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感与态度:
5、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国之思。
教学重点:目标1、2、5。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二、老师指导同学反复诵读诗歌,然后完成:
1、从诗体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律诗,并回顾唐诗体裁特点)
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林、森、阴、心、砧)
3、用笔画出诗中的意象。
三、鉴赏诗歌
接下来,我们鉴赏这首古典诗歌。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呢?
第一步,抓住题目。题目即诗眼,解读了题目,诗歌就理解了一半。
其次步,解读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要求同学依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支配同学活动:自读、争辩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消逝的意象。
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1、同学发表争辩后得出的看法,老师随机赐予恰当点评;
2、老师明确:
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明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担心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担心静。整个天地都处于担心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斗风起云涌,国家担心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始终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艺术技巧:
1)、对偶颔联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结合上述鉴赏,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相互生发,融会一体,密不行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照旧患病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呈现。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担忧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终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模糊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哀痛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是必修3其次单元(唐诗单元)的其次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学问,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学问积累,调动同学乐观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学问、把握学问、运用学问。
学情分析:
高一同学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同学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尝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育同学的鉴赏力气,使同学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同学的审美爱好,培育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关怀同学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赏析古代诗歌,要留意平常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留意平常积累和把握已供应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
⒈吟诵法。依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同学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育同学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气,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同学可以集中留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留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同学已具有确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气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规律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实行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化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气: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⒉赏析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核心任务:鉴赏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培育同学鉴赏力气,使同学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爱好,提高鉴赏力气。
媒体:多媒体课件音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奇异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日,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生疏,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重、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荣”。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重、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荣”——
二、背景介绍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诞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特殊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怀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安静,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宁静。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斗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逼。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境况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家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三、吟诵感知
(1)老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留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仆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由于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解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头自由地朗诵。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解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争辩解决。
秋霜损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
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
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
孤舟永久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
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
四、涵咏赏析
提问: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觉了什么问题?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哀痛与孤独、凄凉、哀痛、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
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意象。
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确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沟通,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假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做补充。
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whitedews)——气温开头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头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⒉提问:大家有没有留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明确:只有人才会感到哀痛,诗人这样写就赐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家乡,感到哀痛,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⒊提问: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这里的“红”应当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⒋提问: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㈡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指什么?
明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小结: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㈢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⒈提问:其次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惦念家乡的急迫。
⒉提问: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惦念家乡的急迫吗?朱光潜不是说过: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⒊提问: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宁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哀痛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问: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担忧,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担忧,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力的危急。
㈣丛菊两开他日泪
提问: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为什么在这里发感慨而不回去?让我们来看下一联。
明确: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我们学过历史应当知道。所以说环境特别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示意。
提问: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这一句是这首诗里的名句。看看我们同学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出什么来。
明确:“泪”的意象,这“泪”应当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哀痛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我觉得应当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菊花开得这么茂密,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落,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亮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而且白露季节,菊花是开得特别茂密的。
㈤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急迫地想回家?
明确:“系”。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家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而且飘落,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沉没的感觉。
小结: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是不是更能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大家确定要拓宽想像的思路与空间。
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我们进入下一句。这一句有一点难度,谁来说说?
明确:“暮”即“黄昏”,太阳落山了,虽然当时的社会担忧,加上天气寒冷,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做衣服,心里还是很温和的。这样子的一种感觉更能和作者那种不能回家的悲凉的心情形成鲜亮的对比。
小结:就是说,大家都在为冬天做预备,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个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单薄。这种单薄更能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刚才讲到秋天,起风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诗人衣着单薄,显得非常凄凉。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个“暮砧”啊?我们在《说木叶》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是不是?那么,这个“寒砧”与“暮砧”都带有什么样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个怎么样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哀痛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导同学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同学在诗歌鉴赏中留意朗读吟诵。
六、作业
今日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品尝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尝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肤浅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日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擅长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确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争论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制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其次、四、六字的平仄不得任凭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毕竟;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愿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判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日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老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同学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的特点
2、同学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争辩)
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这里应当是很奇妙的,为什么会消逝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难受、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当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受,他经受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⑤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担心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担心静。整个天地都处于担心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斗风起云涌,国家担心静。怎么能不哀痛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
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4、同学朗诵首、颔联
五、写作背景介绍
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伴侣的“离世”感到无限的哀痛,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照旧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心中也连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日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2、提问:作者仅仅莫非在悲凄之秋,为了伴侣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连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
六、颈、尾联分析
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同学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同学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争辩)
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当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哀痛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哀痛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
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始终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2、尾联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观设计师)临时工劳动合同
- 公司对公司的借款合同范本
- 采石场转让合同
- 工程预付款协议书
- 国际贸易采购合同范本内容
- 专题21圆(全章知识梳理与考点分类讲解)-2023-2024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全章复习与专题突破讲与练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S)
- 陕西省咸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工程项目档案审计方案
-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 汉语词汇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 银行分行“职工之家”活动室管理暂行规定
- 安全防范工程建设及维护保养费用预算编制办法
- 水的饱和蒸汽压表
- 代持股权协议书.doc
- 《提高小学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方案
- 监理公司业绩提成办法
- 综合门诊部设置标准
-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