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022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器,必熟而荐(供奉)之;君赐生,必而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A.对礼制的遵守和敬提 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答案】A【解析】孔子把君主放在优先的位置,对于君主的一切赏赐都有对应的礼制制度,说明他对礼制的遵守和敬提,故选A;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礼制,并不代表社会底层,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礼制,和教育无关,排除C;“无条件忠君”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3.如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A.秦国奠定霸业 B.始皇个人品行 C.秦朝速亡原因 D.秦国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等信息可知,三则材料分别强调秦的“法律”、“郡县制”“秦的创制立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秦国制度创新,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国创立的新制度,没有强调秦国奠定霸业,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涉及了秦的法律、政治制度和创制的立法,没有涉及秦始皇的个人品行,排除B项;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材料内容没有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答案】B【解析】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诸侯割据现象的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A选项排除。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C选项排除。商鞅变法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选项排除。5.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6.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原因是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 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答案】B【解析】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既有经济因素又有军事地理因素,例如,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就属于经济因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先南后北”和汴京地区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无关联,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北宋不存在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问题,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金史:蒲察官奴传》记载:“金朝天兴元年,蒙金归德之战中,(金)军中阴备火枪战具特火枪突人,北军(蒙古军)不能支,……枪制,以救黄纸十六重为简,长二尺许,实以柳炭、铁滓、破末、硫黄、砒箱之属,以绳系枪端。……盖汴京被攻已尝得用,今复用之。”材料表明A.金军的火药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B.金军借助火药武器有效抑制蒙军南扩C.金军武器装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D.金军的火药武器在战争发挥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金)军中阴备火枪战具特火枪突人,北军(蒙古军)不能支”“盖汴京被攻已尝得用,今复用之”体现了金军在和蒙古、宋军作战中使用武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金军使用火药武器作战,但没有具体指出使用的火药武器,得不出金军的火药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军武器装备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排除AC两项;材料只是介绍了金军和蒙古军队的一次战役,不能说金军有效抑制蒙军南扩,而且,结合所学可知,金军最终亡于蒙古,排除B项。故选D项。8.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B.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C.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D.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答案】D【解析】筹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主张官办企业,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由此得出二者办理洋务企业的理念有差异,故D项正确;张之洞与盛宣怀都是洋务派,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民利益之争,只强调办厂理念之争,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二人对时局的看法,故C项错误。9.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C项正确。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起,并未倡导民主革命,故A项排除。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排除。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10.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广泛而激烈,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批判旧思想和旧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差异性;杜亚泉等人维护儒家文化传统,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这说明A.新文化战胜了旧文化成为了主流思想 B.新文化倡导者肯定文化应具有民族性C.中西文化问题在激烈争论中得以解决 D.知识分子对救国之路存在着不同选择【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差异性”“强调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说明的是知识分子对救国之路存在着不同选择,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文化的民族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答案】D【解析】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随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王若飞在江苏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这些斗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择D项;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排除A项;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王若飞是农运委员会书记,领导的是农民队伍暴动,排除C项。12.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答案】B【解析】由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或者即将被废除”可知,当时土地改革已开始但并未全部完成,由材料“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同古代近似的”可知,中国还未开始三大改造,综合上述判断可知该会议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土地改革还未开始,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三大改造已开始,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1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深刻阐明了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可以看出思想僵化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所以答案选B。14.2015年12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在五年一度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组成审议会议上,决定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成为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说明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B.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C.发展中国家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与投票权脱钩【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走向衰落,A错误;发达国家在篮子货币中比重大,所以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是发达国家,C错误;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得到世界的认同,B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缴纳股金的份额决定投票权的份额,D错误。15.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答案】B【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6.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答案】(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特征及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政府为了便于控制”等信息归纳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海商的作用。依据材料二中“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不能造纸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材料二户无主客(外来户),以见居为簿(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记户籍)。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摘编自《旧唐书·杨炎传》材料三如果汉代和宋的经济增长分别被称为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商业革命,那么1500年到1800年的大扩张就是第三次商业革命。这次革命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白银在明清经济中扮演了铜钱在宋代经济中的角色,农民在市场出售粮食以获取白银,这使得部分农民从粮食转向种植其他更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城市发展是地方市场繁荣发展的回应,主要发生在作为中间市场的城镇层面,这些城镇的发展比整体的人口增长更迅速,并在基层地方市场和更大的省会城市间提供了纽带。在丝绸和棉花贸易中,城市里的商人资本家常常组织和投资从纺织到染布的全过程——类似17世纪欧洲的“包出制”。当时中国并末发展出全国性的经济,区域经济仍是大多数经济活动的核心,尽管各区域在体量上与一个欧洲大国相当。——摘编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及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次商业革命”的表现。【答案】(1)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特点:纳税对象范围扩大;纳税标准明确统一;税收项目简化;纳税时间明确集中;纳税手续简便易行等。(2)白银大量流入,成为主要货币;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并大量投入市场;工商业市镇兴起;南方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长途贸易、区域贸易发达。【解析】(1)第一问概括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据材料一“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可知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据材料一“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可知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结合所学知识,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因此不得不改革赋税制度。第二问分析特点,据材料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纳税标准明确统一,由人丁为主转向财产为主;据材料二“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可知纳税对象范围扩大,如商人也要纳税;据材料二“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纳税时间明确集中,如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据材料二“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可知税收项目简化,纳税手续简便易行等。(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次商业革命”的表现,据“白银在明清经济中扮演了铜钱在宋代经济中的角色”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成为主要货币;据“农民在市场出售粮食以获取白银,这使得部分农民从粮食转向种植其他更有利可图的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并大量投入市场;据“城市发展是地方市场繁荣发展的回应,主要发生在作为中间市场的城镇层面”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据“在丝绸和棉花贸易中,城市里的商人资本家常常组织和投资从纺织到染布的全过程”可知南方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据“区域经济仍是大多数经济活动的核心”可知长途贸易、区域贸易发达。18.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以来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实业救国八国联军侵华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短暂春天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关键词: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主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探索之路。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总之,民族资产阶级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示例二关键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马克思主义。主题: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之路。阐述: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民族危亡之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依赖光绪皇帝进行的维新变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示例三: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主题: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阐释:经济上,民族工业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示例四:关键词: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近代被侵略的历程)阐述: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列强进行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促使中国人开始觉醒和抗争。(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寻找三个关键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可以按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分别进行分类,也可以寻找的三个关键词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思想文化方面、政治方面的,进行综合性分析亦可。如根据“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的关键词得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的主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19.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