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1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2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3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4页
2023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A.燃料中的碳B.所食动物体内的碳C.食物中的碳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有机物C.有机物D.碳酸根离子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缺少丁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C.图中甲、乙、丙的全部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使用杀虫剂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5.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调查乙中水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a>(b+c+e)C.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D.e中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6.某同学画出如图所示三个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丙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甲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乙中A、B、D、E构成群落,碳元素在其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有机物D.若要使图甲、乙、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过程,需补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部分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8.[2022·湖南卷]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过程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作用,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____________。(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10.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练9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D人类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都是来自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碳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3.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无机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无机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无机环境,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4.A根据题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缺少丁则生态系统中大量腐殖质中有机物不能转化为无机物,所以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A正确;图中c、d分别表示消费者乙、丙的捕食过程,含碳有机物随其传递,b表示生产者(甲)的呼吸作用过程,B错误;图中甲、乙、丙、丁等全部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错误;使用杀虫剂不能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5.D调查乙中水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a>(b+c+e),B正确;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图中e表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不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D错误。6.A图甲中A为生产者,图乙中A为生产者,图丙中E为生产者,A错误;图甲中C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图乙中A为生产者,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它们共同构成群落,碳元素在其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有机物,C正确;若要使图甲、乙、丙表示完整的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部分,D正确。7.B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足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8.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关系不属于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9.(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4)CO2或碳酸盐CO2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图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箭头,即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因为这是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如果没有这一光合作用的途径,碳循环便不能进行;图中A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它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B和C,它们都是呼吸作用,而D则是燃料燃烧释放CO2,不属于生物的呼吸作用。10.(1)群落的物种组成次生(2)“S”环境容纳量(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形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