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和礼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戴枷的商朝奴隶俑——安阳殷墟出土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中国古代裁决法律的神兽——獬豸。相传黄帝曾用这一能明辨是非曲直的神兽来决断疑狱。古代法庭上用它来辨别罪犯,它会攻击无理者使其离去。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第8课

春秋战国礼法背离汉唐以来引儒入法法律礼教基层教化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左传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二: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习惯法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德治思想的渊源法治思想的渊源2.春秋战国时期◎子产作刑书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法治叔向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德治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思考: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人物1人性2治国3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法家2.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1人性2治国3孔子

孟子商鞅、韩非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以法为师、以吏为师VS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历史镜头一: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孟子与梁惠王商鞅与秦孝公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一、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儒家法家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VS历史镜头一: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有积极意义

符合时代需要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1.秦汉时期◎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思考:汉律承袭秦律,汉律的基本精神与秦律是否一贯?历史镜头二:再现案件窥探细节材料一(案情回放)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材料二: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思考: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这表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点?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原心定罪”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2.魏晋时期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1)特点: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2)原因: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思考:“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魏晋法律实践有何特点?以经注律,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我和你妈掉河里了,你先救谁”(古代版)曹丕:“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邴原:“父邪!”(毫不迟疑)现代观点:对近亲属有法定救助义务。能救未救,构成不作为犯罪;只能择一而救,救谁都不构成犯罪。(唐律)按照民间礼俗,“子不复仇非子也”;“闻丧即须哭泣”;“事亲有隐无犯”;身为子孙对其父母、祖父母应当“以其饮食忠养之”。……那些本来在民间流传既久的,被儒家经典记载或讨论过的,靠着道德自律和乡里组织调解的各种风俗习惯,都一一披上法律的盛装,闪烁着王法的威严。——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3.唐朝(1)法律:编纂《唐律疏议》①过程:②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③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疏议》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中华法系的特点。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遣唐使和《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影响东南亚立法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唐律疏议》在内容的技术性排序上,是先总则后分则,先原则性制度后具体律文,先实体法后程序法;而在内容的精神性排序上,是先皇室后国家,先中央后地方,先政治后经济,先重罪后轻罪。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家体制吻合,反映出法典与社会同构的立法原理。因此,从立法技术上说,这不仅达到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张中秋《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的法典》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金史》谓其实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一准《唐律》。《清律》又以《明律》为蓝本。——吕思勉《中国通史•刑法》立法水平成熟为后世蓝本(2)提倡礼治①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②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③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3)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材料一: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南北朝)颜之推3.唐朝思考:唐朝家训的广泛流行,说明了什么?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天圣令》天一阁明抄本朝代法律发展宋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思考: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什么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律:“万世之常法”;例:“一时之旨意”【律】378:凡赌博财物者皆杖八十。【例】378.02:偶然会聚,开场窝赌、及存留之人,抽头无多者,各枷号三个月、杖一百。【例】378.07:凡民人造卖纸牌骰子,为首者发边远充军。二、礼法相合——封建王朝的引儒入法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大钧《蓝田吕氏乡约》思考:宋朝乡约的性质是什么?儒士教化百姓向善互助三、以礼教化——法律礼教基层教化时期乡约发展活动宋朝理学兴起,社会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儿行为规范。)乡约创立:北宋吕大均《吕氏乡约》,以乡约教化乡里。(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明太祖《教民榜文》(六谕》),包括禁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违反要受处罚或治罪。清朝宣讲《圣谕十六条》(康熙)和《圣谕广训》(雍正),引用《大清律例》。思考:那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三、以礼教化——法律礼教基层教化政府和儒学士人的良性互动历史镜头三:浅显乡约深层内涵

学思之窗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三、以礼教化——法律礼教基层教化活动探究材料一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材料二: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何看待关于“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呢?积极: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2、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消极:

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州市法院依法宣布:被告人吴谢宇以弑母罪、诈骗罪以及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家人已经谅解为啥还判死刑?鉴古话今

畅所欲言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呢?法律是准绳,任何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