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_第1页
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_第2页
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_第3页
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_第4页
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与丁玲: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摘要:鲁迅与丁玲是两位因独特艺术个性而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挑战性无不显示了与五四精神特质的共同关联,在其丰盈的历史症候中,妇女解放无疑是现代性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正是在此处,两位作家的表达视点产生了明晰的分野,启蒙理性与个体生命寓言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与书写范式。关键词:鲁迅丁玲现代性二重维度鲁迅与丁玲是两位因独特艺术个性而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挑战性无不显示了与五四精神特质的共同关联。在其丰盈的历史症候中,妇女解放无疑是现代性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正是在此处,两位作家的表达视点产生了明晰的分野,启蒙理性与个体生命寓言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二重维度与书写范式。鲁迅收入?彷徨?的?离婚?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皆以泼辣恣肆的笔墨塑造了中国传统婚恋伦理中的叛逆之女,表现了他们基于人的发现这一五四主题,对女性生存给予的现代性观照。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性别身份,促使他们以相异的现代性诉求,包容了不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深度,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向度、价值理念。性别身份的隔膜,界定着鲁迅的启蒙思想彷徨在现代性场域中疗救的边缘;而借助彻骨的性别体验,丁玲在触摸个体生命深处的同时,完成了女性内在生命分裂式生存的悲愤书写。这一点,透过其人物形象的分析,传递出极为生动丰富的信息。一、抗争与突围:五四话语的共同言说?离婚?中的爱姑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均具有叛逆传统婚恋伦理的勇气,显示了鲁迅与丁玲不期然的五四之遇。爱姑在夫家大闹离婚,展现了对传统两性秩序僭越的强悍;莎菲那么通过纯然女性视域对男性进展多层面的审视,敞开了女性的情欲世界,实现了对男权主宰的两性情爱伦理的大胆冒犯。爱姑无论从外貌到行动皆充满了夺人的强悍气势。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对丈夫单方面所提出的离婚大闹了整三年;甚至气势汹汹地拆了夫家灶台。一系列的行为与表现,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离三从四德很远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传统女性前所未有的、把握自己命运的勇气与努力。她回绝传统弃妇所固有的哀怨与忧伤,以自已想象所能及的方式对抗传统父权给予女性命定的安排,以令人惊愕的姿态撕碎了女性低眉娇羞、哀哀而终的宿命式形象,在有限的范围内进展了女性争取自主权的突围表演。诞生稍晚于爱姑的莎菲那么以独白的形式,舒展了女性的狂狷姿态。她不厌其烦地诉说自己的情爱和欲望;惊世骇俗地敞开了灵肉冲突不息的女性情怀;在对身边男性的反复审视与把握中,营造了凌驾于男性之上的精神强势;通过把情爱关系中男性形象客体化,确立了情欲世界里的女性主体。文本中的莎菲,一方面任由自己的情欲恣意张扬,在面对凌吉士那颀长的身躯,嫩玫瑰般的脸庞,柔软的嘴唇,惹人的眼角时,不停地袒露自己的潜意识层面;另一方面,又毫不留情地撕开他高贵的美型里安置着的卑劣灵魂。她俯视苇弟的委琐,极端清醒地看穿了那收藏在眼睑下面的,不愿给人知道的是些什么东西,她嘲笑毓芳和云霖禁欲式的恋爱,透彻地认识到蕴姐式的传统婚姻之于女性的残酷性。在她郁结不散的苦闷诉说中,展现了莎菲特有的清醒与孤独、人性三重自我的纠缠与冲突。二、外化与内置:表达视角的互相疏离假设深化到爱姑与莎菲叛逆性格表象下细致探究,可发现,在爱姑与莎菲对女性固有角色的守望与放逐中凸显出迥异的现代性内涵。其间固然有生存环境与自身素质差异的因素,更多那么源于表达者表达视角的互相疏离。爱姑农妇式的泼辣斗争,对自己婚姻角色虚张声势的固守,无非是依靠封建礼教赋予她妻之合法身份的权威以及家族男性众多而集结的强势。在那样一个环境中,爱姑大闹三年离婚,搞得对方鸡犬不宁的行为才符合逻辑,才符合中国封建农村的宗法铁律。但她的斗争无法不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为难与悖谬,爱姑拼命死守的无非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位与传统女性的家庭身份,这实那么是沉沦于那个时代的妇女难以被拯救和难以自救的社会现实。爱姑只不过是宗法社会织就的秩序巨网中稍不安分的一个,她左冲右突的同时又不得不紧紧攀附着网中的经纬脉络,否那么她将坠入身份虚无的深渊,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角色认同。正因为她的女性性别,男性作者鲁迅无法让她成为自己的主宰,所以爱姑不可能如鲁迅笔下的男性叛逆者那样具备知识分子式的清醒、个人自由主义战士式的英雄气概和悲壮色彩,她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蒙昧的、富喜剧色彩的农村泼妇形象,一旦象征着封建绝对权威的七大人手执尚方宝剑君临,爱姑强悍与粗蛮的精神支柱便轰然倒塌。爱姑从对抗到被休回父家的结局。除了自身思想程度所限,致使她不可能具备个性解放的理性高度,但同时也表达了鲁迅本人性别意识的局限和迷茫,对于笔下这样一个锋芒过盛、蛮悍放肆、越出传统性别权利秩序等级的女性形象,作者除了将其归入父之女或夫之妻外将无处安置。作者与人物的性别隔膜,注定了爱姑永远不会像沙菲那样因具有清醒的性别意识而成为性别主体。作者在思想启蒙渐见深化的同时,其间因表达视点的外化,彰显了对强悍女性辛酸的性别生存缺乏深化体认的局限。丁玲笔下的莎菲,从身体到精神,甚至话语权始终是女性自我的主宰。莎菲以知识女性特有的理智与清醒,审视并评判她视野中的一切。她以严格的第一人称视点、有限视角叙事,展现了独属于莎菲个体眼中的世界。这一视点的内置,势必导致莎菲对外在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无所知晓,同时也促就了她那无畏、倨傲的狂狷,更赋予了作为表达人兼主人公的莎菲审视所有列象的特权与自由。她如同一个恶的精灵,深化洞悉了男性或委琐,或卑劣的灵魂,彻底否认并拆解了传统理想的男性形象。通过女性婚恋价值本位确实立,完成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与反叛。莎菲作为满载五四时代烙印的知识女性,现代思想文化的熏染与提升,使她得以超越爱姑式的蒙昧对抗与肓斗,洗去爱姑村妇式的蛮悍与泼辣,褪去了爱姑喜剧般的扁平人物特征。通过展示女性潜意识层面生命本真的起伏与奔突,充分显示了立体饱满的圆形人物光荣,以及女性丰富的生命状态。莎菲通过自我放逐到男权中心世界的边缘,获得了女性独立言说的话语权,并在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中,完成了背负时代苦闷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同时,表达者以纯然的女性话语,在莎菲个性解放,自由民主等五四核心话语之外,构建了莎菲作为现代女性鲜活生动的生命世界。莎菲对死亡不断地触摸与感受,对女性生存处境及命运清醒理智的把握,对个体人性三重境界及灵肉冲突的袒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孤独意识与精神绝望,莎菲形象亦因此获具了此前文学中女性形象所不具备的现代性的丰富性。莎菲形象的塑造打破了同时代女性写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拘囿于精神形式的爱情书写,或与五四之子并肩而立在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优雅地喊一声女人也是人的五四之女的青春形象与幽怨诉说,莎菲以成熟、无忌的目光感知、理解女性自我的血肉之躯。假设说丁玲早在?梦珂?中,梦珂的故事象征了走入资本主义都市生活的女性的共同命运:从乡村到都市,从反封建到求自由,非但不是一个解放过程,而是一个从封建奴役走向资本主义式性别奴役的过程,也是女性从男性所有物被一步步出卖为色情商品的过程。莎菲形象那么通过对女性自我的真切感知,借助对自我的放逐,从遥远的文化此岸闯入了此岸人们的视野,激愤地诉说着女性生命和精神的苦闷真相。中国论文联盟.Ll.三、民族与个体:现代性追求的两个向度鲁迅和丁玲两位作家虽同处一个历史语境,但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性别体验,构建了他们现代性追求中基于民族与个体生存的两种不同向度。假如说爱姑以其类的特征传达出鲁迅感受启蒙困难的精神绝望;莎菲那么以其个体生命意识的凸显透露出丁玲展现女性性别困境的情感倾向。爱姑的抗争悲剧假设维系着深广的现实批判精神;莎菲的分裂生存那么关联着人类精神追求无法圆满的永久困境这一主题。假如说爱姑形象负载了亟待疗救的创伤;莎菲形象那么传达了女性关心与自审的愿望。爱姑充满悖谬的对抗,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生存悲剧,更领略到了鲁迅深沉悲怆的启蒙情怀。爱姑强力挣扎却无果而终,从精神本质上那么属于鲁迅笔下阿Q、闰土、祥林嫂谱系中的一个,同属于老中国的儿女、沉睡的国民。即便是她作为生存本能的一种抗争,却充满了不觉悟的不幸与悲哀。爱姑的形象与故事那么为鲁迅有关铁屋子与无物之阵的隐喻作了注脚。铁屋理论所表达的无非是绝望,对启蒙有效性的绝望。鲁迅以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勇气,为人们掀开了铁屋子里面爱姑令人振奋的抗争却又转瞬即逝的悲哀。这种对于国民奴性的剖析与批判,源于鲁迅对民族、文化的整体反思与命运探寻的承当意识,也成就了他同时代其他创作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在爱姑形象的塑造中,终因性别身份的隔膜,致使他在挖掘爱姑形象不觉悟之痛的启蒙悲剧意义的同时,却无法体认婚姻内核中,夫妻精神不能共鸣的日常生存中女性的痛苦。假设如鲁迅所言: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鲁迅在对其行为和粗俗语言的白描中,本质上既是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竭力批判,也是对强悍女性涮顶品德缺失的反感,是对爱姑作为女性全人格、妻性、母性、情人性的难以实现的绝望。从一种辩证的角度来说,鲁迅描写爱姑只是为了开掘其思想意义,并非源自对女性性别经历的体认。不写出爱姑强悍与软弱的强烈比照,就无法到达批判国民性深层痼疾的叙事效果,爱姑的形象将难符合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思想期待,其社会历史价值也将被削弱。文本充溢的批判意识与深深忧患,色彩凝重悲怆,但一定意义上遮蔽了女性斑驳的生命色彩,失却了女性性别内涵的审美亮色。假设以同样辩证的立场观照莎菲形象,丁玲在提醒病态社会的同时,更多寄寓了对女性个体生存境遇的关心,一定意义上,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叙事遥相照应又互相补充。莎菲形象的个体丰富性首先表如今她透彻的死亡意识和清醒的女性意识。她希望真正得到亲人朋友的懂我而死去。宁愿在自己爱欲得到满足的片刻快乐而死,宁愿在自我欲求与女性自尊无法完美拥有时,远离喧嚣的世界悄悄死去。愿以此种种来换取灵魂的自由。其次是挥之不去的敏感、荒谬和孤独意识。莎菲抱怨刮风惊扰了她的本来就不易安睡的心,嘲笑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新闻、广告、法律纷争的虚无;她不满足亲人朋友盲目的爱,只好以骄纵、狂狷的姿态展现谁能懂得我的孤独与悲哀。这种人性异化与变态的现实生存,表现为深陷于现代人的苦闷、孤独、悲哀中的精神痛苦。莎菲作为找不到心灵家园的女性形象,是作家在对女性生存的关注与体察的同时,超越了生活表象而到达对世界和人生更为深化和普遍的认识,也表现了作家对人类内在世界的自觉观照与认识的成熟。假设说鲁迅借爱姑形象的张狂完成了民族文化性格的某种速写式勾画,丁玲笔下的莎菲之癫那么可看做都市文化背景下女性生存状态的寓言式表达。她狂颠的背后彰显的是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深度对立与隔膜。形而下的自然性与形而上的社会性之间双重欲望的冲突,冲突的剧烈程度与切入的程度决定人性的深度。爱姑与莎菲形象也正是在此处显出明晰的分野。四、结语总体而言,鲁迅与丁玲透过女性的抗争与突围,将自己的视点集中在五四开启的现代性场域,共同承当起现代文学关于妇女解放这一沉甸甸的诉说。但是,不同的创作原点促就了迥异的表达视野,并因此构筑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与丰富内涵。在爱姑强弱反差宏大的喜剧性抗争过程中,让人始终能感受到封建宗法权威的在常莎菲如狂人痴语般的独白中,尽管或隐或现社会病态文化的面影,但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是个体生命的张扬;假设说鲁迅是通过爱姑形象表现了一个古老民族中的大多数在面对新思想的曙光,仍沉睡在懵懂的混沌中无法觉悟的悲哀,以及作者给予民族精神状态、民族命运反思与批判的理性深沉;丁玲那么通过莎菲形象展现了一个敏感个体所能承载的生命重量与人性深度。二者皆基于对现代性的追求,展现各自不同的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