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木头先生_第1页
城市社会学-木头先生_第2页
城市社会学-木头先生_第3页
城市社会学-木头先生_第4页
城市社会学-木头先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社会学第一讲绪论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是以城市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及其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机制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A: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B:城市化C:城市生活方式D:城市社会关系E:城市社会问题(如人口、环境、交通、住房等)、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两条主线(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影响因素、演化趋势、转型研究与不同城空间结构的比较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改善、促进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居民、社会组织、社区、社区分层、社会流动5、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条件、形式、内容、动力机制、不同国家城市化道路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研究三、城市社会学与城市学科群的关系1、联系:研究范围彼此交叉、内容相互渗透、方法相互借鉴、成果相互应用2、区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方法的系统性、视角的动态性、成果的应用性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A: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B: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C: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D: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2、现实意义A: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B: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C: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D: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第二讲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早期的城市社会学研究:19世纪初——20世纪初>主要代表: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20世纪20——30年代1、帕克:美国城市社会学之父;与伯吉斯合著《社会学导论》是社会学的圣经;创立人类生态学2、伯吉斯:最大贡献是对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的分析一“同心圆”模型3、麦肯齐:最大贡献是对城市空间变动具体过程的分析4、沃思: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正是由城市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口异质性大)所决定的三、城市社会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来1、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重建:新正统生态学;社会文化生态学2、新城市社会学的崛起(70年代以来):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的新政治经济学派;英国的新韦伯主义学派第三讲城市及其历史一、城市的特征1、人口聚集规模大、密度高2、经济活动复杂,职业门类众多3、组织程度高,社会结构复杂4、居民异质化程度高,生活方式多样化5、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二、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1、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春秋战国以前)2、封建社会前期(春秋战国):奴隶制解体、封建制确立,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3、封建社会中期(秦汉—唐宋)4、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三、中国封建时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城市发展由北向南移动2、城市的行政职能突出3、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体系4、城市类型较为齐全5、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封建统治为依托四、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1、国际化4、生态化2、集群化5、人本化3、分散化6、知识化第四讲城市生态系统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A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二、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1、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2、高度人工化3、不完整性4、脆弱性5、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功能:生物性生产、社会性生产2、消费功能:生物性消费、社会性消费3、还原功能:自然还原、人工还原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五、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有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2、生态城市的特点: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3、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4、生态城市的规划:生态产业、人居建设、文明建设、能源、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交通建设、景观建设规划5、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A: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B: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C: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D: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E: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强化生态城市制度保障F:提高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第五讲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又称“城市区位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域之间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在空间上的组合布局及相互关系。二、关于城市区位的几种理论1、工业布局理论:韦伯一强调成本、效益2、货运中转理论:库利―运输系统交汇处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一中心地向周围提供货物、服务三、关于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几种理论1、“同心圆”模型:伯吉斯—由里到外形成中央商务区、居住区、通勤区2、扇形理论:霍伊特一沿着交通路线从中心向外延伸,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3、多核心理论:哈里斯4、边缘圆模式:夏建中一中心区域面积很小,政府部门、娱乐中心迁往边缘四、关于城市外部地域结构的几种理论1、增长极理论:佩鲁―地理空间的增长不是均匀发生,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2、发展轴理论:松巴特一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3、都市带理论:戈特曼―多核心;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具有枢纽作用4、都市群理论第六讲城市社会结构一、城市社会结构的概念>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二、城市人口结构包括:人口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民族结构,户籍与流动人口三、城市家庭结构特点:规模小型化;类型核心化;形式更丰富四、城市组织结构1、城市社会组织的特点及主要类型A:特点:规模较大,类型多样;内部分工细致,大多具有比较复杂而完善的结构体系;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通过互动构成一个大的网络系统B:主要类型: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2、单位制:我国传统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3、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A: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步弱化B:新型城市社会组织迅速发展C:社区功能得到强化和完善五、城市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我国的城市社会分层A:特点:层次丰富;贫富分化严重;结构失衡;各阶层关系紧张;流动日益活跃B:发展趋势:三种观点(断裂化、碎片化、中间层化)2、我国目前社会流动的特点A:城市代际流动比例高B:城市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C:各阶层在流动上各有特点D:工人阶层的代际流动率较低,世袭率较高E:各阶层子代流动机会不平等F:流动中存在无序和越轨现象第七讲城市化一、城市化及其测度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城镇)地域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城市化的测度A:单一指标法:城市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城市用地比重B:复合指标法:多项指标综合测量二、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与类型1、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世界性(工业化推动);不平衡性;阶段性(30%、70%)2、世界城市化的类型A: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型(郊区化、卫星城、逆城市化)城市化B: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卫星城)城市化C:景观型城市化和职能型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动力特点:政府主导型(西方市场主导)2、进程特点:波浪型3、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二元经济结构是城镇化动力)4、水平特点:滞后型5、地域特点:不平衡型(东中西部)

6、结构特点:不协调型(头重脚轻)四、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讨1、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特点A: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C:以统筹城乡为主线,城乡共繁B: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走集约城镇化道路D: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发展模式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比较A:发展理念不同8A:发展理念不同8:核心内容不同C:发展方式不同D:动力不同F:城镇建设管理侧重不同G:城乡关系不同H:城镇发展的区域观念不同A:以人为本,公平共享BA:以人为本,公平共享B:四化同步,统筹城乡C:优化布局,集约高效D:生态文明,绿色低碳E:文化传承,彰显特色F: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八讲城市社区一、城市社区的概念、特点及类型1、城市社区的概念即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2、城市社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居民的异质性高;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较为淡薄;居民公共生活空间与私人生活空间相对分离3、城市社区的类型:根据城市社区的三个维度(互动性、认同感、连接性)划分成六个社区:整合型社区;教区型社区;散漫型社区;躁动型社区;暂时型社区;紊乱型社区二、城市社区建设1、社区建设的概念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既包括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包括社区凝聚力的增强。2、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A:提出背景:原有单位制受到巨大挑战;流动人口f增加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难度;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街道办事处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过于庞杂;市基层管理组织老化,管理方式、观念老化B:主要内容: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3、新型社区:商品房小区第九讲城市文化一、城市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功能1、城市文化的概念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城市文化的特点:集聚性;多元性;地域性;辐射性特征3、城市文化的功能:规范;整合;社会化;娱乐休闲的功能二、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1、为城市发展提供内在动力2、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3、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4、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三、城市文化建设1、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城市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2、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A:注重整体规划,促进城市文化发展B:建设城市特色文化,展现城市个性C:培育市民文化意识,正确把握城市文化发展方向D: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E: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第十讲城市社会问题一、城市社会问题概述1、城市社会问题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影响城市社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并需要以社会力量解决的城市社会失调问题。2、城市社会问题的特征:集群性;凸显性;突发性3、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口;就业;贫困;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4、城市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要素变迁;城市管理水平二、城市人口问题1、城市人口规模问题人口规模的制约因素: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基本因素);城市生产发展水平;城市生活条件2、流动人口问题: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社会安全网的缺失;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问题3、人口老龄化问题:速度快、规模大、抚养比T三、城市就业问题1、我国城市就业问题现状: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失业率超过警戒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冲击巨大;就业环境恶化,就业质量下降2、解决途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四、城市贫困问题1、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难度较大;享受社会服务不对等2、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征:人员构成;地区分布;行业分布3、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社会结构变迁;经济体制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4、解决途径:发展生产力;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五、城市住房问题

1、我国城市住房问题现状:数量少;质量低;费用高2、解决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供应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政府对城市住宅建设的宏观调控;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六、城市交通问题1、城市交通状况的评价标准:安全、高效、快捷、舒适2、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表现:拥堵严重;事故多发;环境污染严重;停车困难3、解决途径: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交通发展规划第十一讲城市发展评价与城市未来一、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城市实力系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2、城市能力系统:集聚能力、辐射能力、流通能力、增长能力3、城市活力系统:企业活跃度、资本市场成熟度开放度、创新环境、城市治理结构4、城市潜力系统:市场空间、资源效率、投资吸引、社会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