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学专题-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白细胞检查_第1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白细胞检查_第2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白细胞检查_第3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白细胞检查_第4页
2022年医学专题-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白细胞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血液一般(yībān)检验(手工法)第一页,共六十二页。主要(zhǔyào)内容第一节白细胞检查(jiǎnchá)第二节红细胞检查第三节血小板检查第二页,共六十二页。第一节白细胞检查(jiǎnchá)

一.白细胞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三.白细胞形态(xíngtài)检查四.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返回(fǎnhuí)第三页,共六十二页。一、白细胞计数(jìshù)(WhitebloodcellcountingWBC)【概述】【检测(jiǎncè)原理】【方法学评价】【参考值】【质量控制】【临床意义】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返回(fǎnhuí)第四页,共六十二页。【概述(ɡàishù)】白细胞(xìbāo)是指外周血中的有核细胞(xìbāo):(一)白细胞分类

1、粒细胞

2、淋巴细胞: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3、单核细胞:强大的吞噬功能、参与杀菌、免疫及抵抗肿瘤作用。(二)粒细胞动力学中性粒细胞:防御功能嗜酸性粒细胞: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形态(xíngtài)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超敏反应。返回第五页,共六十二页。(二)粒细胞动力学分布细胞池细胞种类动力学特点骨髓分裂池原粒~中幼粒具有分裂能力,1个原粒细胞可经过3~5次分裂,增殖为16~32个晚幼粒细胞骨髓成熟池晚幼及杆状核不具分裂能力,经历3~5d,并逐渐发育成熟骨髓贮存池杆状核及分叶核停留3~5d,数量约为外周血的5~20倍。中幼粒到分叶核粒细胞的成熟时间约5~7d,受增生刺激时,可缩短为2d血液循环池少量杆状核、分叶核为骨髓贮存池释放到血液中粒细胞的半数,随血液循环,约停留10~12h,半衰期约6~7h,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所计得的白细胞血液边缘池分叶核为释放到外周血的另外半数粒细胞,黏附到血管壁

上,可与循环池的粒细胞随机交换,并保持动态平衡,并与循环池合称为总血液粒细胞池组织或体腔组织固有池分叶核为逸出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的粒细胞,生存1~4d,执行防御功能,不再返回血液,在组织中破坏清除或排出返回(fǎnhuí)第六页,共六十二页。【检测(jiǎncè)原理】白细胞计数:

是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目前(mùqián)白细胞计数的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和血细胞分析仪法.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返回(fǎnhuí)第七页,共六十二页。【方法学评价(píngjià)】

1.显微镜计数法:

设备简单、费用低廉;费时、重复性较差,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2.血细胞分析仪法:

操作简便(jiǎnbiàn)、效率高、重复性好,仪器较贵,准确性取决于仪器的性能。返回(fǎnhuí)第八页,共六十二页。【参考值】成人(chéngrén):(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11-12)×109/L儿童:(5-12)×109/L返回(fǎnhuí)第九页,共六十二页。【质量(zhìliàng)控制】1.计数误差(1)技术(jìshù)误差:由于操作不规范或使用器材不准确、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误差。通过熟练的操作及仪器的效正而显著减少甚至避免。(2)固有误差:包括计数域误差、吸管误差和计数室误差。根据统计学原理发现血细胞在计数池中的分布符合poison分布,和计数细胞的多少成反比。下一页第十页,共六十二页。2、有核红细胞的影响(yǐngxiǎng)校正公式(gōngshì):

校正后的细胞数/L=χχ:校正前白细胞数

y:在DC时,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有核红细胞数。100100+y下一页第十一页,共六十二页。3、经验(jīngyàn)控制(1)与红细胞相对比较:①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白细胞数约为500:1、熟练的检验人员可很快的做出估计(gūjì),判断白细胞计数是否正确。②判断白细胞计数与显微镜白细胞分布的密度的一致性:

血涂片上WBC/HP

WBC(×109/L)

2~4

4~7

4~6

7~9

6~10

10~12

10~12

13~18

下一页第十二页,共六十二页。4.常规考核(kǎohé)标准

超过下述标准(biāozhǔn)为不合格,应重新充池计数。RCS=WBC≤4.0×109/L,RCS<30%WBC在(4.1~14.9)×109/L,RCS<20%WBC≥15×109/L者,RCS<15%。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最大值-最小值四大格所见白细胞平均值×100%返回(fǎnhuí)第十三页,共六十二页。二、白细胞分类(fēnlèi)计数法【概述】【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píngjià)】【参考值】【质量控制】【临床意义】返回(fǎnhuí)第十四页,共六十二页。【概述(ɡàishù)】由于各种白细胞所行使的功能不同,血液中它们的数量及形态变化所致的临床意义也不同,因此仅对白细胞总数计数是不够(bùgòu)的,还必须对各类白细胞分别计数,即分类计数(DC)。有显微镜法和血细胞分析仪法两种方法。本节主要介绍显微镜分类法。返回(fǎnhuí)第十五页,共六十二页。【检测(jiǎncè)原理】显微镜白细胞分类:是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根据白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染色质、胞质的颜色及有无颗粒等情况综合分析,逐个分别(fēnbié)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的相对比值或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其形态的变化。返回(fǎnhuí)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方法学评价(píngjià)】1、显微镜法:

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经典方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费时,且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2、血细胞分析仪法:

用于白细胞分类的白细胞分析仪目前(mùqián)有两大类:三分群和五分类。其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查的首选方法。但是血液细胞分析仪法只能作健康筛查,而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返回(fǎnhuí)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参考值】白细胞百分比(%)绝对值(×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0.04~0.5中性分核粒细胞50~702~7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嗜碱性粒细胞0~10~0.1淋巴细胞20~400.8~4单核细胞3~80.12~0.8返回(fǎnhuí)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质量(zhìliàng)控制】1.血涂片制备;良好的血涂片标志: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两侧留有空隙。2.镜检部位:细胞分布均匀多在片头至片层的3/4区域,分类常选择在体尾交界处,按一定方式有规律地移动视野。3.染色:经瑞氏染色血膜外观呈淡紫红色。镜下观: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胞质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ɡèzhǒnɡ)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4.镜检的细胞数量:根据白细胞总数而定,一般要求在油镜下或高倍镜下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当白细胞总数>15×109/L时,应DC计数200个WBC。当白细胞总数<3×109/L时,可多检查几张血涂片,DC计数50~100个WBC。头体尾3/4下一页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5.报告(bàogào)方式:①各种白细胞所占的比值或百分率表示(包括(bāokuò)幼稚或异常的细胞)。如N0.68或68%。②幼稚或异常的细胞,应分类报告,并包括在白细胞分类比值或百分率中。③有核红应单独报告,不列入白细胞总数之内,应报告分类100个WBC,同时见到有核RBC数。④寄生虫应报告。⑤RBC、Pt有异常变化应报告。返回(fǎnhuí)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临床意义】(一)

中性粒细胞数量(shùliàng)变化的临床意义(二)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三)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四)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五)单核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一)中性粒细胞数量(shùliàng)变化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zēnɡduō)3.中性粒细胞减少返回(fǎnhuí)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1.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生理性变化①年龄:②日间变化(biànhuà):早晨低,下午高.③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④妊娠与分娩:⑤其他:吸烟者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二页。2.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病理性增多①急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扁桃体炎、阑尾炎轻度感染—WBC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N分叶核增高。中度感染—WBC总数常>10×109/L,伴轻度核左移。重度感染—WBC总数常>20×109/L,伴明显核左移。感染过于严重—WBC总数不增高,反而降低,核左移很明显。如中毒(zhòngdú)性休克。②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急性溶血。③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炎尿毒症。④急性内出血:如脾破裂、宫外孕破裂。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⑥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返回(fǎnhuí)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二页。3.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减少①某些(mǒuxiē)感染:伤寒、流感(暂时性)②某些血液病:AA、非白血性白血病(持续性)③慢性理化损伤:X射线、氯霉素药物④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⑤脾功能亢进:返回(fǎnhuí)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二页。(三)嗜碱性(jiǎnxìnɡ)粒细胞的临床意义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zēnɡduō)

①慢粒(CML)

②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③过敏性疾病

④骨髓纤维化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返回(fǎnhuí)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二页。(四)淋巴细胞数量(shùliàng)变化的临床意义(1)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病理增多:

绝对增多

①某些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②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相对增多:如AA、粒细胞缺乏症。(2)淋巴细胞减少:接触放射线及应用(yìngyòng)肾上腺皮质激素之后。返回(fǎnhuí)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二页。(五)单核细胞的临床意义单核细胞增多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jíxìng)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jíxìng)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②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恶组、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单核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不大。返回(fǎnhuí)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二页。三、白细胞形态(xíngtài)检查

在病理情况下,除白细胞计数(jìshù)和白细胞分类计数(jìshù)发生变化,有时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表)图片见第一节(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2.中性粒细胞的核系变化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4.其他异常白细胞返回(fǎnhuí)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二页。(一)外周血正常(zhèngcháng)白细胞形态(表)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细胞类型(直径μl)外形核形染色质着色颗粒中性杆状

10~15

圆形弯曲呈腊肠样深紫红色淡菊红色量多,细小,均匀布两端钝圆粗糙满胞质,淡紫红色中性分叶同上同上分为2~5叶,同上同上同上嗜酸性粒细

11~16

圆形分为2叶,深紫红色淡桔红色量多粗大,圆形均粗糙匀,充满胞质,桔红嗜碱性粒细10~12

圆形结构不清,分粗而不匀淡桔红色量少,大小和分布不胞叶不明显均,常盖核上,蓝黑淋巴细胞

6~15

圆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深紫红色透明淡蓝小淋巴一般无颗粒椭圆形着边粗块状色,大淋巴少量粗大不均,深紫红色颗粒单核细胞10~20

圆形或不规则形,肾深紫红色淡灰蓝色量多细小,灰尘样紫不规则形,马蹄形,或细致疏松红色颗粒弥散分布形扭曲折叠呈网状于胞质中返回(fǎnhuí)第三十页,共六十二页。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dúxìnɡ)变化

①大小(dàxiǎo)不均:(图)②中毒颗粒:N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图)

③空泡:胞质发生脂肪性的结果。(图)④杜勒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园形、犁形或云雾状,天兰色或灰兰色。(图)⑤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图)返回(fǎnhuí)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二页。大小(dàxiǎo)不均返回(fǎnhuí)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二页。中毒(zhòngdú)颗粒返回(fǎnhuí)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二页。空泡变性(biànxìng)返回(fǎnhuí)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二页。杜勒体返回(fǎnhuí)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二页。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退行性变返回(fǎnhuí)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二页。2.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的核系变化(图)核左移(图)外周血中杆状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核左移:指核左移伴白细胞增高,表示骨髓造血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如急性化脓性感染。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jiǎndī),表示骨髓释放受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伤寒。

核左移根据程度分:轻度核左移:仅见杆状核粒细胞>6%。

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有少量晚幼粒、中幼粒。重度核左移(类白反应):杆状核粒细胞>25%,可见早幼粒、原粒,伴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核变性等质的改变。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二页。(2)核右移(yòuyí)(图)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jiǎnshǎo),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如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返回(fǎnhuí)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二页。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核象变化

返回(fǎnhuí)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二页。核左移返回(fǎnhuí)第四十页,共六十二页。核右移(yòuyí)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二页。3.淋巴细胞形态(xíngtài)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又称“Downey”细胞按形态分三型:

Ⅰ型(空泡型):浆细胞型(图)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图)

Ⅲ型(幼稚型):未成熟细胞型(图)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及过敏性疾病。(2)具有(jùyǒu)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图)返回(fǎnhuí)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二页。4.其他(qítā)异常白细胞①巨多核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图)②棒状小体(图)③皮杰畸形(Pelger-Huetanomaly)(图)④切-希畸形(Chediak-Higashi)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图)⑤Alder-Reilly畸形(图)⑥梅-赫畸形(May-Hegglinanomaly)(图)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二页。Ⅰ型异淋(空泡型)返回(fǎnhuí)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二页。Ⅱ型异淋返回(fǎnhuí)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二页。Ⅲ型异淋返回(fǎnhuí)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二页。具有(jùyǒu)卫星核的淋巴细胞返回(fǎnhuí)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二页。巨多核中性(zhōngxìng)粒细胞返回(fǎnhuí)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二页。棒状小体返回(fǎnhuí)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二页。Pelger-Huet畸形(jīxíng)返回(fǎnhuí)第五十页,共六十二页。Chediak-higashi畸形(jīxíng)返回(fǎnhuí)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二页。Alder-Reilly畸形(jīxíng)返回(fǎnhuí)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二页。May-Hegglin畸形(jīxíng)返回(fǎnhuí)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二页。三.嗜酸性(suānxìnɡ)粒细胞直接计数【概述】【测定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zhìliàng)控制】【参考值】【临床意义】返回(fǎnhuí)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二页。【概述(ɡàishù)】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故经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换算而来的绝对值误差较大,因此,在临床上需了解(liǎojiě)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时,应采用直接计数法。返回(fǎnhuí)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二页。【测定(cèdìng)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pòhuài)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板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保护剂:如乙醇、乙二醇、丙酮等

破坏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碳酸钾或低渗溶液

染色成分:如溴甲酚紫、伊红、石楠红等返回(fǎnhuí)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二页。【方法学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