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校 班级 学生 完成时间:(30分钟内)基础训练测量物体的长度用 ,首先要观察它的 、 和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记录数值必须注明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时间的基本单位 o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彳 ,可以采用 的方法来减小它,这种测量值是可以被使用的;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操作不认真、读数不正确而得到错误的结果,其测量值是不能被使用的。 ^可以避免的,而 只能减小,不可避免。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长度的单位。(1)手掌宽度约1 (2)成人腰带处高度约1 (3)细菌直径约1(4)指甲宽度约1 (5)铅笔芯直径约1“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布料能防水防污,具有很强的自洁性能仙女座大星云距离我们约有220万光年。”这里说到的“纳米”、"光年”都是 的单位。 6-如右图所示,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mm,被测物体的唧心-网““L网“长度是mm。 5…7.如图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3 4 5(cm .cm;7.如图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3 4 5(cm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 B.只要态度认真,误差完全可以避免C.选用精密度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测量工具会非常准确,人的科学素质也会很高,所以将来测量误差完全可能避免形容彩色电视机的大小一般用"吋”,25吋彩电屮的“25吋”是指()(25吋=64cm)A.彩电屏幕的宽度是64A.彩电屏幕的宽度是64cm彩电屏幕的面积是64cm2彩电屏幕的对角线长是64cm D.彩电屏幕的长度是64cm用一把厚刻度尺测量一个长方体的长度,卜列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D11325.有一块体积为0.05的冰块,完全焰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P,=1.0X103kg/w^p=0.9X103kg/np)26.“西部大开发”实施的一项巨大工程叫“退耕还林”,这是因为近百年来盲目砍伐、开垦,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长江上游某区域每年流入江内的泥土达2500万吨,求:这相当于该区域每年损失了40cm厚的土地(看做长方体)多少平方米?(泥土的平均密度为2.5X103kg/np)八上物理参考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刻度尺量程分度值正对单位1..刻度尺量程分度值正对单位2.m3.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错误误差4.(1)dm(2)m(3)卩m(4)cm(5)mm13.A14.C 15.A 16.D5.长度 6.1dm(2)m(3)卩m(4)cm(5)mm13.A14.C 15.A 16.D5.长度 6.117.27.2mm25.07.1.262828.C9.C 10.Dll.A12.B误差25.2mm18.mcm19.12350.620.350.424m第2节运动的描述1.位置2.参照物运动静止3.直线曲线4.地而飞机B(或飞机C)相对5.D6.A7.C8.D9.B10.B11.B12.B13.B14.C15.静止运动16.静止运动17.A18.B19.D

20.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变化,讲运动必须指明是相对于哪一个参照物的。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由于看不见周围的景物,也就无法选择参照物,因此也就觉察不出船的运动;而当天空晴朗后,就能容易地选取海岸、岛屿或过往的船只为参照物,从而看出船的运动情况第3节运动的快慢1.(D刻度尺米(m)钟表秒(s)(2)慢(3)快(4)单位时间路程2.速度stvv=s/t米/秒(m/s)3.1.2米每秒人每秒钟行走1.2米4.直线不变5.平均速度瞬时速度6.平均瞬时7.(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得快。(2)在相同路程内比较运动的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8.209.D10.A11.A12.D13.D14.C15.C16.C17.C18.D 19.甲丙乙20.0.51.1匀速直线21.(1)150(2)0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路程时间v=s/t2.刻度尺停表0.180.15 3.0.51044.3601.2 5.C6.C7.(1)刻度尺停表v=s/l(2)0.40.5(3)不是8.变速12.500.1259.C10.D11.(1)(略)(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小车以0.1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12.(1)6016.7瞬时速度(2)5h13.(1)110km/h(2)109km/h(3)014.图像如下。该列车的运行速度30m/so15.10m/s章末测评1.C2.A3.C4.D5.D15.快慢米/秒(或m/s)3.6通过的路程长短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长短18.5:33:520.他们通过100m15.10m/s章末测评1.C2.A3.C4.D5.D15.快慢米/秒(或m/s)3.6通过的路程长短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长短18.5:33:520.他们通过100m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静止运动 22.小于8 23.64.0080km/h26.4.6m/s6.B0.287.D8.A9.A 10.B11.B自行车每秒行进5米16.传送带0.519.13.B比较相同时间内(1)4.8(2)5(3)平12.C14.C17.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此处汽车限速40km/h1.5h大;(3)0.2525.80km/h27.37.5m/s它们运动的速度不同等 21.0.02 24.(1)时间;(2)大;28.120s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I.振动空气2.产生传播3.振动7.D8.D(细绳)可以传声9..C10..B16..0.025;11..C17..介质I.振动空气2.产生传播3.振动7.D8.D(细绳)可以传声9..C10..B16..0.025;11..C17..介质4.17m 5.1700m 6.AB15..光斑晃动12..A13..C14..0.3s18..680m/s19..10m/s固体第2节声音的特性1.音调2.琴弦音调1.音调2.琴弦音调3.音调响度音色4.300Hz能5.音调频率6.空气变髙7.振动13.A14.C15.音调音调8.伸出桌面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6.空气变髙7.振动13.A14.C15.音调车轮转得慢时音调低,因为纸片振动的频率低。18.(1)3(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3)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若能听到其发声,则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则不是由摆动产生的。挂,轻推使其摆动。第3节声的利用1.20〜20000次次超2.超声波回声回声定位声呐3.B4.B5.D6.C7.C8.C9.A10.火焰在摇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11.(1)确定潜水艇、鱼群、鱼雷的位置、速度等(2)确定海底的深度(3)检查人体内部器官,击穿人体内部可能有的“结石”(4)检查金属物体内部是否存有气泡、裂缝(5)清洗物体表面(6)杀菌、消毒1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与低于20Hz的次声波,人类听觉没有反应,但是动物往往可以感受到。地震、海啸爆发时,地壳的运动会发出声波,一些动物就是由于感受到这些声波,所以表现出惊慌、失常等现象。人们可以从它们的反常表现屮判断出可能发生了某种自然灾难。 13.高于20000Hz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000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分贝声源传播过程中2.声源处响度3.人耳声源处传措过程中4.减弱噪声减小响度5.B6.A7.C8.C9.A10.B11.B12.B 13.C14.D15.B16.D17.C18.①设立禁行标志,请车辆绕行居民区;②在公路旁植树造林;③安装双层玻璃。(任选其二)19.(1)实验器材:声源(如收音机等)、海绵、泡沫塑料、细线或胶带纸:(2)实验过程:打开收音机,分别用海绵和泡沫塑料包裹该收音机,比较两种情况下听到声音响度的区别;(3)两种材料的厚度,包裹收音机的方式,收音机的音量(响度),听者到收音机的距离等应保持相同;然后比较用海绵和泡沫塑料包裹该收音机的响度不同,即可得出结论.章末测评1.振动响度空气2.高小大低3.减弱马路上车辆的噪声污染吸收4.振动能量5.不同音色响度6.吸收声音减小声音的反射7.乙甲8.A9.B10.A11.A

12.A13.C14.B15.A16.C17.D18.B19.(1)植树、种草(2)机场、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远离居民区(3)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4)市区禁止汽车鸣笛(5)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墙(6)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等。20.(1)问:手机来电话时,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入耳朵的?答: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2)问:手机的来电音量调大时,是在改变什么?答:改变声音的响度o(3)问:接听手机时,很容易听出熟人的声音,根据的是什么?答:根据声音的音色我们很容易判断出熟人的声音。(4)问:在月球上,宇航员可以用手机联系吗?答:不能,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手机即使接收到信号,我们也听不到声音。(任选其二) 21.①®④ 22.实验一(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3.先用小槌轻敲音叉,听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并立即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有水花溅出。将音叉拿出来使其停止振动后,再用力敲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变强,并将其再次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水花溅出更多且水的振动幅度更大。24.850m/s1.7X106m 25.510m 850m/s26.120s第三章物态变化1.-14 2.35一个小格代表的值5.乙丙甲1.-14 2.35一个小格代表的值5.乙丙甲稳定继续留在液体中 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4.乙426.BADCFE7.D8.D9.C10.B11.C12.(1)被测液体的温度超过了温度计的量程;(2)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液体;(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13.35.2等于间均可(3)B度计的量程;(2)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液体;(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不相平。13.35.2等于间均可(3)B温度下降时水银柱不会下降16.(1)热胀冷缩14.25C(2)左(3)015.(1)(略)(2)32-34C之熔化和凝固I.熔化吸热化放出4.10固液共存5.凝固热太低熔点6.C8.D9.CI.熔化吸热化放出4.10固液共存5.凝固热太低熔点6.C8.D9.C凝固放热2.海波冰各种金属品体石蜡松香玻璃非品体熔点没有3.熔7.A10.(1)B、D、A、C(2)固液共存3611.热胀冷缩碎冰块乙13.凝固放出14.当室温高12.(1)略(2)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晶体(4)48于30°C,聚乙稀材料就要吸热升温开始熔化,培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热使房间的温度降低。当房间温度低于15C时,聚乙稀材料就要放热降温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放出大量热使房间温度升高。15.当外界气温升高时,冰水混合物的冰会部分熔化为水,吸收多余的热量,使得温度澡持0C;当外界气温下降时,冰水混合物的水会部分凝固为水,放岀多余的热量,使得温度保持0-C:如果外界气温持续升髙或者降低,冰水混合物全部变成水,或者冰,那么温度就不能保持0°C了。第3节汽化和液化I.汽化液化2.液体表面上任何吸热致冷3.沸点不同高4.液压縮气体体积液

化5.液化放出上手上的水汽化吸热6.D7.A8.B9.C10.答:(1)春天到来,气温上升较快,墙壁、黑板和地板温度上升较慢,南风吹来温暖!<J带有大量水蒸气的空气,这些水蒸气在墙壁、黑板和地板上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大量的水珠使得墙壁、黑板和地板非常潮湿.⑵可以关闭门窗、开空调抽湿.(合理即可)。11.试管壁有小水珠(液化)放出12.(1)水蒸气(2)吸热(3)小水珠(4)升高不变(5)升高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也越高。(6)小华用的水的质量比小明的大(7)高于水汽化要吸收热量,而水温保持不变,说明水能继续从杯底吸热。13.(1)温度表面枳(2)物质种类(3)液体的表面积温度(4)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等第4节升华和凝华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凝华3.升华凝华熔化4.A5.C6.D7.B8.B9.C10.C11.内侧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发生凝华12.C13.(1)二;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焰化和沸腾.(2)升华:吸收14.(1)液化(2)炎热的夏天气温较高,冰棍儿周围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白气”。(3)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烟尘,这些烟尘成了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凝结核,使水蒸气更容易液化成小水滴而附着在上面形成雾。章末测评2.D3.C4.C12.C13.A吸收(2)22019,熔化凝甲苯23.D8.A9.A10.B11.C2.D3.C4.C12.C13.A吸收(2)22019,熔化凝甲苯23.D8.A9.A10.B11.C热胀冷缩 18.(1)固液共存22.水银酒精水银5.C6.C7.17.冷热程度21.低凝华吸14.C固气,使手心表面空气流动加快,从而使手心的汗水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冬天向手心呵气,呵出的水蒸气比手的温度高,在手心上液化放热,手吸热而感觉暖和。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子表面上,而看不清牙齿。15.A16.A20.凝华液化夏天向手心吹所以手感觉冷;使小平面温度计、钟表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杯底26.A(1)①海波的熔点约为48'C②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③海波的初温是20G等(2)①石蜡没有固定的熔点②石蜡熔化过程温度不断上升③石蜡的初温是20°C等27.(1)慢•用搅拌棒搅拌(2)状态-4 (3)略(4)不变28.(1)①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②读数时玻璃泡没有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③80(2)小杯中的水初温太低;小杯中的水量过大:酒精灯火焰太小;没有用外焰等。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I.真空3X108m/s长度26 2.不同c3/4c2/3c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4.500 5.蜘蛛俠与老太太6.B7.B8.C9.D10.D11.B12.B13..C14.C15.D16.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17.太阳直线18.沿直线能19.1120.A变大21.同一直线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倒立22.3.81x108m第2节光的反射1.304.50°600 2.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60° 3.亮暗左5.C6.B7.C8.C9.B 10.略11.(1)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光屏与镜面垂直12.(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小聪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或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3)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或光路具有可逆性)13.(1)垂直:漫;(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3)不合理。应将纸板F沿法线方向折转,再次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1.虚略12.第3节平面镜成像不变2.1.654仍能3.3 4.D5.C6.B7.C8.A9.C10.C11.(1)到镜面上的距离(2)大小(3)不能虚13.(1)透过玻璃板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2)2(3)不合理。两组数据太少了(4)等效替代14.(1)不能。因为只进行了两次实验,且一次相等,另一次不相等(2)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15.平面镜直线第4节光的折射I.折射2.D 3.B 4.C 5.D6.C7.C8.D9.略10.略II.⑴①折射反射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小于(2)是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12.(】)折射光线消失(2)光斑消失(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第5节光的色散1.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2.红绿蓝 不可见光 光红紫3.漫反射各种色光4.A5.B6.B7.C8.C9.B10.D11.C12.C13.(1)各种色光(2)反射折射章末测评1.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2.折射乙3.反虚折虚4.30°变小虚5.100m 20m/s 6.平面镜虚 7.2m Im8.吸收反射9.红、橙、黄、绿、蓝、靛、紫紫10.略 11.A12.D13.B14.A15.B16.C17.B18.D19.B20.D21.A 22.略23.呈现反射光线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垂直0 24.(1)较薄(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后(4)像与物体到平而镜的距离相等25.(2)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

重合(3)蜡烛B到MN 便于确定蜡烛A与蜡烛B的像是否完全重合26.(1)所有小孔的作用都相同,都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而成像的;(2)蜡烛离纸板越远,纸板离墙壁越近,实像越小;蜡烛离纸板越近,纸板离墙壁越远,实像越大27.8m28.(1)光沿直线传播或平面镜成像规律(2)30m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4.焦点焦距8.C9.A10.C11.D12.4.焦点焦距8.C9.A10.C11.D12.19.C20.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2短5.折射凸透镜凹透镜6.会聚短7.略3cm13.图略14.凸凹15.A16.D17.C18.D用;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焦距的长短;表而越凸,凸透镜会聚作用就越强,即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焦距越短。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凸透镜际光线会聚C14.A镜缩小实胶片上倒立

异能1.凸透镜际光线会聚C14.A镜缩小实胶片上倒立

异能15.B照相机缩小实2,凸透镜倒立放大实同5.放大虚6.A7.D8.D16.实倒立 17.倒立缩小 18.凸透20.倒立缩小凹透镜 21.放大镜 凸3.正立放大虚9.A10.A11.A倒着实反射光线会聚22.凸实4.承接实12.D13.19.凸透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1.直线传播放大正立透镜虚反射放大11.A1.直线传播放大正立透镜虚反射放大11.A折射2.烛焰凸透镜4.虚实5.正立12.D13.C14.B光屏同一3.倒立缩小倒立放大虚6.B7.B8.A9.前都是15.D16.(1)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等大倒立10.凸(2)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2)减小18.凸透17.(1)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物距小于(等于)1倍焦距镜凹镜(2)减小18.凸透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1.会聚2.(1)大小大(2)1倍焦距和2倍焦距倒立缩小倒立等大大于倒立放大(3)一致一致相反相反3.倒立等大实异侧倒立放大实像异侧 增大变大正立放大J虚像同侧减小减小 4.2倍焦距焦点大于小于5.不能光屏向着正立、放大倒正6.A7.D8.D9.B 10.(l)e(2)a(3)d⑷c(5)c、d、e(6)大大11.A

12.(1)有必要焦距太大会给探究带来不便或难以实验,焦距太小实验效果不明显(2)使透镜中心、光屏中心、烛焰中心在同一高度13.酒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字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形成放大的像。14.把手贴在杯子上,透过杯子看对面的手指,若被放大,为装满水的杯子,如不能放大,为未装水的空杯。盛满水的杯子如同一个凸透镜,物体在焦点之内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想:凹透镜不能成实像理由: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器材:蜡烛、火柴、光具座、光屏、凹透镜15.A16.猜装水的空杯。盛满水的杯子如同一个凸透镜,物体在焦点之内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想:凹透镜不能成实像理由: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器材:蜡烛、火柴、光具座、光屏、凹透镜第4节眼睛和眼镜1.瞳孔弱短10.A虚近视晶状体凸视网膜4.251.瞳孔弱短10.A虚近视晶状体凸视网膜4.2511.D晶状体远近13.C焦距2.远厚强前凹5.1/fX100 6.C 7.A14.C15.C16.C17.C18.12.53.近薄8.凹透镜0.59.凸虚19.乙凹20.凸12.B21.主要测量“老花镜”的焦距f,然后按H=l/fX100,得出结果。所用器材:刻度尺操作步骤:A.把镜片正对太阳光,调整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直到地面上的光点最小最亮。B.用刻度尺量出镜面到光点的距离,即为焦距。C.由H=l/fX100,即得到镜片的度数。22.患近视较严重时,眼球前后方向太长或晶状体比正常眼睛凸一些。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透镜凸透镜凸目镜凸物镜外近放大实放大靠近眼睛远处的物体大12.D6.倒立缩小13.C14.D放大镜放大3.近目镜大倍焦距以内 正立放大远视7.1.透镜凸透镜凸目镜凸物镜外近放大实放大靠近眼睛远处的物体大12.D6.倒立缩小13.C14.D放大镜放大3.近目镜大倍焦距以内 正立放大远视7.15.凸透镜凹面镜16.D正立虚2.凸靠近被观测物体5.小4.8.B望远镜放大镜9.C10.B11.D章末测试2.凸透镜蜡烛光屏倒焦点5.凸透镜会聚6.倒立正立大B12.C13.C14.A15.D3.远前凹透7.发散会聚16.A17.A4.小于1倍8.ABCDE2.凸透镜蜡烛光屏倒焦点5.凸透镜会聚6.倒立正立大B12.C13.C14.A15.D3.远前凹透7.发散会聚16.A17.A4.小于1倍8.ABCDE正立放大BECD9.B10.A20.⑴时,v>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C.所有实像都是倒立的等21.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只有物距小于焦距时,才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是(3)倒立放大倒立缩小(4)小 23.光屏的高度倒立最小最亮B.再用刻度尺量出透镜到光斑的距离由此得到焦距。(3)缩小等大倒立放大(2)A.当U>2f时,2f>v>f18.A19.(Dab(2)d(3)c

成缩小、倒立的实像B.2f>u>f22.(1)10(2)减小不右24.(1)刻度尺(2)A.材料焦距水晶玻璃树脂(2)放大;左(3)左26.色(4)凸透镜焦距大小与材料无关(5)控制变量法 25.(1)T(2)放大;左(3)左26.色散图略27.(1)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物体位于一倍焦距或一倍焦距以内28.略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1.质量不变2.(1)0.08(2)横梁分度标牌指针平衡螺母否平衡在称量前调节横梁平衡1.5X105(3)g(4)kg3.物体物质物体物质4.(1)游码称量标尺(2)根据指针在分度标牌上的位置,来判定横梁是在称量时精确调节横梁平衡,往右移动相当于在右盘加破码,往左移动相当于在右盘减破码5.(1)用手拿破码(2)在左盘放破码(3)游码没有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6.D7.B8.C9.B10.C11.D12.C13.码向左移动游码16.右20g、10g、5g、2g、游码D14.lg8C15.平衡螺母左减少右盘中的硃左取出最小破码,向右移动17.210密度p=m/Vkg/m31.相同不同密度2.单位体积的质量特性1m3的水的质量是1.0X103kg8.C9.B10.D11.D3.1.0X103kg/m31000千克每立方米40:31:1 5.C6.C7.Cg/cm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