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_第1页
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_第2页
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_第3页
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_第4页
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诵读和品读语文教育之术语感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读是第一教学法。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我国自古以来,把学生进学校学习称之为读书,可见对读的重视。在古代的私塾教育中,确实是以读为主的,校园里书声琅琅。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读书须是本文熟读,字字咀嚼令有味。叶圣陶先生回忆说,我小时候读私塾,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诗经??易经?。都要熟读,都要在老师跟前背诵,背得出了,老师才教下去。每天还理书,就是把先前背熟了的书轮替温理一遍,背给老师听。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从以读为主逐渐变为以讲为主了。应该成认,以讲为主也是针对私塾那种过于强调学生的自我感悟,过于无视理性指导,使得学生难免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混沌朦胧状态的弊端而来的。是对私塾教育以读为主的反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以讲为主,完全违犯了学习语言的规律。学生语言才能的形成,主要靠语言理论,而不是靠听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认为一讲一听之后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红领巾教学法问世之后,它所倡导的谈话法盛行以来,语文教学又从以讲为主变为以问为主了。所谓谈话法,就是把老师要讲的内容,通过师生谈话〔即问答〕的方式端出来。以问为主的谈话法,也是针对以讲为主的弊端而来的,是对以讲为主的反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学生从只有听老师讲的份儿变成为有答复下列问题甚至提问的权利,学生从绝对的被动变成相对有一点主动性、积极性了。课堂语言传递方式由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交流了,课堂气氛也显得活泼了。于是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是问,就是启发,就是好方法,于是开展到一切皆问,满堂问的境况。新时期以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话法又被当作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法。但是,以问为主,同样违犯了学习语言的规律。无视和削弱了读,学生对语言材料〔文本〕没有充分的感受、领悟和积累,主要精力用于答问,语感就得不到培养,语文才能就难以形成了。我们今天提倡的以读为主,是对以讲为主和以问为主的否认,也是对以读为主的历史回归。但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根底上,克制原有的弊端,把以读为主提升到更为科学的高度。读,包括默读和朗读,各有长短,可兼而用之。运用得好,可以相辅相成,想得益彰。清代学者唐彪说,读而不省,不能默坐沉思,以术其精深,当能得文而巧妙乎?看而不读,文不能熟,其弊又与读而不看者等也。从文本意义的角度来看,默读的效率高于朗读;从吸收语言、生成语感的角度来看,朗读的效果优于默读。把握思路,可以默读为主;品味语言,应以朗读为主。提取信息,把握,我们更为强调的是在默读和朗读根底上的诵读和品读。一、诵读法诵读,就是不仅要明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把诉诸视觉的静止的文字符号复原为诉诸听觉的动态的有声语言,而且要美读,读出文章中固有的语气和语调,再现固有的形象,表达固有的思想感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这就要求师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读古人文字时,便投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神气。也就是说,诵读?最后一次讲演?,我就是闻一多;诵读?友邦惊诧论?,我就是鲁迅。要让学生在诵读中生成语感。详细作法是:1.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思想〔读出思想〕。例1:?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感悟毛泽东同志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前途的思虑。读时,要用雄浑的语调,稍慢的语速,在苍茫大地和谁字上用重读。】例2:?友邦惊诧论?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惊诧和怕字重读,突出比照一惊诧就怕了,提醒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2.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突出情感〕。例1:?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思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稍慢的语速,用深沉的语调读出深沉的悲愤。两个沉默啊,要读出区别。前个读得消沉而厚重,表达对沉默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后一个读出呐喊的语气,表达对沉默现实的愤慨。爆发要高声重读,表达打破沉默奋起对抗的决心。灭亡要低声重读,以示警示。】例2:?友邦惊诧论?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侵占了辽宁,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机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用激愤的语调,痛斥的语气来读。三个不惊诧,一个惊诧了要读出鲜明的比照。友邦人士读出挖苦的语气,什么东西读出鄙视的语气。】3.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形象〔读出形象〕。例1:?荷花淀?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走,我不蓝你。家里怎么办?【通过比照诵读,把握水生嫂的形象】例2:?最后一次讲演?今天,这里有没有间谍?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成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荣耀!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荣耀!也是昆明人的荣耀!〔鼓掌〕【这段话是同敌人面对面的斗争。头几句质问的话,要用厉声;桃色事件共产党杀共产党要用挖苦的语调。两个无耻啊要读出区别。头一个咬牙切齿,后一个愤怒控诉。两个荣耀要用高昂的腔调和赞颂的语气。通过诵读,衬托出闻一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4.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读出韵味〕。例1:?滕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读出抑扬顿挫,感受语言的音韵美】二、品读法品读,就是把读书和品味语言结合起来,把语感理论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读法。一般的作法是边读边品,边品边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融为一体。在品读时,常常采用的是比拟揣摩法。所谓比拟揣摩法,就是针对文本中的语言品味点,把它作一点变动,作为参照物与原文比拟,通过读和品,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感悟语言的魅力。其详细技法是:1.加加。就是在原文上增加标点、字词或段落,拿来与原文比拟,通过语感分析并结合诵读,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1:?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擦干了泪。假如在我赶紧拭干了泪前面加一句因为怕父亲看见我在流泪而引起伤心〔我赶紧拭干了泪〕好吗?【原文已包含了因为怕父亲看见我流泪而引起伤心的意思,不加这一句,语言还简洁些,加进去,反而显得罗嗦了。】例2:?论雷峰塔的倒掉?作者在表达了法海逃亡在螃蟹壳里避祸,终于成为蟹和尚的故事之后,另起一行,写了活该。二字。假如在活该前加上一句话,即法海落到这样的下场,他是自作自受,活该。好吗?【活该二字,集中表达了人民对成功的欢呼,对卫道者可耻下场的嘲讽。作者把它独立成段,给人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之感。加进一些解释性的话语,反而削弱了表现力,影响了原有的情味。】2.减减。就是在原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语段,拿来与原文比拟,通过语感分析并结合诵读,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刚去似乎和那时,意思没有变,文字还简洁些。可以删去吗?【不能删去。似乎说明时间长远,记忆有些模糊;那时指作者的儿童时代。删去它们,意思就表达得不清楚了。】例2:?老山界?这是一家瑶民,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这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删去照着习惯,影响表达吗?【照着习惯,一来说明瑶民长期受反动军阀压迫,见兵就逃,已成习惯;二来说明,那男人并不理解红军是什么队伍,他是照着习惯躲起来的。不能删去。】3.换一换。就是在原文上置换标点、字词、句子及段落,拿来与原文比拟,通过语感分析并结合诵读,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1:?背景?唉,我如今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实际上是糊涂的意思,那就换成糊涂不是更好吗?【用糊涂意思过于直露,用聪明是反语,自嘲、自责、自悔的意思更浓。】例2:?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换成互不相让不是更为简洁吗?【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把争字详细化了、形象化了,表现出竞争的神态,非常传神。而互不相让只能表达争的含义,虽然简洁了,但却不为原句的表达效果好。】例3:?论雷峰塔的倒掉?活该。把句号〔。〕换成叹号〔!〕不是更好吗?【用叹号,诅咒的语气,表达的是痛恨的感情;用句号,嘲笑的语气,表达的是幸灾乐祸、轻蔑的感情。有时冷嘲比热骂更有力。】例4:?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进矣把专其利换成受其害或专其事,不是更为确切吗?【专其利是比拟于租税者而言的,提醒了苛税毒于蛇的主题】4.调一调。就是在原文上调整词序、句序、段序,拿来与原文比拟,通过语感分析并结合诵读,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1:?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假如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浅薄,何等贫乏,那么如今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入多,丰富得多了。把深入得多和丰富得多两个词语呼唤位置,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深入与上文浅薄相对应,是从范围上说的。词序变了就不对应了,不协调了。】例2:?有的人?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把分号前后两句调换次序可以吗?【这首诗是歌颂鲁迅的。诗人采用比照手法,拿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表现、心理和对人民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下场作反衬,表现鲁迅的伟大。因此,把语意落在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面,比照这两句话,放在前面的是陪句,放在后面的是主句。调换次序后,语意就落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上面,就不符合这首诗的主旨。再说,全诗都是先说反面的,后说正面的;假如开头调换了句序,全诗就不对应,不统一了。】例3:?春?朱自清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笑着,走着。春天像强健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以上三段,可以调整次序吗?【这三句,用了三个比喻,从娃娃到小姑娘到强健的青年,形象的表现了春天的开展过程。次序不能调整。】5.联一联。就是在原文上,把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联络起来,通过预感分析并结合诵读,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1:?春?春天像强健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末尾的去字与文章前面哪个字相照应?起什么作用?【与原文开头的东风来了中的来字相照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例2:?济南的冬天?老舍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用了两个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照应?用得好不好?【前面有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埃......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说明雪没有全覆盖,所以才觉得像人一样卧着。两个卧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悠闲自在的情态。】例3:?荷花淀?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刺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联络水生嫂与水生前面那段对话,说说这个细节描写的妙处。【这个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水生嫂当时内心的震动并企图以动作加以掩饰的复杂心情。】例4:?谁是最得意的人?魏巍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进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荣耀也就在这里。这段话中的笑了笑同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他想了一下,才答复我:我们什么也不要。可是说心里话,我这话可不一定恰当啊,我们是想要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笑着,用手指比个铜子儿大小,怕我不明白,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我们愿意戴在胸脯上,回到咱们的祖国去。这段话中想了一下联络起来品味,为什么这位战士答复第一问〔苦不苦〕只是笑了笑,而答复后一问〔为什么要求〕,却想了一下呢?【笑了笑,说明他对这个问题,即觉不觉得苦的问题,早已深思熟虑,那就是为祖国人民的幸福,甘愿吃苦,甘愿牺牲,所以是婉转的笑了笑;想了一下,说明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所以需要想一下。笑了笑想了一下多么平常的词语,却反映了志愿军战士他们的心胸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品味这两个词语,品除了志愿军的伟大形象,比空洞的称赞,不知要高明多少倍。】5.改一改。就是采用比换一换动作更大的对原文语言做改动的方法,拿来与原文作比拟,通过语感分析并结合诵读,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例1:?苏州园林?叶圣陶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把这段话改为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不是更为简洁吗?【原文有意用一组排比的动宾短语,重复讲究这个词,强调苏州园林的设计,确实有很多讲究。排比句读起来很流畅,很省气势,给人的印象深。改为并句,文字是简洁了,但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例2:?雷雨?曹禺周:梅家的一个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鲁: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份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侍萍反多说不规矩。不清白是为了揭露事实,戳穿周朴园为美化自己而美化侍萍的谎话。既然如此,把侍萍的话改为她不是小姐,是个作风败坏的丫头。她跟周家少爷鬼混,不明不白地生了两个儿子。不是更省力量吧?【①侍萍没有必要把自己骂一顿,这样说也无益于揭露周朴园的罪行;②这段话主观色彩太浓,不像是在谈与己无关的闲事儿,会引起周朴园的疑心,会暴露自己的身份,谈话也难以继续下去。】不太规矩是从侍萍的角度说的,其实罪责在周朴园身上。为什么不采用更为有力的揭露周朴园的话呢?比方,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