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_第1页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_第2页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_第3页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_第4页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xxx公司水文、水资源知识点汇总文件编号:文件日期:修订次数:第1.0次更改批准审核制定方案设计,管理制度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整理专题1:名词解释水文类实测径流系列:天然径流系列:可能蒸发: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一定的气温和环流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是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最大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参考作物蒸发: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著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释水系数:水头(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放(或贮存)的水量。给水度:一般指饱和水的土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或岩石的给水度,又称重力给水度。它是表征土或岩石给水能力的重要参数。持水度:饱和岩石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容水度:岩石空隙能够容纳水量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潜热: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导水系数: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可能最大降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定历时内的最大降水量。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运动波模型:运动波模型是从一维圣维南方程简化而来,其基本假设是水流的能坡和底坡相等,并借助Chezy阻力公式得到流量和水深的关系。扩散波模型:扩散波是天然河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洪水波,它通过忽略圣维南方程组中动力方程的惯性项后与连续方程联立求解而得。这种洪水波可以反映天然河道中洪水波的坦化与变形,具有明确的水力学基础,而且计算相对简便,只需水文资料和较少的河道地形资料。入库洪水:从水库周边汇入水库及由库面降雨所形成的洪水。入库洪水包括入库断面洪水、入库区间洪水两部分。入库断面洪水为水库回水末端附近干支流河道水文测站的测流断面,或某个计算断面以上的洪水。入库区间洪水又可分为陆面洪水和库面洪水。陆面洪水为入库断面以下,至水库周边以上的区间陆面面积所产生的洪水;库面洪水即库面降雨直接转为径流所产生的洪水。坝址洪水:坝址洪水指流达坝址断面的洪水。水文年鉴:水文站网观测整编的资料,按全国统一规定,分流域、干支流及上下游,每年刊布一次,称为水文年鉴。水文手册:供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文计算用的工具书。内容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暴雨、洪水、泥沙、水质等水文要素的计算公式和相应的水文参数查算图表,并有简要的应用说明和有关的水文特征资料。定点定面关系:流域内固定地点(流域中心)的雨量与某固定流域面积上同频率面雨量之间的关系。定点指流域中心点或其附近有长系列点雨量资料的雨量站,定面是把流域作为固定面,建立固定点雨量和固定面雨量之间的关系,称定点定面关系。动点动面关系:时段单位线:流域上单位时段内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瞬时单位线:单位时间内流域上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处形成的地面径流量过程线。简称单位线。单位净雨量通常取雨深10毫米;单位历时可以是一个时段如1小时、3小时、6小时等,也可以是瞬时,即净雨历时趋于无限小的情况。相应于前者的单位线称为时段单位线,相应于后者的称为瞬时单位线。吸湿系数: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够吸附的最大水汽量,表示土壤吸附气态水的能力。凋萎系数:植物根系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凋萎枯死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水力传导度:土壤传输水分的能力度量。给水度:指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水头时,从单位面积的含水层柱体中所释出的水的体积与该柱体的体积之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潜水蒸发系数:是指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渗透系数:是指在单位水力坡度作用下,从单位面积含水层通过的流量,也称水力传导度。弹性释水系数:承压含水层中降低单位水头时,从单位面积的含水层柱体中所释出的水的体积与该柱体的体积之比值。压力传导系数:岩土的渗透系数与释水系数之比。越流系数: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与该层厚度之比。地下水可开采系数:地下水可开采量与该区域内地下水总量的比值。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系数: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量与渠首引水量的比值。年径流不稳定系数: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平滩流量:传统的河道整治认为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相当,因而以平滩流量作为整治流量,而平滩流量本身就是主槽过流能力,主槽过流能力与整治流量是相同的。最小(可接受)流量:被权威部门提出为保护特殊生态环境所需的流量,并经过国家政府允许和修正。低流量:在旱季溪水的流量。常用7Q10(7天10年低流量:10年中最低平均流量连续出现7天)和7Q2法。生态可接受流量:河道内流量:指足够满足对河流的特定需求或管理目标的流量。相关定义有:为了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的环境需要而保持的水量。环境流量:维持河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态所需的流量。河流流量目标:即保护流量确保河流能够支持河道外取水需求而不破坏的重要的生态系统。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维护地表水体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天然水体必须储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河道生态需水:在特定时段内,在一定生态保护目标下,维持河流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要的一定水质目标下的水量。河流生态基流量:为保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用以维持或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的最小流量。洪水脉动:认为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水滩区系统生物生存生产力和交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洪水脉冲把河流与滩区动态地联结起来形成了河流滩区系统有机物的高效利用系统促进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完善食物网结构促进鱼类等生物量的提高。河流生产力:河岸交错带:河岸缓冲带是指与河流相邻的、对污染物、沉积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的水陆交错带生态土地,其功能的发挥与地形、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因素有关。斑块:是水动力学和河底基质条件相同的栖息地区,属于微生境尺度。河流健康:其涵义是指对于某条河流的利用不会影响其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当河流受到扰动时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生态用水:现状生态目标下河流生态系统实际存在的水量。生态缺水:特定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之差。生态耗水: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生态平衡,在水循环过程中需要消耗的水量。生态盈余水:满足该河段生态保护目标所需水量后的盈余水量,可提供给其他河段。基本生态流量:对于维持栖息地,保证水生动物产卵和洄游,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态演替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维持河流所需要的营养结构的河道内流量。自净需水:发挥河流对污染物质的自净作用所需要的河道流量。输沙需水:为了维持河道冲淤平衡而需要的河道流量。水资源消耗系数:K=1-Q回/Q取。污径比:污水排放量与对应径流量的比值。水资源类含水层开采模数: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含水层中抽取出来的地下水量。地下水开采系数:节水标准:为实现节水目的而制定的标准。节水标准一般包括节约用水方面的基础、管理、方法、以节水为直接目的的节水技术和产品,以及海水(苦咸水)淡化和利用等标准,不包括一般的用水产品、材料的性能标准以及水质检测标准,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城镇、海水等。节水潜力:指现状用水状况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能够节约的水量,即存量节水。随机型水资源调度:确定型水资源调度:目标水价:影子水价:资源水权:水权是指水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有关水资源的权利的总和(包括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其最终可以归结为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产品水权:水资源基础评价:对特定地区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与水资源有关资料及水资源基本特征进行的分析评定。水资源综合评价:指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做的综合评价。典型年: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要求和来水、用水情况所选定的代表年份。基准年:狭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刚性约束:刚性约束是指膨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包括土地与水资源等)占有量极低.这是指蕴藏在经济运行中,还没有呈现在眼前的机遇。弹性约束:本区水资源不足,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尚可从外区调剂部分水源。需水管理决策:供水管理决策:保护区:指对水资源保护、饮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域。保留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水环境功能区: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水资源的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会属性,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等,将一定范围的水域定为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与作用的区域,称为水功能区。水功能区划则是指对水功能区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也就是按照各类水功能区的指标和标准将某一水域具体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单元的工作。所划分的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用来指导、约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实践活动,保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最佳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然,水功能区划既是一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又是进行水资源管理的依据。水利规划:为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水利区划: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为主,考虑地形、地貌单元、水文气象及自然灾害规律的相似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流域界限与行政界线,而进行的分区划片。其目的是找出地域差异的规律,并根据各分区的水利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治理开发方向与战略重点,以指导水利建设。供水效率: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供水能力: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缓冲区:指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之间用水关系,协调内河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关系,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需划定的水域。开发利用区:是指具有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游乐和净化水体污染等多种需水要求的水域和水污染控制、治理的重点水域。污染物入河系数:指进入功能区水域的污染物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弹性系数:指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水质模型:指又称水质数学模型,是水体水质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它可用于水体水质的预测、研究水体的污染与自净以及排污的控制等。其类型可区分为单水质指标、耦合水质指标和水生生态模型,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态和随时间变化的非稳定态模型,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模型等。其数学表达式则可以区分为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代数方程、差分方程、微分-差分方程等。从描述水体的水体对象的不同,则可区分为河流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质模型、海湾水质模型、地下水质模型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指对确定的水功能区,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给定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设计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功能区水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以吨/年表示。综合衰减系数:指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指污染物进入水功能区的最大数量。污染物入河消减量:指污染物入河量与入河控制量的差值。产污系数:指开采系数:指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的比值。污染物排放控制量:指由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所推出的功能区相应陆域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最大数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功能区如何控制量除以入河系数。污染物排放消减量:指水功能区相应陆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控制量之差。点污染源: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集中活动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城镇生活排污口、工矿企业集中排污口。面污染源:指广大农田因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经雨水或灌溉回归水携带进入水体的污染源。地表水资源实物账户:指某一区域内,在某一时间周期内(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周期通常为一年),通过水资源的实物单位来描述期初、期末地表水资源存储水平以及期中使用、变化情况。成本水价:商品价格的下限,是制定其他价格的基础和依据。理论水价:生产水价:产品的社会成本加按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计算的盈利额。均衡水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供需达到动态均衡状态下的水市场供水价格。工程水价:指环境水价:指资源水价:指天然水资源价格系数:水资源费占商品水市价的百分比。土壤侵蚀模数:是土壤侵蚀量的度量方法。一般用t/(km2·a),表示。土壤侵蚀量可用土壤流失方程求得。其式为:A=R·K·L·S·C·P式中:A是土壤流失量;K是土壤可蚀性因子;L是地块长度因子;S是地面坡度因子;C是作物经营因子;P是土壤保持措施因子。土壤侵蚀量也可根据流域中河流输沙量,按适当的泥沙输移计算求得。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一般达4000t/(km2·a)。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水环境容量: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包括稀释容量、自净容量和输移容量。安全环境容量:指在河流或湖泊任一点处都能满足环境标准的前提下,水体还能容纳的污染物量。理想水环境容量:现状水环境容量:可优化利用的水环境容量: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水资源最大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最大承载能力:区域水害防御能力:区域水害的最大防御能力:规划分区: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又称基准年,是各个分区的规划时间基准。工程可供水量:指各规划水平年通过工程系统提供的具有一定水质和保证率标准的供水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指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不致发生明显不利改变的条件下,从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许开发的一次性资源。供水预测: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后(包括原有工程)达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水质模型:用于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天然水质的本底值:也称天然水化学成分含量,是指在天然状态下,不包括人的干扰因素在内,由于水在水文循环运动中降水和径流不断溶解大气中、地表面及地表层中各种成分而形成天然水的矿化。水资源综合评价:工业产值模数:工业总产值/土地面积需水量模数:现状计算需水量/土地面积供水量模数:现状P=75%的供水量/土地面积水资源优化配置: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绿水:指生态系统利用的雨水,其中间赋存形式是土壤水及冠层截留,最终形式是蒸散发后返回大气的蒸气流蓝水:指径流性水资源。作物需水量:指作物正常生长时的蒸发蒸腾量与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作物系数:指充分供水条件下实际作物蒸发蒸腾量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比值。作物需水系数:指作物全生育期内的蒸发蒸腾水量与收获的干物质量或产量之比。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是指一种假想参照作物冠层的蒸发蒸腾量。假想作物的高度为0.12m,固定的叶面阻力为70s/m,反射率为,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高度一致、生长旺盛、完全遮盖地面又不缺水的绿色草地的蒸发蒸腾量灌溉制度:指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或灌水深度。灌溉定额:指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总灌水深度。干旱指数:指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土壤蒸发: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植物蒸发:又叫蒸腾。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蒸散发:又叫蒸腾蒸发量。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见“作物需水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灌溉效率:全年或灌溉季节内平均一个流量(1米3/秒)可灌的亩数,或指一次灌水期内,平均一个流量每昼夜可灌亩数。用机电灌溉时,其灌溉效率为每马力或千瓦所灌的面积。设计供水能力: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与来水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现状供水能力:根据来水条件,供水工程系统在考虑工程状态变化和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应的调度运用规划情况下所得到的与设计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证率的供水量称之为现状供水能力。供水工程效率: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称为供水工程效率。耗水率: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耗水率为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标。耗水率可根据灌溉试验、灌区水量平衡、工厂水量平衡测试、废污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估算。节水标准:叶面积指数:植被盖度:根系深度:有效降水:是指降水中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具有效用的那一部分降水,也就是可能为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利用的水量,包括各种消耗于天然生态系统(包括各类天然林草和天然河湖)和人工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林草、农田、鱼塘、水库、城市、工业区和农村等)的降雨和河川径流量。我国西北地区降雨中大约有70%是能够直接和间接为人类及生态环境所利用的广义水资源;无效降水:是指降水中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不具有效用的那一部分降水,如消耗于高寒裸地、沙漠戈壁和天然盐碱地的蒸发。无效降水在我国西北地区占30%左右。水功能区划: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确定其质量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纳污能力全口径水资源评价:要将水循环的全部输入通量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口径,系统解析不同赋存形式的水分通量,以此为基础实现水资源系统评价。水资源合理配置: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配置。显性水生态空间:指通过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的水生态空间,如河流、湖库、坑塘等等。显性水生态空间易于遭到人类活动的直接干扰,其易损性要大于隐性水生态空间。维持一定比率状态下的显性水生态空间和隐性水生态空间将有利于流域水环境的协调发展。隐性水生态空间:指人类无法通过肉眼观测,但可通过仪器测量或模拟而了解到的水生态空间,如土壤、森林、含水层。需水价格弹性系数:是反映需水受水的价格变化影响的指标,等于需水增长百分数与水价增长百分数之比。专题2:专业技术知识简答水文类流域(或区域)水循环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哪些【答】渗入土驱动水循环的基本能量过程主要有哪些【答】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外因);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水循环气-陆耦合模拟的基本耦合方式有哪些当前气-陆耦合模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在分布式水循环模拟中,空间计算单元划分类型主要有哪些其适应范围如何【答】何谓下渗其物理过程可划分为哪些基本阶段在每个阶段上的物理机制是什么【答】现行水文频率计算中配线法的实质是什么简述配线法的方法步骤【答】分布式水流演算模型所需的基本资料有哪些【答】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答】简述洪水地区组成计算方法。【答】在流域汇流方案制作时,应如何考虑流域上降雨情况的不均匀性问题【答】水文资料的“三性”审查指的是什么如何审查资料的代表性【答】简述由实测雨洪资料推求纳希瞬时单位线的步骤【答】水文模拟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哪些【答】简述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答】简述土地利用对水循环的影响。【答】简述蒸发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简述下渗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渗入土壤的水在分子力、毛细管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运动。整个下渗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其运动特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土壤干燥,下渗水主要受分子力的作用,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形成薄膜水,此时下渗能力很大,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该阶段结束;2)渗漏阶段:下渗的水分主要在毛细管力、重力作用下,沿土壤孔隙向下做不稳定运动,直到土壤孔隙充满水分而达到饱和,此时毛细管力消失;3)渗透阶段:土壤饱和后,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稳定流动,此时下渗以稳定的下渗率进行。影响下渗的因素包括:1)土壤因素:土壤因素对下渗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能及土壤的前期含水量;2)降雨因素:包括雨强、雨型等,雨强直接影响土壤的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雨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性降雨的下渗量;3)下垫面因素:包括植被覆盖、地形条件等,地形变化会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4)人类活动因素:包括水保工程和农业耕作管理等。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分别有哪些【答】工程措施:1)修筑堤防;2)河道整治;3)开辟分洪道和分蓄洪工程;4)水库拦洪;5)水土保持。非工程措施:1)洪泛区管理;2)建立洪水预报和洪水警报系统;3)洪水保险。什么是洪水调节【答】:用水库滞蓄洪水,消减河道洪峰而进行的调节。水文预报方案与作业预报有何区别和联系【答】:水文预报方案是根据实测资料建立的,它反映了一个流域或河段的水文变化规律。因此,可依当前已出现的一些水文气象情况,如降雨、水位、流量等,按水文预报方案进行作业预报,得知预见期内的水文变化。显然,预报方案是作业预报的基础,而作业预报又是对预报方案的应用及检验。河道洪水波变形的内因和外因各是什么【答】:河道洪水波在运动中发生变形,内因是洪水波存在附加比降,使洪水传播中发生展开和扭曲;外因是河槽的调蓄和区间暴雨径流的影响。以下游同时水位为参数的相应水位预报法适用于何种河段情况为什么【答】:该法适用于河流洪水附加比降相对较大,断面冲淤,回水影响等情况的河段,这是因为同时的上下游水位间接得反映了河道洪水附加比降,底水高低,水面坡降的作用。在流域汇流方案制作时,应如何考虑流域上降雨情况的不均匀性问题【答】:按不同的暴雨中心位置和不同的降雨强度分析相应的汇流曲线,以此分别考虑流域上降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匀性问题我国一般采用哪两种指标评价水文预报方案的好坏【答】:我国水文情报规范规定,一般采用预报方案的合格率及稳定性系数大小来评价方案的质量高低和等级。利用相应水位法作预报方案,加入下游站同时水位作参数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方案如何制作【答】:目的是考虑水面比降和河槽中底水的作用;方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中,在摘录上下游洪峰水位、峰现时间时,并摘录与上游站同时的下游水位;绘图时,在水位关系图制作中,以上游站水位为纵坐标,以下游站水位为横坐标,根据多场洪水资料,点绘其上下游水位关系点,并将下游同时水位标上,通过点群趋势,以下游同时水位为参数,绘制曲线。在水位峰现时间关系图制作中,以上游站水位为纵坐标,以峰现时差为横坐标,根据多场洪水资料,点绘其关系点,并将下游同时水位标上,通过点群趋势,以下游同时水位为参数,绘制曲线。何谓流域水文概念性模型确定性水文模型中的集总式模型和分散式模型有何区别【答】:流域水文概念性模型是对预报对象所基于的水文自然过程,根据确定性系统的概念与方法,作出数字模拟。确定性水文模型中的集总式模型和分散式模型其区别在于,前者忽略水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后者考虑水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为什么要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答】: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最直接,精度也较高。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则必须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即:①设计流域实测流量资料不足或缺乏时;②人类活动破坏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③要求多种方法,互相印证,合理选定;④PMP和小流域设计洪水常用暴雨资料推求。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基本假定是什么【答】:洪水与暴雨同频率,即某一频率的暴雨,就产生某一频率的洪水。如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产生百年一遇的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主要包括哪些计算环节【答】: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步骤是:①暴雨选样;②推求设计暴雨;③推求设计净雨;④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如何判断大暴雨资料是否属于特大值【答】:判断大暴雨资料是否属于特大值,一般可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的大小、暴雨量级在地区上是否很突出,以及论证暴雨的重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如何确定特大暴雨的重现期【答】:特大值处理的关键是确定重现期。由于历史暴雨无法直接考证,特大暴雨的重现期只能通过小河洪水调查,并结合当地历史文献有关灾情资料的记载分析估计。一般认为,当流域面积较小时,流域平均雨量的重现期与相应洪水的重现期相近。使用“动点动面暴雨点面关系”包含了哪些假定【答】:“动点动面暴雨点面关系”包含了三个假定:①假定设计暴雨的中心一定发生在流域中心;②假定设计暴雨的点面关系符合平均的点面关系;③假定流域周界与设计暴雨的某一等雨深线相重合。如何检查设计暴雨计算成果的正确性【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设计暴雨计算成果的正确性:1)检查统计参数,设计暴雨历时越长,均值增大,CV变小,某一历时的设计值增大;2)把各统计历时的暴雨频率曲线绘在一张图上进行对比分析,不能相交,间距合理;3)与实测大暴雨或邻近地区以及世界最大暴雨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检查其稀遇程度。什么叫定点定面关系如何建立一个流域的定点定面关系【答】:定点指流域中心点或其附近有长系列点雨量资料的雨量站,定面是把流域作为固定面,建立固定点雨量和固定面雨量之间的关系,称定点定面关系。对于一次暴雨某种时段的固定点雨量,有一个相应的面雨量,在定点定面条件下,点面折减系数为:。式中,xF、x0分别为某种时段固定面和固定点的暴雨量。有了若干次某时段暴雨量,则可有若干个α值,取其平均值,作为设计计算用的点面折减系数。同样的方法,可求得不同时段的点面折减系数。什么叫动点动面关系如何建立一个流域的动点动面关系【答】:在缺乏暴雨资料的流域上,常以动点动面暴雨点面关系代替定点定面关系。这种关系是按照各次暴雨的中心与暴雨等值线图计算求得,因各次暴雨的中心和暴雨分布都不尽相同,所以称为动点动面关系。分析动点动面关系的方法是:①在一个水文分区内选择若干次大暴雨资料;②绘出各场暴雨各种历时的暴雨等雨深线图;③作出各场暴雨的点面关系;④取各场暴雨点面关系的平均线作为该区综合的点面关系线。选择典型暴雨的原则是什么【答】:选择典型暴雨的原则是:“可能(代表性)”和“不利”。所谓可能是指所选典型暴雨的分配过程应是设计条件下比较容易发生的;其次,还要考虑是对工程不利的。所谓比较容易发生,首先是从量上来考虑,应使典型暴雨的雨量接近设计暴雨的雨量;其次是要使所选典型的雨峰个数、主雨峰位置和实际降雨时数是大暴雨中常见的情况,即这种雨型在大暴雨中出现的次数较多。所谓对工程不利,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雨量比较集中,例如七天暴雨特别集中在三天,三天暴雨特别集中在一天等;二是指主雨峰比较靠后。这样的降雨分配过程所形成的洪水洪峰较大且出现较迟,对水库安全将是不利的。土壤前期影响雨量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至少举出一种),简述其优缺点【答】:(1)用公式:逐日计算,式中,分别为第t+1天、第t天的前期影响雨量;Pt为第t天的降雨量;为流域蓄水容量,K为折减系数。(2)按公式:=+Pt-Rt-Et逐日计算。式中Rt为Pt产生的径流量,Et为第t天的流域蒸散发量。方法(1)不需要逐日蒸发、径流资料,计算简便,但精度不高。方法(2)计算精度较高,但需要逐日蒸发、径流资料,计算较繁。写出典型暴雨同频率放大法推求设计暴雨过程的放大公式。【答】:典型暴雨过程的放大方法与设计洪水的典型过程放大计算基本相同,一般均采用同频率放大法。例如设计历时为7天,以1天,3天作为控制历时,其放大倍比的计算式为:怎样推求小流域的设计洪量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试举一种方法说明之。【答】:流域设计洪水总量可由设计净雨来推求,一般用24小时的设计净雨乘以流域面积得出,即----式中:Wp为设计洪水总量,万m3;hp为设计净雨量,mm;F为流域面积(km2)。某流域缺少典型大暴雨,怎样推求PMP试举出一种方法,并说明计算的基本步骤。【答】:1)移植典型特大暴雨法:①移植可能性分析;从邻近地区选择特大暴雨典型;②气象因子极大化,放大典型暴雨得当地PMP;③移植改正,将那里的PMP移至设计流域。2)应用可能最大暴雨图集推求,方法步骤为:①查得流域中心可能最大24h点雨量();②查PMP时面深(T~F~α)关系图,求得各时段流域可能最大暴雨折算系数α;③计算相应时段的可能最大面暴雨量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暴雨进行移植,简述暴雨移植法的步骤【答】:原则上是典型暴雨发生地区与设计流域处于同一气象条件一致区,其间没有特别高大的山脉相隔,具体条件是:①移植距离不宜太远,一般移置范围在10个纬距之内;②地形条件不宜相差太大,两地高程相差一般不宜超过700~1000m;③暴雨气候特征相似;④形成典型暴雨的环流形势与天气系统应在设计流域也曾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移植暴雨法的方法步骤是:①查明拟移置暴雨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成因,等雨量线图,天气图;②由天气条件初步拟定一致区;③考虑地形、地理条件限制确定移置界限;④放大典型暴雨;⑤移置改正。在进行流域产汇流分析计算时,为什么还要将总净雨过程分为地面、地下净雨过程简述蓄满产流模型法如何划分地面、地下净雨【答】:由于地面、地下汇流特性很不相同,为提高汇流计算精度,更好地反映它们的汇流规律,所以常常要求划分地面、地下净雨。按照蓄满产流模型,fc确定之后,可依下述方法划分:⑴将各时段的有效降雨(Pi−Ei)与时段下渗能力Δtifc比较,确定超渗、非超渗时段;⑵对非超渗雨时段:地下净雨Rg,i=Ri;地面净雨Rs,i=0;⑶对于超渗雨时段:地下净雨Rg,i=PiR−iEiΔtifc;地面净雨Rs,i=Ri−Rg,i,式中Δti为第i时段长,Ri为第i时段总净雨量。何谓超渗产流,何谓蓄满产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不管当地的土壤含水量是否达到田间持水量,只要降雨强度超过下渗强度就产生地面径流,称此为超渗产流。蓄满产流则是指一次降雨过程中,仅当包气带的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后才产流,且以后的有效降雨全部变为径流。可见这两种产流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蓄满产流以包气带的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满)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超渗产流则以降雨强度大过于当地的下渗能力作为产流的控制条件,而不管蓄满与否。超渗产流和蓄满产流的地面径流形成条件是否相同,为什么【答】:超渗产流与蓄满产流形成地面径流的条件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由超渗雨形成的地面径流,但蓄满产流模型计算超渗雨的下渗能力总是稳渗率fc,而用超渗产流模型计算地面径流,其中的下渗能力则不一定为fc。什么叫特大洪水特大洪水的重现期如何确定【答】:比一般洪水大得多的洪水称为特大洪水,一般时,QN可以考虑作为特大洪水处理。目前,特大洪水的重现期一般是根据历史洪水发生的年代来大致推估。①从发生年代至今为最大:N=设计年份-发生年份+1;②从调查考证的最远年份至今为最大:N=设计年份-调查考证期最远年份+1。水文资料的“三性审查”指的是什么如何审查洪水资料的代表性【答】:水文资料的“三性审查”是指:可靠性审查、一致性审查和代表性审查。审查洪水资料的代表性,一般是与更长的参证系列进行比较。比较的方法是:从参证变量长系列资料中取出与设计变量系列同期的那部分资料,计算其统计参数,进行配线。若所得统计参数及频率曲线与该长系列的统计参数及频率曲线甚为接近,即认为这一时期参证站资料的代表性较高,从而可以断定设计变量在这一时期代表型也高。也可以用水文变化的周期性论证,即设计变量系列应包含几个大、中、小洪水交替年组。也可考察系列中有无特大洪水,系列是否足够长。设计洪水过程线的同频率放大法和同倍比放大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答】:同倍比放大法推求设计洪水过程一般只能使峰或某一控制时段的量符合设计要求。按峰放大时,适用于以峰为控制的水利工程,如桥涵、堤防工程等;按量放大时,适用于调节性能很好的大型水利工程。同频率放大法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最大特点是洪峰和各时段洪量均符合同一设计频率,该法适用于峰量均起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展延年径流系列的关键是选取参证变量,简述参证变量应具备的条件【答】:参证变量应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参证变量与设计变量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2)参证变量与设计变量有一段相当长的平行观测资料,以便建立相关关系;(3)参证变量必须具有长期的实测资料,以便展延设计站系列使之符合代表性的要求。什么是水文测站其观测的项目有哪些【答】:在流域内一定地点(或断面)按统一标准对所需要的水文要素作系统观测以获取信息并进行处理为即时观测信息,这些指定的地点称为水文测站。水文测站所观测的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温、冰凌、水质、地下水位等。只观测上述项目中的一项或少数几项的测站,则按其主要观测项目而分别称为水位站、流量站(也称水文站)、雨量站、蒸发站等。水质监测站定期采集实验室分析水样和对某些水质项目进行现场测定。什么是水文站网水文站网布设测站的原则是什么【答】:由于单个测站观测到的水文要素其信息只代表了站址处的水文情况,而流域上的水文情况则须在流域内的一些适当地点布站观测,这些测站在地理上的分布网称为水文站网。水文站网布设测站的原则是通过所设站网采集到的水文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后,达到可以内插流域内任何地点水文要素的特征值,这也就是水文站网的作用。具体来讲,1)按站网规划的原则布设测站;2)预计将修建水利工程的地段,一般应布站观测;3)对于较小流域,虽然不可能全部设站观测,应在水文特征分区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河流进行观测;4)在中、小河流上布站时还应当考虑暴雨洪水分析的需要;5)布站时应注意雨量站与流量站的配合;6)对于平原水网区和建有水利工程的地区,应注意按水量平衡的原则布站。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部分测站每年只在部分时期(如汛期或枯水期)进行观测;7)水质监测站的布设,应以监测目标、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经济条件这三个因素作为考虑的基础。水资源类水资源评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前水资源评价存在哪些不足【答】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水资源评价活动应当包括对评价范围内全部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幅度及特点、可利用水资源量的估计、各类用水现状及其前景、评价全区及其分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可能的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为控制自然界水资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两方面效益评价以及政策性建议等。当前水资源评价不足表现在:1)一元静态认知模式:数据还原失真,法无法反映人类活动对天然循环的剧烈扰动,主要难以全面考虑下垫面变化对于水资源形成与演化的影响。2)集总式评价:忽略了分区内水文参数和自然地理条件的空间差异;3)单一评价口径:没有评价非径流性水资源,如植被、作物等生态系统对雨水形成的土壤水资源的就地直接利用量以及植被截留量,也没有区分节水中的无效蒸发与渗漏补给等循环利用部分,难以全面反映水资源的多元有效性。4)时间尺度局限:多以年系列、多年平均值来反映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而缺乏较长系列的月以及日变化过程,难以满足水资源规划需求。5)分离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分离评价;水量水质单独评价;水资源与开发利用分离评价。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基于准则水资源配置的区别是什么【答】与一般优化调度,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有何特点【答】如何识别流域的缺水状态【答】综合流域水资源管理(IWRM)与传统水资源管理的区别是什么【答】数字流域的支撑技术有哪些在我国数字流域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什么【答】水资源实时调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步骤是什么【答】初始水权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法律程序是什么【答】流域/区域应急供水的基本措施有哪些【答】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加强用水管理的基本途径和任务是什么【答】在水资源规划中,如何进行需水预测成果合理性分析【答】绘制水资源系统网络图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答】在水资源配置中,“三次平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分别是什么【答】当前我国生态需水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答】数字流域的支撑技术有哪些我国数字流域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什么【答】在流域管理中,水政管理部门应如何做好河流生态的代言人【答】什么是侧支循环反映出什么问题【答】侧支循环是指人类从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取水,使用后一部分消耗于蒸发返回大气,另一部分则以废污水形式回归于地表或地下水体,形成一个与自然水循环密切相关的小循环。人工侧支循环反映了水资源的供需问题。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有哪些【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业活动的影响——农业耕作活动改变了地貌及地势,进而改变了局部的水文循环条件;平原地区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多处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并在不断加深和扩大;大量取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体遭到污染。2)工业和城市化的影响——城镇的发展,市区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硬化路面减少了雨水入渗的通道,加快了城市汇流时间,改变了局部水文循环的条件,易引起城市洪水;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还促使工业和生活用水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还有大量集中的污水排入河道,使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引起区域性的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3)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水资源量相对减少,易导致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增加了水危机;4)水利工程及湖泊围垦的影响——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河流湖泊原有的自然规律发生变化,如河流水文情势、洪枯季节径流的分配、河道及湖泊淤积等。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有哪些【答】1)海平面变化,全球变暖是导致海平面升高的主要原因;2)雪盖和冰面积的变化,气候变暖使极地以及高山雪盖、冰川融化;3)降水发生变化,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增加,而副热带区域的降水则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答】1)水资源工程引水过程过多,致使下游水量锐减,不能满足当地工农业、甚至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生态用水更是被挤占,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2)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排入河道,引起水环境恶化,使河流生物的丧失的适宜的生存环境,造成大量死亡甚至绝迹,严重的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3)水坝水闸等拦河建筑物阻隔了大量鱼类的洄游通道,使其丧失了产卵繁殖适宜的环境。4)对河流的过度开发或引起水环境恶化,或导致河流水量不足以维持其沿岸生态系统的生长需要,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环。水资源价值包括哪些内容其内涵是什么【答】水资源价值包括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地表水资源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有用性原则;2)稀缺性原则;3)差别性原则。水价制定的原则有哪些【答】1)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2)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3)成本回收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影响水价的因素有哪些【答】1)供水成本——成本是水价制定的基础,因而是影响水价水平的最关键因素;2)供水保证率;3)盈利率;水资源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1)水资源基础评价;2)水的利用评价;3)因水引起的灾害评价;4)水环境评价;水资源基础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水资源基础评价是指水资源评价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评价范围内的水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基本资料的统计及系统整理、图表化等工作。水资源利用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水资源利用评价是对如何合理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的基础性前期工作,其目的是增强在进行具体的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时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指导思想,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的内容包括:1)水资源各种功能的调查分析;水资源开发程度调查分析;可利用水量分析和工程可供水量;水的供需分析。水环境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水环境评价包括对作为环境因素的水本身质量及数量的评价,以及水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具体包括:水质评价、水资源在天然状态下及其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价。水质评价包括哪些内容【答】水质评价包括各种水体中天然水的本底值、河流挟带的悬浮物及泥沙、水中污染物等的含量、成分及其时空变化的分析。常见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有哪些【答】常见的水质综合评价方法有:1)水污染指数法;2)评分法;3)概率统计法;4)模糊集理论水质评价方法;5)灰色系统理论水质评价方法等。解决城市及工业用水供需矛盾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水应作为商品对待;2)必须要有相应的机构来管理水资源;3)在采取行动解决水供需问题时,应适当重视对废污水的管理(减少、再利用、再循环、汇集并进行处理或处置)。水资源规划的任务是什么【答】水资源规划是对流域或区域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在更高系统层次上的定量分析和综合集成。一方面它提供了国土规划及江河流域的水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它通过水量时空分配的再调整和水环境的保护,协调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城镇供水、水力发电、水土保持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水资源规划的任务是: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按照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各方对水资源功能的要求,分别考虑各类水资源功能的开发原则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拟定对特定规划范围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途径。开发中要综合考虑各种水源如地表河川径流、地下水的联合运用,以及在特殊条件下利用降水或海水的可能,并在开发利用中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导致水资源问题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答】1)受机遇规律控制的,如水文现象;2)明显不受机遇规律控制的,如社会现象;3)受自然界随机性控制的,如降水;4)由于人对自然界状态的无知引起的;5)对未来效益在当前估计其价值不确定性;6)在水资源规划中选择各类目标预期达到目的不确定性;7)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水资源规划中的基本关系有哪些【答】1)扩大再生产机制、积累与消费关系;2)调入调出关系;3)投入产出约束关系;4)水污染与治理的关系;5)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6)绿洲生态维护;水资源规划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哪些问题【答】1)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在现实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对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2)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现阶段有继续兴建一批工程措施以增加新的可利用水源或能源的内容,也有保护并利用好已有工程措施,不断发挥其供水或供能源作用的内容。3)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对水的更高要求,在现阶段可通过对水的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适应这些要求。4)提倡各类用水的高效清洁利用模式,改进供水设施和工艺流程,尽量减少污水排放量,以利于在水资源规划中采取更先进的指标以保护水资源。水资源规划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哪些平衡关系【答】1)水量平衡;2)水土平衡;3)水盐平衡;4)水沙平衡;5)水污染与治理平衡;6)水投资来源与分配的平衡。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原则;2)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原则;3)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4)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原则;5)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6)指导思想全面转变的原则。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整体调控分哪些层次【答】1)区域发展层次;2)经济层次;3)工程建设与调度管理层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答】1)水体污染;2)水文特性的改变;3)海水与地下咸水入侵;4)地面沉降的影响;5)水土流失影响。水质监测的任务有哪些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水质监测的任务包括:1)确定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现状、发展趋势和速度,为掌握污染物作用于水体和生态系统的规律性,以及提出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和对污染物的管理的对策提供依据;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为确定控制和防治的对策并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依据;3)为研究水质模型,以便做出新污染源对环境污染影响的预断评价以及水体污染的预测预报,提供数据资料。4)检验和判断水体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各类水体质量标准,定期提出水体质量报告书。5)积累水体本底的长期监测资料,为制定和不断修改环境标准提供依据。6)水质监测的内容有,布设网站、选择断面位置、确定取样点、选择监测项目、方法和确定采样技术、测试方法等。简述水环境保护规划的过程及步骤。【答】水环境规划是一个反复协商解决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确定规划目标——公共用水、娱乐和风景区用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及野生生物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建立模型——确立概念化模型、识别模型结构、识别参数、检验和应用等步骤;模拟和优化——在水质约束和技术约束条件下,进行多方案模拟和对比分析,寻求费用最小的控制方案;评价和决策——用数学方法得出的最优解往往难以直接成为可以付诸实施的方案,还需要决策者根据优化过程没有考虑的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技术等目标的制约,综合考虑,最终得到一个可以实施的最佳方案;如何对水资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答】水资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一般需要做以下工作: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应全面反映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既要充分反映其有利的一面,也要反映其不利的一面,并对不利影响提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进行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调查范围,筛选出调查的有关参数;调查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试法、遥感法;调查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质量、土壤和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水生生物及鱼类、噪声、社会经济等;进行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机理分析法和统计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单项影响评价和多项评价(综合评价)。简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思路。【答】为解决水资源短期和水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实现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贯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思路如下:1)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加强水环境建设,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2)协调经济建设与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抑制不合理的需求增长,有效增加供给,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加速国民经济向节水型方向转变,形成节水型社会。4)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严格控制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水资源在流域内和流域间的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调配。5)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统一管理体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目标是什么【答】水资源管理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相应措施的管理等。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保护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保护水源和充分发挥水工程的最大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对水资源优化调度,以及对一切类型的水工程(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进行协调与统筹安排等为主要内容。水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是什么【答】指导思想——结合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既满足当代和本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和其他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划原则——1)前瞻性原则;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3)分级和分类相结合的原则;4)便于管理,实用可行的原则;5)水质水量并重的原则。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技术路线及核心是什么【答】技术路线——按照不同功能要求将水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然后,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功能对水质的要求和功能区水质现状拟定功能区水质目标,计算各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据此提出水质保护和污染治理对策、措施和方案,进行投资预算,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有效遏制水污染的势头,促进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核心——制定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方案,它是制定水污染控制方案、对策措施的依据和基础。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工程措施有哪些【答】1)水源地优选和迁移措施;2)排污口和污染源的迁移措施、治理措施;3)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分流措施;4)限制工业取用地下水,扩大地下饮用水源地的取水量;5)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6)在主要排污沟设置部分曝气装置。水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有哪些【答】1)污染源控制;2)工程控制;3)管理控制;4)法律法规控制;简述“数字水利”的概念及支撑技术。【答】“数字水利”是指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其支撑技术包括:1)传感器微电子技术;2)3S技术;3)通信网络技术;4)数学模拟技术;5)数据库技术;6)CAD/CAM技术;7)系统集成技术。水土保持对水源地的作用有哪些【答】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2)削减洪水增加枯水期流量,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3)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4)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影响因素【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具体见下表:编号自然因素人为因素①地形地貌条件引水、提水灌溉②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③流域部位修建水库、鱼池等④气候条件跨流域调水⑤水文条件城市排水⑥植被条件人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下垫面的改变⑦突发性地质现象(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淤河造田、围湖造田⑧地下水人工回灌及地下工程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影响有哪些【答】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岩溶地面塌陷;水库诱发地震及边岸再造。2)水环境问题:水资源量减少——降水补给资源量减少、局部缺水、水质性缺水;水质恶化;区域超采漏斗的形成及扩展;海(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3)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及次生盐渍化;水、盐失调。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工作程序、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答】渗入土简述环境影响因素预测的方法及优缺点。【答】渗入土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步骤。【答】1)划分研究分区。2)根据地区水资源分区进行全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条件分析。3)根据水资源、供需分区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预测未来分区和全区各项用水的需求量和总量。4)根据地区水系分区拥有的水资源量和开采利用条件,预测满足用水需要的新增供水工程的可供水量和相应措施。5)通过逐年或一定时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采用动态模拟递推算法,进行水资源的现时承载力和承载过程的计算与分析,直到找到可供水量达到零增长时期的水资源极限承载力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达到零增长时的最大水资源、承载力限度。采用影子价格理论测算水资源价值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答】1)根据影子价格的定义,影子价格与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差别很大,它只反映某种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资源与总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不能代替水资源本身的价值。2)由于水资源长途运输的不经济性,目前尚无国际竞争价格,在国内,只有近几年才赋予了自然水资源象征性价格(即水法中所称水资源费),因此,通过国际、国内水资源市场价格调整来获得水资源影子价格是很困难的。3)理论上可以通过求解线性规划来获得水资源影子价格,但是实践上存在很大困难,世界上还没有完全由理论计算得出的影子价格。简述我国河流生态需水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重点。【答】存在问题:1)生态需水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如生态水文学;2)河道生态需水与河流保护目标的关系:目前多是定性描述,基于机理分析的定量研究很少;3)水量水质统一的问题;4)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耦合关系;5)不同功能生态需水的耦合问题;6)方法的改进和适用性问题;7)生态需水评估及其标准制定的问题。8)生态需水在水资源配置中如何实施的问题;9)河道生态需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问题;10)河道生态需水管理的信息化问题。如河道生态需水管理数据库的建立。热点:协调经济需水与生态需水是未来水资源配置研究的热点。生态需水的配置、实施、监督、管理,以及适时调整水资源计划,对生态需水实施后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等。河道内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人类干扰因素——如河道外引水、下垫面变化、水利工程;2)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降水与气温变化等;3)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流量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哪些【答】1)流量改变的物理响应——改变悬浮物的沉积速度、河床形态、河道深度与宽度等;2)流量改变的生态响应——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及丰富度;目前生态需水在水资源配置中存在的缺陷有哪些【答】1)研究者大多从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出发,过多强调了生态需水的机理研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限制了生态需水在实践中的应用;2)缺乏对生态需水“质”与“量”的统一认识,使得在检验生态需水合理性问题时,难以准确把握。推广节水灌溉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有哪些【答】1)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缺水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等,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节水方法与技术措施。当有多种节水灌溉技术方式同时适用时,应进行细致的技术经济比较。2)讲求经济效益。即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能提高作物产量或产品等级质量,让农民通过普及节水灌溉得到实惠,增加农民收入。有时虽然产量不增加或增加得不多,但可以使农民灌溉用水更方便、及时,减少灌水用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3)讲科学,尊重客观规律。所有节水灌溉工作都必须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节水灌溉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这些都是在多年来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是科学规律的集中体现。4)加强节水灌溉工程设施管理。有了节水设备或建成了节水工程,不等于就充分发挥了效益,只有管理维护好、用好这些工程设施,才能使它们长久发挥应有作用。5)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水灌溉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注意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要把这三者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做到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增产增收,又为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留下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什么是节约型社会【答】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简述人类社会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答】目前,考虑人类社会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利水保措施对年径流的影响上,如应用在黄河上的水沙变化研究在这些研究方法中,其目标是定量确定人类活动的减水效应常用的方法有水文法、水保法、环境要素法及对比分析法等,其中水文法和水保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水文法是将未受人类活动的天然降水径流关系延用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时期,用计算出的年径流与实测年径流比较从而确定减水量.水保法是根据各支流水利水保措施的数量及其蓄水效益指标分别计算减水量再汇总到全流域。从水资源的二元演化模式的角度看水文法直接计算天然还原径流,水保法由于采用减水量的概念,而减水量是相对于天然还原径流而言,因而两种方法从本质上说仍然停留在“实测一还原”的一元水资源演化模式上。水文法可以求得还原天然年径流量式,而水保法可以求得还原天然年径流的减水量,但二者都不能单独确定流域出口的年径流。从而无法进行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研究如评价和预测等。这是两种方法的最大缺陷。从原理上说将水文法与水保法结合是可以达到预测未来流域年径流量的目的,其应用实例己见于文献,尽管水保法已将流域用水的耗水量包含在减水量中,将水文法和水保法结合可以确定从而间接确定上述函数,但采用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实测年径流资料的验证早已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将两者结合起来确定年径流量会产生无法估计的较大随机误差;二是两种方法都以还原天然年径流的概念为基础,属于隐式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愈来愈剧烈,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对径流的效应比较复杂,还原后的天然径流无法反映人类活动的直接驱动效应。现行水资源评价的方法缺陷有哪些【答】(1)一元静态认知模式:数据还原失真,法无法反映人类活动对天然循环的剧烈扰动,主要难以全面考虑下垫面变化对于水资源形成与演化的影响。(2)集总式评价:忽略了分区内水文参数和自然地理条件的空间差异;(3)单一评价口径:没有评价非径流性水资源,如植被、作物等生态系统对雨水形成的土壤水资源的就地直接利用量以及植被截留量,也没有区分节水中的无效蒸发与渗漏补给等循环利用部分,难以全面反映水资源的多元有效性。(4)时间尺度局限:多以年系列、多年平均值来反映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而缺乏较长系列的月以及日变化过程,难以满足水资源规划需求。(5)分离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分离评价;水量水质单独评价;水资源与开发利用分离评价。传统评价方法相对现代环境下水资源评价存在的缺陷有哪些【答】1)评价口径狭窄。水资源量评价方面,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传统水资源评价的对象,有些国家还不评价地下水,未能将在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土壤水纳入资源评价范畴,不利于全口径有效水分的配置与调控;其次,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中,仅在开发利用评价中对各行业工程末端利用效率进行评价,不利于全面指导水资源高效利用;其三,传统方法侧重于水资源量的评价,对于水质评价较薄弱,不利于分质配水和水量水质的联合调度。2)一元静态评价。传统水资源评价对人类活动影响采取“剔除”的方式进行处理,属一元静态评价模式。对人工取用水影响的考虑,主要通过实测获得实际水文系列,加上人工耗用水量,以此“还原”到流域水文的天然本底状态;对于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则采取“一致性修正”的方法,得到具有一致性且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的天然年径流系列。随着人工取用水量的加大,天然系列中还原比例越来越大甚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还原方法很难保证成果的精度,“一致性修正”的方法只能反映某一时段的变化状况,难以反映水文的渐变过程,更无法预测未来时段系列变化,因此均存在一定局限。3)要素分离评价。传统的水资源评价中,尽管采取了水量均衡方法进行了各要素的校核,但各要素基本采取的是分离评价的模式,包括降水-径流-蒸发的分离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的分离评价,水质-水量的分离评价,但由于面上蒸发的测定存在困难,当人工耗用水还原比例较大后,不仅在要素之间的校核存在困难,同时也不利于水循环与水资源多个要素的统一调配。(4)时空集总式评价。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采用时空集总式评价方法,空间上忽略了分区内水文参数和自然地理条件的空间变异性,均化了分区的地貌和水文地质的空间特性,在此基础上的计算值只代表了一个分区平均的概念,不利于对基层单元进行水资源管理。时间上,采取了洪水期与枯水期水资源集总评价的模式,不利于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践。(5)缺乏统一的定量工具。传统水资源评价工作采用的大多是“实测-统计”人工评价的方法,经验成分比重大,缺乏统一有效的定量化模型工具,评价工作极其浩繁,实践上表现为运动人海战,评价周期较长,另外片水和断面水量不容易区分,同时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检验的难度很大。什么是水资源配置简述其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答】水资源配置——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发展历程:1)水资源评价;2)“四水转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联合配置;3)基于区域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4)基于二元水循环模式和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5)基于实时调度的水资源配置与调控;6)基于ET的水资源整体配置;7)水量水质联合配置与调控——从配置模拟计算的角度分析,水量水质联合配置存在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基于分质供水的水量配置,其次是在水循环基础上添加污染排放和控制等要素,实现在水量过程模拟基础上的水质过程分析,进而进行水量配置,第3个层次就是在动态联合水量和水质实现时段内紧密耦合的动态模拟。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历程具有以下趋势:1)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的综合性。水资源配置不能仅仅停留于对一个区域范围内部的水量调配工作上,而应当更多的是从大流域整体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流域中各个子区域自身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供需特点,以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提供参考。(2)加强对生态和环境方面需求的考虑。当前水资源配置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水资源数量上的供需平衡,而是应当追求区域发展与水相关的各类主要因素的平衡,包括水质平衡、水土平衡和水生态平衡。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尤其需要注意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要求,能提出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的预防措施以及恢复和改善的措施。(3)提高决策方案的比选和配置效果的评价水平。配置方案的选择涉及面宽,决策因素众多,各方面的效益指标在价值量度上也不统一,所以必须引入合适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在得出合理可行的推荐配置方案后,还应当对其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效果作尽量全面的评估,并考虑到所有能涉及的方面,组成全面的评价体系。(4)提高配置分析工具和系统的软件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水资源配置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化,计算的范围和精度也均会有所增加,数据处理要求提高,配置模型的软件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和方法上还需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1)加强对水量水质联合调控下的水资源配置理论和方法研究。水量水质统一调度的科学基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传统的集总式模型已经不能全面描述越来越复杂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扩散、汇集、稀释、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应重视有物理机制的、能反映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分布式水质模型的研究,并基于此研究水质水量联合配置。具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