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UEGW会议学术进展课件_第1页
2016 UEGW会议学术进展课件_第2页
2016 UEGW会议学术进展课件_第3页
2016 UEGW会议学术进展课件_第4页
2016 UEGW会议学术进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UEGW学术进展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萎缩性胃炎(AG)和肠上皮化生(IM)的危险因子。但至目前为止,对于H.pylori根除是否能逆转AG和IM仍存在争议研究人员基于韩国的胃癌患者开展了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目的是评估H.pylori根除后AG和IM的组织学变化背景目的设计使用悉尼评分系统分别检测胃窦和胃体部的AG和IM组织学特征三组所有患者均接受1、2、4、5年或更久的随访根据H.pylori感染和根除情况分组:2006年1月-2014年间至少随访1年的患者(n=810)组A:H.pylori阴性患者(n=214)组B:成功根除H.pylori的患者(n=580)组C:未接受H.pylori根除或根除失败的患者(n=116)幽门螺杆菌根除是否能改善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评分?

——基于高风险胃癌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OP011根除治疗后AG和IM的组织下变化α,p<0.05H.pylori根除可改善胃窦和胃体部的AG和IM分级OP011结果幽门螺杆菌根除后长期胃蛋白酶原I/II比率的长期随访结果P0502尽管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对短期随访表明胃蛋白酶原I/II(PGI/II)可恢复至正常范围,但关于PGI/II的长期随访结果却很少研究人员对一系列PGI/II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评估背景与目的设计患者在切除后每年都接受胃蛋白酶原和内窥镜检测低PGI/II定义为比值≤3内镜下切除的胃癌患者,基线时检测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n=773)Hp阴性组患者(n=275)Hp根除组Hp未根除组Hp阳性患者(n=498)幽门螺杆菌根除后长期胃蛋白酶原I/II比率的长期随访结果P0502与Hp感染者相比,Hp阴性组患者PGI/II比值较高(3.53vs.4.99,P<0.05)非根除组相较于根除组,低PGI/II比值的OR值在1年和2年时分别为4.78和8.13结果总结Hp阴性组Hp根除组Hp未根除组8642基线1yr2yr3yr4yr5yr**各组的PGI/II比值与Hp阴性患者相比,感染患者的PGI/II比值明显较低Hp根除后,PGI/II比值可恢复到未感染水平,且恢复的PGI/II比值可维持很久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异时性胃癌的发生率:

日本GAST研究组入组患者的随访和分析结果OP028日本GAST研究组(JGSG)在2008年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幽门螺杆菌根除可显著降低异时性胃癌(GC)的发生率分析JGSG入组的日本山形县中心医院患者发生异时性GC的长期结局背景目的设计所有患者每年接受一次内窥镜的随访,研究者分析和比较了两组患者异时性GC的长期发生率最长随访病例接受了15年的随访入组患者(n=89)排除患者6例患者死于其他疾病43例患者转移到其他医院或门诊根除组(n=21)非根除组(n=19)随访患者(n=40)研究结束推荐非根除组患者接受根除治疗早期幽门螺杆菌根除可降低异时性胃癌的发生风险OP028研究期间幽门螺杆菌根除与非根除患者异时性胃癌的发生率非根除组4例患者(分别在入组后第5年3个月、6年7个月、10年2个月、13年10个月)检测到异时性GC。当这4个病灶被检测到时,其中3例患者仍未接受根除治疗,1例患者根除失败根除组1例患者(在入组后的第9年7个月)检测到异时性GC结果Hp是目前已知唯一具有致癌风险的细菌有报道称Hp感染会增加结直肠癌(CRC)的发生风险,但潜在的机制还不清楚研究旨在确定Hp在腺瘤息肉和CRC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背景与目的设计Hp感染增加腺瘤息肉/结直肠癌发生风险P0501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6个月内开展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测的病例(n=1271)接受Hp感染评估的患者(n=306)接受至少一次结肠镜检查的患者(n=116)人口统计学变量、CRC风险因子以及高胃泌素血症(CAH)相关的指标受试者筛选受试者评估指标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1125例患者(11987例男性,9138例女性),平均年龄49.64岁(18-91岁)设计Hp感染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风险的影响不同P0508共728例(3.4%)患者发生晚期结直肠腺癌(ACA)多变量分析表明,年老、男性、吸烟史和糖尿病与ACN的发生独立相关结果p<0.001p=0.028p=0.044p<0.001风险比不同影响因素对于ACN的风险影响总结Hp感染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发生结直肠肿瘤风险的影响不同P050801不同年龄组患者Hp感染与ACN之间的相关性不同02吸烟史显著影响Hp感染与ACN的相关性03Hp感染与<50岁的患者发生CAN显著相关,对Hp感染以及有吸烟史的患者在40-49岁早期监测ACN有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IBD患者隐窝增生性肠病的发生风险研究P1060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加是麦胶性肠病(又称乳糜泻)的组织学特点,但这些表现在其他疾病中也会出现。通过经过验证的形态学指标评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十二指肠结构和炎症性变化背景目的设计十二指肠球部和远端的6-8个活检样品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rD)、VH/CrD石蜡切片上的VH/CrD冰冻切片上T细胞CD3+、γδIELs和TG2靶向的IgA-沉积受试人群消化不良对照患者(n=6)新诊断的乳糜泻(CD)患者(n=13)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n=18)食用含麸质的饮食接受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接受使用快速尿酶检测的胃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菌研究干预/检测检测指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IBD患者隐窝增生性肠病的发生风险研究P1060IBD患者的可测量样品中有46.15%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小于300μm,而69.23%的样品中发现隐窝增生(>200μm),CD组的VH最小,其次是IBD组和对照组CD患者的隐窝深度显著高于IBD和对照组患者CD和IBD患者的平均VH/CrD值均小于2(分别为0.9和1.61),而对照组为2.14结果十二指肠IBD组CD组对照组P值VH,μm316.3143.5388.3<0.01CrD,μm2103001880.05VH:CrD1.610.902.140.03CD:乳糜泻(麦胶性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IBD患者隐窝增生性肠病的发生风险研究P1060结果p=0.0055当IBD患者感染Hp时,十二指肠会发生形态学变化,这与CD患者相似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人工溃疡

使用沃诺拉赞与雷贝拉唑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P069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日本被用于治疗早期胃部肿瘤。ESD后常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预防出血,并加速溃疡愈合尽管很多研究报道PPIs对ESD后的溃疡有治愈作用,但对于最佳治疗方法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本研究对ESD后使用沃诺拉赞(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