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书法发展史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1页
我国书法发展史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2页
我国书法发展史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3页
我国书法发展史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4页
我国书法发展史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市公开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先秦书法书法形成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汉字+工具,最初社会形成早期,生产力低下,文字还未发展成熟。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文字起源就是图画,有很多内在联络。汉字起源就是原始图画,。关于汉字起源,中国古代文件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传说。第1页第一章:先秦书法夏(4),商(6),周(8)三个朝代,因为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相关夏代社会发展情况,古代文件记载既少,又多含糊不清.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文字记载王朝第2页第一章:先秦书法

甲骨文:把长篇文字用刀刻在甲骨上,保留下来。许多文字刻在一片甲骨上,大大小小,错落有致,不但能看出并了解文字表示意思,也能看出文字排列组合之美,此即为书法艺术萌芽阶段。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出现。第3页第一章:先秦书法值得一说是,中国最初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甲骨文、石刻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汉字即使还保留象形文字特征,但经过数千年演变,已跟原来形象相去甚远。第4页第一章:先秦书法比甲骨文稍晚出现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代名词。所以,金文即为铸刻在青铜器上铭文,较之于甲骨文纤细,金文稍粗,古朴,有金石气第5页第一章:先秦书法

金文应用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金文书体,普通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籀是周宣王时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字书

第6页第一章:先秦书法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一样,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功劳,同时也统计重大历史事件。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改变多样,愈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金文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发展。西周时期金文是一个很成熟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久以来认为,谈书法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传统认识,并把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推溯至3000多年前。第7页第一章:先秦书法周宣王时铸成《毛公鼎》上金文很含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者。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激周王,特铸鼎记其事。《毛公鼎》铭文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佼佼者。另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上乘之作。第8页第一章:先秦书法大盂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立国经验。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含有端严凝重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代表作。第9页第一章:先秦书法散氏盘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记载大意为夨国侵略散国田邑,以后议和,夨国割田地赔偿散国。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粹,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第10页第一章:先秦书法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文字多了,有了较一致造字标准和格调,书写也愈加考究美观,逐步形成大篆体。石鼓文含有遒劲凝重格调。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格调,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愈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第11页第一章:先秦书法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还未定型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主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格调。流传石鼓文最著名拓本,有明代安国藏《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

吴昌硕丙子(1876年)作节临《石鼓文》横幅第12页第一章:先秦书法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步离开了图画原形,奠定了方块字基础。大篆是对以后小篆而言。广义大篆包含以前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第13页第二章:秦朝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它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步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一直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能够随意添加波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官方印章,一直采取篆书。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

第14页第二章:秦朝小篆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步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愈加符号化,降低了书写和认读方面混同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行政伎俩大规模地规范文字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毁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主要角色。第15页第二章:秦朝小篆小篆制订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将文字书体标准化过程。第16页第三章:汉朝隶书汉朝是隶书大盛时代,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一代。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于是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关键时期,书体流派纷呈、格调多样。在隶书成熟同时,又出现了破体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一个庄重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考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到达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第17页第三章:汉朝隶书造纸术创造,对文字发展,影响深刻。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内容之一,成绩好能够做官。当初“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官职。汉人称汉隶书为“史书”。定型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格调。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说法。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畜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识,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第18页第三章:汉朝隶书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汉代创兴草书,草书诞生,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个能够高度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艺术。草书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深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建了今草,即草书。十大古曲有高山流水(古琴曲)、广陵散(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琵琶曲)、渔樵问答(琴箫曲)、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汉宫秋月(二胡曲)、阳春白雪(琵琶曲)。第19页第三章:汉朝隶书蔡邕不但是东汉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其《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著名论断,叙述了书法抒发情怀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精神状态。随即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九势》首先提出了“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主要思想,揭示了书法美哲学依据,阐发了汉字结构本身所蕴含美感原因。接着,他又阐述了八种运笔规则,要求经过运笔来表现生动有力笔势。故亦有题作《九势八字诀》。蔡氏这些主要思想和观点,含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中国书法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蔡邕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第20页第三章:汉朝隶书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匠张芝,张芝所创“一笔书,张芝草书“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而成为“草书之首”。张芝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无与伦比生机,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师法多年,一直认为自己草书不及张芝。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书谱》中也屡次提到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他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寸纸不遗,他墨迹在《淳化阁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珍视并临习,故张芝书法艺术精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血脉中。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开先河者,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传。

张芝《冠军帖》

第21页第三章:汉朝隶书汉族,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东汉书法家。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章草,将古代当初字字区分、笔画分离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改变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初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八月帖》等刻帖。张芝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汉张芝草书《终年帖》第22页第三章:汉朝隶书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代表作品,格调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涉及陕西情况,也反应了当初农民军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主要历史资料。书体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楚,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格调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成熟与格调。第23页第三章:汉朝隶书《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尤其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很紧,尤为高妙。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百石卒史”,执掌祭奠公赎。《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张迁碑《张迁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业绩。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从容有力,古妙异常。第24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从汉字书法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承上启下主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方块汉字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卫夫人《稽首和南帖》第25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钟繇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钟繇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从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发展有主要贡献。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主要地位,他和东汉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创建、发展、流变都有主要作用。第26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作品,钟繇宣示表第27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荐季直表》拓本+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第28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钟繇《力命表》第29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到达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高度。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苑。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受“书圣”美誉。

第30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个祓除疾病和不祥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兰亭序》。此帖为初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初文人雅集情景。作者因当初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听说以后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第31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王羲之《黄庭经》碑刻拓片中国翰园碑林第32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

王羲之《十七帖》第33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快雪时晴帖第34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第35页第四章:魏晋书法大革朝代远宦帖第36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书家,真书、草书影响最甚。唐初,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提倡书学,并尽力推崇王羲之书法,这对唐代书法发展和繁荣起了主要作用。历代盛称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格调。这时,行草书尚守晋法,以右军为宗,没有什么新意。这一时期书法家有钟绍京、陆柬之、王知敬与唐太宗。第37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李世民《温泉铭》拓本,巴黎国立图书馆第38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唐太宗百字箴言第39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褚遂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果断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第40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欧阳询表达了一个来自于严谨法度理性美,虞世南表达了一个温文尔雅内敛之美话,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个来自于笔意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含有唯美气息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含有一个脱离了形体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个抽象美。褚遂良孟法师碑第41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第42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褚遂良《倪宽赞》第43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虞世南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真髓。与他同郡和尚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外甥:陆柬之,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议郎。曾外孙:张旭,著名书法家,史称“草圣”。其母陆氏为陆柬之侄女,即虞世南外孙女。第44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贤兄帖》(临乐毅论)第45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传)纸本,行书上海博物馆藏第46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欧阳询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欧阳询祖父欧阳颁曾为南梁直阁将军,父欧阳纥曾任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等职。因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并株连家族。欧阳询因年幼幸免于难,被父亲挚友收养。隋朝时,欧阳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与李渊交好,在大唐盛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对书法有其独到看法,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第47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皇甫诞碑第48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张翰思鲈帖》第49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盛唐时期伴随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改变和发展。书法格调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摆脱了王家书派束缚,形成自己新格调。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篆书以李阳冰声名最大,其成就则不如史惟则。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这时名家还有徐浩、卢藏用、苏灵之、张从申等人。张旭古诗四帖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侄女,即虞世南外孙女。第50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劲美。中唐不停创新,极为兴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篆书,李鹗楷书和杨凝式"二王颜柳"余韵。

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草书家,他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他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第51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自叙帖第52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苦笋帖第53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颜真卿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主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行草也传递出从容痛快、豪迈洒脱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第54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多宝塔碑第55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颜真卿《祭侄文稿》(全图)第56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争座位帖第57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第58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逝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字最好,便吸收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美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魏公先庙碑》《送梨帖跋》《复东林寺碑《兰亭诗》《赤箭帖》等第59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玄秘塔碑第60页第五章:隋唐书法顶盛《神策军碑》第61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宋人学帖水平更不高,加上科举制度兴盛,写字力争匀称整,书法艺术个性遂被淹没,重视贴学。直至宋仁宗到宋神宗之间(1021-1070年),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书法家,他们提出“上学六朝,不守唐人窠臼”,主张摒除帖学,形成宋书“尚意”独特格调,亦令当初书法艺术界为之一振。尚意: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格调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宋代,书法开始以一个尚意抒情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含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含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第62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蔡襄(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教授。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尺牍:郊燔帖:蒙惠帖:陶生帖蒙惠帖第63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纡问帖第64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暑热帖第65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安道帖第66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离都帖第67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蔡襄自书诗第68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入春帖第69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苏轼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着于世,世称“三苏”。他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收营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努力革新。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苏轼丰乐亭记第70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黄州寒食诗帖第71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苏轼赤壁赋第72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罗池庙碑-苏轼第73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其主要作品有: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请上座帖花气熏人帖第74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请上座帖黄庭坚第75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第76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米芾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判别,书画自成一家,创建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判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米芾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斯、傅山这么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到达极高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胆识和精到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第77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米芾蜀素帖第78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米芾方圆庵记第79页第六章:宋朝书法尚意米芾苕溪诗卷第80页第七章:元朝书法复古元初书法总情况是崇尚复古。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观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重视结字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格调,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赵孟頫(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1]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第81页第七章:元朝书法复古赵孟頫千字文第82页第七章:元朝书法复古赵孟頫洛神赋第83页第七章:元朝书法复古胆巴碑第84页第七章:元朝书法复古赵孟頫道德经第85页第七章:元朝书法复古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86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泉州帖》;董其昌刻《戏鸿堂帖》;文徵明刻《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因为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近三百年间,即使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明代书法代表书家有:

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第87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董其昌,(今上海松江县)人,出生在“二沈”故乡,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熏陶。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称他

董其昌书法作品:"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他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頫。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圆劲和米芾跌宕。书法至董其昌,能够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品题书画虽片语只字,也被收藏家视为珍宝。其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琵琶行、草书宋词卷、烟江叠嶂图跋、临怀素自叙帖、草书诗册等。白居易琵琶行折叠第88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董其昌草书宋词卷第89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董其昌草书诗册第90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文征明,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卯、

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影响,学宋元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其代表作品有:草书七绝、奉天殿早朝诗、大行书七绝诗轴、行草七言诗轴等。文征明行草七言诗轴第91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悟阳子诗序》第92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行书《且适园后记》第93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诗文在当初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为明代中叶著名书法家。他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格调,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他是继文征明之后著名书家。所写诗格调亦清隽可喜,山水画与唐寅齐名,当初称为“三绝”。滕王阁序小楷。疏朗空灵,皆不与时人同。极为疏淡恬静圆润虚灵,有晋人遗意。送友生游茅山诗草书。疏朗萧散,俯仰多姿,饶有情趣,不失为高格调佳作。王宠书法作品观赏《杂书帖》第94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明代

王宠题唐寅《溪山渔隐图》、临《黄庭经》第95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自书诗》第96页第八章:明朝书法贴学王宠滕王阁序第97页第九章:清朝书法蜕变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樊笼。开创了碑学,尤其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成就,能够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精神和表现个性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所以这时期基本上延续是晚明书风,大致能够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