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_第1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_第2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_第3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_第4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应用题》的教案设计集合15篇《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例如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拟两种方法哪种比拟简便。

3、引导概括

解容许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拟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拟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某2+5678某4—78

168—17某4100—100÷5某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某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

2.读题,找出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

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某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

引导学生回忆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容许用题时,有的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应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稳固开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

回忆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根本数量关系。

2、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根本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出示复习题〔见幻灯课件〕

问: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题中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做15页复习题

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什么意义?

3、引入新课--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例如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想方法

〔2〕分析两种不同的方法

找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存在的联系

〔3〕稳固练习做17页练一练1

2、教学例2

〔1〕出例如1,学生读题

找条件、想问题、画线段图

〔2〕列式并说说想的过程

重点指出把谁看作单位1

3、教学想一想

〔1〕读题、思考、画线段图

问把谁看作单位1

〔2〕列式

〔3〕问:算式中的3/2是什么分数?

〔4〕说明: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假分数,也可以是真分数。

〔5〕做练一练2

4、小结

问: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都告诉我们哪两个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都是要先确定哪个数量?

三、稳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题里单位1的量

〔见幻灯课件〕

2、做练习三第1题

3、做练习三第5题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什么方法?

4、作业

练习三第2~4

四、课后感受

初次接触应用题,学生在说想法上还存在一点问题,常常是明白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特别是数量关系方面,可加强说想法的练习,形式也可多样些。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容许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一.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不计算

①修路队5天修路400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一个篮球场,长24米,宽45米,面积是多少?

③汽艇每分钟行驶84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帆船每分钟刑事多少米?

④一个生产小组每天生产200个零件,要生产6400个零件需要多少天?

二.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解答出来

24乘什么数得960?

什么数除以38得50?

提问:你解答这两个题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谈话引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各局部间关系的实际应用.

板书课题:应用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例如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出示图片“例7〞〕

教师提问:

〔1〕题目中什么,求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出结果?

教师板书:420÷28=15〔米〕

〔2〕你是怎么想的?

〔3〕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呢?根据是什么?

教师板书:设篮球场的宽是米.

28某=420=420÷28=15

2.练习

育民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浇树活动,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468棵.四年级有多少学生参加浇树?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谁能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你是根据什么列出的等式?

全班同学一起解答,教师请同学板书:

设四年级有名同学参加浇树.

12某=468=468÷12=39

三、稳固练习,掌握新知.

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小时能生产10000个?等式,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多少岁?

3.一座电视塔高120米,是电视台大楼高度的4倍.电视台大楼高多少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以前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四年级同学去植树.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给8个小队,结果每个小队分到1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2.新星小学修建了一个长方形体育场,面积是4200平方米.长是100米,宽是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容许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3.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容许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同一道题中,数量关系可以转化,用不同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了不同的应用题的不同分析、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学过的不同知识来解应用题.〔板书课题:用不同知识解应用题〕

2.填空: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填呢?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3〕甲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4〕乙数与甲乙两个数的和的比是〔〕∶〔〕

教师提问:这时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转化成了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通过复习,我们发现了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的关系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6.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种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多少棵?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分组讨论: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可以转化成哪几种关系?

〔3〕此题有几种解法?

3.学生汇报反应.

〔1〕因为:松树的棵数+柏树的棵数=120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柏树种了棵.

120-24=96(棵)

解:设松树种了棵.

120-96=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2〕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

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可以用按比分配的知识来解答.

4+1=5

120=96〔棵〕

120=24〔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3〕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和是柏树棵树的5倍,我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4+1〕=24〔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柏树的棵数就是松树棵树的,如果把松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120棵对应的率就是1+,根据倍数的数量关系可以运用算术方法解题.

120〔1+〕=96〔棵〕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5〕因为松树的棵树是柏树的4倍,所以松树和柏树棵树的比是4∶1,松树和松树、柏树棵树和的比是1∶5,所以根据转化的比的关系,我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

解:设柏树有棵.

∶120=1∶5

5=120

=24

120-24=96〔棵〕

答:柏树种了24棵,松树种了96棵.

4.请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5.教师总结:在我们解应用题时,一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转化成不同解决形式.在解答时,我们选择我们熟练、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118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进一步理解这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它们的解答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两块小黑板,一块写好口算练习题,另一块写好教科书第117页例4及下面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口算练习题。

二、教学例4

1.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下面我们来复习分数应用题。〞〔出示小黑板上的例4。〕

例4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先自己解答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以后,想一想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80-50〕÷50=

〔80-50〕÷80=

答: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比蜡笔画少。

解答完以后,教师让学生说明这道题中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我们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要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标准,也就是说:要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复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接着例4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上其余的问题。〕

〔1〕根据“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这个条件

如果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2〕根据“水彩画比蜡笔画少〞这个条件

如果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分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什么时候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一般可以概括成:当我们知道了作为单位l的数量,要求它的几分之几时,就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1〕;反之,如果是求作为单位“1〞的数量时,列方程解答,或者是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的意义〕就比拟方便。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如果我们把以上各题中的分数都改为百分数,解答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例如。把例4的问题改为求“蜡笔画比水彩画多百分之几?水彩画比蜡笔画少百分之几?〞解答的结果是百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比拟两个数量关系的分数用百分数来表示。〞

1.做教科书第117页“做一做〞的第l题。

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请一名学生说一说合格率与废品率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解。

2.做教科书第117页“做一做〞的第2题。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解题思路。

2、会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探索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软件〔逐步演示的线段图及学生提供的知识〕、贴纸〔出例如4〕、

投影片〔提供练习题〕、纸条〔收集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先思考,然后抢答。如果要你们查找广州市市长热线电话,有什么方法呢?师:〔汇报完〕同学们想到了查114,找报纸等不少的方法,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是通过联系一些能找到市长热线电话的有关资料去查找,同样,解决数学问题也要联系我们学过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例41、引出例4。下面同学们就利用这种解决问题要联系有关知识的方法,来解决今天学习的分数应用题〔贴纸出例如4,后板书课题〕

例4:出示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

2、出示目标。解容许用题时,我们通常是怎样做的?〔1理解题意;2联系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数量关系;3会解答。板书目标:会分析、会解答〕

3、理解题意。

那么下面大家就先默读题目,看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道题的题意的,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独立进行理解题意〕汇报。〔提问几个学生,教师边根据学生的答复边逐步计算机出示线段图〕假设学生不会答可补充问用去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用去的是原有的3/5〕说明什么?〔把把原有的2500吨看作单位1〕2500吨还剩?吨

4、查找资源。刚刚大家都能比拟准确地理解题意,那么看到题目的条件与问题,你想到什么知识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师参与引导汇报教师根据汇报计算机出示有关知识〕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总量-用去量=还剩量3〕用去3/5用去?吨4〕用去3/5还剩2/5

5、主动探索,尝试解决。

〔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现在都学会了准确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这些知识你们能解答例题了吗?如果能的就直接解答;不能的再重温这些有关知识,然后尝试解答,〔如果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怎样解,做完的想一想还能有其他方法吗?有的就写出来〕

〔2〕小组内互相说自己怎样想?怎样算?〔组长组织,已经完成的先说,没做完的先听其他人说。交流过程中指名不同的同学出来板算两种不同的方法〕

6、归纳思路,提炼方法。

〔1〕汇报:〔指着算法〕要求还剩多少吨,就要用原有的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因为用去的吨数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所以要先用原有的2500吨乘以用去3/5求出用去的吨数,再求还剩的吨数;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2/5是多少,因为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剩2/5,所以要先用1-3/5求出还剩几分之几,再求还剩多少吨。〔先由板算的同学说,再看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象他们那样根据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边汇报边计算机闪动线段图,如以下图〕订正:你们认为他们算得怎样?2500吨〔用去?吨〕还剩?吨用去3/5〔还剩几分之几〕解法一:2500-25003/5解法二:2500〔1-3/5〕=2500-1500=25002/5=1000〔吨〕=1000〔吨〕〔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对可能的错误如25003/5要指出其错误的原因。对如这样的解法+25003/5=2500要加以肯定,但说明表达不了解题的优越性〕

7、小结。〔1〔指着两种解法〕比拟一下: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先别急,下面先由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P83例4,把例4补充完整后,先想一想,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稍后〕下面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汇报。区别:两种方法解题思路不同,第一种主要用总量减去用去量得到还剩量,第二种用总量乘以还剩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还剩量。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三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已有条件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

教学关键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篇头动画

1.师:小朋友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

2.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片。想看吗?会唱的一起唱。〔引言:播放主题歌〕

3.刚刚我们看的是什么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

4.今天蓝猫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请看屏幕:〔播放专卖店录像〕

〔二〕书包信息

5.师:从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6.生:黄书包有6个、蓝书包有6个、红书包有6个、

7.师:除了颜色,还有什么不同?仔细数一数,大书包有几个?小书包呢?

8.生:大书包8个、小书包10个。

9.师:大家了解的信息真多,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生提问〕

10.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计算?8+10=18〔个〕、6+6+6=18〔个〕、63=18〔个〕

11.问63的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抽象出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

12.小朋友,想象一下,一周以后这里的书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卖出了一些书包〕

13.师:正如小朋友想象的那样,一周后,专卖店卖出了15个书包

师:现在又可以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了?〔还剩多少个书包?〕〔非常好〕

二、讲授新课,主动探究

〔一〕研究例题

1.师: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做一做,做完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哪个小朋友先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2.生〔1〕6╳3=18〔个〕18-15=3〔个〕师根据答复板书。

3.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4.生〔2〕8+10=18〔个〕18-15=3〔个〕师根据答复板书。

5.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如果有,作出肯定:你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真棒!〕

6.师:用第一种方法的小朋友举手,第二种呢?有没有想出两种方法的?

7.问第一种:你们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用到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组合起来,就是一道应用题。谁来完整的表达一下?

8.生〔1〕蓝猫专卖店进了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如果出现两问的编题,师作出肯定: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9.师:请刚刚那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在解决还剩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分几步来解决的?

10.根据学生答复板书: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1.问第二种:你们又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来表达成一道应用题?

12.生〔2〕蓝猫专卖店进了8个大书包和10个小书包,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

13.选择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同学,他们又是分几步来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人自己说一说。〔谁来交流一下〕

14.出现全部信息:

师:小朋友能够合理的选择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不简单!这两种方法虽然选择的信息不同,但在解决还剩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时也有相同的地方,你们仔细看一下,有什么地方相同呢?

15.生答:〔1〕都是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说的真好〕

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生: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6.手指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师: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虽然在题目中没有出现,但它其实就藏在题目的中间。需要我们小朋友自己去发现。

17.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要分几步来解答?〔两步〕〔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继续研究

师:一周以后,书包专柜上只剩下3个书包了,小朋友,如果你是这家专卖店的经理,你会怎么办?

经理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又进了两箱书包。

1.出现两箱书包,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谁有本领求出来?

2.生:不知道每箱有多少个书包?

3.师:那怎样才能知道呢?

4.生:翻开数一数、查看包装上的数量

5.师:真是个好方法,〔每箱有30个〕。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6.生:302=60〔个〕60=3=63〔个〕

7.师问:302求的是什么?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8.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9.生: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出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三.稳固练习,内化新知

1.师:下面我们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先求出什么?

2.师:轻声读一读每道题目,再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要先求什么?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根底性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应用题结构。

2、掌握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容许用题的能力。

开展性目标:

1、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卡片10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为了庆祝十六大的召开,三一班同学做了一些美丽的花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黄花,紫花图〕今天的课就从这些花说起。

1、根据题意,自编应用题。

2、质疑:根据黄花、紫花的朵数,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吗?

学生积极讨论: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要告诉什么〔再次讨论〕。

二、分析解容许用题例1,了解两步应用题特点。

1、学生自由读题,同桌两位同学互说题意。

2、检查理解题意情况。

3、学习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组内画出线段示意图。多媒体演示线段图,验证学生的画法。

4、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找出关键句,明确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做,教师板书。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步计算应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思考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要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简单应用题

1、口头列式解答以下应用题,并一说是怎样想的?

(1)杨树16棵,柳树14棵,杨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2)一共要栽树30棵,已经栽了14棵,还要栽多少棵?

(3)杨树5行,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

2、指出:在解容许用题时,要看两个条件有什么联系,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关系,然后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列出算式解答。

3、做复习题第6题

(1)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3)提问: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4)指出: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要把一个数和多的几合起来,要用加法算,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要从一个数里去掉几,要用减法算。

4、做复习第9题

三、复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1、做复习第10题。做后提问: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2、练习:妈妈买了23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多少个?剩下的苹果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装几个?

3、: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要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不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就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

四、复习作业:复习第7、8、11题。

教学随笔: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狻?/SPAN>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容许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稳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投影出例如9。

2.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稳固开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1

1、通过复习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不同类型的典型应用题。

2、能用特定的方法〔或公式〕来解答典型应用题。

认识几种常见的典型应用题。

一、知识梳理

1、典型应用题的种类。

⑴平均数应用题。

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把12个不相等的局部数平均分为相等的几份的应用题。

其数量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⑵归一应用题。

能够先求出一个单位量〔如速度、工作效率、单价、单产等〕的思路来解答的一类应用题叫做归一应用题。

⑶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运动物体〔或人〕从两个不同地方,站同一路线相对运动的问题。

关系式:速度和某相遇时间=路程。

分析相遇问题时要抓住其特征,注意出发时间、地点、方向的变化,通常画出示意图帮助自己理解和分析。

二、例题。

例1:4台吊车7小时卸煤1414吨,照这样计算,增加5台同样的吊车,多工作8小时先卸煤多少吨?

这是一道典型的归一应用题,单一量没有变即工效没有变:1414÷4÷7,工作台数增加到〔4+5〕台,工作时间增加到〔7+8〕小时,根据正归一应用题求总量的算式为:1414÷4÷7某〔4+5〕某〔7+8〕=6817.5〔吨〕

答:共卸煤6817.5吨。

例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38千克,两车相遇时离B地336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画图解

甲每小时行42千米乙每小时行38千米

甲乙

336千米

千米

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336千米正是乙从乙地出发到甲地相遇时所走过的路程。而乙的速度,这样就可以求出相遇时间,即:

336÷48=7〔小时〕。进而通过速度和某相遇时间=距离。

〔42+48〕某〔336÷48〕=90某7=63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630千米。

三、稳固练习。

1、师生讨论P87页第10题是什么类型的题,怎样解答。

2、讨论第12、15题。

在解答过程应该注意什么?〔画图〕

3、作业练习。

P87页11、12、13、14、15题。

四、补充练习。

1、小红骑自行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75千米,5小时到达乙地。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列火车相对行驶,在两地间的中点相遇,甲车每小时行驶76千米,相遇时行了5小时。乙车每小时行驶95千米,它比甲车迟出发几小时?

5O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次单位“1〞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单位“1〞.

1.乙是甲的

2.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4.乙的相当于甲

5.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倍

〔二〕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2.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刚刚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思考讨论

〔1〕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汇报思路讲方法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由此根底上试列综合算式:

〔二〕稳固练习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2.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3.综合算式

三、归纳、明理

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

1.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3.列式解答

板书: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训练、深化

〔一〕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等〕

2.修了全长的

3.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二〕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鸡的孵化期是鸭的,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小亮跳的是小强的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参加植树,___________,二班植树棵数是一班的,三班植树棵数是二班的倍,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一〕六年级同学收集了180个易拉罐,其中是一班收集的`,是二班收集的.两班各收集多少个?

〔二〕长跑锻炼,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等于小刚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小刚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教案点评: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乘法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表达。是我们课堂的叫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3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6、11题

1、第6题,让学生独立口算,共同核对得数。

2、第6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填出得数,集体订正。

3、第6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估算,第二行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数,共同订正。

二、应用题解题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及第12、14、15题

1、第七题,全班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分别指名将两种不同的解法的综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12÷67200÷〔12÷6〕

=600÷6=7200÷72

=100〔箱〕=100〔箱〕

让学生比拟两种解法的不同。

2、第8题,先引导学生回忆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再求。

3、第9、10题,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比拟两题的不同,第9题是连除应用题,第10题不是连除应用题。

4、第12题,两道小题也要让学生比照着练,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解法。

5、第14、15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补充条件、问题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读题,明确条件,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

2、第16题,要求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再补充另一个条件和问题,成为另一道两步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

复习混合运算式题、文字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的第1-3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比拟熟练地解答这两种应用题,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式题

〔1〕做课本第116页第1题及补充题

97-12某6+4329+187÷17-34

156-56÷4某7〔350-275〕某〔19+25〕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左图是变化了形式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右图是以框图形式出现的混合运算。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出亿时结果。

2、两步计算文字题

做第116页的第2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求什么,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指名答出,共同订正。

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做课本第116页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解答后,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2、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订正时,指名说说两小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综合算式的每一步求什么。教师归纳,指出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4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

P113例5,练习二十三。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开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增减

一、复习:

1、判断比例关系练习

出示一块小黑板,指名学生答复以下数量关系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与行驶的时间。()

〔2〕、把一袋大米平均分装成小袋,每小袋装的数量与装的袋数。()

〔3〕、一段公路的长度—定,已经修完的长度与还没有修的长度。()

〔4〕、总产量一定.每天的产量与生产的天数。()

〔5〕、一本书的单价一定,售出的本数与总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