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728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知识728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于小伟中医药基础理论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㈠整体观念㈡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理变化,都不应把它看作局部的问题,而应从整体去分析。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结论: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治疗疾病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

例:眼科疾患,可从调治肝(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诊断治疗方面

△诊察疾病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整体变化必然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盛衰

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不足

结论: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⒊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症状和体征其他有关材料证候辨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治则治法方药因证立法据法选方辨证的基本概念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是在通过辩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论治的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遣方用药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薛霁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目录第一节防治原则第二节治法

第一节防治原则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返回目录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既病防变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气血营例:肝木乘脾土(表里、轻重)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二、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1.反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征象本质治法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苔黄(热象)实热壅盛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假寒象)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热则寒之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实证补其偏衰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为此,在治疗此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正气虚邪气实扶正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盛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扶正而不留邪,祛邪又不伤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感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补中益气疾病病因病机治疗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总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一、汗法1.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中病即止,慎勿过量。(2)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二、吐法1.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3.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三、下法1.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临床应用: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还有通瘀、攻痰、驱虫等。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四、和法1.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五、温法

1.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3.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

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六、清法

1.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七、补法

1.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3.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2)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八、消法1.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3.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第二节治法

上述治疗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八法”除吐法少用外,实际上临床已超出“八法”的范围,如熄风法、镇潜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

小结返回目录返回本节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最基本属性的概括。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水与火、男和女、冷和暖、明和暗等等。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凡是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哲学基础阴阳学说阳主动阴主静人体中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人体中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哲学基础阴阳学说日月昼夜热寒火水动静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互藏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阳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四、阴阳的动态平衡

阴(一)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生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於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於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後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清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实之,实者虚之”;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五行与养生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二、五行和阴阳

五行中的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五行中,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火——代表热能;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三、五行的基本内容

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

所谓“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二、五行的关系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规律:

引起相乘的原因:太过——克者太过如:木旺乘土不及——被克者太弱如:土虚木乘相乘哲学基础五行学说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规律:

引起相侮的原因:太过——被克者太过如:木旺侮金不及——克者太弱如:金虚木侮相侮哲学基础五行学说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或“不及”引起异: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发生。

相侮与相乘的异同哲学基础五行学说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哲学基础五行学说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心之阳热以制肺金肃降太过——火克金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约心火之亢烈——水克火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三、五行的归类五行归类表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二)五行在健康诊断方面的应用五行归属与健康诊断:五行色诊;五行音诊;五行味诊;……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中味苦,为心病面见黄色,口中粘腻,为脾虚(三)五行在养生调理上的应用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在调理脾胃的时候,兼顾心肺两脏,效果更明显脏腑象之涵义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之涵义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

。一、藏象的含义“藏”与脏器的区别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脏器(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即: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2.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即: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心主要功能

主血脉

藏神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生理功能:1、主血:

心脏主管人体中所有的血液。包括主生血和主行血两大方面。(1)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变化为红色的血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生理功能藏象经络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条件: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脉道通利------脉道通畅与完整。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2)主行血藏象经络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心脉一体:心与脉直接相连。

心气资生脉气。

2、主脉:(1)心合脉(2)心气资生脉气藏象经络

❀生理特性:

1、主温煦(1)温煦全身(2)温暖肾水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维持水火既济、水火平衡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3、喜清静而恶躁动,恶热恶火。藏象经络通于夏气心小肠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喜脉舌汗面液志体窍火藏象经络心的功能:主神志:人心气虚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所致,也就是由于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到了精神崩溃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作“疲劳死”,定为工伤。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不够,人极易乏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会形成气虚便秘。一些中老年人长期便秘,给他们补心气,3天之后有力量排泄,减轻了便秘。气血足,人也有力气了。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秘别清浊水谷精微食物残渣吸收大肠全身组织器官吸收水液利小便以实大便脾藏象经络心包(心包络)围护于心脏外的包膜其经脉络三焦,与三焦表里相合,属火。为何称五脏六腑?因为心包附属于心。心包的生理功能对心脏起保护作用

肺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为相傅之官)

联属功能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在志为悲忧,

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二、肺脏藏象经络❀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1)肺主呼吸之气:(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生理功能藏象经络藏象经络2、主宣降:(1)肺脏主管宣发:肺气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2)肺脏主管肃降:肺气肃降肺气向下向内运动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清洁呼吸道。宣降3、主通调水道(行水):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水液摄入量平衡水液排出量汗液尿液呼气水分肺控制4、肺朝百脉:

(1)肺主呼吸之气:气体交换(2)肺的宣降: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3)由肺生成的宗气,贯心脉,推动血液的运行。通调治节藏象经络5、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的作用。1)治理调节呼吸运行。2)调理全身气机。3)治理调节他全身气血的运行。4)治理调节津液代谢。藏象经络藏象经络

❀生理特性:1、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3、肺喜润而恶燥肺大肠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忧皮鼻毛通调水道涕藏象经络液志体窍通于秋气金藏象经络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胃降浊肺肃降

脾主要功能主运化

主升清

主统血

(为后天之本)

联属功能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

藏象经络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胃降浊肺肃降三、脾脏藏象经络❀生理功能藏象经络1、主运化:运:运输、转运、运送;化:转化、变化、化生。(1)脾脏主管(为胃)运输转运水谷精气并化生气血津液。水谷胃水谷清气水谷浊气尿液粪便水之清气谷之清气津液血液营气卫气宗气元气气脾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生理功能运化?胃、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大肠吸收的水液肾回收的水液脾

宣发肺肃降全身(2)脾脏主管运化水液(湿)即脾脏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藏象经络

2、主统血:统:统制、统摄、固摄、控制。脾脏主管统摄控制血液,保证血液行于血脉之中,防止其逸出脉外。脾运化气摄血血脉血液有形控制(裹血)无形控制升清统血藏象经络

3、主升清:升:上升、向上输送;清:水谷精气一、将水谷精气上输至头面以滋养清窍二、将水谷精气上输至心肺以化生气血三、升提腹腔内脏,维持恒定位置脾脏主管通过脾气的运动将水谷精气向上输送分布。藏象经络1、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2、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3、脾(气)以升为健。4、脾喜燥恶湿特点

❀生理特性:藏象经络藏象经络脾胃生理功能主运化升清主统血思肉口涎唇主四肢液志体窍通于

长夏土藏象经络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湿恶燥

肝主要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为刚脏、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

联属功能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

四、肝脏藏象经络藏象经络1、主疏泄: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体内运行通道水液运行通道血液运行通道水谷运行通道呼吸运行通道水道脉道谷道息道如何保持通畅❀生理功能(1)疏泄调畅心气(脉气),维持血液正常的运行。(2)疏泄调畅肺气(宗气),保证正常呼吸运动。(3)疏泄调畅脾气(胃气),保证水谷正常消化吸收。(4)疏泄调畅胆气,保证胆汁正常分泌与排泄。(5)疏泄调畅肾气,保证精血及二便的正常排泄。(6)疏泄调畅三焦之气,保证水液正常输布与排泄。(7)疏泄调畅五脏之气,维持正常的情志活动。(8)疏泄调畅经络之气,保证经络中的气血正常循行。疏通气机藏象经络疏通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

总之,肝的疏泄保证了各种气的畅通运行,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藏象经络2、主藏血: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涵养肝气肝贮藏血液,制约肝脏阳气3456藏血藏象经络(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3)防止出血:出血时以备用;止血作用。(4)形成月经:月经的血量多少与肝藏血量有关。(5)化生肾精:肝贮藏血液的多余部分可以转化成为肾精收藏贮存于肾脏之中。3456藏血

❀生理特性:1、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2、肝主动、主升3、肝体阴而用阳4、肝喜条达恶抑郁藏象经络肝胆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怒筋目泪爪液志体窍通于

春气木藏象经络胆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藏象经络

肾主要功能

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

主水肾主纳气

(为阴阳之脏、作强之官、封藏之本)

联属功能

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

五、肾脏藏象经络肾脏主管收藏潜藏精气(藏精)精(气)的分类:来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功能生命之精生殖之精1、主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藏象经络①主生长、发育及生殖天癸精(气)的功能:藏象经络②转化生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③转化化生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④转化化生血液,补充血液的损耗。藏象经络2、主水肾脏通过肾脏阳气的蒸化气化作用,调节人体水液的代谢,维持水液的平衡。饮入于胃脾的运化归于肺肺布散肺通调膀胱肾的温煦尿液肾的气化汗液3、主纳气

纳:吸纳,摄纳,纳入;气:自然之清气。自然之清气宗气

元气

鼻窍肺脏肾脏吸气纳气

吸气总深度胸式吸气腹式吸气吸气全过程主纳气藏象经络封藏

❀生理特性:1、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2、肾主蛰、主藏3、肾喜藏恶泄,喜温恶寒藏象经络肾膀胱生理功能主精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恐耳二阴唾发主纳气骨生髓通脑液志体窍通于

冬气水藏象经络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以。”藏象经络五脏藏象经络(一)心与肺

……宗气……

气气行则血行血至则气至气血关系藏象经络五脏之间的关系(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肝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主血生血生血统血血液神志藏象经络(四)心与肾藏象经络(五)肺与脾

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

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

肺—脾

脾主运化水湿—转输水精

肺主通调水道—敷布水精

(六)肺与肝

肝主升发

肺主肃降

肺—肝

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

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气相互协作,调节水液水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藏象经络(七)肺与肾藏象经络(八)肝与脾

肝—疏泄胆汁,促进消化

脾—运化水谷,散精于肝

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

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

(九)肝与肾

肝—属木,为子

肾—属水,为母

肝藏血—阴(血)赖肾精滋养

肝—肾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

肝主疏泄—开—制约肾之闭藏

肾主闭藏—合—制约肝之疏泄疏泄与运化消化藏血与统血血液肝—脾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藏象经络(十)脾与肾

肾—先天生后天

先天后天

相互滋生

脾—后天养先天

脾—脾主运化水湿—脾气健运 土能制水

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 开合有度

脾—肾水液代谢藏象经络人体五大循环系统

人的五大循环系统——肝和胆

心和小肠

脾和胃

肺和大肠

肾和膀胱五大循环系统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例如:大脑相当于中央,五脏六腑相当于中央各部委,身体的各部分相当于地方,神经、血管相当于各部的联络渠道。

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得比较丰富,故心的功能是否正常能直接反映出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是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急症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实践中,我给这些人调气血,面色即出现红润有光泽的健康状况。发汗过度,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害心阳,重则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阳虚或心阴虚出汗,就应及时补气或滋阴,绝不可匆匆忙忙地去输液,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心包是保护心脏的外围器官。外邪侵入时心包先受到侵害。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戌初(19:00)心包经旺时,及时清泻心热的效果很好。小肠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接受胃输送来的饮食物,分别清浊,吸收营养运输于脾,余下之物转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相表里,心火过旺,可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有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此种情况,可在未时(13:00)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内热消失,小肠即恢复正常。肝与胆

肝的功能主疏泄升发:肝有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全身的舒畅条达。如肝疏泄不利,可引起肝气郁结,易怒、头痛、胸胁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这种便秘在七种便秘类型中称为气秘),有的女性月经期间头痛,重则呕吐。此证,戌初(19:00)或亥初(21:00),应及时舒肝理气,通经活络;重者凌晨丑时(1:00~3:00)肝经旺时调理效果较佳。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久治未愈,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再发展肝阳亢极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症。此证一般情况下,亥初(21:00)舒肝理气,重者凌晨丑初(1:00)肝经旺时再调。肝郁不舒还可以引起咳,咳时右胁疼痛,也用上述方法调养。肝气升发不足,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懒、晕眩、失眠、惊悸、精神恍惚,重则会晕倒,不省人事。此证一般情况下于寅时(3:00~5:00)生肝气。

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活动时,肝将血供给各个器官;卧倒特别是睡眠时,血又归于肝,休养生息。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如果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可能造成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此证应养肝阴和肾阴,在亥初(21:00)养肝滋肾。开窍于目:眼睛的疾病根在于肝,前面已经讲过。肝火上行则目赤,应平肝理气。肝虚则视物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应养肝阴。初期花眼的人经百日调理,大部分可摘掉花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恢复了健康。

主筋,其华在爪:筋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靠肝血给养。若肝血不足就会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也会发生抽搐。“爪为筋之余”。肝血充足,指甲红润;肝血不足,指甲枯槁、变薄、变软,故称“其华在爪”。胆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肝胆相表里,肝胆相连;肝不正常,胆则不利。因此治疗胆的疾病主要是调肝。调理的时间在子初(23:00)胆经旺的时候,肝阳亢者平肝理气;肝升发不足者升肝气效果最佳。胆不正常也会引起咳,咳时口里有苦水,重时会咳出胆汁,可用上述方法调理有效。

脾与胃

脾的功能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初步消化后,由脾进一步消化并将营养吸收,通过肺输送到全身各部位。脾除运化饮食精华之外,还与肺和肾共同配合,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脾正常,人的消化、吸收、代谢良好。反之,会出现各种胃病,腹胀闷郁、肺中积痰、便溏、泻肚,或者引起水肿等病。常见的病证,多为脾虚、脾湿,大便不成形,重则泻肚。调理类似的病证,主要靠健脾。这在前面的例子中已讲过。一般情况下巳初(9:00)健脾,泻肚者午饭和晚饭前再调,不出3日可止泻。主统血:脾有统血的功能。脾虚可导致血不循经,引起各种出血症状。脾有生血的功能,脾虚容易导致贫血。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正常,肌健壮丰满,四肢有力。反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一些人做运动性的锻炼较少,但肌肉结实而有弹性,一些运动行家感到奇怪。实际上,他们经常健脾,保持肌肉的丰满和活力。

胃的功能

主要功能接受容纳水谷,将食物消化。胃有病可出现腹胀、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脾和胃的关系——脾相当于总调度,胃如同加工车间,脾主升,胃主降。胃气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脾气升,才能把营养输给肺,肺把营养传给其他脏腑。脾喜燥恶湿,脾湿便溏、泻肚。胃喜润恶燥,胃燥热,胃火上行目赤、牙痛、咳。如果胃气不降,会出现恶心呕吐、打嗝、胃痛等症状。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会出现少气懒语、久痰、多疾、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或其他内脏下垂。在实践中通过健脾的调理,使一些有脏器下垂症状的人恢复了正常。胃火上行也可引起咳,咳时呕吐,重则可吐出蛔虫。胃火上行的表证是唇干、唇红。此证应在辰初(7:00)降胃气。肺与大肠

肺的功能

主气

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三是肺主身之气。肺气足,才能转化为肝气、筋气;心气、小肠气;脾气、肌气、胃气;大肠气;肾气、骨气、膀胱气。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气虚便秘。主肃降,通调水道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如果肺气上逆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状。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转输,还需肺的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肃降不利,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湿停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肺引起咳的症状是痰中有血丝。传统养生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中的水分和营养物靠脾气的生化和推动滋润肺。如果脾气不足,这些物质便淤积成痰。

主皮毛

肺生卫气,滋养、保护皮肤。卫气足,人的肌肉表面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受外邪侵袭。反之,毛孔疏松,面生暗疮、粉刺和各类皮肤病,易感冒;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后半夜易盗汗,平时易自汗。开窍于鼻

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各种鼻炎根源都在肺。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调理各种鼻炎,都是通过养肺调好的。肺与声音

肺通畅,声音洪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很多演艺界的人认为声音的好坏在于喉咙,所以每天喝泡着胖大海的水。胖大海性凉清热,对热证有一定作用,对寒证非但无益,反而雪上加霜。喉咙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肺和心气。养好肺阴,补足心气,人可多年不感冒,喉咙不会发炎或沙哑。

大肠的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大肠有病,或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利脓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实践中对肺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大肠有病引起的咳,咳时有少量大便失禁。此证应在卯初(5:00)补肠气。

肾与膀胱

肾的功能主藏精

藏生殖之精华——一些不能生育的男女,病因在于肾藏精华不足。藏五脏六腑之精华——这些精华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和其他重要生命活动。一些人个子矮与发育期间肾虚有关。在实践中,给一些长得慢,但正在发育期的孩子调肾,身高增长非常明显。肾虚——阳虚、阴虚

主水肾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肾调节水不利,尿急、尿频。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足,骨头、骨髓、大脑三者充实,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齿为骨之余,肾气衰,牙齿极易松落。

肾主骨肾虚当不能主骨,则易生骨刺、骨质增生或类风湿。生骨髓骨髓是人的高级神经,所以有坚硬的骨头予以保护。肾精不足,骨髓不充盈,人浑身酸懒,精神不振。通于脑

肾气虚的人,男40岁、女35岁记忆力下降过快,及时补肾气或滋肾阴,可使记忆力迅速恢复。老年痴呆、脑萎缩者通过补肾气,均可逐渐恢复正常。

肾固齿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凡是牙齿松动者,怕冷时温阳,怕热时滋阴,一个月内,牙齿牢固。主纳气呼吸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肺主肃降,肾予接纳。如肾不纳气,人会出现虚喘、气短,其特点是出气多,吸气少,故有“肾为喘之源”之说。

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鸣、耳聋者除外伤所致外,主要是肾虚造成。在实践中经调肾,一些耳鸣者两个月左右症状消失;耳聋者也可改善听力。二阴,指肛门和尿道,属于肾的下窍。如肾阳虚时怕冷或手脚偏凉,此时可引起便秘,叫冷秘;肾阴虚时怕热,腰酸软。二者皆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漓不尽。后腰疼痛,起身不灵活是命门火衰,可致黎明腹泻,也叫五更泻。肾阳虚时可于酉时补肾阳。

其华在发发的生长脱落,反映肾之盛衰。肾气旺时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时,毛发稀疏脱落或变白无光泽。养发必须养肝补肾。肾主毛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一般情况下,针对阳虚或阴虚调养肝肾。

膀胱的功能其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正常,膀胱的上述两项功能也正常。否则,前面讲到的遗尿、尿急、尿频等症状即可出现。三焦的功能

三焦属六腑之一,分为上焦

中焦

下焦三焦的形态和功能,迄今尚无定论。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脾、胃三焦对脏腑划分下焦为肝、胆、肾、膀胱、大小肠生理作用——上三焦如“雾”,指心肺对营养物的输布作用;

——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作用;

——下三焦如“渎”,指肝、胆、大小肠、肾与膀胱的疏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焦是脏腑之间的空隙部分。至于温病学说中的三焦辨证,是用三焦作为症状分类和论治的纲领,与上述意义有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总之,三焦的功能,是指体腔内某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三焦病变所出现的证候,大都与输送水液养料和排泄废料的功能有关。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戊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子时23:00—1:00胆经丑时1:00—3:00肝经寅时3:00—5:00肺经卯时5:00—7:00大肠经辰时7:00—9:00胃经巳时9:00—11:00脾经午时11:00—13:00心经未时13:00—15:00小肠申时15:00—17:00膀胱经酉时17:00—19:00肾经戌时19:00—21:00心包经亥时21:00—23:00三焦经女子胞的功能又名胞宫,包括子宫及其附件,其功用是主月经司生殖。它与肾、冲任二脉关系甚为密切,三者共同保证月经、生育、胎产的正常。肾精充沛,冲任脉盛则月经、生育正常;肾精亏损,冲任脉虚,则月经不调,甚者不孕。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在前面已简要论及。现就临床常见的脏与脏的关系分述如下。

心与肺——心、肺共处于上三焦,为娇脏,极易受损。心主血,肺主气,心、肺相佐,共司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血足则肺气充沛;肺气充沛则血液循环正常。反之,肺不足影响血液循环;心的功能不好影响呼吸。人死的时候,往往是心、肺衰竭。心与肾——心居上三焦属火,肾居下三焦属水。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互相联系,保持协调,即是“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如果这种正常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的症状。

心与肝——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两者关系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亏肝虚,出现“血不养筋”,可见筋骨酸痛、拘挛、抽搐等症。心与脾——脾的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与心阳的推动,而心的功能也需脾输布水谷精微来滋养。其次,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关系密切。常见的有“心脾两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食减、便溏等症。

肝与脾——肝气太旺或脾气虚,都容易出现“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现为胁痛、胃痛、腹胀等症。

肝与肺——正常情况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况下,则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气本虚,不能制肝,因而肝气上逆,肺气肃降受阻,常见胸膈胀满不适。又如:肝火过盛则灼肺,出现易怒、胸胁痛、干咳、咳痰血等所谓“木火刑金"的症状。

肝与肾——肝、肾关系密切,传统养生有“肝肾同源”之说。肝木依赖肾水滋养,肾水不足,则肝阴不足,阴虚不能敛阳,就会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高等症。脾与肺——肺气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滋养。对肺气虚的症状,有时可以用补脾益肺的方法调理。

脾与肾——脾的运化有赖于肾的命门火来协助。故命门火不足可导致脾的功能减弱,出现腹泻。此外,脾能制肾水,若脾虚运化功能减弱而不能制肾水,则肾水泛滥,出现水肿。肺与肾——肺主气,肾主纳气,肾可助肺气之肃降。若肾虚不能纳气,则见喘促。由肾虚而致的哮喘,需从补肾调理。

上面所讲的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养生理论,它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中国文化整体论的思维特点。此脏损之,彼脏伤矣。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思念贾宝玉过度心火伤肺金得了肺病;肺金伤肝木,肝火特别大;肝木伤脾土,胃口不好;脾土伤肾水,易疲劳;肾水伤心火,更加重了病情。气血津液

气——不断运动,极其细微的物质

血——循行于脉内的红色液体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人体基本物质主要内容基本物质生成输布生理功能气血津液气

气的概念

气的生成、运动※

气的功能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气一元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形体、机能、精神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肾藏精肺主呼吸脾胃运化人体之气

生成之源三、人体之气的运动1、气机

即气的运动2、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气机调畅气的运动通畅无阻气的运动之间平衡协调

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机的升降出入表现在: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吸入的清气布散全身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流动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适应

3、气运动的意义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摄入物氺液排出粪便尿液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肾相交五脏上心肺易降中脾胃升降之枢纽下肝肾易升

六腑脏腑之间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特点: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规律: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某一脏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1)以肺脾肾为重要,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