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全套课件_第1页
基础心理学全套课件_第2页
基础心理学全套课件_第3页
基础心理学全套课件_第4页
基础心理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

心理学

用一句话写出:

你心目中的“心理学”或“心理学家”是什么?人们的回答:

心理学家知道你正在想些什么。

他们象弗洛伊德那样分析你。

他们测量智商和性格。

心理学家处理恐惧症和抑郁症之类的问题。

他们使用测谎器。

他们做一些不正当的实验。1.你为什么这样做?

2.你原来怎样想的?

3.你的感觉如何?

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心理学家在寻求对人的了解时想要努力说明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家都是业余心理学家。課程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方面最基本的知識點,如何協助有心理困擾或不良情緒的同仁减轻应激反应、有效缓解壓力,提高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區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等變態人格、神經錯亂等心理学的三个层面:

1.民俗心理学(算命、相面,占星术、解梦等)

2.心理咨询和治疗(对心理学有一般了解的人)

3.心理学的学科构成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心理学就是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帮助别人、陶冶自己。

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心理学的职能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四节记忆第五节思维、语言及想象第六节意识与注意第七节需要与动机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九节人格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

2.情绪、情感和意志;

3.需要和动机;

4.能力、气质和性格。

前二项属于心理过程,后二项属于人格。

当然,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可分为二大类:

1.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

2.人格: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倾向性人格特征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及想像意志行动基本阶段(准备和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自觉、果断、坚韧、自制性)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和复合情绪(敌意、焦虑等);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高级哺乳动物)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不能脱离现实,心理是主观的,心理具有能动性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类大脑是世间最为复杂的物质结构,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1.经典性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

第二信号系统:语词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现实既是脑的功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科学心理的建立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他还创办了《心理》杂志。为了纪念冯特,人们把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学派的纷争19世纪未,20世纪初,心理学处在一个学派林立,相互纷争的时代。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用内省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成人的心理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成为行为主义学派。刺激--反应(S--R)格式塔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墨等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病。以此发展为一种完整的理论,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二、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心理学建立初期学派纷争的局面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结束。60年代以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只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结构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脑神经(12)脊神经(31)自主神经(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人体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大脑脊髓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躯干神经系统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一)脊髓(二)脑干脑干网状结构是许多分散在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经纤交织构成的一个神经网络结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它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三)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四)小脑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动作的机构。边缘系统它调节着脑干和下丘脑的功能,是支配动物本能行为,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整合内脏器官活动,整合情绪体验的重要机构。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3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一、垂体腺二、肾上腺三、甲状腺四、性腺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兴奋和抑制(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三)无条件的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有两类不同的条件反射,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另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才能实现的条件反射。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一单元感觉概述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三单元感觉现象第四单元各种感觉第五单元知觉概述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外界信息===心理体验?

碧绿的草坪(唯心Vs.唯物)

感觉是否反映物理刺激强度?

游泳池的水凉吗?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除获得外界的信息外,还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

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了解自身各部分的状态,获得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饱、劳逸、心跳等信息。第一单元感觉概述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没有了感觉会如何?感觉的作用: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法产生。

●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二、感觉的种类按刺激的来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听、嗅、味、触、温、痛、内部感觉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或称“下阈”。

差别阈限:刚刚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或称最小可觉差。

太弱和太强的刺激都不会产生感觉。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暗适应需要较长时间;约30-40分钟。

对光适应则很快,1-2分钟即能完成。

二、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

后像有正负两类:

意犹未尽的甜感

吃完奶糖再吃水果三、感觉的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对比。两种感觉先后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第四单元各种感觉一、视觉:适宜刺激是380-780纳米视觉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细胞:锥体细胞和杆细胞。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细胞:视觉细胞,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色觉异常有: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二、听觉:科蒂氏器,1000-4000HZ听觉的适宜刺激:频率16-20000Hz的音波。

音波是一种机械波。音高,响度,音色

音高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音波的相互作用

三、嗅觉:鼻腔上膜的嗅细胞。适宜刺激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具有挥发性四、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五、平衡觉:内耳的前庭器官六、运动觉: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七、内脏感觉:机体觉饥饿、饱胀、渴的感觉,窒息、疲劳、便意和性。八、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组织,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第五单元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恒常性4、理解性知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整体属性,完整映象知觉=各种感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如果被感知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知觉更多地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组织化。

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知觉的选择性

在一个时间段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能感受到少数刺激。

对象,背景。

对象与背景可以转换。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被围的比包围的,暖色的比冷色,更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知觉定势: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二、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三、运动知觉对物体的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有时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四、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第二单元表象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

1.记忆的内容:情景记忆

情感记忆

运动记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2.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过程

识记、回忆(再现)、再认。-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识记是把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象记住,“铭刻在脑里”。

这是记忆的第一步。(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事先无明确目的,不采用记忆的方法。

无需意志的努力。

如“潜移默化”。无意识记是一种被动的、自发的识记。

人们积累日常生活经验的手段,也是一种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来学习的途径。

靠无意识记来学习,只能掌握比较零碎片断的知识,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2.有意识记

有明确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

需要意志的努力。

如,日常的学习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显得更重要。

人们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各种技术技巧,完成工作任务,都要依赖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识记,是提高识记效果重要手段。彼得森对两组被试在有、无目的的要求下,学习16个单词的效果进行了对比。间隔时间

识记性质

当时回忆记住的单词数2天后回忆记住的单词数有意识记149无意识记106(二)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不理解意义,单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实验证明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

金斯利(Kingsley)用三种不同材料比较识记效果材料默写出的平均数15个无意义音节

4.4715个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英文单词9.95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13.55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和其它属性制约。

识记直观的、形象的材料比识记的抽象的词要好些;

识记视觉的材料要比识记听觉材料的效果要好。

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而儿童对直观材料的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遗忘有各种表现:

1.有部分遗忘:指不能重现,但还能再认。

2.完全遗忘:指既不能重现,也不能再认。

3.暂时性遗忘:指由于受到干扰,识记材料暂时不能重现,但在适当条件下还可以重现。

4.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就再也不能重现。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50-1909)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他描绘出一条遗忘曲线(或称保持曲线),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的“先快后慢”(言语)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合理的。

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学习程度对记忆的影响学习程度4小时后回忆出的百分数150%81.9100%64.833%42.7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合理的。

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第二单元表象一、表象的定义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直观形象性概括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认知心理把记忆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作用1、瞬时记忆:1秒内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为7+23、长时记忆:1分种以上,容量无限外界刺激感觉记忆由获取信息的感官短暂保存短时记忆暂时保留信息于意识中长时记忆长期保留信息,甚至终生图-1记忆的三个阶段注意重复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三节感觉和知觉第四节记忆第五节思维、语言及想象第六节意识与注意第七节需要与动机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九节人格THEEND

THANKYOU!!課程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方面最基本的知識點,如何協助有心理困擾或不良情緒的同仁减轻应激反应、有效缓解壓力,提高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區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等變態人格、神經錯亂等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倾向性人格特征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及想像意志行动基本阶段(准备和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自觉、果断、坚韧、自制性)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和复合情绪(敌意、焦虑等);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通过几种操作活动来实现。

具体为: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分析可以通过动作进行,也可以通过头脑的表象和概念进行。

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按一定要求、线索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这种思维操作活动贯串在整个思维过程。2.比较

比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特征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的思维操作活动。

比较可以直观地进行,也可以在观念中进行。

比较离不开分析和综合。3.抽象与概括

这是思维过程中关键的操作活动。

抽象是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概括就是将抽象出来的特征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

抽象和概括紧密地联系着,没有抽象就不可能进行概括。通过抽象和概括,认识就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4.具体化

与抽象相反的过程。

把抽象与概括获得的原理、理论等返回实际。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形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二、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辐合思维、发散思维三、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分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对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事件的心理表征。二、自然概念与人工概念

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制造的概念。概念形成:是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

概念掌握: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与应用人类已有的思维产物。

概念掌握是一个主动、复杂的综合过程。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定义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问题”的种类:

1.清晰的问题与含糊的问题

清晰的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过程都很清楚。如,知道三角形2个角,求第三个角。

含糊问题:如何写一篇论文。

2.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与语义贫乏的问题

熟悉领域的问题是语义丰富的。(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已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越容易迁移。

“举一反三”2.原型启发

如,鲁班发明锯子。3.定势

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4.情感和动机状态

动机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强。

5.个性与人际关系

问题解决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人际关系的影响。(三)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9+3+2+7+8+1=?

认识和明确问题,

分析问题的特点和条件

提出假设,考虑解决方法

检验假设。

策略!

好策略,有利于问题解决!1.算法策略

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

穷举法。

密码破译。2.启发性策略

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主要有“手段-目的”策略和“逆向搜索”策略。“手段-目的”策略:将要达到的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来达到总目标。“逆向搜索”策略: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反向搜索,直到找到通向初始状态的方法。

如,逆向设计。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马克思:“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一、语言与言语

1.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

2.语言是社会现象。

3.言语是心理现象。

4.语言以文字为物质外壳。

5.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

内部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的运动、听觉、视觉、书写四个中枢第五单元想象一、想象的定义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不同于表象。二、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第五单元想像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把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使人不仅能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构成自己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够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或不可能的事物和现象。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想象是“超现实”的。

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和经验。

想象的表象不管新颖甚至离奇到什么程度,构成新表象的材料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

想象过程中对已有表象的改组、综合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粘合,即把两种事物的品质、特性或部分粘合起来。如千手佛、九头鸟。

还有“典型化”,把某类事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特性集中于某一事物的形象上。

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阿Q形象。

想象要借助语言和表象材料进行,其结果是形成新东西。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二、想象的种类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按照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例如,当我们观察天空中的浮云时,有时突然觉得云象人头像,有时又觉得它象一匹奔腾的马,各种想象形象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来。有意想象是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

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

有意想象是进行学习、工作、劳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创造想象特殊的形式。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与一般创造想象的不同点在于:

1.幻想不与目前行动直接联系,而是指向未来的活动,但它可以成为创造性活动的启迪和准备。

如科学幻想,表达人类对将来的种种创造性想象,它开阔了人们的思路,经过实践和探索,科学幻想有可能变为现实。2.幻想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表达个人的向往,而一般的创造想象是按某种任务要求去进行,它所创造的形象不一定是个人所期望的形象(如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幻想可以分为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两类。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第二单元注意概述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二、无意识:个体没有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或过程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一个包括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身(内在的)与环境(外在的)的综合觉察与认识。

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1.意识的性质意识是一种主观觉察意识的功能意识、觉察和注意日常的意识流意识是主观觉察:在觉醒状态下对心理事件的主观觉知连续的思维、情感和知觉流包括自我意识觉察: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

注意: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

选择性疏忽(不注意厌恶的信息)

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2.意识的功能监视监视自我和环境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潜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控制控制思维和行为控制开始和终止类似于工厂的质量检察员有效利用心理资源,起整合和调节作用。二、无意识*

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它的特点是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Freud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压抑、检察官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压抑愿望、恐惧记忆、情绪无意识(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包含着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以性欲为主。

前意识则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由那些不能立即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此外,前意识还扮演“检查官”的作用,它不许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及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感进入意识,而把它们压入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人一生有1/3时间在睡眠中。睡眼中各阶段的脑电波形态图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

脑电波形态频率(cps)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β)13-24正常清醒的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Alpha(α)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Theta(θ)4-7轻度睡眠Delta(δ)2-4深度睡眠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人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的α波。

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theta)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δ波为主。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

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2、梦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

慢波睡眠时的梦:概念性强,内容涉及到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

快波睡眠时的梦:知觉性(特别是视知觉)较强,内容深动、古怪。睡眠剥夺两天后,很难集中注意力,会出现幻觉和错觉。

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实验证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一定的途径泄露出来。

梦就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日常语言所说的“注意”,实际上是“注意听”、“注意看”……

注意总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过程联系在一起,如注意看、注意听等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双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着”,这些现象就是注意时的适应性活动。

2.无关动作的停止。有人看电视看得入迷时,呆若木鸡地注意电视屏幕。

3.呼吸运动的变化。所谓“屏息”现象。

4.心脏活动的变化。当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牙关紧闭,握紧头等现象。注意和意识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注意的功能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如果注意能长时间保持在有关对象上,说明注意是稳定的,否则就是不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并不等于静止性,注意是有起伏现象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短时间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活动的完成。因此,注意的稳定性是说虽然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化,但是活动的总方面始终不变。

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注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的。无关刺激对注意干扰作用决定于这些刺激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

例如,当长时间进行一种单调的工作时,由于疲劳的增加,导致注意分散。

二、注意的广度

或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其数量是很有限的。

用速示器做实验,让受试者注视速示器,主试者以1/10秒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数量越多,说明他的注意范围越大。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几个不同的对象。它常表现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有关的活动中。

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课的情况;钢琴家左右手分弹旋律与和弦;汽车司机在双手操纵方向盘的同时,两眼还要注意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障碍物和灯光信号等等。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很困难;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例如,自拉自唱,边歌边舞,把拉和唱、歌和舞形成系统,就有利于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迅速。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愈符合于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迅速;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缓慢。課程目的:了解心理健康方面最基本的知識點,如何協助有心理困擾或不良情緒的同仁减轻应激反应、有效缓解壓力,提高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的區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等變態人格、神經錯亂等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倾向性人格特征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及想像意志行动基本阶段(准备和执行决定阶段)意志品质(自觉、果断、坚韧、自制性)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和复合情绪(敌意、焦虑等);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它与人的行为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定义: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的分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指与保障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需要。它们是人生而有之的,主要包括:

(1)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需要(如饮食、呼吸、睡眠、运动等);

(2)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的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

(3)性的需要;

(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应等)。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它们是后天获得的,

主要包括:

对文化学习、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

对社会交往、名誉地位、爱情、友谊的需要;

对休息、消遣、娱乐、享受的需要等。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物质需要和高级的物质需要。低级的物质需要指对食物、自卫、性等方面的需要;高级的物质需要包括对高级家用电器、高级住宅、高级服装衣料、名牌小轿车等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智力、成就、自尊、审美、道德、爱情等方面二、动机

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说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人的需要通常以兴趣、意向、意图、愿望、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但光有这些意愿,人还不会立即有所行动,只有动机产生后,人的某种行为才会真正被引发。引起动机的二个条件:

(1)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2)客观上存在着满足种需要的具体对象,使之有满足的可能性。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的基础是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的动机,喝的动机,性的动机,休息的动机等。

社会性动机的基础是人的社会需要,如交往的动机,成就的动机,劳动的动机,学习的动机等。

兴趣、爱好也是人的社会性动机。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兴趣的品质:

广度

倾向性

持久性

效能

2.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效率提高,直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个点,动机强度提高,则效率降低。

效率也与任务难度密切相关。

动机要适中。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信心,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自我实现-----高峰体验马斯洛发现,处于高峰体验的状态时,一个人就正处在生命中最健康、最辉煌的时刻,这时候也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体育明星的高峰体验马斯洛的需要发展金字塔模式表明:

(1)作为一种基本动力,需要推动着人在获得低一级层次的满足之后继续寻求高一级层次的满足,即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2)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为大多数人所共有,并且这类需要也较易获得满足。如“饥不择食”,饥饿时只要有东西充饥,即可满足这种生理需要。

(3)对于高层次的需要来说,不但真正能产生这种需要的人很少,而且其满足的百分比也较小(指满足的相对性程度)。如“学无止境”,即表明了人对学识、修养等自我发展方面的永不满足。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喜怒哀惧有原因

布什的表情1布什的表情2布什的表情3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情绪和情感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反应(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情绪的生理成分情绪伴随着多种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压躯体神经系统战斗或逃跑气得头脑发昏主观体验基本体验:喜、怒、哀、乐情绪状态的个体差异承认自己的情绪对健康有益情绪表达情绪外显的行为符号多种途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和语气特定表情模拟:喜悦

情绪表达和情绪Tomkins(1962):面部是主要的情绪中心。情绪和面部肌肉运动的关系一致(个体和文化)面部表情不单指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影响生理和主观的情绪成分。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文化和情绪表现规则有些面部表情是各文化通行的

例如:

吃惊、害怕、愤怒、恶心、喜悦、悲哀、害羞、感兴趣性别和情绪表达女性的情绪体验比男性强,更容易识别他人面部表情和非言语线索,情绪表达更强烈、更公开。三岁就有性别差异可能的原因:性别角色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②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联系: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情绪可以是由于对事物单纯的感觉或知觉所直接引起的,如幽香的气味使人感到舒畅,腐臭的气味使人感到窒闷;红色使人感到热烈,灰色使人感到阴沉等。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通常是由某一时刻、某些特定情境引起。时过境迁,就会意转情移,所以不稳定。

情感则是由于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如明确了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而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了解某人高尚的品质而产生敬佩感等。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因情境的改变而转移。如爱祖国,并不以国家一时盛衰而改变对她的赤子之心。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测谎仪

及其记录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1884/1885)

W.James(美),1844年提出

C.Lange(丹麦),1885年提出

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称为情绪的外周说。

以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詹姆斯-兰格”外周理论图解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如路遇暴徒)由刺激引起身体反应(如心跳、逃跑等)对身体反应的觉知(因心跳而生恐惧)情绪经验(恐惧反应)二、坎农—巴德学说观点: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坎农-巴德”丘脑理论图解引起知觉的刺激情境(如路遇暴徒)神经系统将信息同时传到大脑与身体生理上表现出反应(逃跑心跳等)大脑觉知情境的性质(暴徒危险)情绪表达(恐惧反应)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沙赫特-辛格”理论图解刺激情境(如路遇暴徒)情境的认知评价(暴徒危险)情绪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