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整合课程标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史实;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重难点知识结构社会救济与优抚户籍制度基层管理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前211年秦汉战国581年960年1368年1840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编户齐民分“黄籍”与“白籍”大索貌阅主户、客户诸色户计户帖、黄册制度乾隆及后停编户籍乡里制度什伍组织城内设坊郊外设村邻保制度宋保甲法明:里甲制十家牌法清:保甲制汉常平仓制度秦皇帝赐老人鸠杖隋义平仓制度唐朝开始专设救济机构宋开始,宗族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时空定位前475年220年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梳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2.户籍制度形成的原因(1)经济: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②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政治: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②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影响。(3)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3.演变概况(1)先秦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献公: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商鞅变法: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2)秦汉时期①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②西汉: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③东汉:豪强争民。

(3)魏晋时期①西晋: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②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征发赋役。③东晋后期与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将侨居人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4)隋唐时期①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②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5)宋元时期①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②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6)明清时期①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②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1)概念: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2)核心: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3)内容:登记制度;管理制度。(4)【知识拓展】(5)主要功能:①征收赋税和征派兵役;②限制人口流动;③维护社会治安;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⑤维护等级特权。(6)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并制定和执行一套严密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7)特点: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法制性。(8)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户籍制度逐渐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离,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逐渐减弱,直至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完全脱离。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知识拓展】1.西周: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2.春秋战国: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要)。4.唐代: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逐渐减少,雇匠增多。5.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6.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7.明朝中期以后: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输钱代役)代替“匠役制”。8.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形式(1)机构: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3)发展:后代沿袭,稍有变化。①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②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宋朝是中国乡里制度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的转折点。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初里甲制→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2.基层监督机制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基层治理(1)背景: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2)基层治理的特点:持续时间长;与时代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组织严密(层级分明),职能清晰;治理理念多元,内涵丰富;较庞大的管理队伍,拥有多种管理职能。(3)乡村制度的特点:以宗教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是官方机构的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4)趋势:制度逐渐转变;国家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①由乡甲制向保甲制转变;②由乡里制向职役制转变;③维护社会治安;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⑤维护等级特权。(5)意义:①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有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④有利于社会教化;⑤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⑥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知识拓展】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背景(1)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理论:儒家(《周礼》《孟子》《礼记》)和墨家(《墨子》)的提倡。(4)现实: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仓储制度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③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优抚政策①秦汉: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②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③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2、表现(1)政府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宗族救济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②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民间救济(社会救济的辅助地位)(3)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的差异①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目的是巩固统治,比较规范;占主体地位。②民间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具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处于辅助地位。3、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保证了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1.“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3.重视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4.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5.“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1)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2)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3)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方式多样化。(5)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知识拓展】小结:【实战演练】(2022·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八中学高三开学考试)秦朝时期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登记程序和登记的内容,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的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的成文法典公之于众。由此可见,秦朝的户籍制度(

)A.体现了重农抑商 B.具有明显的职业性C.加强了基层治理 D.旨在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详解】户籍是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徭役的重要依据,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秦朝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治理,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户籍制度的职业性,排除B项;秦朝的户籍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实战演练】(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练习)东晋政府为了照顾侨户“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的心理,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状况A.说明户籍体制的混乱 B.导致中央权力的削弱C.带来赋役制度的瓦解 D.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没有把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在南方的侨户编入当地土著户籍”可知,中央政府为了安抚侨户放松了对他们的户籍管理,而户籍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重要依据,因此此举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从而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政府对侨户的户籍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并不能对整个户籍制度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说户籍体制的混乱,排除A项;赋役制度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历史发展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这种户籍制度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实战演练】(2022·湖南·模拟预测)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黄册的编造遵循“以户为主”的原则,如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该户)旧管(田地)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这反映了明代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户籍管理比较严谨C.租佃关系较为普遍 D.农民负担相对较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了‘黄册’”可知,明代“黄册”详细地以户为单位记载了土地的流转情况,可见当时的户籍管理较为严谨,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例子看,一户人家只有少数土地可进行流转,并不能说明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租佃关系,排除C项;户籍准确登记土地占有情况,可以为政府征税提供精准的依据,但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实战演练】(2022·安徽·高三阶段练习)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

)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 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A项正确;【实战演练】(2022·广东·高三阶段练习)洪武元年(1368年)的《大明令》规定:凡鳏寡孤独,每月官给粮米三斗,每岁给绵布一匹,务在存恤。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常加体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法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财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代初期(

)A.民主法治体系日渐完善 B.弱势群体获得了有效救助C.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 D.社会救济完全由官府负责【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十分重视“鳏寡孤独”的生活情况,并采取各种惩戒措施,因为这涉及到社会矛盾的激化与社会的稳定,说明社会秩序稳定备受重视,C项正确;明朝并没有民主体系,排除A项;“有效”错误,排除B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时空定位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知识梳理】

1、古希腊:村社(1)特点:村社实行自治(2)表现: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的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

有关的事务。2、西欧封建时期:庄园、城市、教会(1)庄园:①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也是西欧主要的基层单位;②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2)城市:①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③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特许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3)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美国法国确立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基础上,1835年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大革命后基层组织自治市乡镇自治市镇自治权力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自主开支;接受选民监督。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特点更加强调地方自治中央集权的影响较大3、近代西方国家:自治市(英)、乡镇(美)、自治市镇(法)4、工业革命后:社区开始形成(1)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2)措施: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5、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1)原因: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2)表现: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城市的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3)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6、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1)表现: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职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意义: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二战后,西方社区有哪些特点?(1)服务形式多样,代替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受政府管理。(2)依靠社会力量,可参与并影响政府决策。西方的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1)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2)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3)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4)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知识拓展】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二战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①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保障基本生活)。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维护社会稳定)。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促进经济发展)。(2)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进程①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内容: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拓展: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①二战前经济大萧条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战争的爆发推动各国重整经济体制,为普通民众提供生活的稳定保障;②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席卷全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安定本国劳动者,保持社会稳定,已成为刻不容缓之事;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产极为繁荣,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提供了条件。2.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积极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2)局限性: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全面认识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危机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政府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3)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4)利弊影响①利: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②弊: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使政府负担过重;另外也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知识拓展】3.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1)原因: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财政收入下滑(2)效果:力求在恢复和提高社会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的矛盾中寻求新的平衡,至今效果不明显。近代西方的社会治理与社会保障(1)原因: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②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③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④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⑤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2)影响:①促进了城市自治的进程;②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益;③巩固了国家的民主政治;④维护了社会稳定;⑤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3)评价:①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推动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②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及国家治理提供了思想基础;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知识拓展】4.现代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建立: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2)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3)意义: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成就的原因(1)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3)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5)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知识拓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实施有法律依据。(2)普遍性:社会保险社会化,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和社会成员都要参加。(3)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实施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4)公平性:①社会保险中不存在任何特殊阶层,同等条件下的公民所得到的保障是相同

的;②是对财富的再分配,体现出一定的公平性。【知识拓展】小结:【实战演练】(2022·山西·高三开学考试)1536年,英国颁布《亨利济贫法》,允许地方政府用公共基金为“身体健全、能够工作的人”安排工作或施以救济。1601年,又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英国济贫制度的确立(

)A.强化了政府的社会职能 B.受政治民主化的推动C.推动了当时城市化进程 D.标志福利国家的形成【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601年,又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正式确立了政府救济穷人的责任”可知,英国政府推动了济贫制度的建立,反映了政府社会职能的强化,A项正确;政治民主化发生在光荣革命后,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排除C项;福利国家的形成是在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