每年增加一倍。⑨长钱:增加收入。⑩下谷:廉价的谷物。长石斗:增加产量。薄饮食:不讲究吃喝。趋时:抓住时机。生产:经商致富之事。祖:效法。长:专长。苟:不严肃。质子:两国交往派往对方作人质的太子或宗室子弟。异人:即子楚,秦昭王之孙,孝文王之子。赢:余利、利润。力田:努力耕田。疾作:辛勤劳作。煖:同“暖”。泽:恩泽、恩惠。4.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一〕夫山西饶①材、竹、穀②、卢③、旄④、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⑤;江南出楠、梓⑥、姜、桂、金、锡、连⑦、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⑧;龙门⑨、碣石⑩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材料二〕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解读】《潜夫论》是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的著作。王符在书中讨论了治国安民之术,批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材料显示了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1.司马迁概述了汉代商业发展的面貌,表明当时从木材、牲畜、到金属、鱼、盐、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工艺品等均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商人是利用各地物价的差异进行贩卖的,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而不需要官府的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竭尽自己的才能,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商业活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2.材料二是王符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但也可看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秦汉时期虽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在政治上和生活上予以种种限制,使从事商业的人的社会地位低人一等,以促使人们轻商重农,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商贾之利仍然比农耕大得多,加之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而离不开工商业,故汉王朝虽然多次发布抑商法令,但收效甚微。正如晁错指出的那样:“今法令贱商人,商人以富贵矣!”东方朔也针对汉武帝时期“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田”的现象,批评汉武帝说:“上为侈淫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汉书·东方朔传》)【注释】①饶:富有。②穀:木名,即楮木。树皮可纺织成布。③卢:野麻。④旄:牦牛尾,可作装饰用。⑤声色:音乐和女色。⑥梓:梓树。木材可以制作器具。⑦连:通“链”,铅矿石。⑧齿革:指某些兽类的牙齿和皮革。⑨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间。⑩碣石:今河北乐亭西南。旃裘:毡子和皮衣。旃:通“毡”。棋置:像棋子布在棋盘上那样,到处都有。大较:大致情况。谣俗:民间习俗。待:依靠。虞:管理山林川泽的官员。出:采集出来。工:工匠,手工业者。期会:约期会集。征:征兆。符:符合。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关:关口。梁:桥梁。周流:通行,遍行。本:指农业。商邑翼翼,四方是极:《诗经·商颂·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句。翼翼:盛大之意。四方是极:四方的中央。什于:十倍于。末:指商业。5.汉代的商业城市〔材料一〕长安市有九①,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卷二〔材料二〕元始四年(4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北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②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器物,与卖买,雍容揖让,或论议槐下。──〔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八,引《三辅黄图》〔材料三〕关东之国无大于齐者。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淄中十万户,天下膏腴之地莫胜于齐者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三王世家》〔材料四〕齐临淄十万户,市租③千金,人众殷富④,巨于长安。──〔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二《齐悼惠王世家》〔材料五〕(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⑤。──〔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解读】《三辅黄图》,古地理书,撰人姓名不详,《隋书》曾著录,大约成书于南北朝以前。主要记载秦汉时期三辅(京畿之地)的地形和各种建筑,对研究关中的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汉代商业发达,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以上材料显示了汉代城市的规模和商业的情况。1.材料一、二说的是长安的商业情况。西汉长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经考古调查证实,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各条大街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市上商品按类别排两行。班固《西都赋》说:“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意为市上同业商店开设在一起,市场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拥挤得连人都不能回头、车都不能回调。材料二讲的是长安的会市,会市也称槐市,不在九市之内,每逢初一、十五在太学附近槐树下进行贸易。市上商品非常丰富,不仅有本郡土产,还有书籍、笙磬乐器等。2.材料三、四讲的是东方大都市临淄的情况。临淄在战国时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都市。《战国策·齐策》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志高而扬。”到汉代,临淄依然很繁华,“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除临淄外,汉代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有洛阳、邯郸、宛、成都,时称“五都”。【注释】①一般认为,长安九市指东、西、南、北市和柳市、直市、孝里市、交门市和交道亭市。②朔:初一。望:十五。③市租:贸易租金。④殷富:富足。⑤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五均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6.魏晋时期货币流通作用减小及献帝初平①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至魏武②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及黄初二年③,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④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⑤,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⑥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孝武太元三年⑦,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已,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安帝元兴⑧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唐〕房玄龄《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解读】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货币的流通作用减小,甚至出现了实物交换。以上材料讲述的就是这种情况。【注释】①初平:汉献帝年号,190—193年。②魏武:即曹操。③黄初二年:221年。④孙氏:指三国孙吴政权。⑤比轮:大号钱,比喻货币大如车轮。⑥沈充:曾王敦手下任参军,后参与王敦之乱,被杀。⑦太元三年:378年。⑧元兴:晋安帝年号,402—404年。7.十六国北朝的商业〔材料一〕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河洛丘墟,函夏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生理茫茫,永无依归。──〔唐〕房玄龄《晋书》卷五六《孙绰传》〔材料二〕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①,上有鸾②栖。英彦③云集,诲我萌黎④。”──〔唐〕房玄龄《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材料三〕凡此十里⑤,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⑥,层楼对出,重门启扇⑦,阁道交通⑧,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缇衣⑨,五味八珍,仆隶毕口⑩。──〔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材料四〕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胡商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龙华寺》【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发展时起时伏,波动性大。1.北方社会动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2.十六国前秦国都长安和北魏国都洛阳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自西晋末年以来,北方陷入持续动乱之中。先是在291年爆发了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随后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势力相继进入中原并建立了许多政权,西晋王朝灭亡,北方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大动乱造成了经济衰退,土地荒芜,城市萧条,商业停顿,但是战乱并没有完全阻断社会的发展。当时,不少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出于维持政权的需要而实行鼓励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各区域内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前秦苻坚时期重用汉族士人王猛治理国家,“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国力增强,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和代,于376年统一了北方。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39年,北魏再度统一北方。魏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实行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等,把北魏社会经济推向一个新阶段。洛阳是当时北方的商业中心,有200多个里坊,居民10.9万户,还有各国客商在此居住,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注释】①朱轮:也叫“朱轩”。古代帝王贵族所乘坐的红色车子。②鸾: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③英彦:品德、才学出众之人。④萌黎:百姓。萌:通“氓”。黎:黎民。⑤十里:指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即通商、达货、调音、乐律、退酤、治觞、慈孝、奉终、准财、金肆。⑥千金比屋:有千金家财的人家一家连一家。比:紧靠。⑦启扇:打开门扇。⑧阁道:即栈道。高楼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交通:相通。⑨缇衣:用赤黄色绸缎做的衣服。⑩毕口:都可以尝到。款附:诚心归附。8.东晋南朝的商税〔材料一〕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①(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②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唐〕魏徵《隋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二〕又都③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察禁物及亡叛者。其荻、炭、鱼、薪之类过津者,并十分税一以入官。其东路无禁货,故方山津检察甚简。淮水北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唐〕魏徵《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解读】东晋南朝时期,政府财政的主要种。以上材料显示的“估税”和“关津之税”。估税分为“估税”和“散估”两类。税率均为交易额的4%。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文券交易的是价值较高的奴婢、马、牛、田宅;无文券交易的是一般物品。估税由买卖双方共同缴纳,具有贸易税的性质。关津税是指在各交通要道和市设置关津,征收商品税,其税率为1/10,征收的商品范围很广,连荻、炭、鱼、薪之类都不放过。【注释】①文券:凭照。②估:即估税。③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