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测指导书(汇总)1_第1页
初测指导书(汇总)1_第2页
初测指导书(汇总)1_第3页
初测指导书(汇总)1_第4页
初测指导书(汇总)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用性勘测设计指导书系列之一初测指导书HPCPDI某某某交通规划设计院。一三年十月TOC\o"1-5"\h\z\o"CurrentDocument"第一章 总体 1一般规定 1初测原则 1测设依据 2测设过程 4测设要求及规定 4质量管理 7\o"CurrentDocument"第二章路线 8控制测量 8地形图测绘 8准备工作 8现场踏勘 9纸上定线应进行的勘测内容 10放线及中桩平面测量 10高程测量 12地形测量 13\o"CurrentDocument"第三章路基路面 13路基勘测调查 13路面勘测调查 14第四章桥涵及交叉构造物 15桥涵勘测 15大中桥水文勘测与调查 16小桥涵勘测 17桥涵位置现场补充测绘。 18桥涵初测阶段完成的资料 18\o"CurrentDocument"第五章隧道 20准备工作 20隧道位置选择 21洞口位置选择 21定线及线形设计 22隧道调查 23隧道测量一般规定 23隧道地形测量 24隧道平面控制测量 24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26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261 地形测量 27弃渣场地及管理设施场地 273 建议和要求 28初测需完成的调查、测量资料 28\o"CurrentDocument"第六章路线交叉 29交叉工程勘测调查 29互通式立体交叉 29分离式立体交叉 30通道、天桥及管线交叉 30公路与铁路交叉 32\o"CurrentDocument"第七章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调查 33\o"CurrentDocument"第八章工程地质 35初步设计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35技术依据 35勘察方法及内容 36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46勘察报告内容 55勘察实施过程 56\o"CurrentDocument"第九章经济调查 59材料调查 59公路占地、拆迁调查 60临时工程调查 60沿线军事设施、文物调查 61概算资料调查 61\o"CurrentDocument"第十章内业工作 62\o"CurrentDocument"第十•章外业测量检查和验收 63\o"CurrentDocument"第十二章互提资料 63\o"CurrentDocument"第十三章初测外业验收资料准备 65\o"CurrentDocument"第十四章初测外业验收汇报资料主要内容 69第一章总体一般规定勘测指导书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根据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本项目特点进行编制。(如项目没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尚未批复,针对具体项目应指定具体的路线方案布设原则或指定日期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勘测的基础性文件)。测设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和交通部颁有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规定等执行,若个别条款与有关国家和交通部的规范、规程相违背,则应该按规范、规程的规定等执行,若个别条款比规范、规程的规定更严格或更有利于保证本项目勘测质量,则应该按照本指导书执行。外业勘测全过程要应按照院质量体系文件及其作业性文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初测原则初测前应认真研究工可报告及有关的文件和会议纪要,熟悉路线和有关工程情况。在测设阶段中应全面分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确理解和认识项目的作用、功能与地位,确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充分考虑与沿线路网的联结。初测应合理掌握各项技术标准,妥善处理政治与经济、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公路建设与工业、农田水利建设、旅游事业的关系,注意与铁路、管道运输、电力电讯的配合,并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建筑材料等自然条件,通过全面调查综合研究分析,认真进行方案优化,在条件许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好的技术指标,以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和使用质量。测设中应做到“资料多收集、方案多比选、设计多优化、决策多咨询工对路线方案、构造物方案、路线交叉方案、特殊路基处理方案、路面结构方案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路线测设应注意主体线形,结合大中型构造物的设置,做好平、纵、横综合设计,使之相互配合协调,对路线平、纵组合设计受限制的路段,应绘制透视图进行检验。路线测设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文物保护、军事设施、水法、铁路法等法规和公路管理条例的要求,测设中应尽量少占良田,少拆迁建筑物和其他管线,妥善处理新建道路与原有道路的关系,重视高填路堤、深挖路堑及废方的处理。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景观的破坏,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噪声和废气的污染,尽可能使本项目融入沿线自然环境之中。测设依据采用本指导书应同时符合交通部部颁有关《强制性条文》、《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概、预算编制办法》、《定额》等现行公路勘测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指导性文件。与有关单位的协议文件、会议纪要和总体协调组关于技术协调的有关要求勘察设计合同测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下列标准、规范、规程: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6)《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006-98)7)《公路勘测规范》(JTGCIO—2007)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9)《公路工程水文勘察设计规范》(JTGC30—200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用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99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B06-2007)《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B06-01—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OTG/TB06-02—2007)《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建标"999]278号)《公路基本建设工程交通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规定》(公设技字[2000]285号)《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河北省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262•2~7262•3—2001《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和组网技术要求》通信行业标准YD/T5139—2005《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通信行业标准YD5089—2005《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通信行业标准YD/T5095—2005《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102-2003《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CECS09:89《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通信行业标准YD5076-2005《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通信行业标准YD5040—2006《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通信行业标准YD5025-2005《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YD/T5098—2005测设过程首先在地形图上做纸上定线工作。同时搜集工可阶段工作成果和相应的资料。现场进行踏勘,核实线位的可行性。进一步详细调整和优化平面线位。中线放桩,现场核对地形。桥涵、分离式立交组等同时开始。桥涵、分离式立交组人员应充足调查,确定初步工程方案,并尽快拟定桥长、孔径、净高、上部结构形式和被交路的改造方案。尽快将控制高程提交给路线组,以使得及时进行主线纵断面设计。互通设计人员同时出发,核对现场后,拟定互通式立交方案,并进行初步设计。路线组进行必要的现场核对后,按照其它各专业组提供的控制标高和填土高度等进行路线纵断设计。路基、路面、拆迁、材料调查应该适时开展工作。道路地质组应该结合沿线地形、地质等实际,确定合理的路堤填土高度,满足有关要求。测设要求及规定初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修建原则和路线走向,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路线方案的勘测,从而初步确定采用的路线方案,搜集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资料,即进行路线方案的核查落实,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的测量,地质勘探和其它资料的调查,完成纸上定线工作,按时提交监理单位进行审查,有关内业工作完成后,再进行初步设计。设计部门根据实际和总体要求,要对用到的导线点、水准点进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业主和测绘部门联系,确保本项目各控制点的准确性。地形图应到实地进行调研核对落实,发现错误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以文字形式反馈业主和测绘部门,对地形图漏标的地上或地下建筑物应及时修改和更正。路线要求做多方案比选,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全面收集资料,充分征询沿线有关部门意见,对有价值的方案,要做出具有同等深度的技术和经济比较。初测阶段应做到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比较方案。定测前应认真研究有关资料、文件,拟定外业工作计划,准备所需表格、用具、明确各专业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以及相互衔接和协调。定测使用的测量仪器及机具,对其质量和性能,在工作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保证精度符合要求,在定测过程中要定期校核,经常进行保养维修,随时保持良好状态,将检查结果整理成册,作为质量记录存档。测量、调查记录等初测资料是勘察设计的最原始资料,要遵守下列规定:各专业外业调查工作内容及方法按《公路勘测规范》(JTGCIO—2007)执行。应按规定的内容要求在现场记录清楚,不得事后补记。现场观测记录应清晰,发现看错或记错须改正观测数字时,应用铅笔划去重记,不得使橡皮涂擦。记录本应分类编写,逐日填写日期、天气情况,司仪、记录、计算、复核均应签名;记录本应编写目录,注明上承下接册序号及页号。调查记录应分类填写调查内容、时间、地点、单位及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做好详细记录;会议调查必要时应取得会议纪要等书面资料。逐日复核、检查外业原始记录资料,若有差错、遗漏,必须及时与有关人员联系进行修正和补测。所有记录、成果资料,必须整理完整。各项记录、计算未经复核不得使用;发现错误和疑问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更正。为控制初步设计方案,保证工程量的准确,初测应对地形横坡陡峻地段、大型桥梁、互通立交以及其它需要特殊控制的地段施放控制桩,并实测纵、横断面。控制桩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中桩桩位及横断面测量允许误差应符合《公路勘测规范》(JTGCIO—2007)要求。10)各专业勘测工作内容及方法应按《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要求执行。为确保定测方案经济合理、资料齐全,各项记录、计算成果、图表注记均要求正确无误,签署完善。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要求,进行组检和处检,确保工序质量及互提资料的准确性。定测中使用的名词、符号按《公路勘测规范》附录A;工程地质图例及符号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C。测量桩志的规格及桩志的书写、钉设、固定等符合《公路勘测规范》有关要求,桩志的保护按《公路勘测规范》要求办理。路线控制桩宜采用木质桩,断面不应小于5x5cm,长度不应小于30cmo标志桩宜采用木质或竹质板桩,断面不应小于5x1.5cm,长度不应小于30cm。标志桩宜打入地下的长度应大于15cm。路线控制桩、标志桩的顶面应标注中心位置;当路线控制桩具有测量控制点性质时,中心记号应细小、清晰且牢固。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冠以左、右线代号,并宜以前进方向右侧路线为全程连续计算桩号。各专业组是保证测设质量的基础,所有成员在外业调查观测、记录时,应随时注意数据、调查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认真做好自检和复核工作。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指导、检查各专业组的工作。图表、资料的审核要有详细记录。高速公路勘测设计中,要十分重视总体组织,严格按1S09000程序办理,使各项相关工程配合协调,以提高测设质量。质量管理根据任务情况,项目承担单位及各项目组要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制订相应的工序管理以及创优措施,重点搞好“三环节”控制,做到层层把关、各负其责、确保测设质量。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有关规定。项目组、专业组经常性地对测量观测记录、计算及调查资料进行检查,做好个人自检、专业组检查、设计单位检查。图表、资料的审核要有详细记录(包括各专业组记录本、图表、指导卡、中间检查表、互提资料单等),以保证记录、计算及调查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在初测过程中,项目组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组织工地现场检查、核对,并将检查情况及处理意见以及对处理意见的执行情况作好详细记录,报设计总负责人及院技术部(总工办)。为做好初测外业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应组织好勘察阶段的内业工作,要系统地进行资料整理,详细检查有无计算差错、项目遗漏和资料不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完善,然后编制《初测验收汇报资料》。技术部(总工办)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完整性;审阅执行前期工作批复意见及有关标准、规程规范、规定的情况,审阅路线走向、路线方案比选、各项工程方案比选情况以及有关资料收集、计算分析、方案图表的质量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交项目承担单位补充、完善。项目承担单位及各项目组对初测成果自检后,报院技术部(总工办),由院技术部(总工办)组织对本项目初测进行内部验收;内部验收后,报请建设单位组织正式验收(验收时间和程序由建设单位确定)。验收时间按照上报的工作大纲进度安排,不得延误。第二章路线控制测量相邻设计合同应进行联测,误差应满足规范要求。尤其应加强各个标段之间控制网的联测,避免出现各标段之间测量数据无法闭合的情况。平面控制测量应在全线贯通公路一级导线,初测时桥梁可利用路线控制测量成果,但对于桥长大于1km的桥梁应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或导线网。按公路勘测细则第12页表4.L1-2执行。路线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如果已知国家点稀少,不能满足发展公路一级导线符合长规定的要求,首级控制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加密D级GPS网,点位设置可每隔5〜lOKm设置-对相互通视的GPS点,便于发展••级导线。高程控制测量高程系统应采用国家高程基准。高程控制测量等级选用按公路勘测规范第11页表421-2执行。水准点应与国家高级水准点进行联测,符合水准路线长度不得超过40Km,高程闭合差不得超过±2(WL(L为符合水准路线的长度,单位为公里);每公里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为±5mm,全中误差为±10mm。水准点应沿路线中心线两侧50-200m范围之内,每隔1km左右布设一个。在大中桥、互通、立交等处应增设水准点。地形图测绘地形图测绘应根据地形条件及设计需要合理确定,应能满足方案比选及构筑物布置的需要。路线带状地形图宽度-一般沿路中心线两边各测400m宽;互通立交处两边一般各测800m宽。准备工作应根据初测需要,搜集与项目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及自然条件等资料,具体如下: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GPS点等测量控制点及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测像片等资料。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基本烈度等资料。沿线铁路、公路、航运、城建、农林、水利、电力、通信、文物、环保、国土资源、国防等部门与本项目有关的规划、设计、规定、科研成果等资料。应根据批复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拟定的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及基本走向方案,在地形图、数字地面模型或航测像片上进行研究,初步确定初测的勘测方案。应根据初步确定的勘测方案编写工作大纲和技术设计书。在工作大纲中应写明测设组织形式、测设人员、人员分工、工作阶段划分、各阶段工期、质量保证措施等,在技术设计书中应写明资料搜集及可利用情况、仪器设备状况、测设内容、测设方法、测设深度、采用的技术标准及提供的资料等。对于地形图的投影面应尽可能投到一个工作面上。现场踏勘应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初拟勘测方案,对下列主要内容进行现场踏勘:核查所搜集地形图的地形、地物的变化及对初拟方案的影响。沿线居民点、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建筑设施和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及对初拟方案的影响情况,并对初拟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沿线各种地上(下)管线、重要历史文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景观区(点)及其他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情况,并据此调整初拟方案或拟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对沿线重点工程和复杂的大桥、中桥、互通式立体交叉等,应逐…落实其位置与设置条件。对重要的路线方案、与地方规划或设施有干扰的方案,应征求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意见。对搜集的国家及有关部门布设的控制点的完好程度及可利用性进行检查,根据测区地形、植被覆盖情况结合技术条件确定控制测量方案。通过现场踏勘确定初测路线地形图测图范围和地形图测量方案。应调查沿线气象及交通条件等,确定外业勘测方案。纸上定线应进行的勘测内容应将具有特殊要求和控制的地点、必须绕避的建筑物或地质不良地带、地下建筑和管线等标注于地形图上。一一般位置的平面和高程可从图上判读,对需要特殊控制的地段应进行实地放桩,根据需要进行纵、横断面测量,绘制纵、横断面图。越岭路线需进行纵坡控制的地段,应在地形图上进行放坡,并将放坡点标示于图上。路线上一般地形变坡点的高程可从图上判读,对高程要求较严格的路段和地点如河堤、铁路、立体交叉、水坝、干渠、重要管线交叉等应实测其高程,点绘纵断面图。应对高填深挖地段、大型桥梁、隧道、立体交叉以及需要特殊控制的地段进行实地放桩,进行纵、横断面测量。应在地形图上点绘或实测控制性横断面。应根据专业调查的需要进行中桩放样,并对初步确定的人工构造物的位置、交角、类型及尺寸进行现场核定。对地下建筑及管线应全部探明,不应遗漏,并按规范耍求进行测量。测量精度应满足《公路勘测规范》JTGCIO—2007、《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规范要求。放线及中桩平面测量测量时应考虑路线的坐标换带问题。放线采用GPS测量方法。放线时一次放出整桩与加桩。基准站的选择。基准站宜设置于较高处,其周围不应有大功率发射源。基准站距离高压线不小于100m,距离大功率发射台不小于400m。求取转换参数采用的控制点应涵盖整个放线段,采用的控制点不少于4个,并利用另外一控制点进行检查,相邻控制点间距不大于5km。放线点超出覆盖区的距离不大于0.5km。采用GPS测量,新基站开始放线前,必须先对上一基站的导线点及已放中桩进行测量,以校对新基站导线点的精度,防止中桩产生错台,两次中桩测量误差纵横向均不大于5cm。导线点及中桩校对结果要进行记录,对误差较大的导线点要以书面形式反馈项目负责人。断链应设在直线上的百米桩,若困难时,应设在以10m为单位的直线段桩上,但不得设在桥梁、立交等构造物范围以内。中桩间距:直线段和不设超高的半径5500m(120km/h)4000m(100km/h)2500m(80km/h)及以上的曲线段不大于100m,设超高的曲线段为不大于50m,一般路段可以不打中桩,但必须保证高程测量的准确性。放线及加桩:路线起、终点、公里桩、百米桩、平面曲线要素桩、大桥、中桥、互通立交及分离式立交交点桩、农田道路、沟、渠;断链桩;路线纵、横向地形变化处;路线与其他线状物(地下石油管道、地下水管、电缆等)交叉处;重要的拆迁(高压线塔杆、工厂、民房等);工程地质不良地段起、终点;土、石分界点;市、县级行政区划分界处等均应加桩并测量其对应的高程,桩号和高程均精确至厘米。加桩位置钉桩数量。(1)河、沟、渠(桥涵)大桥、中桥桥头每侧至少放3个标志桩,其他位置根据地形和中桩间距加桩。沟、渠(包括路边沟、渠)位置(桥头)每侧各放1个标志桩;沟、渠底宽度W2m时放1个标志桩,沟、渠底宽度大于2m时放2个标志桩或根据地形进行加桩;另外,在沟、渠岸一侧至少再放1个标志桩,以方便构造物组核对角度。(2)分离式立交(等级路和油路)等级路放3个标志桩(路中心1个、路肩各1个),等外油路放2个标志桩(路中心1个、附近一个),以方便构造物组核对角度。路中心钉桩要求:柔性路面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并用红油漆标记,刚性路面可直接用红油漆标记,均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3)重要拆迁凡是距离中线30m以内的重要拆迁物(高压线塔杆、工厂、民房、养牛场等)在放线过程中同时测量其准确平面位置,及时点绘于1:2000地形图,以方便纸上定线和方案优化。(4)其它测量中桩放线结束后,对高压线距地高度、被交叉公路纵横向测量等按其他专业组要求进行测量。地面高程数据采集。初测阶段,在无构造物的地形平坦处,可按中桩间距只采集地面高程数据而不实地钉桩,但必须做好中桩记录,以确保地面线的准确性。精度要求。中桩位置中误差,平原微丘区<±5cm,重丘、山岭区W土10cm;桩位检测之差,平原微丘区<10cm,重丘、山岭区<20cm。中桩记录要清楚,每天收工后及时输入计算机,填写所要求表格。对不合格的导线点应作详细记录,以便测绘单位补救。高程测量水准点高程利用测绘单位提供的导线高程,对水准点应全线进行校核。水准点应沿路线两侧约100m范围内每隔1km左右布设一个,在大、中桥和主要构造物(如立交桥)附近还应增设水准点。水准点高程测量的视线长度,一般应不大于100m,并尽可能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当跨越宽度超过200m的河流时,按跨河水准测量要求。采用一组往返或两组单程进行水准测量,取位毫米。当采用一组往返观测时,应记录往返测向,高差在限值内。如两组单程测量时,采用中平符合闭合差值。如系一组返测量,采用符合闭合差的平均值,超出限差时重测。当位置恰当时,导线点亦可兼作水准点。两个水准点间的允许中误差为+204L(L为水平距离长度,以公里计),并绘制水准点闭合差图。当符合水准路线的高程在闭合差限值以内时,还应根据水准点距离的长度按比例将闭合差分配到各水准点上。各测量路段衔接的水准点高程,应至少联测两个点,确保接线桩号设计高程必须一致。地形测量利用测绘单位提供的1:2000地形图绘出地形、地物(如高压线等)、路线(起终点桩、平曲线要素桩、断链桩)、水准点、大中桥、隧道、互通式立交及分离式立交、省县界、坐标线及数据等,并对测绘单位施测的地形图进行实地核对,如地形、地物发生重大变化和出现明显错误时,应做补充或修改。实测影响方案的构造物的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当地形图宽度不够时,应在原图基础补测加宽。修测、补测和重测地形图的技术要求,应与原图一致并应符合有关地形图测绘的规定。详见《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第5.3条。对互通式立体交叉、铁路、隧道等重要工程,当需要大比例尺地形图时,若地形图简单,可利用1:2000地形图放大。若地形较复杂,则应实测补充。第三章路基路面路基勘测调查路基勘测应充分调查沿线地质情况,通过现有道路构造物调查、文献资料查阅、沿线群众调查、挖探、手钻探孔、水井、坑窖等手段,进行路线地质调查。调查沿线土壤种类,性质(包括含水量、密实度、容重及塑、液性指数及砂砾土的颗粒组成)等;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现象(包括软土、古河道、可液化层等);查明地下水位及地表积水情况;查明路线区段内地震的情况、确定地震基本烈度。调查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及气象、气候等与路基设计有关的资料;调查沿线地表的水流方向、设计洪水频率P的地面天然积水深度;河、沟洪水位、地下水位;填筑路基的土质特性、水质及路基建成后对天然沟阻水情况,确定排水方案。根据初拟的路线平纵面线形,对高填、深挖路基的地点、地形地貌、地质开展调查,必要时布置地质勘探工作,为路线采取高架桥、隧道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及设置路基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土壤类别确定边坡坡度、边沟断面及路基断面,确定防护措施。沿路线分段做出路基排水设计,路基排水应根据地形及桥涵位置、农田灌溉综合考虑;路线穿过村镇时,应注意和村镇排水相结合。根据路基填土高度,确定取土场位置、深度及宽度,弃土位置及占地面积,取土场最好采用取土复耕(临时占地)的办法,取土深度以l-2m为宜,弃土位置尽量利用闲散土地,且必须要求取(弃)土完成后的及时复耕或绿化。挖探及手钻探孔-般间距为500~1000m,深度3〜5m,特殊地质路段应该适当加密。对线外工程开展调查。原有各级道路的改移、水利设施的重新安排和调整、因施工需要而修建的临时便道和便桥等线外工程,应做详细调查和规划,部分等级道路的改建,应按改建工程进行勘察。对路基填料的来源、性质、征用方式及运输条件进行调查;对路基弃方发生的路段、集中堆弃的场地、征地及运输条件等进行调查。对取(弃)土场的确定,应在沿线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充分征求沿线地方政府的意见。对取土场的地质勘探可以采取挖探、手钻探孔、机钻探孔等手段,并进行必要的土工试验,查明其土质的各项指标。且每处取土场的探孔应不少于5孔(四角各1孔,中心1孔),探孔深度应大于计划取土深度的2〜3m。在初步对每一处取(弃)土场现场调查完成后,应该及时填写《取(弃)土场调查记录表》。路面勘测调查复核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交通量及其组成,必要时进行详细的轴载及其交通组成调查,为路面设计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地质水文调查资料,考虑路面建成后对路基的影响,分析确定各路段土的类型及其干湿状态。收集已有道路设计、施工、养护等有关资料,进行各种路面结构类型下的营运与养护费用调查,以便作出路面经济技术比较,为方案比选提供依据。搜集有关气象、气候、冻深等基础资料,分析对路面产生不良影响因素,提出处理措施。对路面用当地及外购材料(包括工业废渣)进行调查。(1)产地产量;(2)开采运输条件;(3)价格调查;(4)利用工业废渣后对环境等影响进行调查;(5)利用工业废渣优惠政策的可能性;(6)对水、土、石灰、粉煤灰工业废渣、水泥、碎石等原材料取样按路面设计要求,进行有关的物理、化学、强度试验,提供设计的依据。对拟定的路面结构按路面设计要求取样进行组成设计,对各结构组成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拉强度及模量等试验。调查区域在建和已建高速公路项目,了解其成功经验和值得本项目借鉴的教训,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第四章桥梁涵洞桥涵勘测桥涵的勘测应以《公路勘测规范》(JTGCIO—2007、《公路勘测细贝Q〉(JTG/TC10—2007)>《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等规范为依据。初测阶段的桥涵勘测为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根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内容,其基本要求如下:1)大、中桥位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和线形要求,同时应征求水利、防讯、城建、规划等部门的意见,通航河道还应考虑其要求。2)准备五(十)万分之一军用图;搜集当地水文手册;收集有关资料,如水文、地质、气象、地震、水利、航运、铁路、公路、农灌的等级标准,净空要求。调查了解沿线附近既有桥涵的有关资料和使用状况。3)当初测路线(桥位)有比较方案时,应同等深度收集相应桥位的有关资料。4)调查、收集、研究有关小桥涵的水文等资料,以及适合本地区的流量公式。5)测绘或搜集大、中桥(立交桥)桥位平面图,比例1:500-1:2000,其范围应满足桥位局部移动,桥梁孔径,桥头路堤,河道局部改移,导流构造物和施工现场布置的需要。图内除符合地形图要求的内容外,还应绘出水流流向、水准点、导线点、地质钻孔位置、桥梁中线及桥梁、路堤宽度线、边坡线等。6)各类工具:准备桥涵调查表、记录本、皮尺、花杆、手水准、光电测量仪等。7)跨沟、跨渠的构造物要征求主管部门或产权单位的书面意见,提交筹建处,有两家业主单位签订正式协议。大中桥水文勘测与调查水文调查1)流域概况。发源地描述,河流的上、中、下游分段及河床演变情况;支流情况、总汇水面积,至桥位汇水面积;绘制简易流域图。2)河段调查、河段类型确定。为了判别河段类型考虑河段长度的范围:对于峡谷性河段、稳定性河段、次稳定性河段、宽滩性河段和冲积漫流性河段的长度,在桥址上游不小于3—4倍河床宽度,下游不小于2倍河床宽度;对于变迁性河段游荡性河段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并应于上游至少包括一个河弯。在调查河段范围内(水文断面范围)确定滩、槽分界线,勾绘河段大概轮廓;河床弯曲情况;稳定情况;土质描述,河岸土质、河滩土质、河槽土质分别描述,土质类别、颗粒大小、筛分结果(河滩、河槽土质差别较大时,应分别筛分);植被描述;河岸堤防(标准、防护、灾害、演变等);现状水位、水流情况;河床冲淤变化;现场确定糙率n值;分析预估河床演变发育的趋势,为确定桥孔位置提供可靠依据;上下游水工建筑物及水利规划情况。3)洪水调查。洪水调查的河段宜选在桥位附近,两岸的洪痕点较多、河道顺直稳定段,尽量避开人工建筑物的影响;调查历史洪水情况时,应尽量收集水利部门的历史洪水资料,访问当地老居民;调查各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大小、雨情水情、洪水来源、发生原因、主流方向等;调查洪痕水位。如桥位附近有水文(位)站,应尽量收集和充分利用水文(位)既有观测资料。水文勘测1)桥址水文平面关系:利用桥位平面图绘制、内容包括简易地形、地貌、水准点、洪水位点、水文断面位置,水流流向、洪水泛滥线、堤防、河床变迁、滩槽分布、上下游水工建筑物等。2)水面坡度,内容包括历史最高洪水位,多年平均洪水位,测时水位,河床高程及水文断面位置,水工建筑物位置和壅水曲线。3)形态断面测绘:桥位附近有水文(位)站资料可利用时,应使桥址水文基线与水文(位)站建立关系,进行联测。形态断面分界线,植被及河床地质情况等。4)河段比降测绘。5)测量桥址中线纵断面(含水深测量)。6)进行桥轴断面的测量等资料搜集工作。水文计算观测资料较少或无观测资料时,可采用下列方法。1)根据洪水调查资料或地区经验确定皮尔逊IV型曲线的三个参数值,然后推算设计流量。2)根据地区经验得出的经验公式直接算出设计流量。Qp%=CFn公式中小河流的设计流量也可按上述流量分式计算。4)对于较小河流(汇水面积在100Km2以下时)也可用暴雨经验公式计算。一般地说,这些方法计算的结果都比较粗略,误差的大小则与所根据的资料的可靠程度有关。实际设计中,大多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经过分析比较,特别是与洪水调查资料相比较,最后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4.2.4桥孔设计由水文计算确定的桥孔是最小桥孔;桥孔选择要根据地形确定合理的位置;天然河道是水流长年造床的结果,桥孔能否压缩河道要视具体情况结合地方河道整治规划确定;桥孔设计方案须征求地方政府意见和水利部门的意见。小桥涵勘测汇水面积图:应充分利用既有地形图进行勾绘,并现场核对进行修正补充,然后计算流量,确定孔径和型式。无沟形的,可分区段计算流量结合地形确定位置和孔径。对下列情况的桥涵,可以不进行流量计算:1)位于河网化地区,按河沟全宽跨越者。2)跨越人工灌溉渠道。全线小桥涵布置,应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取得配合深入调查,除考虑现有的渠沟外,还应收集近期和远期规划资料,以便统筹兼顾,密切注意农田排灌需要,设置必要的涵洞,与本路交叉的所有沟渠,勘测时均应收集资料,包括线外接渠(线)有关资料,作好详细记录,并现场提出改移,合并的方案,经过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征求意见,并取得必要的书面意见,为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合理布置提供依据。对不满足设计交角需要改移渠道的小桥涵应现场量测渠道正断面,初步确定改渠方案。凡拟建小桥涵址的上、下游附近有原建小桥涵时,应对原有小桥涵的结构形式、洞口类型、各部分主要尺寸及埋置深度、修建年代、毁坏修复等情况进行调查,并测量桥前水深、桥下泄洪流量、桥涵址间的汇水面积等。应对初拟小桥涵的交角、结构类型、孔径、涵长、进出口形式等进行现场核对。改建工程的小桥涵,应查明原有桥涵的位置、结构形式、荷载标准、跨径、高度、长度、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修建年代、损坏情况及可利用情况。主线上的小桥涵限制最小孔径22.0m,高速公路主线涵洞原则上不采用圆管涵,高速路线外工程、一级路及互通匝道可采用圆管涵,圆管涵跨径宜不小于1m。桥涵位置现场补充测绘。当测绘部门提供的地形图不能充分反映地形地物及其与设计线的位置关系时,应现场补充测绘;现场测绘的平面图、纵面图和横断面图上的地形、地物等特征点及其和主线桩号之间的位置关系要相互对应,便于核对,作为确定桥涵的斜度、孔径和墩台位置的基础资料。桥涵初测阶段完成的资料全线桥涵初测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桥涵初测工作简述。2)沿线河流、水系概况。3)沿线水文、气象、地形、地质、地震等自然特征。4)沿线既有水利工程、通航河流等,以及发展规划对本路的影响和要求。5)桥涵布置原则及分布情况。6)向河道主管部门征求意见。7)大桥、复杂中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的初步意见。8)大、中桥河流水文勘测及水文计算分析,小桥涵流域流量计算及验证。9)留待初步设计及详测阶段解决的问题。特大桥、重点大桥及有代表性中桥应完成以下资料:1)勘测说明。2)洪水位纵断面及水文平面关系图。3)水文调杳勘测计算资料。4)桥位平面图。5)桥位工程地质纵断面图。6)桥址纵断面图。7)形态断面图表。小桥、涵洞应完成以下资料:1)涵洞一览表2)涵洞外业调查记录表3)原有桥涵调查记录表4)桥涵复查、自检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及沿线河流通航要求资料。1)沿线附近既有桥涵调查资料。2)地震资料。3)调杳资料须注明资料来源及原始资料保管单位。第五章隧道准备工作在外业勘测前应充分收集与隧道设计相关的基础资料。(1)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意见。从中了解本项目的自然建设条件(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震等)、公路建设等级及技术标准、隧道布置情况等。(2)业主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隧道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准备以下表格。(1)隧道外业调查表(2)隧道弃渣场调查表配合路线组、地勘技术人员进行隧道的选址和线形优化。(1)提出隧道布置的合理意见和建议。隧道专业人员应会同路线、地质专业人员一起沿工可路线走廊带选则隧道合理的位置,包括洞身的位置及走向、洞口位置,需要施工及通风斜井(或竖井)时也同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其位置。长及特长隧道是控制路线走向大型构筑物,在初步勘察阶段宜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以便合理确定隧道的设置位置与设置型式。中短隧道位置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和线形要求,既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又要尽量作到路线与隧道的相互配合协调。(2)应遵循《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及《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合理确定隧道的线形和形式。(3)初业主有特殊要求外,应严格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合理确定隧道建筑限界净宽和净高。(4)按项目中最大超高情况,综合考虑通风设置、中心排水管排水量大小及其抗冻保温要求设计出合理的隧道轮廓图。隧道内轮廓应优先选用受力条件较好的圆拱顶曲墙带仰拱式断面,并且其最大高、宽比不宜>0.65。(5)初步确定分离式隧道及小净距隧道的最小净距和测设中线距离。分离式隧道最小净距一般可取25〜35m,小净距隧道最小净距一般可取6〜16m,当不考虑采用对拉锚杆加固中夹岩时,小净距隧道最小净距应212mo隧道位置选择隧道位置的选择及线形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如下自然条件:隧址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气象条件、抗震设防要求。综合考虑隧道施工、营运等方面因素后拟定。隧道应结合路线可能穿越的部位,以不同的进出口标高及不同的展线方式,综合分析找出合理的隧道位置及连接线方案。隧道位置应尽量避免选在工程地质复杂,水文地质严重不良的地质地段。隧道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地质单一、结构简单、岩体完整、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穿过断裂及其接触带时,应使隧道轴线以大角度通过,并应避开其中严重破碎的地段。地质为单斜结构时,隧道轴线应与岩层走向大体正交。沿褶曲构造布置时,宜沿其向斜或背斜的两侧翼部通过,不宜将隧道设在向斜轴部。洞口位置选择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当地开发规划等状况,结合隧道轴线、埋深、洞口位置及洞外接线、施工场地布置、出渣处理、工期长短、营运养护、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考虑。隧道轴线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或接近正交;条件受限制时,尽可能以大角度斜交进洞。洞口位置应选择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应避开沟谷低洼处。为防洪考虑,隧道洞口位置不宜选择在较大冲沟沟底位置,严禁选择在多沟交汇处。岩层不稳定,开挖后易引起顺层滑动或坍塌的地段,应提早进洞。隧道洞口的边、仰坡必须保证稳定。其高度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确定。一般中心开挖深度6〜16米,边、仰坡开挖高度10〜25米。隧道洞口的中线应与地形等高线正交或接近正交。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及排水等要求,需修建明洞接长时,洞口应尽量设在无病害的地方。不得在滑坡、岩堆、泥石流等地段内修建。定线及线形设计隧道定线应在航测图、地质图基础上与路线纸上定线同时进行。定线时,应在符合路线走向的概略位置范围内对不同的隧道轴线及相应的连接线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最优方案。根据纸上定线线位,在实地上放出洞口附近的中线,并现场核查和测绘洞口的纵、横断面。核查时要考虑洞口位置,洞口排水及洞口布置情况。纵、横断面将地形变化反映出来,其范围要满足洞口布置要求。应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隧道长短及路线布置,合理确定隧道所采取的形式,即分离式、小净距及连拱隧道形式的选取。由于连拱隧道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应和小净距隧道慎重比较选用。连拱隧道长度一般应控制在300nl以内,特殊情况下不宜超过400m,小净距隧道长度一般应控制在400m以内,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600mo短隧道的线形与路线的衔接应符合路线布置的有关规定。中、长隧道位置对路线线形设计有影响时,应综合考虑路线和隧道线形的配合。隧道洞口内外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应一致。纵面线形有条件时宜取5s设计速度行程。隧道连接线应在平曲线处分开或汇成整体式路基。连接线上的凸形竖曲线的半径应满足视距的要求。所谓线形一致,就是洞口内外当洞门处于一个直线或圆曲线内,缓和曲线内曲率不断变化,不应视为线形…致。隧道尽量采用直线线形,必须设置在曲线区段时,应采用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并应满足停车视距的需要。隧道内纵坡一般情况下应大于0.3%,小于3%;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中、短隧道可适当加大,但不宜超过4%;短于100m的隧道与路线同指标。长及特长隧道为纵向排水流畅考虑,•般纵坡不宜小于0.6%并不宜大于2.5%。隧道群应按“一座隧道”整体考虑其平、纵线形技术指标。隧道调查对长隧道应进行较大区域的调查,凡确有比较价值的方案应按同等深度进行比较,并提出推荐意见。在隧道初测阶段,应全面调查、搜集与调查各隧道方案的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水利、地上及地下通讯管线、地上电力设施、农业及饮用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分布及开采等资料以及对隧道可能有影响的开发规划及环境影响等资料,并考虑隧道位置的场地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施工和运营可能对环境的影响。根据洞口位置的地形、地貌、水文等条件,初步确定合理的洞门形式。对洞口位置的防排水设计进行初步的判定。对洞口位置施工场地布置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对隧道施工及生活用水、用电条件进行调查。对隧道施工便道及运输条件进行调查隧道弃渣场地的调查:a.场地容量及弃渣运输条件;b.场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地表、地下水径流条件;c.场地附近各种设施情况及应采取的安全措施。d.应尽量选择背离路线位置,无良田且较宽短的主沟支沟。隧道通风设计调查:a.交通量调查。主要指车辆类型、数量及其历时变化等,应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种类和汽车实载情况。b.气象调查。主要指隧道进出口气压、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冻害及相关地区的气象资料,并根据需要作实地观测。环境调查。主要指洞口及竖(斜)井口朝向、洞口附近视野、植被条件调查。隧道供配电设计调查主要应了解隧址所在地区电网分布情况,索取有关供电电源点及相关技术资料。隧道测量一般规定隧道测量含地形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隧道轴线位置及高程系统一般随路线控制测量及路线水准测量布设。隧道地形测量隧道初测以《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为主要技术依据。初测阶段的隧道勘测应为初步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满足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需要。初步勘测阶段地形图比例尺要求为:1:2000-1:5000o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进行洞口位置进行地形测量。对距隧道拱顶部距离很近,可能对隧道布置有影响的沟壑应进行沟底高程测量。初勘阶段隧道地形测量范围,横向应为中线两侧各200m左右,当辅助工程需要或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增宽;纵向为估计挖方零点以外不小于200m,分离式隧道应测至分离式路基与整体式路基汇合处以外50m;当分离式路基较长时,则每幅路基测至一个平曲线以外。洞顶路线中线桩:洞顶应打公里桩,平曲线基本桩,地形加桩,地质加桩。洞口附近应按地形、地质情况适当多设,桩距为5〜10m。洞口及浅埋偏压地段应放控制桩,并进行横断面测量。以便进行洞口布置设计及洞身支护与衬砌设计。实测沟底横断面以检验隧道埋置深度。在地形极其危险的地方,可采用数模横断面,并进行实地核查的办法。隧道平面控制测量隧道初测放桩以控制隧道进出口地段、浅埋地段、可能对地表构造物有影响的地段为主,一般应在上述地段沿隧道轴线放控制中桩1〜3个。必须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各洞口应设置3个平面控制点,以便于施工时放样。隧道洞口投点应纳入控制网内,当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插点形式与控制网联系。平面控制网应为挂靠在路线导线网上的独立GPS控制网或导线网。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当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时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当采用导线测量时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测量等级及技术要求应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根据隧道长度确定。平面控制测量等级选用隧道贯通长度LG(m)测量等级LG26000一笺—,3000^LG<6000三等1000^LG<3000四等LG<1000一级洞外控制测量贯通中误差应不大于下表规定:贯通中误差两相向开挖洞口间长度(m)<30003000〜6000>6000贯通中误差(mm)456090隧道两端至少各布设三个两两通视的进出口控制点,且两点之间距不得短于300m,设有竖井、斜井的隧道,在其附近至少应设一对控制点。为保证隧道捽制网与路线控制网或相邻大型构造物控制网的连接顺适,在隧道控制网的每一端至少应置入两个公共连接点,便于调整隧道控制网与相邻控制网之间的横向连接误差,一般横向连接误差不得大于3cm。导线网应根据控制网贯通精度要求,预先采用概略数据作网形设计。GPS网各相向开挖控制点之间应有直接观测边。为保证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控制测量成果应采用独立坐标系,并归算至隧道设计平均高程面上。控制网的数据运算及平差计算的基准平面,宜采用隧道纵面设计标高的平均高程面。控制网的选点,应结合隧道平面线形及施工时放样洞口(包括辅助坑道口)投点的需要布设;结合地形、地物,力求图形简单牢固;在确保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观测条件,测站稳固,交通方便等因素。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必须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各洞口附近(包括辅助坑道口)应设2个水准点,两点之间的高差,以水准仪一次置镜即可联测为宜。测量等级以技术要求根据隧道长度确定:大于2000米的隧道应符合四等水准测量等级,小于2000米的隧道应符合五等水准的测量等级。隧道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在进行水准测量确有困难的山岭地带以及沼泽、水网地区,四、五等水准测量可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在进行水准测量确有困难的地区,四、五等水准测量可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为保证隧道控制网与路线控制网纵断面连接顺适,在高程控制网的每一端至少应置于一个路线BM点,便于调整隧道控制网与路线控制网之间的高程连接误差,一般高程连接误差不得大于2cm。隧道高程控制网成果采用的高程系统应与路线高程系统一致。根据隧道的长度选定相应的水准测量等级。有关技术指标及详细的测量要求、方法见JTJ061-99《公路勘测规范》。高程控制测量等级选用隧道贯通长度LG(m)测量等级LG26000一笺—*tJ*3000^LG<6000三等LG<3000四等隧道高程控制测量隧道内相向施工中线的贯通极限误差应符合下表:

贯通极限误差类别两开挖洞口间长度(m)贯通极限误差(mm)横向误差小于3000150高程不限70由洞外设置洞口投点桩时,测量误差和洞内支导线放样测量误差引起在贯通而产生的误差不大于下表:贯通中误差测量部位两开挖洞口间长度小于3000米高程中误差洞外贯通中误差(mm)4525洞内贯通中误差(mm)6025全隧道贯通中误差(mm)7535对平面控制网应计算其贯通误差,并进行实地贯通校核。地形测量隧道地形测量范围,横向应为中线两侧200米左右,当辅助工程需要或地质情况复杂时,要适当增宽。弃渣场地及管理设施场地应尽量在路线上考虑洞渣的利用,如需要弃渣,应调查弃渣场地。考虑场地的容量及运输条件,考虑场地生态环境及地下水径流条件,考虑附近的设施情况及安全措施。需要机械通风的隧道,均需考虑管理人员的生活、工作、停车场地等。建议和要求根据隧道的调查情况进一步对隧道布置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使隧道布置更加合理。根据隧道布置情况及时向相关地勘部门提出隧道地勘要求、钻孔布置建议、隧道平面布置图(1:2000,电子版)、隧道左右幅纵断面图(符合隧道专业要求,电子版)。初测需完成的调查、测量资料1)隧道外业初步勘测情况说明。2)收集的本项目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标准等资料。3)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图。4)隧道平面布置图(1:2000)及隧道纵断面图。5)隧道外业调查表及隧道弃渣场调查表。6)隧道工程一览表。7)隧道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原始记录。8)隧道洞口及浅埋偏压特殊地段控制桩原始记录(高程、横断面)。9)隧道所影响范围的建筑、管线等构造物的初步调查资料。10)隧道通风、照明、供配电所需的初步调查资料。11)施工方案和概(预)算资料的调查。12)初步工程地质勘察要求、隧道平面布置图(比例尺1:2000)及纵断面图,均提供电子版。第六章路线交叉交叉工程勘测调查公路与铁路、公路、农村道路交叉时,在初测阶段应结合路线,选定交叉位置,交叉方式,确定分离立交、天桥和通道的跨径和形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初测外业工作中,对互通位置进行比选、调查、确定;对被交叉公路进行调查、测量;对匝道起终点、控制点、交叉点等重要位置放线测量;对互通区内的重要拆迁进行测量和调查。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互通立体交叉数量、位置、形式的基础上,对《工可》提供的交通量进行分析研究,从公路网布局、远期规划、经济效益、交通运行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选定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时,须对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条件、水利设施等进行调查。调查被交叉道路的等级、技术状况、养护过程以及改扩建规划,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转向交通量作为确定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匝道设计标准的依据。复杂的立交应通过多方案比选后确定推荐方案。互通立交被交路的平、纵面线形须进行GPS散点采集,以保证被交路平、纵面的准确性;须对被交路的现有横断面细部(中央分隔带、车道、硬路肩、土路肩、边坡、边沟等)进行实测。互通区内拆迁调查,互通区内主线范围地上附着物调查由主线组完成;主线以外的匝道、被交路及匝道圈内地上附着物调查归互通组;互通区内天桥等上跨主线构造物及引线的地上附着物由交叉构造物组完成。拆迁量汇总由互通组完成。各测设处也可自行安排。互通区内三改工程,互通区内改移道路调查、测量、汇总由交叉构造物组完成;改渠、改河等改移工程由小桥涵组完成。互通区排水涵洞的设置由互通组和小桥涵组协商确定,涵洞调查和测量由小桥涵组完成。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互通立体交叉数量位置形式的基础上,对《工可》提供的交通量及流向进行分析研究,从公路网布局、远期规划、经济效益、交通运行是否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并视需要征询当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如有更合适的位置,应提出比较方案。分离式立体交叉外业调查1)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应在《工可》确定的位置进一步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位置、交叉方式及桥型方案。2)全线分离式立体交叉布置,应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取得配合,调查被交叉道路的路况、技术等级、远景发展规划和交通量。除考虑现有公路外,还应收集近期和远期路网规划资料,以便统筹兼顾。3)就分离式立体交叉的方式(上跨和下穿),被交道路的宽度和高度(下穿主线时)与所在市(县)交通局是否签订意向书,由筹建处统一协调。外业测量1)被交路平、纵面测量等级路及有可能上跨的乡镇公路(不含农用道路)要实地测量其平、纵面线型,测量范围要满足设计要求。2)被交路横断面测量分别测量沿中线的断面及被交叉道路标准横断面。被交叉道路标准横断面的测量,对于-•级(4车道公路)及以上公路或划有车道线的二级公路,要实地测量中央分隔带、左侧路缘带、车道宽度、右侧硬路肩及土路肩宽度等。3)被交路角度核对要求实地核对被交路与主线的交叉角度,以核对放线方向,避免错误。通道、天桥及管线交叉外业调查1)加强全线乡村路网及道路功能(乡道、村道及田间道路)、通过车辆种类、可能的装载高度的调查,必要时还应调查车辆保有量。2)乡道、村道及田间道路的区分。乡道为连接乡镇之间的以通行汽车及拖拉机为主的地方道路,通道等级详见本项目《主体工程勘察设计指导书》。3)全线通道或天桥布置,应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配合,调查通道等级、通道或天桥位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协商通道下挖深度,协商地方道路改移、合并的方案,协商收割机等大型机械通过位置,为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合理布置提供依据。4)调查地方道路联系村庄的名称及人口,高速公路切断田间道路后影响耕作面积,以及这些乡间道路现有宽度,有无路面,,并作出主次分析。5)在条件允许的路段,可以通过对通道的适当合并或改移来减少其数量,但设计必须考虑并计列因此而增加的改路工程量。6)就通道、天桥的数量和其宽度和高度等,与所在地是否签订意向书,由筹建处统一协调。6.4.2外业测量1)现场核对乡村道路与中线的交角并记录,量测沿中线横断面及纵断面,记录通往村庄(田间)名称。2)根据道路功能(乡道、村道及田间道路),现场拟定通道孔径。通道与中线的设计交角以垂直为宜。必须斜交时,其交叉的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并尽量按实际角度设置。3)通道、天桥的设置应与桥涵构造物的设置综合考虑,合理进行通道与桥涵的并用。4)对于与其他管线交叉,应调查管线所属单位、管线种类,结构类型、与路线交角,以及交叉点的管线里程(或编号)。对于电力线,通讯线等地上管线,要量测离地面高度;对于电缆及暗渠等地下管线,量测地面以下的埋置深度,并要提出交叉工程措施,并与有关部门取得协议。5)如果管线与路线平行,要量测与路线的距离,管线高度或埋置深度,平行管线在路基取土坑(边沟)范围以内时,要提出迁移或其他工程措施方案。6)进行沿线线外工程(辅道,改移道路,改渠等)的调查。6.5公路与铁路交叉6.5.1外业调查1)调查铁路名称、等级、轨道数、运行情况、交叉位置铁路里程、地名;调查铁路的技术标准、发展规划和可能的交叉形式。2)调查路线跨铁路的位置及铁路现状,了解工可设计阶段与铁路相关部门的协议或纪要文件和主要内容。如果遗漏或交叉位置发生变化,初测阶段应与铁路部门联系,并用协议或纪要的形式记录备查。3)跨越铁路中心位置、结构形式和净空等要征求铁路部门意见,并进行有效的文字记载。4)根据地形、现有铁路路基高度和铁路净空要求,结合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选定主线上跨或下穿的结构形式,并进行必要的比较。6.5.2外业测量1)根据铁路部门要求,公路与铁路交叉的一定范围内应测绘1:500地形图,应尽早与铁路部门联系,及早测绘。2)应测量铁路每股道的桩号、交叉角度,每股道的内外侧轨顶高度、纵坡、股道间的距离,沿铁路方向测量长度以能满足方案优化的范围为依据。在测量范围内,若铁路路基标准横断面(包括边沟)有变化时还需对变化点进行测量。3)测交叉位置处公路跨铁路的基线断面。4)测绘交叉位置处铁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5)现场调杳铁路路基排水情况;当公路下穿铁路时,应调杳地下水位、排水条件及地质条件,拟定排水措施。第七章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勘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安全设施、管理养护设施、服务设施、房屋建筑、收费系统、通信系统、监控系统、沿线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通信管道工程等的勘察设计。资料收集:确定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收集主体工程勘察设计资料。初勘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儿方面工作:1)全面收集、充分研究国内外尤其是河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收集相关高速公路管理养护机构、监控、通信、收费系统、服务设施的设计资料、实施状况以及运营路段的运营状况。2)收集河北省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系统及联网收费系统的总体规划以及总体规划以后出现的需要对原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的有关资料。3)向有关方面了解电信公网资源状况及费用,用于通信传输方案比选。同时向有关方面了解其他项目或单位对本路通信资源(如管孔数)的利用意向。初测控制放桩:停车区、服务区若采用分离式应分别在主线两停车区或服务区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布设1〜2个控制桩,控制桩应从导线引出,放桩精度同导线测量精度要求。高程测量:停车区、服务区、收费站等沿线设施附近应在适当位置增设1〜2个水准点,水准点高程系统、设置方法、高程测量精度等同路线上的水准点。地形测量:服务区、停车区地形图测绘范围应满足各种建(构)筑物、出入道路、园林、环保设施、服务道路等工程项目规划的需要,图内应详细绘出沟渠、河道、水库、湖泊、陡坎、水面线、植被、田地和原有建筑物等地形、地貌特征,在地形、地貌有较大变化的地方适当加密测点。地质调查:停车区、服务区、收费站、通信站、管理所、变电所等沿线设施处应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其调查方法同大、中桥或小桥涵的地质调查(也可与其他专业的调查一并进行)。水文、气象调查1)有可能受水流(洪水、倒灌水、水库、湖泊等)影响的任何一项沿线设施,而又无法利用道路或桥涵方面的水文调查资料时,应进行水文调查。其调查方法与要求同桥涵水文调查的有关规定。2)在勘测全路段区域内应搜集降水(雪)、风向、风速、冰冻、霜雾、气温、干湿度等气象资料。(也可与其他专业调查一并进行)4.8.7供电、供水调查1)初测时应了解或搜集道路沿线各电力部门的供电情况。根据沿线设施(需要供电的设施)所在位置和规划负荷容量以及负荷类别与当地供电部门联系,协商并初拟供电原则或方案。当沿线设施的供电属第负荷时,而当地供电部门又不可能解决时,应考虑设置自备柴油发电机组,并应同时搜集设置发电房所需的有关资料。2)沿线设施(需要供水的设施如:管理养护设施)的用水若有条件通过当地供水部门解决,应与当地供水部门联系,商定供水问题。同时还应搜集地下各类管线、地质、水文等方面资料。当需自设供水系统时,应搜集地面水、地下水位、水质、地下各类管线等自备供水系统所应搜集的种类资料,按供排水勘测的有关规定办理。通信资料调查:除路线、桥涵、交叉道等各项工程的初测调查资料可利用外,还需搜集沿线土壤和地下水的酸碱度及有害物质含量,鼠害、虫害、地下各类管线、雷击、电台、地方通信网等资料。按通信线路勘测规定办理。道路美化、环境保护资料调查1)搜集沿线土壤、气候、降水等植物生长有关的各项资料,了解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树木、花草种类以及沿线自然树木或其它植物的生长情况。搜集沿线地形、地势变化及景观资料,调查当地植物病虫害以及林木、花草看管、护理等方面的资料。还应征求沿线居民、当地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2)搜集路线附近学校、医院、机关、疗养院、居民区分布情况,征求环境敏感点单位、部门的意见或要求。3)调杳沿线各地区建设发展规划和环保规划。第八章工程地质初步设计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在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进一步做好工程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初步设计的主要任务是:1)公路工程区域范围内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质勘察,初步查明公路工程区域内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避绕或治理对策的地质依据。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为工程方案比选、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步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技术依据在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部颁规范、规程、规定,和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初勘应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和实际地质情况有选择的执行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D70-2004)《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河北省公路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冀交字(2001)003号)当有些工作以上规范、规程不满足当前勘察要求时,可以参照执行的标准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TJ/T87-2012)《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试行)(DB13(J)/T48-2005)《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3-2011)《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DL/T5104-199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当有新的国家部颁标准颁布时,旧版规范、规程、标准应执行到规定时间即废止,执行新的国家部颁标准。勘察方法及内容路线路线初勘应以工程地质调绘为主,勘探测试为辅,具体如下:1)工程地质调绘调绘平面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o调绘范围一般沿路线两侧各宽200m,同时满足工程方案比选及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的要求。③调绘可根据地貌特征和地质复杂程度选择穿越法或追索法,调绘点应突出控制性、代表性和针对性。(4)工程地质调绘点在图中的密度可按岩性单一和复杂路段进行区分:一般岩性、构造单一路段可适当放宽;岩性、构造复杂的路段图中调绘点的密度除满足lOOmmxlOOmm不少于4个外,尚应满足地貌单元界线、地层接触界线、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分布范围、断层构造走向等,进行追踪布设调绘点。每条界线在路线走廊范围内不少于2个调绘点。⑤每个地质单元体至少有1处观测点,并拍摄照片。⑥地层岩性划分到组、岩性段。2)工程地质勘探、测试①对于具有工程意义的地质界线、地质体辅以钻探、挖探、槽探、双桥静力触探和物探等予以探明。②特殊性岩土应选取代表性试样测试其工程地质性质。3)资料要求应提交文字说明;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断面图(1:2000);勘探、测试资料;照片及相关调查图表等。一般路基1)工程地质调绘一般路基可与路线工程地质调绘一并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或复杂,填挖变化较大的路段,应进行补充工程地质调绘。2)工程地质勘探、测试①路基控制在每500m布置一个勘探点,可结合大中构造物桥台、通道、涵洞布置。②路基勘探孔深应不小于2m,可选择挖探、螺纹钻等简易钻探,也可采用钻探、双桥静力触探、物探代替。③勘探应分层取样,取样间距1.0m,并采取原位测试。④调查沿线路基、地面积水情况,并量测地下水位。3)资料要求路基孔(含利用孔)应单独编制成册。应编写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说明;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断面图(1:2000);钻孔、挖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及e-p曲线图;分段水质分析报告;物探成果资料等。高路堤水稻田或常年积水地带,用细料填筑路堤高度在6m以上;其它地带填土或填石高度在10m以上时,应按高路堤进行勘察。1)工程地质调绘按1:2000比例尺进行,范围不小于2倍路基宽度。2)工程地质勘探、测试①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选择代表性位置布置横向勘探断面,每段高路堤的横向勘探断面数量不得少于1条且每个横向勘探断面勘探点不少于2个(钻孔数量不得少于1个)。勘探深度至持力层或基岩面以下3m,并满足沉降稳定计算要求。②遇有地下水时,应详细记录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③采取各类岩土样品,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并进行原位测试。3)资料要求文字说明:应对高路堤路段的工程地质进行说明,评价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分析、评价高路堤产生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及地基失稳导致路堤产生滑动的可能性;1:2000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1:400工程地质横断面;钻孔、挖探柱状图;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汇总表及e-p曲线图;水质分析报告等。陡坡路堤地面横坡坡率陡于1:2.5,或坡率虽未陡于1:2.5但路堤有可能沿斜坡产生横向滑移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勘察。1)工程地质调绘按1:2000比例尺进行,范围不小于2倍路基宽度。2)工程地质勘探、测试①每段陡坡路堤的横向勘探断面数量不少于1条,且每个横向勘探断面勘探点数量不少于2个。勘探深度至持力层或稳定的基岩面以下3m。②遇有地下水时,应详细记录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③采取各类岩土样品,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并进行原位测试。3)资料要求文字说明:应对陡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