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当质子数(核电核数高中化学教案2教学目标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能力目标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法建议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3.紧密联系实际。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教学设计示例课题:钠的化合物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学过程[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1.钠的氧化物(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①Na2O、Na2O2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②Na2O2、Na2O与CO2作用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讨论]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①展示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CO2+CaCO3+H2O=Ca(HCO3)2[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Na2CO3+CO2+H2O=2NaHCO3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总结、扩展:(1)总结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2)扩展根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H2O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根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布置作业:1.补充作业(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NaHCO3质量(4)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5)200℃时,11.6g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高中化学教案3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四、重难点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高中化学教案4第一单元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板书][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板书]还原剂氧化剂有还原性有氧化性被氧化被还原[思考与讨论]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高中化学教案5【教材内容分析】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学目标】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板书】一、金属键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板书】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1.电子气理论【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2.金属通性的解释【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练习】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高中化学教案6实验目的1、通过让学生亲自做钠及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使学生加强对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和钾及其化合物。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验重点1、通过实验巩固对钠及化合物性质的认识。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实验难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初步培养其设计实验和评价实验的能力。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烧杯、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滤纸、粗玻璃管(10mm×10mm),带导管的橡皮塞、铂丝、蓝色钴玻璃、铝箔、火柴、小刀、水槽、镊子、蒸发皿、细长玻璃管、脱脂棉、气球。钠、Na2O2、Na2CO3、NaHCO3、CuSO45H2O、KCl的固体及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实验形式单人单组实验过程[引入]本章我们主要学习了钠及化合物性质。本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板书]实验三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师]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以下实验内容。[板书]一、钠的性质。1、钠与水反应。2、钠在空气中燃烧。二、过氧化钠的性质。1、Na2O2与水的反应。2、Na2O2与CO2的反应。三、Na2CO3与NaHCO3的性质。1、NaHCO3的不稳定性。2、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3、Na2CO3与NaHCO3的鉴别。四、用焰色反应检验Na+、K+、Cu2+。[提问]1、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试管中为什么不能有气体?2、在NaHCO3加热分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先将导管移出烧杯,然后再熄灭酒精灯?3、做好焰色反应的关键是什么?[注意]:1、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金属钠。2、实验中所取钠块不得超过黄豆粒大小。[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思考]:1、如果将钠与盐酸溶液反应,钠是置换水中的H,还是置换HCl中的H?2、一开始我们发现Na用煤油保存,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对钠的性质的研究,你能说出为什么吗?4、用盐的固体或溶液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何者现象更明显?[布置作业]填写好本次的实验报告,并能熟练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高中化学教案7[教学设计说明]通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看清这个物质的世界,第二节进一步学习这六类物质中最重要的三种“电解质:酸、碱、盐”并能书写离子方程式;酸、碱、盐之间大多是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第三节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而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又一新角度,同时也为后面“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设计的教学思路是:(1)巩固和加强元素化合价知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合价变化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变化;同时也是对初中化学薄弱环节一个及时的补充和提高;(2)从新的角度归纳“物质的分类及其化学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确物质世界中两大类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有无数变化)与简单性(只二大类反应)、个性(有电子转移、无电子转移)与共性(有新物质生成)的对立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归纳,采取“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并认清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相关关系。(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学习能力:通过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代表,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可以代表一类物质的性质;这一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质的学习中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2.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的探究能力: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原因应通过实验来探究分析,在实验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有力的证明电子的转移是反应内在的原因。3.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总结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课堂的最后让五名学生分别充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来上台自我表述与总结,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生生互动的参与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是理解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会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的方向及数目。组织好课堂总结的拟人化表演。(2)难点是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内涵,能自我总结出两组概念的对立统一网络。(3)关键是引导并做好几个实验探究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效果。实验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题引入[投影与实物]1.旺旺雪饼----干燥剂(主要成分:生石灰)2.月饼---脱氧剂实物展示(主要成分---还原铁粉)3.脱氧剂介绍:幻灯片防止氧气氧化学生知道干燥剂但不知道脱氧剂比较新颖,兴趣大.概念形成(由点及面能力)1.最常见的氧化剂是谁?2.氧气在化学反应(钠、铁、硫、磷)中的共同特点。3.氧化剂概念:(板书)学生能答出:氧气学生上板书写化学方程式讨论:化合价均降低知识引伸知识迁移(对立统一思想)1.常见的氧化剂还有哪些?化合价变化特点?举例:H2+CuO=Cu+H2O2.什么叫还原剂?常见的还原剂有哪些?学生讨论并笔记判断氧化剂学生回答知识网络的构成(对立统一能力)[重点]1.实验演示:铜→氧化铜→铜2.概念联系: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知识网络构成:化合价降低氧化剂+还原剂=深化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思考并讨论:氧化剂为何是被还原?(是被还原剂还原)还原剂为何是被氧化?(是被氧化剂氧化)学生笔记: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化合价升高活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1.反应特征:化合价有升降,且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2.为什么化合价会有升有降?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3.实验演示:Zn+CuSO4=Cu+ZnSO4电流计指针偏转4.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转移学生笔记学生交流并总结:电子是带负电的,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升高.学生探究:电子得失形成回路则形成电流,电流针有现象.学生讨论与总结:实质是有电子转移1.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略H2+CuO=Cu+H2OZn+CuSO4=Cu+ZnSO4学生练习活动表演与课堂总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要求五名学生(拿展板):各自表述物质及反应的特点(学生甲):氧化剂(学生乙)还原剂(学生丙)还原产物(学生丁)氧化产物(学生戊)氧化还原反应2.组织学生上台表演并补充说明3.投影与总结表扬学生小组讨论推荐小组代表上台表演:(甲)我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为我得电子),我会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乙)我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会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丁)我是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化合价降低后的产物);(戊)我是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化合价升高后的产物)。(丙)我是氧化还原反应,我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升与降的总数相等;我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得与失的电子总数相等。[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引入与概念形成是很成功的,知识网络的构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双线桥的练习略显“单薄”(准备是下节课的重点),最后学生的拟人化总结与表演非常成功,课堂气氛达到高潮.2.有一个班在表演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我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剂,我的儿子是氧化产物.”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氧化产物的同学气愤的不行,但也是一脸的无奈.当时我也很吃惊,评价比较形象,但不适合中学生.高中化学教案8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巩固练习]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液氨氨水物质成分微粒种类主要性质存在条件答案: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液氨氨水物质成分纯净物(非电解质)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微粒种类氨分子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主要性质不具有碱性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③一定不含NH3、Cl2、H2S④可能含有Cl2、CO2。(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答案:C。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答案:A。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答案:C。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答案:C。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答案:(1)不能。(2)8cm。(3)1.2mL。高中化学教案9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手段: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情景创设1】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教师评价】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新课】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过渡】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归纳内容【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情景创设2】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过渡】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情景问题创设3】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教师归纳】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产率较高。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过渡】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例题练习】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小结】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作业布置】1、课后习题1、3题。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高中化学教案10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实验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让学34生观察现象。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与NaOH的反应,34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1)FeSO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4气氧化。4Fe(OH)+2HO+O=4Fe(OH)2223(2)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3)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2)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挤出。(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4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把盛有FeSO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4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这种教学片断很多。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案例反思: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1)摆正位置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习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2)相信学生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高中化学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科学思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方法: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重点、难点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高中化学教案12第二节分子的极性【学习目标】1、理解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3、了解相似相溶规则及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复习][练习]指出下列物质中的共价键类型1、O22、CH43、CO24、H2O25、Na2O26、NaOH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新授]1、分子极性的分类及其概念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1)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极性分子:AB型,由构成的分子,如。非极性分子:AA型,由构成的分子,如。(2)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1)空间构型法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的分子为极性分子。(2)物理模型法ABn型分子极性的判断可以转化为物理上受力平衡问题来思考。判断中心原子是否受力平衡,如果受力平衡则ABn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分析:CO2、H2O、NH3、BF3、CH4的分子极性课本P75-4:孤对电子法在ABn型分子中,若中心原子A无孤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则是非极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有孤对电子则是极性分子。例如:CO2、CH4、SO3中心原子(C、S)无孤对电子,是非极性分子。而像H2O、NH3、NCl3中心原子(O、N)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练习:请判断PCl3、CCl4、CS2、SO2分子的极性。课本:P73-[交流与讨论]P75-5学生完成总结: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的区别与联系概念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含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决定因素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联系1.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2.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3.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由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说明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练习巩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凡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2、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3、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4、非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极性键。5、极性分子一定不含有非极性键。6、凡是含有极性键的一定是极性分子。7、非金属元素之间一定形成共价键。8、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共价键。[实验2]碘在水中和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情况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A.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有一定的影响,。B.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思考:请例举化学中常见情况。C.极性分子在电场或磁场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偏移。课堂小结:1、分子的极性: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空间构型法3、分子的极性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相似相溶规则【课堂练习】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电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A.CCl4B.C2H5OHC.CS2D.CH3Cl2.CO2、CH4、BF3都是非极性分子,H2O、NH3都是极性分子,由此推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正确的是()A.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内B.分子中不含有氢原子C.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D.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3.判断XY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主要依据是()A.分子中存在极性键B.分子中存在离子键C.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为1800D.非直线型结构,两个X--Y键的夹角小于18004.能说明BF3分子中的四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内的理由是()A.任意两个B—F键之间的夹角为1200B.B—F键是非极性键C.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相互作用相同D.B原子与每个F原子的距离相等高中化学教案13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教学设计的程序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七、具体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①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②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②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3、组织讨论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②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八、课堂小结: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高中化学教案14一、教材分析《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解释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本节教学重点: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本节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及冶炼的一般方法(2)说出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1)通过铝热反应及海水的实验,学会金属冶炼的原理及简单了解元素分析的方法(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金属回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资源环保意识(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适用于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四、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化学实验基础都不好,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铝热实验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严格注意实验安全。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铝热反应,海带中提取碘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实验用具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引言】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但金属元素一般分布在什么区域?【讲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补充)金属元素广泛分布于矿物中,动植物体内及海洋等区域中。【质疑】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如矿物或海洋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又与什么性质有关?【板书】一、金属的存在:游离态:少数不活泼的金属;化合态:多数比较活泼的金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事务所实习日记
- 会计人员培训心得体会
- 幼儿教育的教学随笔汇编12篇
- 关于销售类生产实习报告4篇
- 乡镇雪亮工程公共视频应用联网项目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功能介绍
- 法律的作用(醉驾版)
- 2025年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仿真实时处理系统项目发展计划
- 《职场沟通》电子教案 项目六 职场面试沟通
- 商铺出租合同模板
- 杭州市房屋租赁合同
- 【9历期末】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 2024年度专业外语培训机构兼职外教聘任合同3篇
- 个人的车位租赁合同范文-个人车位租赁合同简单版
- 2025-2025学年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 水族馆改造合同
- 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 拌合站安全事故案例
- 《红色家书》读书分享会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广东省春季高考数学仿真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答题卡)
- 新媒体运营工作年终总结
- 【MOOC】电子技术-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