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1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2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3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4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役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第一页,共75页。第一页,共75页。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役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指导纲要》公布两年多来的变化第二页,共75页。第二页,共75页。简单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程序设计语言教学(BASIC、LOGO等)程序设计与应用软件教学微软产品培训班(WINDOWS、WORD、EXCEL等)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对教育的挑战第三页,共75页。第三页,共75页。历史回顾80年代(1981-1990)90年代(1991-1999)21世纪前十年(2000-2010)阶段性质实验阶段发展阶段基本普及阶段课程内容基本知识Basic语言基本知识(模块自选)基本知识(基本模块、拓展模块)推进方式高中选修课初中、高中选修、必修课小学活动课二大工程:校校开课、校校通理论依据语言文化论工具文化论+语言文化论网络文化论学科结合少数教师编制小软件简单的CAI不同类型软件为教学服务基本围绕升学深层整合,提高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支撑环境计算机教室微机+多媒体计算机室网络+信息资源第四页,共75页。第四页,共75页。《面向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要跟上网络时代》起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第五页,共75页。第五页,共75页。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决策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新世纪前10年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方案:两个阶段三大战役第六页,共75页。第六页,共75页。分两个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2)建设丰富的信息资源(3)大规模地培训教师(4)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目的: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七页,共75页。第七页,共75页。分两个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第二阶段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第八页,共75页。第八页,共75页。教育部的重大决策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方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背景故事:十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九页,共75页。第九页,共75页。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役在全国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全国中小学里实施校校通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第十页,共75页。第十页,共75页。第一战役: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阶段目标: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课。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课。2005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课。第十一页,共75页。第十一页,共75页。第二战役: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第十二页,共75页。第十二页,共75页。第三战役: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第十三页,共75页。第十三页,共75页。《指导纲要》公布两年多来的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公布以后,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投资购买设备,安装校园网,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培训专业师资,开展教学研究。第十四页,共75页。第十四页,共75页。现有学校数(所)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所)所占百分比高中135851251992.15%初中19153(大中城市)1251165.32%小学10.33%第十五页,共75页。第十五页,共75页。全国中小学(不含中等职业教育)约有294万台计算机;比1999年底统计的165万台增加了130万台;生均计算机数从123人一台,到现在约67人一台;

全国建立校园网和局域网约11071个;比1999年底统计的3000个校园网增加了8071个。第十六页,共75页。第十六页,共75页。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课程的定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建设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的课外活动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培训第十七页,共75页。第十七页,共75页。第十八页,共75页。第十八页,共75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文化性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发展性第十九页,共75页。第十九页,共75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学段目标第二十页,共75页。第二十页,共75页。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第二十一页,共75页。第二十一页,共75页。2.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传输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十二页,共75页。第二十二页,共75页。信息能力第二十三页,共75页。第二十三页,共75页。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二十四页,共75页。第二十四页,共75页。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第二十五页,共75页。第二十五页,共75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零起点还是多起点如何体现与时俱进第二十六页,共75页。第二十六页,共75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及要素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简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第二十七页,共75页。第二十七页,共75页。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第二十八页,共75页。第二十八页,共75页。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第二十九页,共75页。第二十九页,共75页。教学模式的要素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即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三十页,共75页。第三十页,共75页。教学模式的要素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5.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条件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三十一页,共75页。第三十一页,共75页。各种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掌握学习范例教学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基于问题式的学习(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协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第三十二页,共75页。第三十二页,共75页。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指望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学习对象等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组合。第三十三页,共75页。第三十三页,共75页。选择教学模式时要考虑的因素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学生的特点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环境的限制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中等复杂性的认知活动高复杂性的认知活动第三十四页,共75页。第三十四页,共75页。在信息技术课上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基于局域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第三十五页,共75页。第三十五页,共75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任务),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及相关操作。第三十六页,共75页。第三十六页,共75页。建构主义-任务驱动的理论依据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第三十七页,共75页。第三十七页,共75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第三十八页,共75页。第三十八页,共75页。教师角色的转变

五导四者辅导指导引导导演导师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研究成果的评价者第三十九页,共75页。第三十九页,共75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第四十页,共75页。第四十页,共75页。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第四十一页,共75页。第四十一页,共75页。确定任务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十二页,共75页。第四十二页,共75页。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十三页,共75页。第四十三页,共75页。效果评价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辅导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第四十四页,共75页。第四十四页,共75页。教师要完成的工作提出明确的任务。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第四十五页,共75页。第四十五页,共75页。问题(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第四十六页,共75页。第四十六页,共75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第四十七页,共75页。第四十七页,共75页。2.协作学习模式(1)协作学习的定义(2)协作学习的五要素(3)传统学习小组与协作学习小组的区别(4)协作学习的有效性(5)协作学习的案例第四十八页,共75页。第四十八页,共75页。(1)协作学习的定义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第四十九页,共75页。第四十九页,共75页。(2)协作学习的五要素正互赖性个体职责组进程社交技能面对面交互第五十页,共75页。第五十页,共75页。(3)传统学习小组与协作学习小组的区别传统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无依赖性积极互赖无个人责任个人责任同质组员关系异质组员关系只对自己负责共同承担责任只强调任务强调任务与团队支持忽视社交技能重视社交技能教师忽视小组的存在教师观察与参与无小组自加工有小组的自加工

第五十一页,共75页。第五十一页,共75页。(4)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增强学习者个人责任心加强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训练学习过程有充分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习者协作意识和精神协作学习环境第五十二页,共75页。第五十二页,共75页。第五十三页,共75页。第五十三页,共75页。案例二:创作多媒体作品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带有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具体要求如下:(1)主题范围:人文、体育、自然、艺术等。(2)作品要充分体现多媒体的各种功能: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3)作品大小在30个页面左右。(4)作品要具有良好的结构。(5)作品界面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和谐。第五十四页,共75页。第五十四页,共75页。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一)

第五十五页,共75页。第五十五页,共75页。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二)申奥星座第五十六页,共75页。第五十六页,共75页。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三)第五十七页,共75页。第五十七页,共75页。学生创作的多媒体作品选(四)广告设计手机大全网络文化第五十八页,共75页。第五十八页,共75页。案例三:大学生网上学习创新竞赛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教司竞赛时间:2000年12月竞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题目一:国际网上学习比较研究题目二:对2000年诺贝尔奖的某一奖项进行评价字数:不少于5000字所用时间:36小时选手:每个学校代表队派出三名选手资料来源:来自因特网答辩时间:每个队10分钟第五十九页,共75页。第五十九页,共75页。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选(一)环境污染第六十页,共75页。第六十页,共75页。学生撰写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选(二)第六十一页,共75页。第六十一页,共75页。主题知识网站:围绕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创建的、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及专题讨论区的网站。比喻:知识的池塘要素:知识结构图文献检索区专题讨论区导航图相关网站链接特征:围绕某一个知识领域展开2.有丰富的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素材3.具有良好的结构4.便于浏览者欣赏案例四:创作主题知识网站第六十二页,共75页。第六十二页,共75页。主题知识网站生肖系列第六十三页,共75页。第六十三页,共75页。主题知识网站文化系列食在广州北京小吃乐器第六十四页,共75页。第六十四页,共75页。中小学生优秀主题知识网站作品选第六十五页,共75页。第六十五页,共75页。具有开发价值的主题知识网站系列人物题材系列风景名胜系列军事题材系列体育题材系列科普题材系列历史事件系列《北京的塔》《探索太阳系》《中国名山》《流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