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_第1页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_第2页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_第3页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_第4页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们:今天由我代表我们小组同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保留中国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有关文化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太多。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严、勇、孝”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做人成事的准则。正是由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传承,才成就了中华民族铁的脊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国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有些优秀的文化在逐渐的衰退,并且人们越来越不太重视这些,而是去崇尚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自己的特色主义文化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一个民族是应该有点自己独特的精神的,一个没有自己的文化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且,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民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当这种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也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首当其冲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与学习。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认识,正规地说,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了解极少。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就不同了。因为这场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并成为其附庸,这就迫使中国人不能不关心资本主义世界的事物了。当1839年春天,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走私时,他开始认真研究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他组织人员搜集有关英国的情报,并主持编译了《四洲志》。这部书根据英国人慕端的《地理大全》编译的,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这部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它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而林则徐则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继林则徐之后,魏源编成海国图志100卷,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此外姚莹等人也相继著成了许多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些是关于中外关系的,他们表现近代中国人最初的世界意识。这种世界意识还是朦胧的,但却有启蒙意义,因为当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时,所看到的是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由睁眼看世界,进而就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了。那时侯,中国人所看到的还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看到的坚船利炮,因此最初所表现出来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之后,有六十多位大臣建议仿造船炮,道光帝也多次发布逾令,于是清廷上下掀起一阵仿造船炮的热潮,虽然为时不长,但这表明观念的转变。但狠遗憾的是,道光皇帝没有把仿造船炮上升为学习西方的一般原则而使其具有普遍意义。倒是学者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的要求中,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科技的具体主张。他建议:一、建立制船厂和火器厂。二、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魏源的建议和主张,违背了儒家思想的:“重本轻木”的传统,破坏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因此,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和主张过于“失体”了。但是,魏源的主张却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出撞击中,破天荒的发现了至高无上的传统文化也存在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这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历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与学习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清初一些传统士人开始质疑儒家思想,学习西方文化,在国内实践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直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最终定于一尊,确立一统山河的地位。康有为是最后一个儒学理论家,同时也是儒家走向终结的一个生动证明。辛亥革命中作为政治推动者的知识分子当然离不开孙中山。此外还有一大批留学青年,受到西方或者日本革新思想影响,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使他们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国家及其问题。其间以严复为首,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经济著作。新文化运动时期公认的进步思想的发言人有: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蒋梦麟、丁文江、钱玄同、鲁迅等,他们都是有西方或者日本教育背景的渊博的学者,而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罗隆基、闻一多、周恩来、毛泽东则都是学生。他们的观念、方法及预见都来自国外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荣誉要归于李大钊和陈独秀。经典马克思主义原则阐述了经济(或唯物主义)决定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国际主义。这一理论丰富而雄辩,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不平等。马克思主义承诺的现代性没有中国人一直忧虑的社会不公平,它所确定的历史方向是一个“西化”的乌托邦。不难想像这种设想为何会吸引中国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一种充满激情的人道主义。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修正是关于革命政党的理论。这个“先锋队”的成员不必然地都是无产者,先锋队的责任是唤起无产阶级完成其革命的任务。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此时我们将如何保留中国特色文化和学习西方文化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把它们熔铸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江泽民同志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时又不断分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规律。如果将自己仅仅局限于本民族单一的文化之中,就会使民族文化停滞。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吸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要真正做到努力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就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资本主义文化成果。西方资本主义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的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大胆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思想理论,凡是一切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加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我们都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同时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社会那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对我们的侵蚀。无论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还是对外来文化先进合理成分的学习和借鉴,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创造和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神,同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西方腐朽思想文化,正是有背于这一要求的。我们要从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出发,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北方民族大学2012 级历史班杨国伦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