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学校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同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同学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全部因数,同学围绕老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全部因数呢?”这个问题,去查找36的全部因数。由于个人阅历和思维的差异性,涌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究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索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开了同学的盲目猜想。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觉了按顺次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索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欢乐

在最末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伙伴”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伙伴,再找倍数伙伴,最末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伙伴。

这堂课我还存在很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晰,课堂上同学是主体老师只是合。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同学的自主探究空间太少。

学校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以同学为主体,为同学的探究发觉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表达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详细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尊敬教材,引导同学实现从形象向抽象的飞跃。

教材中首先引导同学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列法表示出来,再依据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同学初次接触,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难掌控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常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同学真正理解、掌控、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表达以同学为主体,为同学的探究发觉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表达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

二、细化过程,让同学在充分沟通中感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其他内容的教学都以此为基础。在同学得出乘法算式后,首先引导同学观测3×4=12这道算式,边指着算式边先介绍“12是3的倍数”,然后启发同学“看着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许多同学已经领悟12也是4的倍数,指名说后,再强化一下让同学连起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接着教学“3是12的因数”,再启发“这时你又能想到什么?”同学很简单联想到“4也是12的因数”,而且同学的学习爱好深厚、求知欲强。这时再让同学完整的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已经“水到渠成”。在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练一练让同学依据2×6=12先同桌相互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全班沟通。最末依据1×12=12先指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再让同学轻声地说说有点特别的两句。

整个过程处理细致、层次清楚、有扶有放,生生沟通、师生沟通充分,反馈实时、兼顾学困生,让同学在迁移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三、由点及面,巧架平台,让同学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

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既能巩固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也为讨论倍数的特征及意义作预备。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时,重点是援助同学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探究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难点,例题径直安排找24的因数更是困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3×4=12做铺垫,引导同学先找一找12的因数,初步感知了找因数的方法。然后层层推动,先让同学想一道算式找24的因数,引出依据除法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同学按除法通过自主探究找出24的全部因数,接着组织同学比较、争论、优化提升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4的倍数时,同学在4×4=16的铺垫下,很简单找到一个或几个4的倍数,但是想要“一个不漏且有序的找全,并体会出4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却很难。如何引导同学建构完整的倍数的数学模型呢?我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然后引导同学按从小到大的顺次整理,接着向两头延伸:有比4更小的吗?接着4×2=8,4×3=12,4×4=16,…像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4的倍数的特点逐步在同学的脑海中得以完善、合理建构。

这样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同学经受了无序、不完整逐步由点及面对有序、完整的思维迈进,有效的建构了数学模型。

学校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今日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游戏忘了,忘了让同学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

满足的一点:模式的提练

在让同学依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A×B=C,并且让同学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同学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36÷9=4来让同学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同学的反应都不错,立刻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不满足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36全部因数的有序思索没有强调。当我让同学们自主找出36的全部因数时,很多同学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选择了一些同学的作业加以板书,让同学进行比较。

如:1、36、2、18、3、12、4、9、6

1、2、3、4、6、9、12、18、36

和36÷1=36,36÷2=18,36÷3=12

36÷4=9,36÷6=6

尤其是最末一种方法,我特别留意让同学评价一下这种思索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索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知他们,这样思索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在这儿,我特别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同学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原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同学体会查找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日在补充习题上涌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同学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同学告知我:由于可以看得清晰,由于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同学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当再稍稍提点一下,应当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数和倍数的练习》教学反思4月14日

昨天新学了因数和倍数,我觉得课上同学表现还可以,很会说,但到了家自己做家作时,问题许多。今日进行了练习后,效果迥乎不同。我在练习前,首先对昨天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让同学进一步明确:1、讲因数和倍数时应当讲清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时,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大,因数最大的是它本身,其它都比它小,最小是1。同学书上练习时,提示同学弄清每题的详细要求,有些题只要写出一个数部分的倍数,而有些题需要写出全部的倍数。有些符合要求的数不止1个,要尽可能把这些数都找出来。但同学有时找不全,我就教会同学这样思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时用乘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效果还可以。

今日教学了因数和倍数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关键是让同学在掌控因数、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总体状况而言教学效果还可以,但多少还是存在缺憾。

存在问题:在写出了算式3*4=12后出示“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后让同学阅读,复述后让同学观测查找记忆的方法,同学总结:像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可以说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再让同学用因数、倍数同桌复述算式2*6=12,1*12=12中数与数的关系,全班沟通复述,同学说的蛮好的,可是在分层练习时再让同学描述其他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时,又部分同学混淆了因数、倍数的概念。看来开始的复述同学纯粹是无意识的仿照,是为仿照而仿照,老师没有在同学仿照复述后进一步让同学思索为什么可以这样描述这些数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12是3和4的倍数,还能说12是2和6的倍数?……假如加了这层思索,同学就会理解只要是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12就是这两个整数的倍数,这两个整数就都是12的因数。这样才能让同学真正理解乘法算式中各整数之间的关系。

满足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