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1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4章局域网●课程概述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其分类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定义●分类1.4网络的主要功能及应用●资源共享●通信功能●可靠性和应用性●分布式处理教学进程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32●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课程概述2.1基本概念2.2信道及其主要特征2.3传输介质2.4数字编码2.5调制与解调2.6多路复用●频分复用●时分复用2.7数据交换技术●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4章局域网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教学进程●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课3●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课程概述3.1基本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定义●分层设计●通信协议3.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概述●划分原则3.3TC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4章局域网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教学进程●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课程概述3.1基本结构第4●第4章局域网课程概述4.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特点●关键技术●体系结构与IEEE802标准4.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4.3以太网4.4高速局域网技术4.5无线局域网技术4.6虚拟局域网VLAN4.7结构化布线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教学进程●第4章局域网课程概述4.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第15●课程概述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广域网设备●广域网与OSI参考模型●广域网业务5.2X.25分组交换网5.3帧中继5.4ATM5.5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5.6其他广域网技术介绍●公共交换网PSTN●数字数据网DDN●数字用户线xDSL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4章局域网第5章广域网教学进程●课程概述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6●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概述6.1网络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分类●共性和基本功能6.2WindowsNTServer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036.3NetWare操作系统●NetWare5的新功能6.4UNIX操作系统6.5Linux操作系统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4章局域网第5章广域网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教学进程●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概述6.1网络操作系统基本7●第7章TCP/IP协议基础课程概述7.1网络互连概述7.2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7.3TCP7.7TCP与UDP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4章局域网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教学进程●第7章TCP/IP协议基础课程概述7.1网络互连8●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课程概述8.1Internet概述8.2域名与域名服务系统8.3Internet接入技术●网接入●局域网接入●ADSL接入技术8.4Internet的基本服务●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8.5Intranet8.6电子商务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4章局域网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教学进程●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课程概述8.1I9●课程概述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9.1基本概念9.2网络管理●管理功能●SNMP9.3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及其基本内容●网络防火墙技术●数字加密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网络文件的备份与恢复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第4章局域网第5章广域网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第7章TCP/IP协议基础第8章Internet基础及应用教学进程●课程概述第9章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9.1基本概念第10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1章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并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是把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教学进程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1章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通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1.1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理论准备阶段1.1.2以共享资源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1.1.3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网络1.1.4Internet广泛应用及高速网络技术1.2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其分类
1.2.1定义1.2.2网络的分类1.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1.3.1定义1.3.2拓扑结构的分类1.4网络主要功能及应用1.4.1网络的主要功能1.4.2网络的应用教学进程●课时安排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2.1定12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1.1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理论准备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将远程雷达和其他测量设施测到的信息与一台IBM计算机连接,进行集中的防空信息处理与控制。Development●分时多用户操作系统的诞生●利用通信线路将远程终端连接到主机,不受地域限制地使用计算机的资源,并发展出了一系列通信设备。实现此目的的前提第一代计算机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教学进程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1.1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理131.1.2以共享资源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与麻省剑桥的BBN公司进行计算机之间的远程互联研究,组建了著名的ARPANET。1968年Development第二阶段计算机网络——以共享资源为目标●
标志着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提出了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的两级网络结构的概念●
研究了报文分组交换的数据交换方法●
采用了层次结构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与协议体系●
促进了TCP/IP协议的发展,为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ARPANET的贡献教学进程1.1.2以共享资源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141.1.3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网络Development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联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即ISO/IEC7498国际标准。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化20世纪80年代ISO与CCITT等组织分别为参考模型的各个层次制定了一系列的协议标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OSI基本协议集,大大地推动额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教学进程1.1.3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网络Development国151.1.4Development第四阶段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Internet自诞生以来就呈爆炸式的发展,是全球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的计算机互联网●网络传输介质的光纤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多媒体网络及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开发和应用●智能网络的发展●比计算机网络更高级的分布式系统的研究Internet广泛应用及高速网络技术教学进程1.1.4Development第四阶段计算机网络——高速发1.2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其分类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广义的观点计算机通信网络●用户透明性的观点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符合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
●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资源共享的观点“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并且各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教学进程1.2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其分类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广171.2.1●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任务所需要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式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教学进程1.2.1●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存在着一个能为181.2.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总线型网、星型网、环形网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
按交换方式分●
按使用范围分公用网、专用网●
按网络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和点到点式网络●
按覆盖地理范围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教学进程1.2.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拓扑结构分总线型网、星型19计算机网络采用拓扑学中的研究方法,将网络中的设备定义为结点,把两个设备间的连接线路定义为链路。计算机网络拓扑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3.1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1.3.2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
按通信信道类型分点到点线路通信子网广播信道通信子网教学进程计算机网络采用拓扑学中的研究方法,将网络中的设备定义为结点,20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1.3.2点到点线路通信子网星型扩展星型环型树型网状型教学进程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1.3.2点到点线路通信子网星型扩展星21资源共享1.4网络的主要功能及应用1.4.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通信功能●硬件资源:如大容量磁盘,高性能打印机,高精度绘图设备和通信设备等;●软件资源:各种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工具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和各种Internet信息服务软件等;●信息资源:涉及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文艺体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实现计算机与终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传送各种信息,对地理位置分散的单位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教学进程资源共享1.4网络的主要功能及应用1.4.1计算机网络的主2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分布式处理1.4.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可靠性:网络中计算机彼此互为备用●可用性:通过计算机网络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担,避免产生忙闲不均的现象,从而提高可用性。教学进程1.4.2单位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个人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分23●小结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1.1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理论准备阶段1.1.2以共享资源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1.1.3网络体系结构与标准化网络1.1.4Internet广泛应用及高速网络技术1.2计算机网络定义及其分类●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2网络的分类1.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1.3.1定义●1.3.2拓扑结构的分类1.4网络主要功能及应用●1.4.1网络的主要功能1.4.2网络的应用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重要知识点教学进程●小结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3计算机网络24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数据通信技术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它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完成数据的编解码、传输和处理。现代电子计算机主要处理数字数据为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也以传递数字数据为主。因此,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对数据通信相关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本章将介绍数据通信的基础。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数据通信技术是计算252.1基本概念2.1.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1.2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2.2信道及其主要特征2.2.1信道的分类2.2.2信道带宽及容量、差错率
2.2.3信道的通信方式2.2.4数字传输方式2.2.5数据同步方式2.3传输介质2.3.1同轴电缆2.3.2双绞线2.3.3光纤电缆2.3.4无线传输介质2.3.5几种传输介质的比较2.4数据编码2.4.1数字数据调制编码2.4.2数字传输的数字信号编码2.4.3模拟数据采样编码2.5调制与解调2.6多路复用2.6.1频分多路复用2.6.2时分多路复用2.7数据交换技术2.7.1线路交换2.7.2报文交换2.7.3分组交换●课时安排2.1基本概念2.3.5几种传输介质的262.1基本概念教学进程2.1.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一次通信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端叫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叫信宿。●信源和信宿之间要有通信线路称为信道。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信道进行的。●信道的不同物理性质对通信的速率和传输质量的影响也不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通常把这种干扰称为噪声。不同的物理信道对各种干扰的感受程度不同。2.1基本概念教学进程2.1.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通272.1.2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信源信道信宿反变换器噪声源变换器通信系统主要构成图1教学进程●通信系统是指用电信号(或者光信号)传输信息的系统●按通信业务的不同——电话、电报、传真和数据通信系统;●按线路上传输的信号形式——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类型●对应通信的三要素,无论何种通信系统都具有类似的基本组成部份:信源、信宿、变换器、反变换器和信道2.1.2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信源信道信宿反变换器噪声源变282.2信道及其主要特征2.2.1信道的分类信道(按传输的介质)无线信道有线信道信道(按所传输的内容)数字信道模拟信道教学进程2.2信道及其主要特征2.2.1信道的分类信道(按传输292.2.2信道带宽、信道容量及差错率●信道带宽与信道容量是描述信道的主要指标。信道带宽是指信道可以不失真地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通常也称为信道的通频带。针对不同应用而设计的传输媒体具有不同的信道质量,所支持的带宽有所不同。
信道容量是指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最大信号量,表征信道的传输能力。在通信领域中,信道容量常指信道在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符号的最大数目。
●差错率是描述信道或者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质量的一个指标。
教学进程2.2.2信道带宽、信道容量及差错率●信道带宽与信道容量302.2.3信道的通信方式信道的通信方式单工全双工半双工单工传输是指任意时刻只允许向一个方向进行信息传输,例如:广播方式的传输。半双工传输是指可以交替改变方向的单工传输,但在任一特定时刻,信息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即半双工传输是一种可切换方向的单工传输,例如:对话方式的传播。全双工传输是指任意时刻信息都可进行双向的信息传输,也即全双工传输是两个单工传输的结合,要求收发设备都具有独立的收发能力。教学进程2.2.3信道的通信方式信道的通信方式单工全双工半双工312.2.4数字传输方式●基带传输一般来说,要将信源的数据经过变换变为直接传输的数字基带信号,这项工作由编码器完成。在发送端,由编码器实现编码,在接收端由译码器进行解码,恢复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基带传输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传输方式。●频带传输所谓频带传输是指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信号后在发送和传播,到达接收端时再把音频信号解调成原来的数字信号。
宽带传输常用于LAN中。这是利用频带宽度至少为1MHz~300MHz的宽带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宽带传输教学进程2.2.4数字传输方式●基带传输一般来说,要将信源的数322.2.4数字传输方式●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发送与接收之间要求同步,即发送端以某一种速率在一定的起止时间内发送数据,接收端也必须以同一种速率在相同的起止时间内接收数据,以便区分数据位、数据字节和报文。●常用的同步方法有两种:异步方式和同步方式。
教学进程发送时钟传输的字符接收时钟启动接收时钟一个字符起始位校验位7位信息位终止位位宽图2异步方式的同步过程●异步方式●同步方式●外同步法●自同步法2.2.4数字传输方式●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数据的发送与接332.3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信号在介质中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无线传输介质包括地面微波、卫星微波、红外等通信介质。教学进程●传输介质的特性对信道甚至整个传输系统设计有决定性的影响。2.3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342.3.1同轴电缆图3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内导体绝缘层外屏蔽层外部保护层●RG-8或RG-11(50Ω)——粗缆●RG-58/U或58C/U(50Ω)——细缆●RG-59(75Ω)——CATV电缆●RG-62(93Ω)——IBM3270系统使用●常用的同轴电缆型号类型:教学进程2.3.1同轴电缆图3同轴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内导体绝缘层35●双绞线(TP,twistedpairwire)是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它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导线上发送的电波抵消,这样就降低了信号干扰的程度。
●局域网中经常使用的双绞线有非屏蔽(UnshieldedTwistedPair,UTP)和屏蔽(ShieldedTwistedPair,STP)之分。●屏蔽双绞线由于它较好的性能价格比,目前被广泛使用。屏蔽双绞线用于远程中继线时,最大距离可以达到十几千米,●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距离一般为100m。屏蔽双绞线电缆的外层由铝箔包裹,以减小辐射,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辐射。
2.3.2双绞线教学进程●双绞线(TP,twistedpairwire)362.3.3光纤线缆图4光纤在纤芯中的传播折射角入射角在当前的通信系统中,光纤线缆广泛应用于市内电话局之间的光纤中继线路和长途干线网上宽带通信的基础。光纤通信尤其适用于国家之间大容量、远距离的通信,包括国内沿海通信和国际间长距离海底光纤通信系统。
教学进程2.3.3光纤线缆图4光纤在纤芯中的传播折射角入射角372.3.4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指的是利用大气和外层空间作为传播电磁波的通路●根据信号频谱和传输技术的不同,主要包括微波、卫星微波、红外等。教学进程●微波的频率范围为300MHz~300GHz,但主要是使用(2~40GHz)的频率范围。微波不能传播到地面上很远的地方,只能用于点到点的通信,速率也不高,一般为几百Kbps。
●卫星通信是在地球站之间利用位于36000km高空的人造同步卫星作为中继器的一种微波接力通信。通信卫星发出的电磁波覆盖范围广,跨度可达18000km,覆盖了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面积。●卫星通信的特点适合于很长距离的传输,如国际之间,洲际之间传输延时较大,一般为500ms左右费用较高
2.3.4无线传输介质●无线传输介质指的是利用大气和外382.3.5几种传输介质的比较●一般来说,影响传输介质选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拓扑结构:拓扑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拓扑结构受到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网络成本及应用环境的需要等诸多因素制约
●应用环境:包括传输距离、环境恶劣程度、信号强度等
●容量:介质提供的传输速率应能满足要求●可靠性(查错率):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可靠性高的介质教学进程●目前常用的介质使用方式为:
●局域网由双绞线连接到桌面
●光纤(包括单模和多模,视距离远近决定)作为通信干线
●卫星微波用于跨国界和对偏远地区传输
2.3.5几种传输介质的比较●一般来说,影响传输介质选择392.4数据编码2.4.1数字数据调制编码模拟信号传输的基础是载波,用于计算机通信的远距离线路一般为频带传输线路,不能直接传输基带信号(即原始的点脉冲信号)。因此,必须用基带脉冲对载波进行调制,变换成适合于远距离传输线路传输的模拟信号。●对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进行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幅移键控法ASK(Amplitude-shiftKeying),也称调幅●频移键控法FSK(Frequency-shiftKeying),也称调频●相移键控法(Phase-shiftKeying),也称调相教学进程2.4数据编码2.4.1数字数据调制编码模拟信号传输的基402.4.2数字传输的数字信号编码对于数字数据,需要解决其信号表示和信号同步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传输数字信号而言,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两个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可以用两个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这也说明数字信号是有矩形脉冲组成的。●一般有三种编码方式:
●不归零制NRZ(Non-returntozero)●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教学进程数字数据010110010a)NRZ编码a’)NRZ编码的同步时钟
b)曼彻斯特编码
c)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图52.4.2数字传输的数字信号编码对于数412.4.3模拟数据采样编码●采样定理:
一个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假设有最高频率或带宽Fmax,若对它以T为周期进行周期采样,则采样频率为F=1/T,若能满足F=1/T≥2Fmax,即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那么采样后的离散序列就能无失真地恢复出原始的连续模拟信号。
●将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步是采样,根据采样定理得到的采样频率将模拟信号的值采出。第二步是量化,该步骤使连续的模拟信号变成时间轴上的离散值,量化的级数越高,精度越高。第三步是编码,它是编成一定位数的二进制数码。如果取N个量化级,则编码需要的位数是log2N。教学进程2.4.3模拟数据采样编码●采样定理:一个422.5调制与解调典型的数字传输系统是借助于光纤技术进行信号传输的系统。光纤技术的应用使用使得数字信号的直接传输成为可能。但由于目前的光交换技术尚未成熟,交换机内部必须实现光-电-光的交换,这种交换制约了光纤的通信能力。因此有必要讨论利用模拟信道支持数据信息传输的技术,即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是将数据信息变换成适合于模拟信道上传输的电磁波(称为载波)信号,并将频率限制在模拟信道支持的频率范围内。●解调是将从模拟信道上收取的载波信号还原成数据信息。●调制与解调概念教学进程2.5调制与解调典型的数字传输系统是借助于光纤技术进43●选购Modem的标准●内置还是外置Modem?
Modem通常分为内置于外置两种。内置Modem是指插在计算机扩展槽中的Modem卡。有以下缺点:占用一个主机板上的扩展槽,占用一个系统中断号与I/O地址,不能直接查看数据传输信号的变化,安装与设置也不太方便等。外置Modem是指通过串行口连接到计算机的Modem,安装比较简单。
●Modem的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是衡量Modem性能的重要指标。Modem的传输速率越高,传输数据花费的时间越少。Modem的传输速率主要有36.6Kbps与56Kbps两种。
●Modem是否有附加功能?
教学进程●选购Modem的标准●内置还是外置Modem?Mod442.6多路复用在点-点通信方式中,两点间的通信线路是专用的,其利用率很低。一种提高线路利用率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是使多个数据源合用一条传输线。为此在通信系统中引入了多路复用技术(Multiplexing)。采用多路复用技术能把多个信号组合在以一条物理信道进行传输,这在远距离传输时,可大大节省电缆的安装和维护费用。●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FCM,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时分多路复用(TDM,TimeDivisionMultiplexing)教学进程2.6多路复用在点-点通信方式中,两点间的452.6.1频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本质上就是在频率上并排地把几个信息通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一个合成的信号,然后以某种调制方式用这个合成的频分多路复用信号来调制载波。●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带宽,就可以将该物理信道的总带宽分割成若干个与传输的单个信号带宽相同(或略微宽一点)的自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图6频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器
MUX频分多路复用器
MUX信号源4信号源1信号源2信号源3信号源5信号源6信号源7信号源841235678通道4通道1通道2通道3通道5通道6通道7通道8教学进程2.6.1频分多路复用●频分多路复用,本质上就是在频率上462.6.2时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方法,其信号分割的参量是信号占用的时间,因此,必须使复用的各路信号在时间上互不重叠。●在传输时把时间分成小的时间片,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每一瞬间只有一个信号占用信道,而不像频分多路复用那样,在同一时间发送多路信号。●频分多路复用较合适于模拟信号,而时分多路复用则更适合于数字信号。●TDM与FDM不同的是,复用的多路信号不是“同时”传送,而是在时间上有所交叉,在一个时间周期内都获得被传送的机会。图7时分多路复用
时分多路复用器MUX
时分多路复用器MUX信号源4信号源1信号源2信号源3信号源5信号源6信号源7信号源84123567812345678教学进程2.6.2时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方法,其信号分割的参472.7数据交换技术通过由多个中间结点组成的网络将数据从数据源发送到目的地。构成网络的中间结点仅起数据交换的功能,将数据从一个端口(输入端口)交换到另一个端口(输出端口),继而通过传输媒体传输到另一台中间结点的输入端口,直至目的地。由于中间结点并不关心被传输的数据内容,仅执行交换的动作,所以中间结点常被称为交换设备,而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称为数据交换过程。
●数据交换技术●线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报文交换(MessageSwitching)●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教学进程2.7数据交换技术通过由多个中间结点组成的网络将数482.7.1线路交换●线路建立阶段●数据通信阶段●线路释放阶段图8线路交换
释放应答数据传输线路释放请求线路建立阶段数据传输阶段线路释放阶段呼叫请求呼叫应答时间轴交换节点1交换节点2交换节点3交换节点4教学进程●线路交换的通信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线路交换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工作过程很类似●线路交换网络结构包括用户分机:●本地回路(用户回路),即用户和网络之间的链路●交换机,即网络的的交换中心●主干线,即交换机之间的线路2.7.1线路交换●线路建立阶段●数据通信阶段●线492.7.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不需要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通路。●若节点1想要想节点4发送一个报文(信息的一个逻辑单位),它把节点4的地址(地址码)附加在要发送的报文上。然后把报文通过网络进行节点到节点的发送,在每个节点处(如果通过多哥节点才能发送到节点4)需要完整地接受整个报文且暂存这个报文,直到输出线路有空闲时,然后在发送到下一个节点,直至到达目的节点。
报文报文报文交换节点1交换节点2交换节点3交换节点4图8报文交换
教学进程2.7.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不需要在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一502.7.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交换技术。原则上,分组交换技术类似报文交换,只是它规定了交换设备处理和传输的数据长度(称之位分组)。通常,分组的长度远小于报文交换中规定的报文长度。如果站点的信息超过限定的分组长度,被传输的信息必须被分为若干个分组,信息以分组为单位在站点之间传输。类似报文交换,不同站点的数据分组可以交织在同一线路上传输。●优点交换节点不必有大的存储空间;交换节点可以进行差错控制,提高传输可靠性;类似流水线方式,减少时延;信道带宽按需分配,有利于提高通信线路利用率。
●缺点每个小数据包在每个中间结点都要独立选择路径;为了独立选径,每个小数据包都必须带有有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增加了额外信息。教学进程2.7.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交换技51●小结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2.1基本概念2.1.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2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构成2.2信道及其主要特征
●2.2.1信道的分类2.2.2信道带宽及容量、差错率
2.2.3信道的通信方式2.2.4数字传输方式●2.2.5数据同步方式2.3传输介质
●2.3.1同轴电缆2.3.2双绞线2.3.3光纤电缆2.3.4无线传输介质2.3.5几种传输介质的比较2.4数据编码
●2.4.1数字数据调制编码
●2.4.2数字传输的数字信号编码2.4.3模拟数据采样编码2.5调制与解调2.6多路复用2.6.1频分复用
●2.6.2时分复用2.7数据交换技术2.7.1线路交换2.7.2报文交换
●2.7.3分组交换教学进程●小结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2.1基本概念52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关键。计算机网络的实现需要解决很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例如:支持多种通信介质;支持多厂商和异种机互联,其中包括软件的通信规定及硬件接口的规范;支持多种业务,如远程登录、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支持高级人机接口。为了满足以上的种种需求,现代计算机网络就必须按高度结构化方式分层处理来满足需要。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体533.1基本概念3.1.1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3.1.2分层设计3.1.3网络协议3.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3.2.1模型概述3.2.2划分层次的原则3.2.3物理层3.2.4数据链路层3.2.5网络层3.2.6传输层
3.2.7会话层3.2.8表示层3.2.9应用层3.3TC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3.4.1对照关系3.4.2存在的差别●课时安排3.1基本概念3.2.7会话层●课时安543.1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网络的基本设计思想及方案,并要定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从而达到用户要求。而层次结构是描述体系的基本方法,它的特点是每一层都建立在前一层基础之上,低层为高层提供服务。层次结构简化了对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工作。●
灵活性●
易于标准化●
有利于实现和维护3.1.1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
各层采用合适的技术好处:教学进程3.1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网络的基本设计思想及方案553.1.2分层设计●分层设计通信双方通过核实信的格式和内容,来达到写信、阅信并执行信中内容的目的●
通信人层提供给通信人不同的传递速率、保密级别的通信服务,对信件进行分拣、包装、发送、投递和差错处理●
邮局层负责邮包的运输管理,完成信件运输任务,邮包在运输中可能经过许多站点的装卸和转接,也可能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
运输层教学进程3.1.2分层设计●分层设计通信双方通过核实信的格式和内56●各层之间是独立的。这样的话,某一层可以忽略其他层的实现细节,只要知道下一层通过界面(接口)所提供的服务。●利于实现和维护,某个层次实现细节的变化不会影响其他层次。采用层次化结构的好处:●●结构上可以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选择最合适的实现技术。●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范围较小的部分,便于实现、调试和维护。●易于标准化。教学进程●各层之间是独立的。这样的话,某一层可以忽略其他层的实现细573.1.3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体之间有关通信规则约定的集合。●
三要素●
语法(Syntax):是指构成协议的协议元素的含义,不同类型的协议元素规定了通信双方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这里的协议元素是指控制信息或命令及应答。
●
时序(Timing):即事件的执行顺序和速度匹配。
●
语义(Semantics):由发出的命令请求、完成的动作和返回的响应组成的集合,其控制信息的内容和需要做出的动作及响应。教学进程3.1.3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体之间有关通信58■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出现,加快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但由于当初不同厂家的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不相同,在计算机间的通信很难实现,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国际标准。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国际电报与咨询委员会(CCITT,ConsultativeCommitteeonInternationalTelegraphandTelephone)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3.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CCITT主要是从通信的角度考虑一些标准的制定。
●
ISO则关心信息的处理与网络体系结构。
1983年形成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的正式文件,即ISO7498国际标准。我国的相应国家标准是GB9387。教学进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出现,加快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但由于59■OSI是以综合开发通信协议体系为目的,从系统转移数据直至对各系统中的文件、数据库及程序资源的访问调用以及各种通信功能都作为它的标准化对象。OSI中的“开放”,是指凡遵守OSI标准的系统可以互联,彼此能开放式地进行通信,并且确保在导入新的通信业务时能够很容易地追加新的功能。3.2.1模型概述图1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物理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教学进程■OSI是以综合开发通信协议体系为目的,从系统转移数据直603.2.2划分层次的原则●各子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模块之间交互的信息尽可能少,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模块之间的依赖性。层次不能太多,也不能少。●尽可能地保持各层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但又要使各邻接层的功能便于线接,以构成功能上的单向依赖关系,保证只在相邻层之间建立接口。●尽可能地把近似的功能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层,以便于局部化,但对那些在进程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执行方法显然不同的功能应建立独立的层次,以便进行特殊处理。●考虑数据处理的需要。在数据处理过程需要不同的抽象级的地方设立单独的层次,而当不需要该服务时,也可以绕过这些子层次。●应该把层次分成理论上需要的不同等级,每一层只与它的上、下邻层产生接口,履行其特定的功能。教学进程3.2.2划分层次的原则●各子模块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模块之61■物理层,第一层,OSI模型的最低层。该层通过物理介质(如网络电缆)传输无结构的原始位流。物理层完全面向硬件,它负责通讯计算机问物理链路的建立和维护过程中个方面的工作。物理层还负责运载由其上各层产生的数据信号。3.2.3物理层●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物理层两个特点是:
●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
●物理层主要负责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
教学进程■物理层,第一层,OSI模型的最低层。该层通过物理介质(62■数据链路层,第二层,将数据帧从网络层发送到物理层。它控制进出网络电缆的电脉冲。在接收端,它将来自物理层的位流转换位数据帧。(数据帧是一种可存放数据的逻辑组织结构。)数据的电子表示法(位模型、编码方法和令牌)只能在这层识别。3.2.4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协议分为两类:
●面向比特型的数据链路层,其规程传送信息的单位称为帧。帧分为控制帧和信息帧。●面向字符型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已定义好的一组控制字符完成数据链路控制功能。教学进程■数据链路层,第二层,将数据帧从网络层发送到物理层。它控制633.2.5网络层●
从OSI参考模型的角度看,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两类:●无连接网络服务中两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事先建立好一个连接。无连接网络服务有三种类型:数据报(datagram)、确认交付(confirmeddelivery)和请求回复(requestreply)。●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又称为虚电路(VirtualCircuit)服务,它具有网络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释放三个阶段,是可靠的报文分组按顺序传输的方式。■网络层,第三层,负责处理消息并将逻辑地址和名字翻译成物理地址。网络层还根据网络状况、服务优先级和其他条件决定数据的传输路径。它管理网络中的数据流问题,如分组交换和路由和数据阻塞控制。教学进程3.2.5网络层●从OSI参考模型的角度看,网络层所提供的64■传输层,第四层,提供会话层之下的另一层连接。传输层确保正确无误、顺序、无丢失或无重复地传输数据包。在发送方计算机中,传输层将消息重新打包,将较长的消息分成几个数据包,将较小的数据包组装到一个数据包中。该过程保证数据包在网络中的高效传输。在接收方计算机中,传输层打开数据包,将它重新装配成原始信息,一般说来还会发出消息确认消息已收到。该层可以识别重复到达的数据包,并丢弃这种数据包。3.2.6传输层●传输层提供流量控制和错误处理功能,并参加解决与数据包传输和接收有关的问题。传输控制协议(TCP)以及顺序数据包交换(SPX)都是传输层协议的实例。教学进程■传输层,第四层,提供会话层之下的另一层连接。传输层确保正确65■会话层,第五层,允许不同的计算机建立、使用和结束一种称为“会话”的连接。(会话是在两个工作站之间进行是高度结构化的对话。)会话层负责管理对话。它完成名称识别及其他两个应用程序通过网络通信所必需的功能,如安全性。3.2.7会话层●
会话层完成的主要功能有:会话连接到传输连接的映射。数据传送。包括会话的常规数据、加速数据等数据传送。会话连接的恢复和释放。会话管理。包括同步和浮动的管理系。令牌管理。活动管理。教学进程■会话层,第五层,允许不同的计算机建立、使用和结束一种称为66■表示层,第六层,定义了在连网计算机间交换信息的格式。可将它看作网络的翻译器。当来自不同系统,如IBM、Apple和Sun的计算机需要通信时,就需要完成一定量的翻译和字节重新排序工作。3.2.8表示层处理有关被传送数据的表示问题,屏蔽不同计算机在信息表示方面的差异。
●
目的●功能
向应用进程提供信息的语法表示,对不同语法表示进行转换管理等,使采用不同语法表示的系统之间能进行通信,而不必考虑对反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进程■表示层,第六层,定义了在连网计算机间交换信息的格式。可将673.2.9应用层■应用层,第七层,是OSI模型的最顶层。该层的服务是直接支持用户应用程序,如用于文件传输、数据库访问和电子邮件的软件。换句话说,它是应用程序进程访问网络服务的窗口。需要通过网络发送的信息在这一层进入OSI模型,并最终从接受方计算机OSI模型的应用层退出。●
从应用业务的角度考虑,OSI模型可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层协议。会话层和表示层协议,在该协议中,有许多是为了实现应用层的功能,并在该层控制下使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该层协议提供传送会话层和表示层协议的信道。教学进程3.2.9应用层■应用层,第七层,是OSI模型的最顶层。该683.3TCP/IP参考模型■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issionControl的一部分。由于在ARPANET上运行的协议很多,因此人们常常将这些相关协议称为TCP/IP体系结构,或简称TCP/IP。图2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网络接口层教学进程3.3TCP/IP参考模型■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i69网络互联层3.3.2■网络接口层,也称为主机-网络层,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并且指出通信主机必须采用某种协议连接到网络上,并且能够传输网络数据分组。在本层中具体使用什么协议,并没有规定。一般来说,本层包括了各种物理网协议,例如局域网的Ethernet协议,TokenRing协议,分组交换网的X.25协议等。3.3.1网络接口层■在TCP/IP参考模型中,网络互联层是参考模型的第2层,它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网络层的无连接网络服务。
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分组。
■协议:网络互联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及数据分组的格式,定义了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和ICMP协议。
■
网络互联层是TCP/IP参考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层,它是通信的枢纽,从底层来的数据包要由它来选择继续传给其他网络节点或是直接交给传输层,对从传输层来的数据包,要负责按照数据分组的格式填充报头,选择发送路径,并交由相应的线路发送出去。
教学进程网络互联层3.3.2■网络接口层,也称为主机-网络层,703.3.3传输层●
在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中,定义了两个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DatagramProtocol)。它主要用于不要求分组顺序到达的传输中,分组传输顺序检查与排序由应用层完成。UDP是一种不可靠、无连接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它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于包交换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系统及类似的网络上,保证通信主机之间有可靠的字节流传输,完成流量控制功能,协调收发双方的发送与接收速度,达到正确传输的目的。■在TCP/IP参考模型中,传输层是参考模型的第3层,它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的端-端通信。主要目的是:在互联网中源主机与目的主机的对等实体间建立用于会话的端-端连接。它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功能类似,也对高层屏蔽了底层网络的实现细节。教学进程3.3.3传输层●在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中,定义了71应用层3.3.4■应用层是TCP/IP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应用层包括了所有的高层协议,并且总有新的协议加入。●
应用层协议可以分为三类:依赖于面向连接的TCTP(负责互联网中电子邮件的传递);文件传输协议FTP(用于交互式文件传输)等。依赖于面向连接的UDP(对设备和应用提供相应的管理)等。既可依赖于TCP协议,也可依赖于UDP协议。包括有域名系统DNS(实现逻辑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转换)等。教学进程应用层3.3.4■应用层是TCP/IP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723.4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3.4.1对照关系OSI/RM的各层中与TCP/IP紧密联系的是第7层(应用层)、第4层(传输层)、第3层(网络层)。这些层中包含了用于完成各种功能的协议,但它们都与传送信息有关。TCP/IP的各层能与OSI/RM模型进行很好的映射:TCP(位于传输层或主机-主机层)映射到OSI/RM的传输层,Internet层映射到OSI/RM的网络层。应用层表示层物理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应用层网络接口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图3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
教学进程3.4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3.4.173存在的差别3.4.2
OSI/RM是作为国际标准而制定的,不得不兼顾各方,考虑各种情况。因此,OSI参考模型的抽象能力高,适合于描述各种网络,它采用的是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它在协议数量和复杂性方面都远高于TCP/IP,而TCP/IP是为军用网ARPANET设计的体系结构设计的,一开始就考虑了一些特殊要求,如可用性、顽固性、安全性,网络互联性以及处理瞬间大信息量的能力等。●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出发点和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的不同
●OSI/RM和TCP/IP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上也是不相同的
对层次间的关系,OSI/RM是严格按照“层次”关系处理的,它的概念划分清晰,详细地定义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关系,优点是概念清晰,普遍适应性好;缺点是过于复杂,实现困难,效率低。TCP/IP允许越层直接使用更低层次所提供的服务。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是“等级”关系的,TCP/IP在服务、接口和协议的区别上不清楚,功能描述和实现细节混在一起。教学进程存在的差别3.4.2OSI/RM是作为国际标准而制74●●——重要知识点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小结3.1基本概念3.1.1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3.1.2分层设计3.1.3网络协议3.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3.2.1模型概述●3.2.2划分层次的原则3.2.3物理层●3.2.4数据链路层●3.2.5网络层3.2.6传输层3.2.7会话层3.2.8表示层3.2.9应用层3.3TC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3.4.1对照关系3.4.2存在的差别教学进程●●——重要知识点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75局域网第4章计算机网络是互联自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而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是局部某一范围的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将较小地理区域内的各种数据通信设备互联在一起的通信网络。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三个:拓扑结构、传输媒体、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局域网具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有限、传输速率高、时延小、误码率低、网络的管理权归属一个单个组织所有的重要特性。局域网第4章计算机网络是互联自主的计算764.1基本概念4.1.1局域网的产生和发展4.1.2局域网的特点4.1.3局域网的关键技术4.1.4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802标准4.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4.2.1CSMA/CD介质访问控制4.2.2TokenRing令牌环4.2.3令牌总线4.2.4三种局域网的比较4.3以太网4.3.1以太网的产生和发展4.3.2IEEE802.3以太网的体系结构4.3.3粗电缆、细同轴电缆双绞线4.4高速局域网技术4.4.1交换式以太网4.4.2100VG-AnyLAN4.4.3100BASE-T4.4.4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4.4.5千兆位以太网4.5无线局域网技术4.6虚拟局域网4.7结构化布线4.7.1结构化布线的必要性4.7.2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应用环境4.7.3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课时安排4.1基本概念4.3.3粗电缆、细同轴电774.1基本概念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它既具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又具备其自身的特征。局域网适用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例如:一个工作间、一栋楼、一个企业等,它利用现有的通信线路将众多的计算机及外设连接起来,达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目的。本节将介绍局域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特点,关键技术和局域网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教学进程4.1基本概念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种,它784.1.1局域网的产生和发展局域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该阶段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1972年Bell(贝尔)公司提出了两种环形局域网技术。1973年,BobMetcalfe和DavidBoggs又发明了以太网。●局域网的产生阶段该阶段的时间是从1979年开始,包括整个20世纪80年代。1980年制定了EthernetV1.0。之后,以太网规范的版本二也诞生了。1983年,IEEE802.3正式出台了IEEE802.3以太网标准。●局域网的发展阶段该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为了提高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开发了快速以太网技术,并在1995年6月通过了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IEEE802.3u。●局域网技术变革阶段教学进程4.1.1局域网的产生和发展局域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794.1.2局域网的特点指覆盖范围仅限于有限区域的通信子网,有时也被称为区域网络。IEEE802委员会曾将局域网定义为:是允许中等地域内的众多独立设备通过中等速率的物理信道直接互联通信的数据通信系统。●局域网实质●局域网的特点:以微机为主要建网对象。较小的地理覆盖范围。传输速率高且误码率低,可靠性好,并且高负载情形下,比较稳定性。有效使用包括通信媒体在内的共享资源,各设备平等访问网络资源。易于安装,配置和维护简单,造价低。教学进程4.1.2局域网的特点指覆盖范围仅限于有限804.1.3局域网的关键技术局域网的关键技术涉及到局域网拓扑结构及使用设备、传输形式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这三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数据的类型、网络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利用率以及网络应用等各种网络特征。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总线拓扑结构网格拓扑结构层次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扩展星型拓扑结构教学进程4.1.3局域网的关键技术局域网的关键技术81局域网中的设备:●●主机●路由器●交换机●网络接口卡
●中继器
●集线器
●路由器
●网桥
Cisco交换机Cisco2600系列路由器教学进程局域网中的设备:●●主机●路由器●交换机●网络接82●局域网的传输形式有两种: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
局域网传输形式:●保持数据波的原样进行传输称为基带传输或者基带数字信号传输,它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传输方式。此时的数字信号为电脉冲或者光脉冲。由于数据波具有直流至高频的频谱特性,数字信号传输将占用整个信道的带宽。
●基带传输
宽带传输常用于LAN中。这是利用频带宽度至少为1MHz~300MHz的宽带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宽带在电话系统中通常是指带宽超过一个标准话路的传输系统,在数据通信领域则指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Mbps的传输系统。宽带传输的特征是面模拟信号传输。在LAN环境中,宽带传输常采用频分多路复用的技术,支持多路信号的传输。●宽带传输教学进程●局域网的传输形式有两种: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局域网传输形8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常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有: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控制令牌(ControlToken)和时槽环(SlottedRing)。其中控制令牌方式又可分为令牌总线(TokenBus)和令牌环(TokenRing)两种策略。其中环形网采用的令牌访问方法、总线型网采用的CSMA/CD访问方法等是局域网典型的访问方法。
局域网应用领域办公室自动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公司/写字楼等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国家标准局NBS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拓扑结构总线拓扑结构扩展星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层次拓扑结构网格拓扑结构传输媒体同轴电缆(基带、宽带)双绞线光纤无线传输媒体(无线电、卫星、激光、微波等)介质控制访问方法探询访问需求分配固定分配适应分配随机访问●局域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其基本技术教学进程●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常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有:具有84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802标准4.1.4应用层表示层物理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OSI参考模型信号、编码、介质数据传输局域网参考模型IEEE802标准范围高层协议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
●物理层主要作用是确保在一段物理链路上二进制位信号正确传输。
●MAC子层的主要功能是可以管理多个源链路和多个目的链路,进行合理的信道分配,解决信道竞争问题。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功能子层。
教学进程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802标准4.1.4应用层表示层85IEEE802标准●802.3CSMA/CDMAC物理层802.4令牌总线MAC物理层802.5令牌环MAC物理层802.6城域网MANMAC物理层802.9语音数据综合局域网802.11无线局域网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802.1B综述及体系结构802.1A管理802.10可互操行的局域网的安全IEEE802OSI/RM物理层数据链路层802.7宽带技术802.8光纤技术●IEEE802协议标准与ISO/OSI参考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图
教学进程IEEE802标准●802.3802.4802.58086IEEE802标准系列含义●IEEE802.1A概述和系统结构;IEEE802.1B寻址,网络管理和网际互联。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即高层与任何一种局域网MAC层的接口。IEEE802.3CSMA/CD,它定义了CSMA/CD总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8光纤技术(FDDI在802.3、802.4、802.5中的使用)。IEEE802.4令牌总线网,它定义了令牌传递总线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5令牌环网访问控制方法及物理层规范。IEEE802.6城域网访问控制方法及物理层技术规范。IEEE802.7宽带技术。IEEE802.9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技术。IEEE802.10可互操作的局域网的安全机制。IEEE802.11无线局域网。IEEE802.12100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工程建设安全基础管理、构筑物、作业、设备管理、消防安全、隐患、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报告模板
- 文书模板-抽脂手术合同协议书
- 武汉24年小学6年级英语第四单元综合卷
- 北海2024年07版小学4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测验卷
-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与分类突破:化学与环境生活社会传统文化
- 村里财务制度-记账实操
- 2023年碳酸盐资金申请报告
- 2025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 时事语法填空练习(4篇含答案)
- 2024年噪声振动污染防治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化责任、真抓实干、自评促建、全力创优
- 通信工程基站铁塔监理规划
- 教师成绩进步发言稿3篇
- ISO27001:2022信息安全管理手册+全套程序文件+表单
- 白蛋白临床不合理应用及其使用指征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复核申请表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课件M6U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 心肌疾病-第九版内科学课件
- 《Python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 工作人员应对火灾现场应急处置卡
- 中医治疗疫病的优势与前景共31张课件
- 考研复习有机化学选择题400题(页尾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