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历史41题解题法课件_第1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41题解题法课件_第2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41题解题法课件_第3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41题解题法课件_第4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41题解题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方法一、观点例证型

例1、(2011全国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示例2: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第二、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解题技巧】

1.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首先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如果材料太长,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

要联系有关的历史知识,运用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去寻找史实,然后安排论证顺序。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或“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讲究格式,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史论结合,做到史中有论。如“西方崛起”的经济原因: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例2.(2012)41.“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请根据材料别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示例1:赞成。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1)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中国出现近代工业,中国的近代化由此起步。(2)为挽救民族危亡,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经历“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示例2:不赞成。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主要动力源自内部,西方的冲击只是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次要因素。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变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尝试,促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例3.(2015)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和机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产管理制度发生了变化,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企业时代到来,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电脑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电子商务使传统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变式练习】材料: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1:赞成。儒家具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董仲舒的新儒学(三纲五常,大一统);程朱理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强调经过对事物的“格物致知”取得对事物实质和规律的认识,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潮的反映,也是当时社会进步思想的显著标志。);儒家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借鉴价值。示例2:反对。儒学复古守旧。孔子在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的新形势下,强调“礼”和“正名”,企图恢复西周宗法分封制的等级秩序;战国时期儒家坚持“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秦统一时顽固坚持“分封制”,反对实行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郡县制;历史上不同时期面对改革儒家均顽固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儒家的所谓“维新”只不过是维持自身生存的幌子,其本质是复古守旧的。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

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以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在表现形式上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镇压,反对封建专制礼教的浪潮被打断了。

——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评述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1

同意材料的观点。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示例2:不同意材料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答题要领: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二、比较分析题(2013)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从图10与图9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知汉唐间的历史变迁: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与汉代的“州”不同;唐朝在南方设置的行政区划增多,“道”的地区分布更趋向南北平衡,而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朝的“道”很多是依据山河等地势条件划分而设置;在唐朝南方的“道”的管辖范围大多比汉代的州缩小。这些变化反映了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提高,唐朝加强对南方的管辖。(2014)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变式练习】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指出曲线A、B分别代表的经济理论并描述曲线A、B影响力的演变历程。答案:曲线A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历程:从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