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1页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2页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3页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4页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省优获奖配套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落伍。【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近代前夜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量变引起质变,即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了解到当时中国经济曾经长期领先世界,树立起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分析近代前夜危机出现的原因,多角度探究导致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因素,从而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探讨海禁政策危害,感悟到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重要性。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时间:14~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2.表现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领域发展概况农业(1)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领先世界(2)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

、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手工业明中叶以来,

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

日趋活跃城市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玉米私营手工业商业资本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课前预习3.影响(1)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

扩大和人口增长。(2)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3)明清盛世的

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

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表现(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表明当地形成了

市场。(2)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

。3.出现地区: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耕地面积综合国力市场劳动力手工工场3.影响耕地面积综合国力市场劳动力手工工场4.阻碍因素(1)耕织结合、

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3)明清帝国的

。①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多次颁令实行矿禁。②清统治者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自给自足专制统治4.阻碍因素自给自足专制统治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海禁政策(1)原因:明清易代后,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比较强大,统治者担心这些力量与西方殖民势力相互结合,威胁统治。(2)影响: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

、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世界形势(1)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

国家的转变。(2)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

。3.危机到来: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

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海外市场近代工业殖民统治鸦片贸易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海外市场近代工业殖民统治鸦片贸易探究主题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田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综合材料一可知松江已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我国经济出现了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倾向;材料二说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说明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结论】

(1)现象:元代以来松江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问题: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倾向。(2)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人地相争的现象严重。认识: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发展经济要注重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解读】综合材料一可知松江已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我国探究主题2海禁政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康熙帝时,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南洋地区实行间接对华贸易……1716年,康熙帝在“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的忧虑下,开始考虑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规定凡内地商船不许前往南洋,外国商船则听其自来。每年来华商船不过几艘。雍正初地方大吏蓝鼎元、高其倬等指出:闽广人稠地狭,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禁南海,百害无利。雍正帝得知禁南洋的危害后思想有所动摇。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弛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弛禁。——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问题】据材料指出康熙帝、雍正帝对外政策有何不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并简评康熙、雍正时期的对外政策。探究主题2海禁政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第一小问据材料“实行间接对华贸易”“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弛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弛禁”得出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第二小问,据材料“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得出雍正时期人口增加,出现民生等社会问题;认同民间到海外谋生与贸易的现实,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得出增加政府收入,对外贸易扩大。第三小问,从对外政策实施的背景、实质、目的和影响角度加以评价。【解读】第一小问据材料“实行间接对华贸易”“禁止中国商人前【结论】

不同: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原因:雍正时期人口增加,出现民生等社会问题;认同民间到海外谋生与贸易的现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对外贸易扩大。简评:新航路开辟后,面临西方殖民扩张的困扰,康熙雍正时期对外政策时禁时开;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贸易的冲突;实施政策的目的是抵御西方侵略,维护国家权益,巩固统治;弛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西的交往,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落伍于世界,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结论】不同: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2资本主义萌芽3近代前夜的危机4、5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湖南长沙期中)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D明清时期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农产品日益商品化。D项正确。一、选择题2.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解析:D根据题干中“佃农所获……夕贸市廛”“上米贸银”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2.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A.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日益成为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解析:C

由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可判断“暑袜店主”与“合郡男妇”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4.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D由“郑和下西洋”“闭关自守”“极度集权”等信息可知,该朝代为明朝。4.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5.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解析:D“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故A项错误;“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指的是“海禁”的弊端,“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不符合作者思想,故B项错误;“海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故D项正确。5.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二、非选择题6.(2017·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二、非选择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岛倭入掠”和“日本……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息进行概括。第(2)问,由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于国于民都有害,由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开禁对贸易、百姓生计、人口迁移和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和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主要线索】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学习目标】(1)通过对铁犁牛耕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完善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从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过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长江流域出现。3.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4.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为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粟麦家畜饲养业一、农业的起源课前预习课前自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材质的更新(1)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牛耕技术的演进(1)出现: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2)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3)完善: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

等。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兴修了芍陂、

、郑国渠。(2)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

等水利工程。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集体耕作(1)时间:

时期。(2)原因:农具原始。2.个体农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2)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3)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

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影响①农民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活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自给自足)。②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阻碍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分散性、封闭性)。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使

容易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脆弱性)。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史料探究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魏晋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解读】表格中涉及了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可以从我国人地关系、耕作方式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结论】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形成发展原因①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③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解读】根据材料中牛耕、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根据“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精耕细作;根据“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等信息可以得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根据材料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论】

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2)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业的起源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5、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期末)“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解析:D“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选择题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解析:C

依据题干中“入土”“江东”,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一种耕地工具,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可以随心所欲,故选C。A耧车属于播种工具,B翻车、D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解析:B

牛是耕地的主要动力,从汉代到唐宋法律规定的对耕牛宰杀的约束的强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地位的逐渐强化,B项正确。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B

题干要求是灌溉工具,A项是播种工具,排除;由“脚痛腰酸晓夜忙”可知,该灌溉工具需要人力,故选B项。C、D两项无需人力,排除。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二、非选择题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沉重;“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第(3)问,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答案:(1)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

(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主要线索】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学习目标】(1)通过对铁犁牛耕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完善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从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过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长江流域出现。3.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4.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为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粟麦家畜饲养业一、农业的起源课前预习课前自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材质的更新(1)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牛耕技术的演进(1)出现: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2)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3)完善: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

等。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兴修了芍陂、

、郑国渠。(2)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

等水利工程。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集体耕作(1)时间:

时期。(2)原因:农具原始。2.个体农耕(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2)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3)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

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影响①农民具有相对独立性,生活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自给自足)。②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阻碍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分散性、封闭性)。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使

容易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脆弱性)。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商周家庭男耕女织社会分工自耕农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探究主题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史料探究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魏晋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解读】表格中涉及了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可以从我国人地关系、耕作方式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结论】

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主要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形成发展原因①我国古代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是根本因素。②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③社会经济条件(指经济水平、经济制度等)是重要原因。④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深化拓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材料(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解读】根据材料中牛耕、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根据“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等信息可以得出精耕细作;根据“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等信息可以得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根据材料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论】

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探究主题2小农经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2)评价: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业的起源1从耒耜到曲辕犁2、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5、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广东肇庆期末)“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C.为了纪念神农氏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解析:D“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一、选择题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解析:C

依据题干中“入土”“江东”,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是一种耕地工具,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可以随心所欲,故选C。A耧车属于播种工具,B翻车、D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排除。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 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 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解析:B

牛是耕地的主要动力,从汉代到唐宋法律规定的对耕牛宰杀的约束的强化,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地位的逐渐强化,B项正确。3.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解析:B

题干要求是灌溉工具,A项是播种工具,排除;由“脚痛腰酸晓夜忙”可知,该灌溉工具需要人力,故选B项。C、D两项无需人力,排除。4.“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5.(2017·豫晋冀三省月考)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二、非选择题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以看出政府赋税沉重;“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说明生活窘困;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看出商人生活奢靡,也显示了贫富分化严重的现象。第(3)问,从国家发展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分析。答案:(1)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主要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

(2)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贫苦农民陷入绝境,社会风尚奢靡。(3)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承担者,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明清时期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君主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落伍。【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近代前夜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量变引起质变,即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了解到当时中国经济曾经长期领先世界,树立起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分析近代前夜危机出现的原因,多角度探究导致中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因素,从而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探讨海禁政策危害,感悟到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重要性。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时间:14~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2.表现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领域发展概况农业(1)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领先世界(2)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

、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手工业明中叶以来,

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

日趋活跃城市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玉米私营手工业商业资本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课前预习3.影响(1)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

扩大和人口增长。(2)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3)明清盛世的

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

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表现(1)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表明当地形成了

市场。(2)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

。3.出现地区: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耕地面积综合国力市场劳动力手工工场3.影响耕地面积综合国力市场劳动力手工工场4.阻碍因素(1)耕织结合、

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2)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3)明清帝国的

。①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多次颁令实行矿禁。②清统治者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自给自足专制统治4.阻碍因素自给自足专制统治三、近代前夜的危机1.海禁政策(1)原因:明清易代后,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比较强大,统治者担心这些力量与西方殖民势力相互结合,威胁统治。(2)影响: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

、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世界形势(1)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

国家的转变。(2)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

。3.危机到来: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

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海外市场近代工业殖民统治鸦片贸易三、近代前夜的危机海外市场近代工业殖民统治鸦片贸易探究主题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材料二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田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综合材料一可知松江已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我国经济出现了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倾向;材料二说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说明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影响。【结论】

(1)现象:元代以来松江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问题: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专业化、区域化发展倾向。(2)问题: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人地相争的现象严重。认识: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过度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发展经济要注重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解读】综合材料一可知松江已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我国探究主题2海禁政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康熙帝时,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南洋地区实行间接对华贸易……1716年,康熙帝在“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的忧虑下,开始考虑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规定凡内地商船不许前往南洋,外国商船则听其自来。每年来华商船不过几艘。雍正初地方大吏蓝鼎元、高其倬等指出:闽广人稠地狭,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禁南海,百害无利。雍正帝得知禁南洋的危害后思想有所动摇。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弛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弛禁。——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问题】据材料指出康熙帝、雍正帝对外政策有何不同?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并简评康熙、雍正时期的对外政策。探究主题2海禁政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读】第一小问据材料“实行间接对华贸易”“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弛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弛禁”得出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第二小问,据材料“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得出雍正时期人口增加,出现民生等社会问题;认同民间到海外谋生与贸易的现实,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得出增加政府收入,对外贸易扩大。第三小问,从对外政策实施的背景、实质、目的和影响角度加以评价。【解读】第一小问据材料“实行间接对华贸易”“禁止中国商人前【结论】

不同: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原因:雍正时期人口增加,出现民生等社会问题;认同民间到海外谋生与贸易的现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对外贸易扩大。简评:新航路开辟后,面临西方殖民扩张的困扰,康熙雍正时期对外政策时禁时开;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贸易的冲突;实施政策的目的是抵御西方侵略,维护国家权益,巩固统治;弛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西的交往,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落伍于世界,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结论】不同: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2资本主义萌芽3近代前夜的危机4、56随堂训练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一、选择题1.(2017·湖南长沙期中)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D明清时期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农产品日益商品化。D项正确。一、选择题2.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解析:D根据题干中“佃农所获……夕贸市廛”“上米贸银”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2.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该材料表明当地(

)A.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B.日益成为江南棉纺织业的中心C.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雇佣关系D.商业发展突破了官府的控制解析:C

由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可判断“暑袜店主”与“合郡男妇”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3.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4.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制度。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D由“郑和下西洋”“闭关自守”“极度集权”等信息可知,该朝代为明朝。4.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5.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解析:D“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故A项错误;“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指的是“海禁”的弊端,“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不符合作者思想,故B项错误;“海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故D项正确。5.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二、非选择题6.(2017·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二、非选择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岛倭入掠”和“日本……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息进行概括。第(2)问,由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于国于民都有害,由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开禁对贸易、百姓生计、人口迁移和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和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点击进入课时作业点击进入课时作业谢谢观赏!谢谢观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空坐标】单元概览时空定位·单元主题【时【主要线索】本单元主要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工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概况。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3.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4.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虽然高度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最终使中国在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中落伍。【主要线索】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课前预习素养落实史料探究随堂训练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学习目标】(1)通过对铁犁牛耕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的完善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从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家国情怀。(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素养落实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过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时间、地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

和长江流域出现。3.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4.特点之一:以种植业为主、

为辅,出现“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课前预习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粟麦家畜饲养业一、农业的起源课前预习课前自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材质的更新(1)原始社会:

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牛耕技术的演进(1)出现: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2)发展: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3)完善: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

等。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刀耕火种铁农具曲辕犁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兴修了芍陂、

、郑国渠。(2)两汉时期①建成漕渠、

等水利工程。②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③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都江堰白渠坎儿井农学知识理论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集体耕作(1)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