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_第1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_第2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_第3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_第4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XXXX--XXXX学年第X学期二级学院(部)学前教育教研室理论教研室课程名称及代码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及总学时 授课专业班级 主讲教师 职称职务 使用教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燕等编)xxxx学院教务处制第1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 第1周第1—3节课时安排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要求(分了解、理解、领会三个层次):.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重点掌握发展心理学的三大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六大流派的基本理论观点。教学容(包括基本容、重点、难点):基本容:ー、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阶段1、出生前阶段2、婴儿期3、幼儿期(二)发展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重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和任务。难点:发展心理学的三大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六大流派的基本理论观点。讨论、思考、作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帼眉(1989):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或分钟,授新课过分钟,安排讨论さ分钟,布置作业殳分钟授课类型: 理«教学方式: W~~教学资源: 多媒体 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填写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ー备课笔记 第1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ー、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到入学前这ー阶段生理、セ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1、学前期(〇〜6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胎儿期(出生前)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2、什么是心理?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认知过程个性积极性情绪情感カ性个别慟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3、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容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机能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上升的变化。心理发展的规律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例如:心理发展有方向顺序性;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5、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各个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上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在机制。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ー、基本理论问题1、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〇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有一句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ー吨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主要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〇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ーー“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实例:A狼孩 B李生子女的智力的调查1920年,在印度狼洞发现“狼孩”阿玛拉(8岁),她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但不具备正常儿童的心理。她四肢爬行,不穿衣服,白天睡觉,夜间活动,用舌头舔食生水,吃地板上的生肉。阿玛拉活到17岁。在辛格夫妇的精心训练下,2年后,阿玛拉能直立,7年后学会40多个词,智力相当于4岁。

关 系相关系数1.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不同环境者0.002.无血缘关系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203.养父母与养子女0.304.亲生父母与亲生子女(生活在ー起)0.505.同胞兄弟姐妹在不同的环境长大者0.356.同胞兄弟姐妹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507.不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0.508.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0.609.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中长大者0.7510.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0.882、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还是阶段性?即是ー个量变还是质变的过程?人的心理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3、被动性和王动性机械模型:儿童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探索性行为和个人尝试很少。机体模型:儿童具有主动性,更愿意去探索和自我创造。Butterfly:DevelopmentaldiscontinuityPinetree:DevelopmentalcontinuityluBEdo-(v>(vpJ。0;>3Age Age(a) (b)二、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贡献(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人格结构 自我本我超我(3)梦的解析(4)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根据カ比多投放部位不同把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生殖期(11-13岁开始)2、行为主义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反对省,主用实验方法。行为就是刺激ーー反应联结心理发展的机制: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在因素,也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7岁)C、具体运算阶段(6、7岁ー11、12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ー14、15岁)4、社会文化理论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生物成熟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一历史制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5、信息加工理论(1)将个体的认知活动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专注于儿童是如何表征、加工及转换信息的。(2)强调对儿童发展在机制的精细分析。个体认知结构中的加工系统是多重的,每种系统都有其自身的变化机制鉴别出对认知发展具有突出作用的变化机制,探索他们的发展过程(3)儿童的发展主要通过主体不断的自我调节来实现。重视“策略”重视“元认知”教育、训练(成熟) 元认知的发展 具体认知能力的提高6、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观:Bronfenbrenner,U.儿童心理是在环境的持续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环境不是一个单ー的结构,而是ー个具有不同结构水平的复杂嵌套系统;儿童与不同水平的环境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或水平:微观系统(microsystem):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儿童直接生活于其中,与该系统有密切的互动;该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最不稳定。中介系统(mesosystem):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间接地影响儿童发展。外层系统(exosystem):社区、校董事会、父母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是微观系统直接面对的环境,它通过影响微观环境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宏观系统(macrosystem):文化价值观、习俗、道德、法律等涵盖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层面,其影响是稳定的、间接的、深远的。外层系统(exosystem):社区、校董事会、父母工作单位、亲戚

朋友等,是微观系统直接面对的环境,它通过影响微观环境而影响儿童的发展。宏观系统(macrosystem):文化价值观、习俗、道德、法律等涵盖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层面,其影响是稳定的、间接的、深远的。第2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第2周 第1-3节课时安排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绪论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数据收集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及发展的研究设计。教学容(包括基本容、重点、难点):基本容: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ー、数据收集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三)临床法(四)个案研究法(五)心理物理法(六)跨文化研究法二、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相关设计(二)试验设计三、发展的研究设计(一)横向研究(二)纵向研究(三)时序研究重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数据收集的方法、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以及发展的研究设计。难点:发展的研究设计的涵与比较。讨论、思考、作业:一.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数据收集的方法。.举例说明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时序研究。.观看《幼儿园》,作出观察记录。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Sattler,Hoge,会昌(2007):儿童评价.中国轻エ业。教学过程设计:复习由分钟,授新课”Q分钟,安排讨论10分钟,布置作业さ分钟授课类型: 理论课教学方式: W~~教学资源: 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 其他备课笔记 第1页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ー、数据收集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仪器,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优点:现场观察,资料更客观、全面、准确缺点:研究者处于被动(二)访谈法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搜集有关心理特征资料的方法。根据访谈容和过程是否有统一要求和结构: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根据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优点:较针对性地收集证据,情境自然缺点: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受到访谈者自身条件的限制,费时多,对访谈结果进行量化的难度也较大(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同一设计的问卷来搜集儿童心理和行为资料的方法优点:更具目的性,容更加完整,设计更加严密,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在短时间搜集到大量的资料,所得数据也便于定量分析。缺点:问卷设计最关键。如果不当,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对被试有书面语能力的要求。(四)测验法测验法:通过测验量表来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优点:测验量表的编制严谨,结果处理方便,由于ー些常模的存在,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缺点:受被试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限制,不能用于测差低幼儿童。(五)实验法实验法:通过创设ー定的情境,操纵和控制某些实验变量,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优点:能够严格地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客观、准确,利于定量分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局限: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使儿童的表现易带上非自然性色彩。二、发展的研究设计(一)横向研究所谓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例如:一个经典的小实验:选定一个年龄的儿童两个月的、五个月的、八个月的,把毛巾分别放在他们脸上作为自变量(刺激变量):两个月的儿童盲目地全身挣扎,五个月的儿童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八个月的儿童则不费カ地拉下毛巾,并且觉得好玩。(二)纵向研究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例如,研究儿童口头言语的发生发展,可以从新生儿发音起,经过ー系列发展过程直到连贯性的言语为止,从而查明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路线和规律。纵向研究横断研究

优点可以比较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影响被试的各种条件不易查明或控制,有些意外情况的出现会影响研究的进行甚至不得不中断。缺点能够在较短时间找出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分析出发展规律。由于时间较短,不易看到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变点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比较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三)时序研究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5一 2〇一 25岁 30岁 35方一个体心理发展20岁 25岁 30岁一ノ3锣 40岁25岁 30岁 35岁 40岁 45岁30岁 35岁 40岁 45岁 50岁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优点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特点了解发展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被试心理发展的影响•缺点:研究难度较大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题,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研究称为差异研究。通过这ー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等。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往往是发展研究的中心课题,这ー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相关研究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部因素的影响,或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例如:班杜拉的研究:暴力榜样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研究。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3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 第3周第1-3节课时安排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理论第一节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二节胎儿的发育第三节新生儿的发展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了解研究遗传影响力的研究方法;理解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理解新生儿能力和状态。教学容(包括基本容、重点、难点):基本容: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第一节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ー、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选择性育种的研究(二)家谱研究1、双胞胎研究(twinstudy)2、收养研究(adoptionstudy)二、遗传对气质、人格的影响(二)人格遗传的可能性研究三、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四、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特征第二节胎儿的发育ー、发育的三阶段(-)胚种期 (二)胚胎期 (三)胎儿期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一)致畸因子(二)母亲的其他因素母亲的疾病、母亲的营养、母亲的情绪压カ第三节新生儿的发展(-)新生儿及可能的并发症缺氧、早产、低重儿(二)新生儿的能力和状态1、新生儿的反射生存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原始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2、新生儿的状态睡眠、啼哭3、新生儿行为评估(三)新生儿对于家庭的改变1、家庭体系的改变2、应对改变的措施重点:理解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理解新生儿能力和状态。难点:研究遗传影响力的研究方法。讨论、思考、作业:1、研究遗传影响力的研究方法有哪些?2、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3、有哪几种常见的分娩并发症?4、新生儿的先天反射有哪些?5、了解新生儿的能力有何意义?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坨分钟,授新课迎分钟,安排讨论品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授课类型: 理论课教学方式: W~~教学资源: >¥体H H

备课笔记第一节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由遗传构造、生理成熟和神经功能支配的;ー、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1、选择性育种(selectivebreeding)300r聪.叫组平均进入盲路的次数老鼠走迷宫试验(Tryon,1940)300r聪.叫组平均进入盲路的次数世は组图2.1选择性繁殖与白鼠走迷津错误次数间的关系2、家谱研究(familystudy)双胞胎研究(twinstudy)收养研究(adoptionstudy)■a二、人格遗传的可能性研究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让我们看到遗传对某些人格特征的影响カ。向性/外向性(introversion/extraversion)就是ー个受遗传影响更大的特质。另タ(''ー个可能受影响的特质则为同理心(empathicconcern)〇三、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任何ー种基因缺陷,对神经、精神、病理性行为障碍等的发生都可能是危险因子。关于遗传对变态行为影响的证据,主要是来自家谱研究,研究者计算各种疾病"一致率"(concordancerate)的资料。针对ー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双胞胎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平均一致率为0.46,异卵双胞胎的平均一致率为0.14(Gottesman&Shields,1982),表明精神分裂症是ー种会遗传的疾病。遗传可能使个体获得了某些心理和行为特征的遗传潜质或易感性,但只有在极大压カ的生活事件下オ可能真正的引发问题。近期对神经系统的微观研究也证明了遗传因素与某些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关系。四、遗传与环境互动的特征遗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潜质,但发展的结果却是遗传与环境互动、环境作用于遗传的结果。斯卡尔等人(Scarr&McCartney,1983)提出了一种解释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动(passivegenotype/environmentinteractions)唤起性的互动(evocativegenotype/environmentinteractions)主动的互动(activegenotype/environmentinteraction),,个体的生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儿童发展的现实水平。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发展潜质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条件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节胎儿的发育ー、胎儿的身体生长发育当女性卵巢排出的卵子在通过输卵管到子宫的过程中遇到男性的精子而受精的那一刻起,新的个体就出现了。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要经历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经过不断的自我复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的能对胎儿造成损坏的因子。致畸因子造成的伤害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它可能取决于致畸因子的剂量、遗传特征、暴露于致畸因子时间。(二)母亲的其它因素母亲的疾病母亲的营养母亲的情绪压カ第三节新生儿的发展ー、分娩过程第一阶段第一胎约12-14个小时以宫缩逐渐频繁而有力;宫颈和子宫开;宫颈扩与收缩后约4—6个小时形成了产道;胎儿的头到达宫颈口;第二阶段第一胎约50分钟以后约20通过宫缩将胎儿推入产道;胎儿会首先将胎儿娩出分钟头呈现出来通;常不需要医生的干涉;第三阶段5—15分钟子宫进行最后几次收缩将胎盘从母体中胎盘娩出排出;阶段所需时间事件二、可能的并发症(-)缺氧一旦呼吸延迟3、4分钟以上,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大脑损伤。(二)早产早产儿来到这个世界中,面临着很多生存危胁。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很多早产儿只要有细致的、专门的照顾,便可以健康地存活下来,并且正常地发展。(三)低重儿世界上最轻的婴儿,出生时还不足ー个空易拉罐的重量。三、新生儿新生儿已经为生活作了很好的准备,他们的视觉和听觉足以观察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且对这些感觉信息作出适应性的反应。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已经能够学习,甚至可能记住一些经历,特别是ー些生动的经历。新生儿天生的反射技能和一些可预期的行为模式或日常生活模式也能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生活。(-)新生儿的反射反射是天生的对特定刺激形式作出的自动反应,是新生儿最明显的有组织的行为方式。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呼吸反射瞳孔反射新生儿就是主要依靠这些无条件反射,用以应付外界刺激。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不学而能的。这些无条件反射中,有的对新生儿维持生命、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有的可能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起过适应生存环境的作用,但是在后来的人类生活中已失去其生物学意义,所以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相继消失。各种无条件反射是否齐全以及是否在特定的时间消失,可以作为诊断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的参考指标。(二)新生儿的状态新生儿表现出ー些可预知的、有规律的、组织化的日常行为模式,这些模式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从早到晚,新生儿要经历6种不同的觉醒状态,或者说是睡眠与清醒的程度。(三)新生儿行为评估美国医生Apgar设计阿普加量表。T.贝瑞・布拉赞滕(T.BerryBrazelton)的新生儿行为评价軍衣(neonatalbehavioralassessmentScale,NBAS)〇分数012心率无少于100次/分多于100次/分呼吸无慢、不均匀好,正在哭肌肉弹性无カ软弱软弱、无活力强、积极活动肤色苍白或蓝粉红、末端发蓝全身粉红应激反射无反射抽搐、痛苦大哭咳嗽喷嚏三、亲子关系的过渡(―)家庭体系的改变如果父亲和母亲在照顾婴儿的分工上有显著的不同,分娩之后婚姻满意度就会极度下降,这对亲子关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亲能共同承担起照顾婴儿的责任,他们的婚姻就会变得更加快乐,对婴儿也会更加敏感(二)对父母角色干预策略描述作出一个分担家庭任务的计划在孩子刚刚降生之后便开始共同照看孩子讨论双方在作出某些决定和责任中的矛盾之处建立工作与养育之间的平衡迫切要求工作单位和公共政策帮助父母们育儿尽可能讨论家庭责任的分エ。分配某人做某种家务时,要看他是否具备做这种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和技巧,而不是按性别分配。父亲在婴儿早期要花费同样的时间照顾孩子,母亲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影响父亲。取而代之,父母要通过讨论抚养的观念和关注点来共同发挥“儿童养育专家”的作用。要在交流中正视矛盾。弄清你的需要和感觉,并向你的另一半表达这些感受。倾听并努力去理解另一半的观点,愿意去磋商及妥协。生第一胎婴儿的父母们要有所取舍地衡量自己用于工作的时间,如果用于工作的时间太长了,就要试着减少ー些。生第一胎婴儿的父母们所面对的困难可能多半来自缺乏工作地和社会的支持。工作单位要通过ー些对员エ有益的措失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工作并建立家庭角色。例如,有偿假期;弹性工作时间;高质量的工作地,有照管儿童的地方。与立法者和其他公民交流如何为孩子和家庭而改善政策,包括用以支持亲子关系过渡的有偿、有工作保障的假期第4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 第4周第1-3节课时安排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第二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第三节运动技能的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的发展第二节婴儿思维的发展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了解大脑发展的髓鞘化、偏侧化及大脑发展的敏感期;掌握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重点掌握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了解婴儿感知觉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婴儿感知觉发展特点;掌握婴儿思维的特点和记忆的发展;重点掌握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教学容(包括基本容、重点、难点):基本容: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ー、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髓鞘化(二)大脑偏侧化(三)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四)觉醒状态的改变第二节身体的生长发育ー、身体的生长(―)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身体大小的变化.肌肉组成的变化(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身体比例的变化.骨骼生长的变化二、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遗传(-)营养1、饮食不足2、饮食过量(三)情绪压カ与爱的缺失第三节运动技能的发展ー、动作技能发展的基本趋势二、动カ系统中的动作技能三、精细动作的发展:伸手和抓握(-)伸手够物技能的发展(二)抓握技能的发展四、早期动作技能发展的心理学意义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1、反射法2、习惯法和去习惯法3、视觉偏好发4、诱发电位测量法5、高振幅吮吸法(二)婴儿感觉能力的发展1、听觉2、视觉3、温度觉4、触觉5、痛觉(三)婴儿视知觉的发展1、图案和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3、知觉恒常性的发展(四)婴儿知觉整合能力的发展(五)象征功能的发生ー、婴儿思维的发展二、婴儿智力的发展三、婴儿学习和记忆的发展四、婴儿语言的发展第二节婴儿思维的发展ー、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图式(二)感知运动阶段的各个分阶段(三)感知运动阶段的成就模仿、客体永久性二、婴儿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对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二)心理表征三、社会文化环境和早期认知发展(-)早期认知能力的社会起源(二)不同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重点: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难点: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讨论、思考、作业:1、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有哪些?2、简答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3、简答婴儿思维的特点。4、简答记忆的发展的表现5、简答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和特点。6、婴儿感知觉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7、简答婴儿感知觉发展特点。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处分钟,授新课四分钟,安排讨论耳分钟,布置作业殳分钟授课类型: 理论课教学方式: W~~教学资源: 多媒体 模型实物挂图音像 其他备课笔记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第一节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人脑作为世界上最精密的活体结构,在生命早期,以ー种惊人的速度生长。新生儿出生时,大脑占成人脑重量的25%,两岁时,儿童脑重量已占成人脑重量的75%,六岁时,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脑重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大脑结构的变化。ー、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可塑性人脑大约由1万亿个细胞组成。从目前来看,脑至少由两种脑细胞构成:>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示意图:一个神经元和另ー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靠的是突触结构,髓鞘的形成,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迅捷。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它们通过扩展纤维的方式来和周围其他的细胞形成突触联系。突触发生过程在大脑发育加速期进展迅速。由于发育中的神经元需要为突触联系提供空间,所以很多周

围的神经元在突触形成时就死去了(Huttenlocher,1994)〇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神经元的发展体现了“用进废退”的特点。生物基因提供了在正常情况下大脑发育的基本趋向,而早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具体结构。与标准实验室养育的动物相比,多胎同窝出生的动物有更多玩伴与刺激,它们的大脑更重,神经元之间联结更为广泛(Greenough&Black,1992)〇二、大脑的分化与发展(-)髓鞘化神经细胞髓鞘化的过程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生后不久,感觉器官和大脑之间的神经通路已经髓鞘化,在第一年发展迅速,但大脑的ー些区域(如前额皮层、网状结构)的髓鞘化进程则要延续到15、16岁。(二)大脑偏侧化大脑是由两半球组成的,两半球间由掰版体相连结,大脑两半球都有皮层覆盖。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Foxetal.,1995)〇中央發大脑功能偏侧化示意图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化开始于什么时候呢?研究表明,出生时大脑偏侧化并未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偏侧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功能也越来越固定化。(三)大脑发展的敏感期突触联结形成的高峰时期,是大脑可塑性较强的时候,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期,此时对大脑进行刺激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研究者依靠脑重量和颅骨大小的增加以及EEG测得的脑皮层中脑电波活动的变化等为依据,对在婴儿期到青春期这段时间发生的间断性的脑快速生长期进行了界定(Epstain,1980;Hudspeth&Pribram,1992;Thatcher,1991,1994)〇(四)觉醒状态的改变•从出生到两岁大脑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状态的改变。一般在ー岁末时,婴儿的睡眠ー觉醒规律オ会趋向于成人化(Ficcaetal.,1999)〇觉醒模式的变化与大脑的发育成熟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与社会环境有关。长时间清醒的婴儿更易接受社会性刺激,也为婴儿探索环境提供了机会,这对这些婴儿的认知发展是有利的(Mossetal.,1988)O早期睡眠时间较长的婴儿,增加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减少了父母的看护时间和精力。哭闹厉害的婴儿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照料时间、更多的耐心和努力。第二节身体的生长发育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ー、身体的生长(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1.身体大小的变化•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2.肌肉组成的变化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1.身体比例的变化2.骨骼生长的变化新生儿的骨骼很小,很柔软,不易站立,也不易保持平衡,但是此时的骨骼很有韧性,因此不易骨折。成人的手骨(A图)多而且紧密,婴儿的手骨(B图)则少,连接也不紧密。二、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遗传我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人类共同遗传基因的影响。除了人类共有基因的影响外,我们身体的发展还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如身高(Tanner,199〇)〇(二)营养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ー个高峰期。婴儿所需的能量是成人的两倍,而婴儿的四分之一的能量用于生长(Pipes,1996)〇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1、饮食不足所引起的营养不良会引起两种营养疾病:・消瘦(marasmus);,夸体可尔症(Kwashiokor);,2.饮食过量

营养过剩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儿童变得肥胖,并增加了他们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病和肾病的危险。(三)情绪压カ与爱的缺失过多的压カ和过少的关爱也足以使儿童早期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滞后于正常的同龄儿童。两种严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カ与爱的缺失:, 1非气质性发育不良;导致非气质性发育不良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这些婴儿通常较难喂养,由此造成的营养不良导致的(Brockington,1996;Lozoff,1989)O原因之ニ可能是抚养者对待婴儿的情感倾向。2剥夺性矮小症(deprivationdwarfism);这种生长障碍源于抚养者因经济困难、婚姻不幸福或其他ー些原因,而对孩子缺乏爱,在抚养过程中很少对孩子倾注积极的情感。第三节运动技能的发展ー、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早期抓握是整个手臂,然后是拇指再四指2、从不随意到随意即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大小原则二、动カ系统中的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婴儿在探索欲望和新的目标支配下对先前已掌握的能力的重新建构。建构即为婴儿主动把已有的动作技能重组成新的更复杂的动作系统伸手够物技能的发展新生儿个月个月9个月抓握技能的发展手掌和手指的抓握五指分化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学意义由于动作技能的进步而出现良好的社会互动将成为可能各种主要动作的获得也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作将协调一致,建构成流畅、和谐的动作整体精细动作的发展:伸手和抓握36建构即为婴儿主动把已有的动作技能重组成新的更复杂的动作系统伸手够物技能的发展新生儿个月个月9个月抓握技能的发展手掌和手指的抓握五指分化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学意义由于动作技能的进步而出现良好的社会互动将成为可能各种主要动作的获得也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作将协调一致,建构成流畅、和谐的动作整体精细动作的发展:伸手和抓握36周爪状抓握动作发展对婴儿其他领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再次说明儿童开始时,婴儿的动作结构是笨拙的、尝试性的。最终这些动婴儿动作的发展,是父母乐于见到的,因此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第四章 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一、研究方法(一)反射法(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三)偏好方法(四)诱发电位测量法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现代儿童心理学发现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近几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是否具有某种感觉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ー、个体能否觉察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刺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一)感觉•视觉ー个月大时,我们可以跟上一个缓慢移动的物体两个月大时,我们可以双眼同时移动并且正确估计这些东西离我们的距离。三个月大时,我们可以区别家庭中的不同的成员婴儿生来就具有对人脸的偏好性(1)颜色视觉的发生:在出生三天的新生儿,就可普遍地观察到他们的视线集中在某物体,如母亲的面孔

(2)颜色视觉的发展2-4个月婴儿的颜色的知觉已发展的很好(3)视敏度的发展①视カ可能是婴儿感觉中发展最不好的部分,婴儿视カ的敏锐程度估计是20/400或20/600②婴儿视敏度的发展依赖于早期经验6个月婴儿视敏度出现4或5倍的改善。1岁接近正常成人的水平,但发展依赖于早期经验。③新生儿视カ容纳围要比成人更加有限新生儿最准确地把目光集中在大约30厘米的地方(4)模式视觉的发展新生儿也更喜欢看带有一定模式的刺激。如喜欢知觉人脸而不喜欢仅是黑、白色的椭圆形。对于前者注视的时间更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更喜欢知觉更复杂的模式。(5)视觉偏好婴儿更喜欢人脸与更加复杂的刺激(6)对深度的感觉“视觉悬崖”•听觉(1)听觉的产生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ーー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2)听敏度的发展!个月婴儿已能鉴别200Hz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异。5—8个月婴儿在!000—3000Hz围能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是!%),在400—8000Hz的差别阈限与成人水平相同。(3)语言及音乐感知婴儿对人说话的声音反应敏感。有人发现新生儿对ー个妇女的声音要比对铃声做出更多更有力

地反应。婴儿很早就能辨别不同人的声音。也有人报告,当母亲从ー个婴儿看不见的地方呼唤其名字时,10-12天的新生儿会转向母亲,而其他妇女呼唤他时则毫无反应,婴儿对母亲的声音比较敏感和偏爱。婴儿偏好轻柔、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听觉和视觉出生后迅速发展,且婴儿早期即表现出视ー听协同活动。如:婴儿在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声源,这意味着婴儿调整头部位置使双眼平行地对着声源。当声音刺激和视觉刺激出现在不同方位时,婴儿则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源的方向;而且只要声、像刺激来源方向一致,婴儿注视的时间就更长,这ー点证明婴儿已经达到能够区分视、听刺激是否协调一致的水平。味觉和嗅觉(1)味觉的发生发展新生儿出现味觉偏爱。已明显"偏爱’’甜食,且对酸、甜、苦和白水的面部表情已有明显不同。婴儿’‘偏好"甜食是习得的,还是另有原因呢?ー项经典研究:揭示婴儿食物偏好与他们的营养需要有关;更多的研究也认为味觉偏好和厌恶是后天习得的。(2)嗅觉的发生发展新生儿具有嗅觉偏爱喜爱好闻的气味,并伴有全身运动。肤觉(触觉、痛觉,温度觉)刚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ー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新生儿对成人与儿童感到非常痛苦的大部分刺激非常不敏感。例如,割包皮不会真正伤害男婴,但割包皮时,男婴还是会大声叫喊。•胎儿期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能力。•胎儿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2个月时能对细而尖的刺激产生反应活动。•新生儿表现出明显的触觉反应。4个月后婴儿具有成熟的够物行为,视触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新生儿的口腔触觉辨别能力已经很不错了。如,已能凭口腔触觉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4个月时则能辨别不同形状和软硬程度的乳头。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在婴儿刚出生时便可表现出来。(二)知觉•方位知觉发展顺序ーー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距离知觉•吉布森和沃克(1961)——“视崖"(visual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深度知觉发展。发现6个月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婴儿在更小的时候ーー2个月就开始具有深度知觉。•形状知觉

•婴儿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而且事实上可能比这还要早•大小知觉4个月以前婴儿就已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时间知觉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又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主观性的特点5、6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小结婴儿期是个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容。第二节婴儿思维的发展0-1岁是婴儿思维方式的准备时期。凭借手摸、ロ尝、鼻闻、耳听、眼看等发展起感觉、知觉能力,并在复杂的综合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现象。卜3岁阶段主要产生的是人类的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作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一、皮亚杰的研究ーー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

时空观念。二、思维的发生3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已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帕波塞克和伯恩斯坦,训练了3个月的婴儿学会向左转两次头再向右转两次头以便获得牛奶。实验过程中,婴儿为了获得牛奶而采用了搜索策略,即如果向左转头没得到牛奶便马上转向右边,这正是ー种问题解决行为。根本特征ーー直觉动作思维3个月婴儿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解决能力8个月有客体永久性,表明儿童开始形成表象12个月以前就会使用工具,并采用手段ーー目的的分析策略第5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 第5周第13节[课时安排] 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三节婴儿智力的发展第四节婴儿学习与记忆的发展第五节婴儿语言的发展第五章早期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第二节气质及其发展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不同心理学家对婴儿出生时情绪的种类的划分;了解婴儿依恋测量的方法;了解形成依恋的条件;了解婴儿自我发展;掌握婴儿微笑和哭的发展阶段及婴儿具备的三大情绪能力。教学容(包括基本容、重点、难点):基本容: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三节婴儿智力的发展ー、婴儿智力测验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二、早期环境与智力发展弗林效应收养儿童研究第四节婴儿学习和记忆的发展一、习惯化:学习和记忆的早期证明二、经典条件反射三、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和负强化 婴儿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四、观察学习:模仿第五节婴儿语言的发展ー、语言发展的理论(-)先天论(二)环境论(三)相互作用论二、婴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三、婴儿语言的产生四、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环境与语言学习(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早期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ー、情绪的功能和发生二、婴儿的情绪的表达(-)婴儿的笑(二)婴儿的哭(三)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与早期社会性的发展三、婴儿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发展(二)消极情绪的发展(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二)最初的情感交流(三)婴儿的社会性参照(四)情绪理解能力和早期社会性发展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和自我调节六、早期道德感的萌芽(-)早期移情能力的发生、发展(二)其他道德感的萌芽第二节气质及其发展ー、气质结构二、气质的测量三、气质的稳定性(-)早期的气质类型与后期的发展(二)气质与儿童抚养四、遗传与环境对气质的影响重点:婴儿微笑和哭的发展阶段及婴儿具备的三大情绪能力。难点:分离焦虑、气质、依恋、自我意识的概念;婴儿气质的类型。讨论、思考、作业:1、名词解释分离焦虑气质依恋自我意识2、婴儿微笑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3、婴儿哭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4、婴儿具备的三大情绪能力是什么?5、托马斯认为婴儿气质的类型有哪些?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黄希庭著(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典分钟,授新课过分钟,安排讨论1分钟,布置作业&分钟授课类型: 理论课教学方式: W~~教学资源: FW繭__~~ilT

备课笔记第页第四章 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三节婴儿智力的发展ー、婴儿智力测验.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动作、顺应、言语和个人以及与人们的交往.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动作量表,心理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二、早期环境与智力发展.弗林效应(Flynneffect)指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以詹姆斯•弗林命名的。.收养儿童研究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收养的孩子智商较高(美国的收养制度)第四节婴儿学习与记忆的发展(-)婴儿记忆的研究新生儿即开始有最简单的记忆,如对妈妈抱成吃奶姿势的记忆。只要抱成这ー姿势,小儿即会四处寻找奶头。2〜3月时,如果注意的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小儿会用眼睛寻找。4〜5个月能记住母亲和其他亲人,但此时的记忆能力只能保持几天。随着月龄的增加,记忆时间将越来越长。小儿在1〜2岁后,随着言语的发育,记忆能力逐步增强,能记住自己的盥洗用品、玩具和几个小朋友的名字。2岁半时能记住儿歌和童谣。记忆再现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如2~3岁的小儿和父母分开几个月后仍能认识。有意识记的萌芽是和言语的发展、词汇的扩大直接相联系的。这一时期,婴儿不但可以记住成人的一些简单的委托,并付诸行动,而且可以记住一些歌谣、故事等。(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发展

(1)新生儿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最初的习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ーー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1—3个月(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2-3个月婴儿能建立操作条件反射3个月婴儿的记忆能保持4周之久3—6个月记忆的发展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对知识,技能可保持数天,数周。6—12个月记忆的发展长时记忆时间增长“认生现象”说明其记忆能力的扩展(7、8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搜寻物体能力增强(皮亚杰指出这ー能力中包含着明显的记忆成分)出现大量模仿动作(不延迟模仿但不可否认其中包含有记忆因素)1岁以后:主要表现在回忆的发展婴儿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其中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而延迟模仿的产生则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回忆能力的初步成熟。!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延迟模仿)是回忆的表现。1-3岁记忆的发展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语词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2-3岁婴儿再现能力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为,能帮成人找到东西,喜欢做藏东西的游戏。小结(1)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7、8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4)1一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三)学习的发生发展ー出生的表情模仿表现出明显地认识环境中某种特定的联系;6个月,认生,再认能力增强;10T2个月,已能进行基本的数概念学习Reissland宣称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已经探测到婴儿的模仿能力。他的研究对象是12名醒着的、灵敏的新生儿;示者弯腰对着他们,开嘴或者激起嘴唇。结果如何?婴儿根据示者嘴唇的运动来移动自己的嘴唇的一致程度明显比不一致的程度更加经常一些。第五节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容之一。语言不仅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为交流工具的职能。言语过程: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ー、言语发展理论,习得论"天赋论"相互作用论二、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的主要容言语知觉ーー听、读言语表达ーー说、写(二)言语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0-1岁左右,言语准备时期)言语形成阶段(1-3岁左右,词汇和语法的获得)-17.5岁,单词句期f1.5-3岁,多词句期(三)言语发展具体表现•语音和词汇0-4个月,简单发音阶段:h,k,a,o,e4-9个月,多音节阶段:dada9-12个月,说话萌芽阶段:babaIT.5岁,建立第一批词:50个左右3岁,词汇量爆炸性增长:到1000个•语法•单词句 双词句 简单句 复杂句(四)语言发展的“前言语”阶段的特征1、“按次序进行”:言语交流的开始儿童在非常年幼的时候就拥有对谈话轮流次序信号相对高级的意识。当母亲正在说话的时候,婴儿很少使用言语进行表达,他们看起来理解母亲发出的“轮流进行谈话”的信号。他们不仅对头部与手的移动做出反应,而且对说话结束时音调上的变化、文法从句的完会做出反应。相应地,在母亲说话的暂停期间,他们会发出咕咕声、露出微笑。2、使用姿势凝视:不仅表明他们想要什么,而且去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他们经常跟随另ー个人的凝视动作,使他们参与到“三向交流”。将面部表情与发出的声音联系在ー起。3、对声音进行分辨Moffitt(1971)在5到6个月的婴儿听录音磁带(其中的声音象“bah”与“gah”ー样相似)的时候,监测了他们的心率。声音无论何时发生改变他们的心率就发生变化的情况表明,这些婴儿能够分辨出这些声音之间的不同。而且能够将它们对应于适当的嘴唇与口部的动作。4、声音的产生他们发出咕咕声、长声尖叫、低声耳语与大声叫喊。7到10个月:发出元音与辅音。9至10个月:婴儿发出的声音反映了他们的语言背景。婴儿呀呀学语中最一般的声音是他们的发音器官最容易发出的声音:例如b、d、w与m这样的辅音字母。5、第一个单词“妈妈(mama)”与“爸爸(papa)”是很多婴儿说出的最初清晰可辨的单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与介词。在他们学习单词之前,婴儿已经理解的容明显多于他们能够说出的容(五)言语阶段的特点1、句子ー样的单词到大约11.5个月的时候,所有婴儿中的大约一半已经掌握了他们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大约25%的婴儿在大约10个月的时候,将会发出他们的

第一个单词;90%的婴儿到大约15个月的时候,通常会达到这一点。•通常使用能够单独表达ー个整句意思的“表句词’‘来进行表达。2、两个单词的句子言语发展的进步是从一个单词到两个单词(大约到18个月的时候)。在“两个单词”阶段之后,没有紧跟着“三个单词”阶段,而是“多个单词”阶段,句子的长度从两个单词到五个单词或者更多单词。3、电报式的言语从能够单独表达ー个整句意思的“表句词”到两个单词的句子一般大约发生在18个月左右,与词汇量极其快速增长的时期正好同时发生。这个阶段的话语有时被称为“电报式的言语”,因为虽然能够设法去传达意思,但是,它去掉了话语的很多部分ーー通常仅仅使用两个单词。第五章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第六章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ー、情绪的功能与发生(-)情绪及其基本功能情绪是对ー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可以从生理的、经验的和外在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描述。1、总是与某ー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关。比如:惊奇是由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恐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2、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出汗以及其他ー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3、经验成分。与我们对诱发情景及其影响方式的认知评价相联系。(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打针的反应)

4、外在行为的变化。这是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时认识到的东西。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尖声表示恐惧);特殊姿势的变化(愤怒时会晃动拳头)等。(二)情绪的基本功能适应、驱动、行为组织、交流(三)婴幼儿基本情绪的发生1、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ー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ー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0-3个月初生的宝宝或哭闹、或安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情绪反应。基本上新生宝宝至少已有愉快及不愉快两种情绪,会以笑表示舒服、愉快,以哭或皱眉表示不舒服、不愉快,主要都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新生宝宝并不会对特定对象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但到三个月大时,在看见他人的时候,会露出微笑,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最初方式。当宝宝约两个月大时,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宝宝对待自己的方式和对待其它人有些不同。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当初看到喜欢的人ー样,两个眼睛都亮了起来,脸上漾开眩目的笑容,全身细胞都不断地吶喊着,期待对方的靠近。没有错!宝宝此刻正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我们,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自己在宝宝的心中是占有相当的份量。4-6个月开始出现愤怒及悲伤的情绪,并会害怕某些事物,如害怕巨大声音或害怕从高处摔下。宝宝开始能区分熟人与陌生人,对陌生人有恐惧及逃避的反应。五、六个月时,宝宝与妈妈的感情渐渐建立,妈妈出现时,会以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妈妈离开时,则会哭泣。宝宝六个月大时,高兴、生气、害怕、厌恶、苦恼等情绪都已能明显表现。•当我们对宝宝微笑时,他会回以最热烈的反应;当我们在宝宝周围移动时,宝宝也会发出声音,或动动手臂及双腿来配合我们;甚至,宝宝也会充满兴趣地凝视着我们的脸庞,注意我们各种表情的变化,并且咯咯地笑出声。对于宝宝的这些举动,做父母的哪个不是更卖カ表演,以求取宝宝的欢心。这些互动不仅能增强我们和宝宝的关系,也可以促进宝宝各种能力的发展。7-9个月出现害羞及焦虑的情绪,遇到陌生人时,会转头将脸埋在父母肩上。不喜欢独处,与熟人分离时会表现出焦虑或悲伤。会模仿他人的脸部表情。10-12个月情绪的表达更细腻、更多样。在熟人的帮助下坐起或站起时,会显得很高兴。十二个月大的宝宝,会看妈妈的表情来作为行动的指标,知道妈妈微笑时代表鼓励,皱眉时代表制止。想想看,假如我们到了一个完全语言不通的国家,在走了好长一段路之后,实在是又饿又渴。好不容易碰到ー个人,我们很兴奋地向他比手画脚,询问哪里有贩卖食物或水?他却搞不清楚我们在比些什么,甚至很不耐烦地离开了。当时我们会有怎么样的情绪反应?搞不好心里都已经把仅知的脏话骂过两、三遍了!相反的,假使对方表现得极有耐心,并且试图了解我们在表达什么,当我们终于买到食物时,想必对那位帮助我们的人十分感激,只差没当天神来膜拜了!•同样的道理,当宝宝试图以各种肢体语言,或是情绪反应来表达他的需求时,父母立即而正确地响应,不仅可以维护宝宝的自尊心,也可以促进宝宝解读他人非语言行为的能力,这对宝宝日后人际关系的开拓十分重要。因为,一

个熟于接收与传送非语言讯息的宝宝,比较容易察觉到别人声调或手势的快速改变,进而判断、解读,了解别人情绪的变化,并适时做出正确的回应。1-2岁会明显表达各种情绪,如高兴时大笑大叫,生气时大哭大闹等。身体不舒服或受委屈时,会发脾气。开始有自豪、羞愧等情绪,并开始出现罪恶感,当自知做了不对的事情,会感到疚不安。另外,会以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爸妈的感情。1-2岁会明显表达各种情绪,如高兴时大笑大叫,生气时大哭大闹等。身体不舒服或受委屈时,会发脾气。开始有自豪、羞愧等情绪,并开始出现罪恶感,当自知做了不对的事情,会感到疚不安。另外,会以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爸妈的感情。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对婴儿的情绪表达的研究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ー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ー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伊扎特(C.E.Izard)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华生爱——婴儿对柔和的抚摸或轻拍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像展开手脚和脚趾作咕咕和咯咯生那样的ー些反应。怒ーー如果限制婴儿的运动,就会产生身体僵直的反应,或像手脚乱砍似的运动,还有屏息、尖叫之类的反应。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映,当突然失去身体支持时,嚎叫、屏息、啜泣。

二、婴儿的笑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源性微笑婴儿最初的微笑是源性的,翘起口角,嘴周围的肌肉运动。当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柔和的光线,悦耳的音乐,他都会发出自发的笑。这反应了婴儿自身感到了舒适,而不是ー种社会性的微笑。有趣的是,即使在新生儿期微笑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婴自发微笑的次数比男婴多。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以后)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三、婴儿的哭1、沃尔夫的分类基本的哭泣愤怒的哭泣痛苦的哭泣2,Shaffer的三阶段分类生理一心理激活(出生T个月)——饥饿、痛心理激活(!个月起)ーー假哭有区别的哭(2个月ー22个月)ーー社会行为3、哭的发展婴儿的哭是ー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惟一方式。

初生婴儿有多种不同模式的哭声。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的研究者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的各种哭声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对哭声的频率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四、婴儿的恐惧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1.本能的恐惧:这是ー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这种恐惧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是ー种由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如被开水烫过、被猫抓过)所引起的惧怕反应。3.怕生:这是一种由于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这种恐惧大约在婴儿6—8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称为陌生人焦虑。4.预测性恐惧:这是一种由想像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五、婴儿的焦虑(-)陌生人焦虑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的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二)分离焦虑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ーー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

拒接分离。六、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情绪的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ing)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化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七、婴幼儿具备三大情绪能力第一,情绪表达能力。第二,情绪识别能力。第三,情绪学习能力。ハ、识别和调节婴儿情绪2~3个月的婴儿这个月龄的婴儿已经开始有社会性的需求,他的情绪不再完全取决于生理需要。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抚,有了玩的要求。当看到父母亲熟悉的面孔,或者有人面对面地逗他时,他会愉快地朝着面前的人微笑父母要适时地满足宝宝的情绪需求,多面对面地逗他玩耍。和宝宝交流时,要尽量让他更多地看到父母和其他家人的脸部表情,并且跟宝宝交流时,尽量面部表情丰富些。多抚摸拥抱宝宝,带给他更多愉快的情感体验,帮助他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情绪。3〜4个月的婴儿这个月龄的宝宝有了愉快的感受,开始懂得表达愤怒和惊讶等情绪,特别渴望能够获得大量的拥抱和交流.开始区分家庭成员,当父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甚至试图通过微笑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尽量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宝宝,让他体验到与更多人玩耍的乐趣。当宝宝试图以微笑吸引父母的注意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的回应。6〜8个月的婴儿半岁后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幽默感和强烈地融入周围社会环

境的愿望,他开始主动模仿父母的ー些行为和表情,以此来获得父母的注意.宝宝开始区别对待陌生人和抚养人,表现出对亲人尤其是妈妈的特别依恋。当离开妈妈或其他抚养者时,他会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与陌生人接触时,他开始有怕生的表现。父母要尽可能多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和不同的语调来帮助宝贝了解各种情绪的意义,跟宝宝交流时,表情要尽可能更丰富些,适时地将当时的表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父母要给予宝贝更多的关怀。当婴儿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时,父母要满足他这种需求,不要为了担心他变得黏人而故意“疏远”他。这个时候给予他更多的宠爱,能更好地帮助他建立安全感。8〜10个月的婴儿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这个月龄的宝宝学会了大声喊叫。他开始期望博得周围人群的赞赏,并因此乐于为周围人群做一些小小的表演。很多曾经让他非常入迷的游戏,他已经厌烦,因此,当父母要求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显得比较“冷漠”当宝宝乐于表演的时候,要对他的表演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宝贝对表演没有兴趣的时候,不要强求,给他足够的自由去表现自己,才能带给他愉快的体验。可以多跟宝宝玩ー些表情游戏,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各种情绪。1〇〜12个月的婴儿这个月龄的宝宝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喜欢的人和玩具上。对陌生的场所或陌生的场景已经有了恐惧感,他会仔细地观察父母的表情,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自己某种情景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可以尝试。他的小脾气越来越大,并开始依赖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带宝宝外出玩耍,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宝宝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学习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当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对待他,不要以吼叫对吼叫来跟他对抗。当宝宝去探索ー些陌生的事物时,只要不是确实危险

的事情,父母那种大惊小怪的表情就不要露在脸上,多一些鼓励的表情,能让他变得更加勇敢。第二节气质及其发展ー、什么是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カ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上。气质是先天的生理机能决定的,但会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受环境、人际关系、接受刺激和活动条件影响。气质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新生儿的睡眠规律、哭声大小、活动水平有个体差异。这些在婴幼儿早期已经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就是气质。气质只表现个人特点,无好坏之分。二、气质的类型及特点心理学根据情绪和活动发生的强度和速度方面的特点,把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兴趣易转移。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动作剧烈。粘液质:安静,稳重、动作缓慢,不易激动、情绪不外露、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洞察力强思考:气质特点的双刃剑三、婴儿气质的类型气质分类有多种,其中以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近期最受重视。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容易型2.困难型3.迟缓型:在儿童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迟缓型约占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四、婴儿气质的发展气质是儿童神经反应的特征。既涉及个人的先天特性,也受环境、人际关系、接受刺激和活动条件的影响。婴儿的气质特征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原始的基础,其特点是天生的,其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但在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儿童个性的形成受后天环境、教育条件的影响极大。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offit),オ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第6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第6周第!-3节课时安排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节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第四节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分离焦虑、气质、依恋、自我意识的概念;掌握婴儿气质的类型;掌握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及依恋的类型;掌握婴儿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教学容(包括基本容、重点、难点):基本容:第三节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ー、依恋的概述(-)什么是依恋(二)亲子间的依恋是相互的(三)亲子互动的同步化与依恋的建立二、依恋的发展三、对依恋的解释(-)习性学理论ー我可爱,故爱我(-)精神分析理论ー你喂我,所以我爱你(三)社会学习理论ー有利益,才有爱(四)认知理论ー我爱你,因为我熟悉你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对于婴儿依恋类型的测量一陌生人情景测试法(二)对于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一依恋Q分类法五、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条件(-)抚养者的特点(二)婴儿的特征(三)多种依恋ー父亲的特殊角色六、依恋与日后发展(-)早期亲子关系与日后发展的追踪研究(二)依恋的质量影响日后发展的理论假设(三)依恋缺失的婴儿七、日托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ハ、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最初的交往(二)最初的友谊第四节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ー、自我意识的发生二、自我分类的产生三、自我控制的出现重点: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及依恋的类型。难点:婴儿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讨论、思考、作业: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有什么?2、依恋的类型有哪些?3、婴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孟昭兰(1997):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坨分钟,ー授新课过分钟,安排讨论さ分钟,布置作业区分钟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教学资源: 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 其他

第三节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和化社会文化,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的行为方式,履行该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行为,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一、依恋的概述(attachment)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1907-1990)〇关于依恋的假设,使他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1、依恋的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ー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婴儿主要是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甚至哭叫等一系列行为逐渐与照顾者建立起依恋关系。2、依恋的表现:追随母亲,见到母亲高兴安心和满足,喜欢与母亲的语言和肢体交流。不愿意和母亲分离,否则难过焦虑ーー“分离焦虑”。母亲的安慰能更快平息婴儿的不安。3、依恋具有三个特点: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