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小结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展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机,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给予学生开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应学生充分进展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时机。因此,结合方向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映,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根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1、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我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学生在现实中进展观察、实践、猜测、想象、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2、这节课的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如果在判断方向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展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鼓励学生。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局部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穿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到达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三、注重题目的比照。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比照。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拟,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拟,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展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开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开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拟好的有这几个方面: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比照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根底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真、有耐心,采用鼓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结实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三角形"教学反思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展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我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局部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局部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时机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展探究,效果较好。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一样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历,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应组织学生进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根底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展"再创造〞的成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表达,它有利于复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七、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稳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严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开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开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拟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一般是指人们将待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题,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解答与之相类似的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通过、"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不仅是向学生渗透*种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借助内容的教学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四个环节。一、通过站队这一行为感知点与间隔。二、以一道站队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稳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拟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开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呢?
我开场反思: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种〕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连接?
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缺点所在。
1、充分体验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体验和建构学生活动化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根底,没有体验,建构就失去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到达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屡次体验的时机,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设计中,学生做操也好,走楼梯也好,看似全部来自生活世界,但学生对这些信息没有感情色彩的,这样的生活经历只是我自以为是的虚构。学生真正的生活经历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让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根底。
2、小组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构造逻辑起点存在差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混为一谈了,误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局部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知识构造逻辑起点,但学生们还不能将知识构造逻辑起点与自己的认知起点相互结合。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运算定律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根底作用,因此要让学生切实地去理解并加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有较多感性认识的根底上来学习的,学生已有用交换加数进展验算的经历和凑十结合的加法经历,因此,本节课完全可以大胆放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等式,观察猜测,举例验证,最后发现规律。1、创设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展探究。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我就让学生直接进展了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探讨,交流讨论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很好。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时,学生通过自主列式计算,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算式,都是把三天的骑行千米数相加,结果表示的都是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明白了三个数相加结果与加的顺序没有关系,可以把其中两个数先相加。在这里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实际同时把加数交换了位置,为了更好的表达加法结合律的特点,重点提取了三天按顺序来加的算式:88+104+96,一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加第一天和第二天的88+104,有的同学说还可以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的104+96,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后一种算法比拟简便。这一结论不是我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学生又通过举例进一步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经历的根底上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两个运算定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拟,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因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有些欠缺,对于加法的运算定律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上因为学生讲学生讨论,时间的分配和把握就显得不够合理,导致练习不能及时跟上,这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稳固和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新学期以来我一直在尝试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但是总感觉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些流于外表的感性认识,少了许多理性的升华,这正是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怎么给自己定位的问题,我讲的多了会剥夺学生自己学习的权利,讲的少了又深恐学生对知识不能更好地理解,影响后续的学习。现在的课堂正处于我和学生的摸索阶段,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地努力,如何更快地让学生能够适应自己站在讲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同学的小教师,让台上和台下的同学互动起来,在质疑和交流中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学会学习,是我在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课题。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展验算。根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局部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根底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方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运算定理和简便运算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简便计算等。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首先应考虑到,这是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拟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测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拟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应用计算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教师本人注重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探讨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表达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理想,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过少,原因可能是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过多,同时练习留出的时间也不多。教学就是这样,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经常加以反思,保持优势的教学方式,放弃失败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尽善尽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写在前面的话:自从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课题组以来,每每研读相关课题理论知识,总能让我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于是,决定小试牛刀一把,便有了"简便计算"这一堂虽非精彩却也可圈可点的课。教材简析:"简便计算"之例4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三小节的内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适宜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2、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简便算法的算理。2、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适宜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课后反思:"指导—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没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而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展开。因此,课一开场,我便让学生汇报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应该选择哪个数进展改写〞,"数的改写有什么好的方法〞……由此展开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想出许许多多让我意想不到的解法:解法一:12×25=〔3×4〕×25=3×〔4×25〕=3×100=300解法二:12×25=12×〔100÷4〕=12×100÷4=1200÷4=300解法三:12×25=25×〔60÷5〕=25×60÷5=1500÷5=300解法四:12×25=12×〔5×5〕=12×5×5=60×5=300解法五:12×25=12×〔50÷2〕=12×50÷2=600÷2=300解法六:12×25=〔2×6〕×25=2×25×6=50×6=300解法七:12×25=〔6+6〕×25=6×25+6×25=150+150=300解法八:12×25=〔4+8〕×25=4×25+8×25=100+200=300解法九:12×25=12×〔20+5〕=12×20+12×5=240+60=300解法十:12×25=〔10+2〕×25=10×25+2×25=250+50=300解法十一:12×25=〔4+4+4〕×25=4×25+4×25+4×25=100+100+100=300解法十二:12×25=12×〔5+5+5+5+5〕=12×5+12×5+12×5+12×5+12×5=60+60+60+60+60=300……孩子们的思维还在继续,激情不断上涨!但因时间有限,只好忍痛割爱,暂时告一段落。看着满满的一黑板,我如获至宝,心中不禁狂喜!同时暗自庆幸:如果这一课我还是用原来的教学模式,则我将扼杀多少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啊!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这一句话,在今天看来,感触更为深刻:因为我真正见识了孩子们内在的巨大的学习潜能。而在这之前却是常常被我所无视的:一直扶着孩子"走〞,总怕他们磕到了,碰伤了……在这十几中解法中,我惊喜地发现:虽然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学会将一个数改写成两个适宜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但实际上学生们不但学会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大大超越了这一教学目标:因为他们同时还学会了将一个数改写成两个〔多个〕适宜的数的和的方法。这不得不让我为之折服!好厉害的一群小家伙!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课堂教学将是无限精彩!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一、三点收获:1.两点"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课堂〞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了表达中心思想,凸现主题,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展了大胆的尝试。〔1〕教学内容的"突破〞。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防止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相关的变式题目,让学生完整的认识了"除法性质〞,还进展了有效的拓展。〔2〕教学方法的"突破〞。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表达,自始至终整个课堂都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做自己讲〞,让学生去倾听学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过"极限挑战〞赛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通过"你有困难我来帮助〞活动化解重难点,运用"互帮互学〞,加强了教学针对性,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活泼了课堂气氛。2、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流程上我从"唱响口号〞开场,设计了"小试身手〞"热身活动〞"一式定音〞"深化认识〞"独立解题〞"你挑我讲〞"应用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步步引入。特别是"热身活动〞,让学生耳目一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你挑我讲〞活动,让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再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被同学选种为心中"小教师〞,自然是莫大的荣耀,也为他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树立了信心。3、关注学生的心声,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我极大的满足了学生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本着"学生有疑问,我们当堂就解决〞,"学生有感想,我们一起来倾听〞的宗旨,我不放过教学中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异议,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表达了口号中所提倡的"认真倾听,大胆表现〞。教学中"温馨提示语〞,课结时"教师送给你们的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二、两点反思;1、学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环节"小试身手〞中,如果每位学生两组题目都做,自己去比照,感悟,印象会更深刻;在"热身活动〞中,如果将一分钟的比赛时间再增加一分钟,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在"深化认识〞中,对两种思路分析得更透彻一点,学生对算理会理解得更深刻。2、作为一节计算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大量练习之后,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安排4、5道的独立计算练习,检查一下教学效果,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学得也会更扎实一些。"营养午餐"教学反思——孙雅秋1、本节课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完成了对营养午餐的认识、理解与提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教学思想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营养午餐"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促使学生学生克制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我在紧张又有点慌的状态下上完了这节课,根本到达了预期的目标,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缺乏之处:1、教师有些紧张。虽然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课件的制作以及学具的准备,每一步我都费了很大的心思,也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也许是我太想把这节课讲好了,才使得自己紧张,个别教学环节延误时间。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太好。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总在注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从电碳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小组成员分工也不很明确。因为有教师听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生怕学生出错,作为新教师我又很缺乏这方面经历,才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学生收得过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3、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点啰嗦,不够精炼。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良,不断学习,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争取更多的时机锻炼自己。"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反思学生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历,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展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承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承受了知识。在此根底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浅薄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根底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小数的意义是比拟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展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历,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拟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终究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存在问题:1.课前预设,特别是练习量较大,没有考虑学生实际。2.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实际了解不够,且在课中没有及时调整。"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拟"教学反思师谈话后向学生出示了一组口答题,①1元=〔〕角=〔〕分;②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小数:3角=〔〕元,30分=〔〕元。此两题很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搞掂,其实此处是教者安排的一个情境。学生答复后,师提出:0.3与0.30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很快猜测是相等的;师接着再让学生讨论:能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你的猜测吗?生1:因为3角=30分,所以0.3=0.30;生2:因为0.3里有3个十分之一,0.30里有30个百分之一,十个百分之一就是1个十分之一,30个百分之一就是3个十分之一,所以0.3=0.30;生3: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课前预习的学生〕。学生有了这么多说法,无疑是告诉学生猜测是成立的,此时师再让生观察0.3=0.30这个等式中两个小数有什么不同: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让学生发现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按教材的编排,应结合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实际上在教学中教者打破了教材的束缚,还是利用0.3=0.30这一等式情境,引导学生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省去了过多繁琐的教学环节,到达了同样的教学效果既解决了问题,而且又可省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研究、去总结归纳小数的性质。"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刘煜坤按照科组的教研方案,我们中年级研讨了一节四年级的"生活中的小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名数的互化,原旧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将这一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生活中的小数"引知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教学中,我先复习一些常见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作铺垫比拟好,然后通过实例"比高矮〞,引出统一单位进展比拟的必要,接着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找知名数改写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比拟好。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课前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小组同学的身高、体重和市场小商品的价格等生活数据,并理解它的含义,课中进展交流。学生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到达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严密相连。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我在课中再次呈现生活中表示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小数。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然后,结合教科书"做一做〞中几个小数含义的理解,感受一样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实际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三、引导探究让学生感受单位改写方法的学习过程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拟。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展改写,将它们改写成一样计量单位,更容易比拟它们的大小。郑教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为〔〕米,学生发现这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展改写。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应用这方法,让学生掌获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拟好。这节课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没能改正。如1米=0.01厘米,向右读成向左,乘读成了乘以等,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二、教师的语言有随意性,容易造成口误。我们要注意教师的每一句教师语言的标准性,从而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标准性。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提问过于集中。四、这节课在重难点方面的探究不够深入。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的内容是两局部,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局部总的就是来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困难,错误率很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郑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展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比拟容易承受,而差生还是难承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展小数的转化,在改写方法上进展例如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应设计强化练习。我的反思:1、困惑和缺乏我认为"生活中的小数"这一课有点难教,我教完这一课,通过课堂作业和抽测反应,发现局部学生把单位改写的结果搞错了。,我利用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展了一对一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小数点。其中第一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大局部学生已经没有困难。与以往的错误相比,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生没有掌握方法,而是他们不会用方法,比方: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一情况,每出现一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大局部学生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找到方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又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应该怎么教?2、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数感。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已学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把不是整万或整亿得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反思内容: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根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局部该如何处理。第二: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针对以上情况,解决方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一样,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根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通过利用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课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腰三角形一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就有问题了。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色地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是不容随意改变的。"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这节课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它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根底。即使在以前没有这局部内容,大局部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本节课我具体抓住以下2个方面。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应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时机,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根底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展点拨。并充分进展交流反应。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气氛。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平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充分让学生进展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其知识根底是四上"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学生掌握的都不错,因此课前,我估计学生对于画锐角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应该问题不大。于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再示范画高,告诉学生,在三角形内,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画的时候,用虚线,标上直角标记。练习时,对于教材中做一做1中的题目,学生也能应付自如,根本没有错误,然而,在做"补充习题〞和"练习与测试〞时,错误就多了,尤其是底边在上面或斜着的,错的学生更多,而且错误类型也很多,有的没有从对应顶点出发,有的没有画指定对边的高,更多的是没有垂直却还好好的画着直角标记,气人!还想着把知识点拓展一下,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看来,难!!找来几个画错的学生,让他当面订正,却发现学生手拿着三角尺不停的转动,就是不知道怎么摆,"画哪条底边上的高?〞学生很快的指了一下。"那就画啊,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在指定底边上,从对应顶点开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学生转动着三角尺,紧张的摆弄着,还是不对,不是找错对应顶角,就是没有和指定底边垂直。"应该和这条底边垂直!〞我禁不住提高了声音,抓起手边的直尺指向指定底边,还是不行,没方法,我一边帮他把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一边让他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就这样,一摆,一移,一画,一条漂亮的"高〞画成了。"再画这条边上的高。〞我一边把尺塞到孩子手里,一边教他,"直尺放到指定底边上,再把三角尺的直角边靠上来,移动到对应顶点后画。〞很快的,一条高又画好了。原来如此,学生看到了指定"底边〞,却没有真正感受到,而只有把直尺放到了指定底边上,直尺与三角尺直角边真正的"亲密接触〞了,学生才真正的感受到了。看来,对于孩子来说,看到了,不等于就感受到了,作为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想当然的以成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这节课就是在上述内容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拟,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一、巧设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衬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开场,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在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有"手感〞的比拟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二、重视质疑问难,培养质疑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所以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如:在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翻开了,个个踊跃发言:三角形的意义是什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也使他们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方向。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个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泼,到达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三、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怎样使长方形物体更巩固,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们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但是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今后应加强。"三角形分类"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表达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方采用"取名字、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2、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3、稳固应用力图有梯度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结实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实现预设与生成相和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开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本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展不同的分类,然后进展分项的总结,可是,在一个班的教学之后,我发现,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展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习,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展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展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展研究,之后,再学习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得心应手。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学生比拟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局部知识。下面是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也是从学生比拟熟悉的生活素材——购置学校用品入手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根底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展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展计算呢?通过比拟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一样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根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局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统计这一教学内容常常使教师觉得难教,因为看起来内容不多,也并不难,但教起来觉得无从下手,往往教师觉得教得不错,自己很满意,但事实上学生在做题时问题却一大堆。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到达,本课教学时,我没有按照备课的思路组织教学,临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先询问学生对统计这一知识了解的情况,根据学生答复板书出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意义,顺势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新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的地位有了认识后,再学习新内容,就能让学生凌驾于知识之上,不做知识的奴隶,觉得自己是知识的主人,从而能够以更好的心态进展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展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拟,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开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开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拟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拟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我边讲边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植树问题是数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其内容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这一课我们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研究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因此我设计了一道数字较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解决,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小的来画一画。从而让学生领悟解决复杂问题要先想简单的。而且,可以在这种与平常不一样的活动中,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同时,我将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担保合同
- 安全用电施工协议书模板6
- 2024年度船舶租赁合同:航务管理与运营
- 2024年度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社交电商平台商家入驻合同:平台与商家之间的经营规范和费用结算3篇
- 2024年度电影项目评估与审计合同
- 《对数函数课时》课件
- 2024年度体育用品销售区域运营合同
- 2024年度国际汽车销售与维修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新能源车辆销售与维修服务合同3篇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1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7讲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学案
- 叙事护理案例分享演讲课件
- 疾控中心:常见传染病防治手册
- (完整版)三大改造课件
-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航空学院
- 土地复垦施工组织设计58446
- 《2.6蚕的一生》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 路缘石安装安全技术交底
-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处理:国内外主要指南的比较与解读
- 第12课《终身学习 持续发展》第2框《信息素养助力发展》-【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同步课堂课件
- 《高分子物理》课件-晶态高聚物应力应变曲线第三阶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