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社会救助第七章社会救助本讲内容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贫困及其测度社会救助与非营利组织社会救助方式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本讲内容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救助理念的历史演进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救助思想中最为著名的是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在救助的实践方面,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设立各级后备仓储制度,西汉文帝在位时建立“常平仓”制度,均以备灾备荒为目标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救助理念的历史演进工业化社会之前,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行为具有“惩戒性”特征从历史渊源看,社会救济是“济贫法”的遗产。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同时,接受社会救济的人往往受到一定社会的歧视。工业化社会之前,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行为具有“惩戒性”特征近现代的社会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歧视减轻了,但社会救济资格的取得仍需严格审查,而且在其强调贫困者的个人责任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和个人的生存权利。近现代的社会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歧视减轻了,但社会救济资格的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逐渐抛弃了过去那种惩戒性的“济贫”,在概念上也逐渐用“社会救助”或“社会援助”(SocialAssistance)取代了传统的贫民救济(PoorpeopleRelieve)。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逐渐抛弃了过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认为,政府不仅有责任关心穷人的生活,而且有责任消除贫困的根源。在现代国家,公民因维持不了最低生活水准而获得社会救助,是公民的生存权利体现,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认为,政府不仅有责任关心穷人的生活,而且有责(二)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救助”之所以不被称作“政府救助”,说明救助主体并非只是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个人和非营利组织。(二)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救助”之所以不被称作“政府救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也正在慢慢走向“小政府、大社会”。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以优胜劣汰为运行规律,而竞争的结果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又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使一部分弱势群体成为“失败者”,加剧了他们生活困难的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也正在慢慢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领域,非营利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非营利组织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教育科研、医疗健康、社会服务、文化娱乐4大部门,占非营利组织的81%;第二类包括社团、居住和发展两大部门,占非营利组织的14%;第三类包括国际援助、法律援助、环境、慈善机构4大部门,只占非营利组织的3.4%。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领域,非营利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非营1.先天性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2.临时性救助对象。3.长期救助对象。4.短期救助对象。(三)社会救助的对象1.先天性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三)社会救助的对象(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的定义作为经济范畴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即缺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包括精神上的贫困,即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物质和精神上的贫困使人们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二、贫困及其测度(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二、贫困及其测度2、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发生率2、贫困深度3、贫困的密集度4、贫困的严重度2、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发生率(二)社会救助标准定的确定1、最低生活水平的涵义测度生活水准的通用尺度是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除此之外,生活水准包括的内容还有医疗卫生条件、预期寿命、识字能力、能否获得公共物品或共同资源等,这些内容都涉及消费水平。因此,人们常常以消费水平为基础,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方面测度贫困。(二)社会救助标准定的确定1、最低生活水平的涵义(1)绝对贫困的内涵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它是从绝对客观的物质指标去测量贫困的。(1)绝对贫困的内涵朗特里提出的绝对贫困线有三个基本限定:(1)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水平,低于此线就是贫困,而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都不包括在内;(2)贫困者的消费计算和他们的生活模式都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3)绝对贫困的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的发展水平相关,只进行客观的衡量,不受外界生活水准变化的影响。朗特里提出的绝对贫困线有三个基本限定:(1)贫困线位于仅能满(2)相对贫困的内涵在国民收入的总额中,有一组人口所占份额相对处于最低水平、生活水平也处于最低层次的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2)相对贫困的内涵确定相对贫困具有四个要素:相对贫困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引起的,因此它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来确认;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平等与否;它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性确定相对贫困具有四个要素:相对贫困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它们的定义都包含了一个相同的因素,即贫困是缺乏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的一种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态。两者的分歧在于“最低生活标准”,即可接受的生活标准是什么,是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的收入标准,还是只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绝对贫困测量贫困,其最低支出范围是以最低生活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本身就将贫困相对化了;而由社会认可的相对贫困则需要一个合理的内核,这一内核又将相对贫困绝对化了。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它们的定义都包含了一个相同的因2、贫困线的划定(1)绝对贫困线的划定。其一,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其二,基本需求法其三,基数法2、贫困线的划定(1)绝对贫困线的划定。(2)相对贫困线的划定其一,恩格尔系数法其二,人口及收入的五等份测量法其三,最低百分比法其四,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2)相对贫困线的划定采用相对贫困线的重要意义在于:①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顾及到“走到后头”的那部分人,体现着一种社会责任。②有助于制定适度的贫困标准。相对贫困测量已经将经济总体水平的变化包括在内了,有利于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去考察和解决贫困问题③有利于进行国际间关于贫困的测量、比较和汇总。相对贫困线所确定的是一个相对的收入底层,并不注重于寻找纯粹客观的指标,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找到了可以通用的测量低收入群体比例的指标。采用相对贫困线的重要意义在于:三、社会救助与非营利组织(一)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1.政府失灵2.契约失灵三、社会救助与非营利组织(一)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二)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分析在社会救助中,公平和效率不是针对一个问题而言,公平是对整个社会而言,效率指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效率。只有非营利组织提高自身管理效率,才能募集更多的慈善捐赠。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最理想的途径是私人慈善事业”,私人慈善事业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高效率。(二)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分析美国学者奥肯也形象地描述了再分配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即“奥肯漏桶”。他认为,再分配过程中,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从富人那里征收的钱必须通过一个漏桶传送给穷人,在传送中,有一部分钱将不翼而飞。所以,穷人不会得到来自富人的全部的钱。美国学者奥肯也形象地描述了再分配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即“奥肯漏(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增多,组织实力不断增强。(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应明确认识到,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有许多局限和不足:首先,政府过“大”。我国社会救助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政府救助介入太强,政府越位挤出了非营利组织的救助,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发育不良。其次,政社不分。第三,行政垄断。与此同时,也应明确认识到,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协调的是,我(四)国际经验及启示
1.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第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涵盖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第二,非营利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第三,购买方式最典型的模式是公开竞标。第四,服务购买也与向社区地方转移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的趋势相关(四)国际经验及启示
1.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2.政社分开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其中的福利服务组织完全由民间自办,这在西方国家也是通行的做法。2.政社分开四、社会救助方式(一)现金救助与实物救助1.定义
(1)现金救助
(2)实物救助。四、社会救助方式(一)现金救助与实物救助2、效率分析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政府使用资金帮助穷人,给予现金比实物更有效。基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分析,当信息完全时,很明显现金救助是有效率的;当信息不对称时,不得不采用实物救助。2、效率分析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政府使用资金帮助穷人(二)输血型救助与造血型救助
输血型救助主要是分款入户,补贴到人,旨在从生活方面给予贫困者以钱物救助使其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造血型救助是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二)输血型救助与造血型救助
输血型救助主要是分款入户,补贴救助工作从按贫困人口平均分配资金向按项目效益分配资金方面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系统向主要依靠经济组织转变从资金单向输入向资金、技术、物资、培训相结合输入和配套服务转变。救助工作从按贫困人口平均分配资金向按项目效益分配资金方面转变(三)贫困成因与救助方式1.先天性因素2.后天性因素3.经常性因素4.突发性因素(三)贫困成因与救助方式1.先天性因素(四)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第一,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是解决穷人脱贫与返贫的根本手段。第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和农村服务体系,提高贫困地区的农业附加值。第三,加快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是贫困地区脱贫和防止返贫率上升的关键手段。(四)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五、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1.按照社会救助项目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2.按照社会救助项目的性质与用途相结合的标准,分为救助类项目和预防类项目五、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1、救灾2、农村扶贫3、农村“五保”供养制度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城乡特殊社会救助制度(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1、救灾(三)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首先,明确受益对象。其次,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要通过对贫困地区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归纳出经济发展要点和各因素指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再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三)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首先,明确受益对象。(四)社会救助管理1、自然灾害救助的管理其一,报灾要及时。其二,查灾唯事实其三,核灾讲原则其四,救灾须依法其五,手续须完备(四)社会救助管理1、自然灾害救助的管理2、贫困救助的管理第一,家庭生活调查第二,群众评议第三,基层组织审核第四,社会救助机构复核或复查第五,确定是否救助及救助待遇,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2、贫困救助的管理第七章社会救助第七章社会救助本讲内容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贫困及其测度社会救助与非营利组织社会救助方式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本讲内容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救助理念的历史演进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救助思想中最为著名的是儒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在救助的实践方面,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设立各级后备仓储制度,西汉文帝在位时建立“常平仓”制度,均以备灾备荒为目标一、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一)社会救助理念的历史演进工业化社会之前,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行为具有“惩戒性”特征从历史渊源看,社会救济是“济贫法”的遗产。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有一定的资格限制,同时,接受社会救济的人往往受到一定社会的歧视。工业化社会之前,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行为具有“惩戒性”特征近现代的社会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歧视减轻了,但社会救济资格的取得仍需严格审查,而且在其强调贫困者的个人责任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和个人的生存权利。近现代的社会救济对接受救济的人的歧视减轻了,但社会救济资格的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逐渐抛弃了过去那种惩戒性的“济贫”,在概念上也逐渐用“社会救助”或“社会援助”(SocialAssistance)取代了传统的贫民救济(PoorpeopleRelieve)。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逐渐抛弃了过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认为,政府不仅有责任关心穷人的生活,而且有责任消除贫困的根源。在现代国家,公民因维持不了最低生活水准而获得社会救助,是公民的生存权利体现,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认为,政府不仅有责任关心穷人的生活,而且有责(二)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救助”之所以不被称作“政府救助”,说明救助主体并非只是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个人和非营利组织。(二)社会救助的主体“社会救助”之所以不被称作“政府救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也正在慢慢走向“小政府、大社会”。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以优胜劣汰为运行规律,而竞争的结果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又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使一部分弱势群体成为“失败者”,加剧了他们生活困难的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也正在慢慢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领域,非营利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非营利组织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教育科研、医疗健康、社会服务、文化娱乐4大部门,占非营利组织的81%;第二类包括社团、居住和发展两大部门,占非营利组织的14%;第三类包括国际援助、法律援助、环境、慈善机构4大部门,只占非营利组织的3.4%。在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领域,非营利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非营1.先天性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2.临时性救助对象。3.长期救助对象。4.短期救助对象。(三)社会救助的对象1.先天性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三)社会救助的对象(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的定义作为经济范畴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即缺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且包括精神上的贫困,即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物质和精神上的贫困使人们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二、贫困及其测度(一)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二、贫困及其测度2、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发生率2、贫困深度3、贫困的密集度4、贫困的严重度2、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贫困发生率(二)社会救助标准定的确定1、最低生活水平的涵义测度生活水准的通用尺度是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出。除此之外,生活水准包括的内容还有医疗卫生条件、预期寿命、识字能力、能否获得公共物品或共同资源等,这些内容都涉及消费水平。因此,人们常常以消费水平为基础,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方面测度贫困。(二)社会救助标准定的确定1、最低生活水平的涵义(1)绝对贫困的内涵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它是从绝对客观的物质指标去测量贫困的。(1)绝对贫困的内涵朗特里提出的绝对贫困线有三个基本限定:(1)贫困线位于仅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水平,低于此线就是贫困,而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都不包括在内;(2)贫困者的消费计算和他们的生活模式都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3)绝对贫困的概念不与社会整体收入的发展水平相关,只进行客观的衡量,不受外界生活水准变化的影响。朗特里提出的绝对贫困线有三个基本限定:(1)贫困线位于仅能满(2)相对贫困的内涵在国民收入的总额中,有一组人口所占份额相对处于最低水平、生活水平也处于最低层次的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相对贫困测量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2)相对贫困的内涵确定相对贫困具有四个要素:相对贫困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引起的,因此它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来确认;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平等与否;它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性确定相对贫困具有四个要素:相对贫困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它们的定义都包含了一个相同的因素,即贫困是缺乏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的一种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状态。两者的分歧在于“最低生活标准”,即可接受的生活标准是什么,是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的收入标准,还是只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绝对贫困测量贫困,其最低支出范围是以最低生活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本身就将贫困相对化了;而由社会认可的相对贫困则需要一个合理的内核,这一内核又将相对贫困绝对化了。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它们的定义都包含了一个相同的因2、贫困线的划定(1)绝对贫困线的划定。其一,标准家庭开支预算法其二,基本需求法其三,基数法2、贫困线的划定(1)绝对贫困线的划定。(2)相对贫困线的划定其一,恩格尔系数法其二,人口及收入的五等份测量法其三,最低百分比法其四,居民一般生活水准划分法(2)相对贫困线的划定采用相对贫困线的重要意义在于:①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顾及到“走到后头”的那部分人,体现着一种社会责任。②有助于制定适度的贫困标准。相对贫困测量已经将经济总体水平的变化包括在内了,有利于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去考察和解决贫困问题③有利于进行国际间关于贫困的测量、比较和汇总。相对贫困线所确定的是一个相对的收入底层,并不注重于寻找纯粹客观的指标,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找到了可以通用的测量低收入群体比例的指标。采用相对贫困线的重要意义在于:三、社会救助与非营利组织(一)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1.政府失灵2.契约失灵三、社会救助与非营利组织(一)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二)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分析在社会救助中,公平和效率不是针对一个问题而言,公平是对整个社会而言,效率指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效率。只有非营利组织提高自身管理效率,才能募集更多的慈善捐赠。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最理想的途径是私人慈善事业”,私人慈善事业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高效率。(二)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分析美国学者奥肯也形象地描述了再分配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即“奥肯漏桶”。他认为,再分配过程中,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从富人那里征收的钱必须通过一个漏桶传送给穷人,在传送中,有一部分钱将不翼而飞。所以,穷人不会得到来自富人的全部的钱。美国学者奥肯也形象地描述了再分配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即“奥肯漏(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增多,组织实力不断增强。(三)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应明确认识到,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尚有许多局限和不足:首先,政府过“大”。我国社会救助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政府救助介入太强,政府越位挤出了非营利组织的救助,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发育不良。其次,政社不分。第三,行政垄断。与此同时,也应明确认识到,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协调的是,我(四)国际经验及启示
1.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第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涵盖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第二,非营利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承接主体。第三,购买方式最典型的模式是公开竞标。第四,服务购买也与向社区地方转移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的趋势相关(四)国际经验及启示
1.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2.政社分开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其中的福利服务组织完全由民间自办,这在西方国家也是通行的做法。2.政社分开四、社会救助方式(一)现金救助与实物救助1.定义
(1)现金救助
(2)实物救助。四、社会救助方式(一)现金救助与实物救助2、效率分析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政府使用资金帮助穷人,给予现金比实物更有效。基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分析,当信息完全时,很明显现金救助是有效率的;当信息不对称时,不得不采用实物救助。2、效率分析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政府使用资金帮助穷人(二)输血型救助与造血型救助
输血型救助主要是分款入户,补贴到人,旨在从生活方面给予贫困者以钱物救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