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关税同盟后课件_第1页
组成关税同盟后课件_第2页
组成关税同盟后课件_第3页
组成关税同盟后课件_第4页
组成关税同盟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

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发展与实践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国际贸易本章结1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一)经济一体化(economicintegration)“一体化”一词在经济意义上最早运用于有关产业组织的研究和讨论之中,通常是指企业的合并,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归并的组合方式。将一体化视作国家之间经济融合的观念是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由于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因此,一体化首先大量呈现区域的形式。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2(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3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划分根据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到高级、国家间经济联合由松散到紧密地发展过程,经济一体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经济同盟优惠贸易安排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划分完41.优惠贸易安排(PTA)(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二)最初级和最松散的组织形式。典型例子:早期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主要特征:1.优惠贸易安排(PTA)主要特征:5(一)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二)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三)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典型例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2、自由贸易区(FTA)主要特征:(一)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2、自由贸易63、关税同盟(CU)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存在问题: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成员国国内限制措施仍然构成相互之间自由贸易障碍。典型例子: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组成的关税同盟3、关税同盟(CU)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74、共同市场(CM)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劳务、资本和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例子: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4、共同市场(CM)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85、经济联盟(EU)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典型例子:欧盟5、经济联盟(EU)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9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CEI)

主要特征: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10

除了特惠贸易安排之外,其他五种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下表反映出来:特征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商品自由流动是是是是是共同对外关税否是是是是要素自由流动否否是是是协调经济政策否否否是是统一经济政策否否否否是小结:这五种一体化形式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也是成员国不断让渡国家主权的过程。除了特惠贸易安排之外,其他五种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可11(二)按照一体化的范围划分1、部门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种产业或几种产业的一体化。如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和1958年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全盘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一体化,如欧盟。(二)按照一体化的范围划分1、部门一体化12(三)按照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一体化又称横向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表现为“北北型”和“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类型。2、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表现为“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类型,如NAFTA。(三)按照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一体化13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步与第一次浪潮(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2.第二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停止时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3.第三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与第二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14(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2、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向纵深化发展3、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成为潮流4、突破地缘限制的广泛性和多层次合作加强5、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突出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运作方式更具开放性(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15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一、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的发展1、一体化古典贸易理论:代表理论是Viner的关税同盟理论2、一体化新古典贸易理论:代表理论是Meade的“米德模型”、凯姆普-旺定力等。3、一体化新贸易理论:代表理论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一、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理16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理论: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及其所带来的福利效应。以关税同盟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影响效果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理论: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17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包括:生产利得,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消费利得,即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18

1.贸易创造效应前提: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其需求曲线;PB、PC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PB>PC。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创造效Q3Q1+Q2Q4。1.贸易创造效应前提: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其19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不得以低价购买非同盟国生产的更低廉的商品,只能转向同盟内的高价产品并由此产生经济损失。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20

2.贸易转移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2.贸易转移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21

3.福利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e。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3.福利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224、关税同盟产生更多贸易创造需要的条件(1)如果成员国之间以前的关税壁垒较高,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在成员国之间出现的贸易创造机会大于贸易转移机会。(2)如果关税同盟成员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较低,关税同盟的建立不大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贸易转移。(3)如果建立关税同盟的国家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在这种环境中,在同盟国范围内产生低成本生产者的可能性就较大,贸易转移可能性较小。4、关税同盟产生更多贸易创造需要的条件(1)如果成员国之间以23(4)如果同盟国间经济竞争的程度高于互补的程度。这样,在同盟国中就有更多的机会实行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创造。所以,由两个竞争的工业形成的关税同盟要比由一个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互补性的)形成的关税同盟更有可能增加福利。(5)如果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较靠近。这样,运输成本就不太可能成为各成员国之间贸易创造的障碍。(6)如果成员国与潜在同盟成员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较多。这样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就有较大的机会获得大量的福利。(4)如果同盟国间经济竞争的程度高于互补的程度。这样,在同盟24除了前面讨论的静态福利效应以外,建立关税同盟还有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动态效应。有时,这种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251.竞争加强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1.竞争加强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262.规模经济效应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不够大,尚不足以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那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使成员国市场连成一体,自由市场的规模可以扩大,产品成本趋于下降,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2.规模经济效应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273.投资刺激效应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新的投资;另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原有的厂商也会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3.投资刺激效应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284.技术进步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壁垒取消,市场扩大,竞争加强,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以上因素将促使生产厂商更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发展计划,导致技术不断进步。4.技术进步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壁垒取消,市场扩大,竞争加强295.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促进了要素的合理配置。5.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306.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6.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31三、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大市场理论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共同市场的理论基础是超越静态的关税同盟理论的动态的大市场理论。这个大市场理论是迄今为止的大量文献中唯一有说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三、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大市场理论32第一,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的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第二,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1.大市场理论的核心1.大市场理论的核心33大市场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但仍不十分完备。主要原因是:第一,大市场理论强调的是扩大市场后出现的积累动态过程,并没有论证只有经济一体化是唯一实现方式,那么,只要企业家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参与竞争,就似乎可以达到目的;第二,即使不组成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只要有世界性的自由贸易,也可取得大市场的各种利益,而且就市场规模而言,世界范围的贸易,远远大于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组织2.大市场理论的缺陷大市场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但仍不十分完备。34(二)协议性国际分工1.概念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小岛清提出的。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建立在成本长期递减理论的基础上的。(二)协议性国际分工1.概念352.达成协议性分工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协议性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生产。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一般是重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商品。3、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否则不容易大协议。这种产业优劣主要取决于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率和随着分工而增加的需求量以及增长率。2.达成协议性分工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363.结论经济一体化组织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建立。同时,在发达国家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越广,利益越大。生活水平和文化等相互类似、毗邻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达成协议,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衡增长。这种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拉丁美洲中部等国家间的分工。3.结论经济一体化组织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而不能37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促使内部贸易迅速增长。(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成员国之间加强科技和经济合作,增强区域总体竞争实力。(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相互投资,有利于促进生产、增加就业以及优化区内资源配置。(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了一体化组织的谈判力量。(五)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经济力量。(六)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38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有利影响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3.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和流向。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39(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利影响1.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2.降低了集团外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中的地位。3.不利于区域外国家吸收外部投资,改变了国际投资方向。4.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利影响1.对国际贸40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多边贸易体制构成挑战1.对WTO原则的挑战2.对WTO宗旨的挑战3.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41(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制度安排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全球自由贸易的一个“次优选择”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有着一定的同构性3.区域制度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相互补充和促进(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制度安排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1.42第四节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发展与实践一、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第四节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发展与实践一、欧洲联盟431951年4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6国政府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4月,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将上述三大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共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1年4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44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阶段

欧共体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合作,为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减少在欧洲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悲剧的可能性,也为了在东西方冷战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罗马条约》,共同体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相互取消关税,撤消相互间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但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是在1968年以后。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45第二阶段(1968—1992年):

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阶段

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共同体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高于同期美国的2.5%,对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是一种鼓舞。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步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场的具体建议。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期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为12个国家。第二阶段(1968—1992年):

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内部统46

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

实现统一市场和建立经济同盟阶段

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决定实现“单一欧洲法”提出的目标,进入共同市场阶段。为继续推动欧洲的联合,12个成员国首脑于1991年12月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通过12国全体人民的努力,将欧洲共同体缔造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联盟——经济同盟。1993年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

实现统一市场和建立经47第四阶段(1999年以后):

启动欧元,实现货币一体化并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迈进阶段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欧盟15个成员国中除英国、丹麦、瑞典、希腊之外的11个成员国成为欧元国。2002年3月,欧元替代包括希腊在内的12国货币成为欧元区单一的货币。经过199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2001年的《尼斯条约》和2004年的《欧盟宪法条约》,欧盟向一个完全政治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第四阶段(1999年以后):

启动欧元,实现货币一体化并向政48欧共体在实施一体化的进程中的成果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欧元的启动欧共体在实施一体化的进程中的成果建立关税同盟49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3国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由最初的6国增加为9国。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3年11月欧共体发展为欧盟。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利亚和保加利亚正式加入欧盟。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50欧元区国家: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爱尔兰和芬兰11国为欧元创始国。2001年1月1日希腊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2个成员国,现在不是欧元国的只有三个国家(英国、丹麦、瑞典)。

欧元区国家: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51

52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是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毗邻,交通便利,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双方的经济关系特殊,互相依赖性强。在此基础上墨西哥加入,于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NAFTA)开创了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先例,成为90年代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是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53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由澳大利亚总理倡议,于1989年11月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韩国和东盟六国参加的APEC成立。1991年10月我国加入,目前共有21个国家。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由澳大利54组成关税同盟后课件55组织特征1、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均为环太平洋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实体。2、既有像美国、日本那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又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互补性强。3、区域性经济合作圈发展蓬勃。组织特征1、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均56四、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东盟于1967年8月8日于曼谷成立,当时成员为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文莱于1984年1月8日加入,越南与柬埔寨于1995年7月28日加入。老挝和缅甸于1999年4月30日加入,合共10个成员国。为加强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东盟于1992年的峰会中,采纳了强化经济合作关系架构协议,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于2003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区域拥有约5亿人口,总面积450万平方公里。

四、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东盟于1967年8月8日于曼谷57

58第九

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国际贸易本章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发展与实践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国际贸易本章结59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一)经济一体化(economicintegration)“一体化”一词在经济意义上最早运用于有关产业组织的研究和讨论之中,通常是指企业的合并,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归并的组合方式。将一体化视作国家之间经济融合的观念是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的。由于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因此,一体化首先大量呈现区域的形式。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60(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61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划分根据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到高级、国家间经济联合由松散到紧密地发展过程,经济一体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经济同盟优惠贸易安排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划分完621.优惠贸易安排(PTA)(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二)最初级和最松散的组织形式。典型例子:早期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主要特征:1.优惠贸易安排(PTA)主要特征:63(一)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二)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三)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典型例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2、自由贸易区(FTA)主要特征:(一)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2、自由贸易643、关税同盟(CU)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存在问题:鼓励成员国增加更加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成员国国内限制措施仍然构成相互之间自由贸易障碍。典型例子: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组成的关税同盟3、关税同盟(CU)主要特征: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654、共同市场(CM)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劳务、资本和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例子: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4、共同市场(CM)主要特征: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665、经济联盟(EU)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典型例子:欧盟5、经济联盟(EU)主要特征: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67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CEI)

主要特征: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68

除了特惠贸易安排之外,其他五种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下表反映出来:特征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商品自由流动是是是是是共同对外关税否是是是是要素自由流动否否是是是协调经济政策否否否是是统一经济政策否否否否是小结:这五种一体化形式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一体化从低级向高级升级的过程,也是成员国不断让渡国家主权的过程。除了特惠贸易安排之外,其他五种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基本特征可69(二)按照一体化的范围划分1、部门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种产业或几种产业的一体化。如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和1958年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全盘一体化是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一体化,如欧盟。(二)按照一体化的范围划分1、部门一体化70(三)按照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一体化又称横向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表现为“北北型”和“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类型。2、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表现为“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类型,如NAFTA。(三)按照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一体化71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步与第一次浪潮(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2.第二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停止时期(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3.第三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与第二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72(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2、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向纵深化发展3、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成为潮流4、突破地缘限制的广泛性和多层次合作加强5、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突出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运作方式更具开放性(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73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一、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的发展1、一体化古典贸易理论:代表理论是Viner的关税同盟理论2、一体化新古典贸易理论:代表理论是Meade的“米德模型”、凯姆普-旺定力等。3、一体化新贸易理论:代表理论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一、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理74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理论: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及其所带来的福利效应。以关税同盟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影响效果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代表理论:关税同盟理论(一)关税同盟的75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包括:生产利得,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消费利得,即由于取消关税,每一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价格产品,转向购买其他成员国的低成本,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76

1.贸易创造效应前提: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其需求曲线;PB、PC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PB>PC。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创造效Q3Q1+Q2Q4。1.贸易创造效应前提: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其77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不得以低价购买非同盟国生产的更低廉的商品,只能转向同盟内的高价产品并由此产生经济损失。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78

2.贸易转移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2.贸易转移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79

3.福利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e。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3.福利效应结论:如果AB两国结盟,804、关税同盟产生更多贸易创造需要的条件(1)如果成员国之间以前的关税壁垒较高,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在成员国之间出现的贸易创造机会大于贸易转移机会。(2)如果关税同盟成员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税壁垒较低,关税同盟的建立不大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贸易转移。(3)如果建立关税同盟的国家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在这种环境中,在同盟国范围内产生低成本生产者的可能性就较大,贸易转移可能性较小。4、关税同盟产生更多贸易创造需要的条件(1)如果成员国之间以81(4)如果同盟国间经济竞争的程度高于互补的程度。这样,在同盟国中就有更多的机会实行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创造。所以,由两个竞争的工业形成的关税同盟要比由一个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互补性的)形成的关税同盟更有可能增加福利。(5)如果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较靠近。这样,运输成本就不太可能成为各成员国之间贸易创造的障碍。(6)如果成员国与潜在同盟成员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较多。这样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就有较大的机会获得大量的福利。(4)如果同盟国间经济竞争的程度高于互补的程度。这样,在同盟82除了前面讨论的静态福利效应以外,建立关税同盟还有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动态效应。有时,这种动态效应远比其静态效应更为重要,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831.竞争加强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打破独占,使各国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福利因此提高。1.竞争加强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促进了商品流通,可以加强竞争842.规模经济效应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不够大,尚不足以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那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使成员国市场连成一体,自由市场的规模可以扩大,产品成本趋于下降,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2.规模经济效应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853.投资刺激效应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新的投资;另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原有的厂商也会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3.投资刺激效应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864.技术进步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壁垒取消,市场扩大,竞争加强,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以上因素将促使生产厂商更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发展计划,导致技术不断进步。4.技术进步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壁垒取消,市场扩大,竞争加强875.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促进了要素的合理配置。5.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区域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带动了生886.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6.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89三、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大市场理论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共同市场的理论基础是超越静态的关税同盟理论的动态的大市场理论。这个大市场理论是迄今为止的大量文献中唯一有说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三、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大市场理论90第一,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的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第二,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1.大市场理论的核心1.大市场理论的核心91大市场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但仍不十分完备。主要原因是:第一,大市场理论强调的是扩大市场后出现的积累动态过程,并没有论证只有经济一体化是唯一实现方式,那么,只要企业家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参与竞争,就似乎可以达到目的;第二,即使不组成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只要有世界性的自由贸易,也可取得大市场的各种利益,而且就市场规模而言,世界范围的贸易,远远大于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组织2.大市场理论的缺陷大市场理论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但仍不十分完备。92(二)协议性国际分工1.概念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著名教授小岛清提出的。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建立在成本长期递减理论的基础上的。(二)协议性国际分工1.概念932.达成协议性分工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协议性分工的对象产品在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能生产。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一般是重工业、化学工业等的商品。3、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否则不容易大协议。这种产业优劣主要取决于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率和随着分工而增加的需求量以及增长率。2.达成协议性分工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和943.结论经济一体化组织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建立。同时,在发达国家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越广,利益越大。生活水平和文化等相互类似、毗邻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达成协议,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衡增长。这种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拉丁美洲中部等国家间的分工。3.结论经济一体化组织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而不能95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内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促使内部贸易迅速增长。(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成员国之间加强科技和经济合作,增强区域总体竞争实力。(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相互投资,有利于促进生产、增加就业以及优化区内资源配置。(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了一体化组织的谈判力量。(五)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经济力量。(六)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96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有利影响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3.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和流向。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97(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利影响1.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2.降低了集团外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中的地位。3.不利于区域外国家吸收外部投资,改变了国际投资方向。4.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利影响1.对国际贸98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多边贸易体制构成挑战1.对WTO原则的挑战2.对WTO宗旨的挑战3.削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99(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制度安排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全球自由贸易的一个“次优选择”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有着一定的同构性3.区域制度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相互补充和促进(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的制度安排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1.100第四节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发展与实践一、欧洲联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第四节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发展与实践一、欧洲联盟1011951年4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6国政府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4月,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将上述三大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共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1年4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102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阶段

欧共体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合作,为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减少在欧洲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悲剧的可能性,也为了在东西方冷战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罗马条约》,共同体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相互取消关税,撤消相互间贸易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但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是在1968年以后。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103第二阶段(1968—1992年):

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阶段

从1961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共同体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高于同期美国的2.5%,对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是一种鼓舞。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步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场的具体建议。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期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为12个国家。第二阶段(1968—1992年):

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内部统104

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

实现统一市场和建立经济同盟阶段

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决定实现“单一欧洲法”提出的目标,进入共同市场阶段。为继续推动欧洲的联合,12个成员国首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