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课件:第12章 地籍测绘_第1页
测绘学课件:第12章 地籍测绘_第2页
测绘学课件:第12章 地籍测绘_第3页
测绘学课件:第12章 地籍测绘_第4页
测绘学课件:第12章 地籍测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地籍测绘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目前,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5%的人口,土地数量严重不足。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形势更为严峻。依法对土地实行管理,成为我国政府当前的紧迫任务和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土地管理是包含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金融、土地税收、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工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地权属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

12.1概述

12.1.1地籍的概念地籍(Cadaster)则是反映土地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土地档案。地籍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地籍测量(Cadastration)工作是地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政府行为,地籍测绘的成果具有法律效力。 12.1.2地籍测量的任务地籍测量的任务是测定并调查土地(含地面建筑)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并随时对土地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包括:

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2.地籍要素调查;

3.地籍要素测量;

4.绘制地籍图、表;

5.地籍变更修测。地籍测量工作的核心是对动态地籍要素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处理,为地理信息系统(GIS)、国家空间数据基础(NSDI)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地籍测绘的成果应充分、准确地表达各种地籍要素,应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现势性,在处理上应便于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12.2.1地籍测量的坐标系统

一般规定,地籍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投影为高斯一一克吕格投影,按统一3度带分带。城镇地区地籍测量应尽可能沿用该地区已有的城市测量坐标系统,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测绘成果资料,并使测绘成果统一,便于共享。若无法利用已有坐标系统或无坐标系统可供利用时,则可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自行确定坐标系统,包括选择补偿面或任意带投影坐标系统。原则是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面积小于25km2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可采用独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凡采用独立坐标系的,有条件时均应和国家坐标系统进行联测。 12.2.2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和施测地籍测量的平面控制网包括基本控制网和地籍控制网。基本控制采用国家一、二、三、四等网或城市二、三、四等网。在不得不布设新网时,新网的技术要求和规格应尽量符合上述网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在基本控制网下布设一、二、三级地籍控制网。平面控制测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按《地籍测绘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组织施测。对地籍控制点的要求有如下几点:1.一、二、三、四等平面控制网是单独进行布设和平差的,而一、二、三级地籍控制网有时是和地籍要素同时进行观测,一、二、三级地籍控制网都应构成网状。注意对邻近控制点的联测并进行分级统一平差或整体平差。2.为保证地籍要素测量控制的需要,地籍控制点应有一定的密度。在通常情况下,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城市城区100m~200m城市稀疏建筑区和郊区200m~400m城市郊区和农村400m~500m即每平方公里有5~20个地籍控制点。3.地籍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标志,有条件时宜设置保护点,保护点个数不少于三个。保护点除作检查和恢复控制点点位之用以外,也可作为测站点或连接点使用。地籍控制点和保护点之间的相对点位误差不超过±0.01m,本点到保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大于20m。4.地籍控制点应按《规范》要求绘制“点之记”。5.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m。 12.3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调查是以地块(LandParcel)为单元(以前以“宗地”或“丘”作为单元),调查和表述每一地块内不动产地籍要素的有关信息。地籍要素调查前应收集有关测绘、土地划拨、地籍档案、土地等级评估及标准地名等资料。地籍要素调查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

12.3.1地块的划分和编号划分地块的原则应首先顾及法律上的产权状况,其次是要便于信息的采集、描述与管理,有利于不动产管理部门以及税收、规划、统计、环保等部门的使用和要求。地块以地籍子区为单元划分。地籍区以市行政建制区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乡)的行政区域范围为基础划定,当地籍区的范围过大时,在地籍区范围内可以街坊为基础再划分为若干地籍子区,在地籍子区内再划分地块。地块编号按省、市、区(县)、地籍区、地籍子区、地块共六级进行编号,计15位数字。编号的方法是:省、市、区(县)这三层的代码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规定的代码,每层二位数。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均以两位自然数字从01~99依序编列;当未划分地籍子区时,相应的地籍子区编号用“00”表示,在此情况下地籍区也代表地籍子区。地块编号以地籍子区为编号区,采用5位自然数字从1~99999依序编列;以后新增地块接原编号顺序连续编列。表12-1所示为地块代码的组成。表12-1地块代码的组成层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代码省地区县地籍区地籍子区地块名称(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市、市区、旗)代码二位数二位数二位数二位数二位数五位数 12.3.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1.地决权属调查地块权属是指地块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地块权属调查的内容包括:地块权属性质、权属主名称、地块坐落和四至以及行政区域界线和地理名称。另外,还应依据有关条件和法律文件,在实地对地块界址点、线进行判识。2.土地利用类别调查为了描述土地的利用类别,《规范》和《规程》根据土地作用的差异,将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和24个二级类(参见《规程》和《规范》)。土地利用类别调查依据《规范》调查登记到二级分类。调查以地块为单位调记一个主要利用类别。综合使用的楼房按地坪上第一层的主要利用类别调记,如如第一层为车库,可按第二层利用类别调记。地块内如有n个土地利用类别时,以地类界符号标出分界线,分别调记利用类别。3.土地等级调查土地等级标准执行当地有关部门制定的土地等级标准。土地等级调查在地块内调注,地块内土地等级不同时,则按不同土地等级分别调记。对尚未制定土地等级标准的地区可先不调记。4.建筑物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块内建筑物的结构和层数。建筑物的结构根据建筑物的梁、柱、墙等主要承重构件的建筑材料划分类别。建筑物的层数是指建筑物的自然层数,从室内地坪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且高度在2.2m以上的计算层数。地下室、假层、附层(夹层)、假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不算层数。

12.4地籍要素测量12.4.1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测量内容包括:1.界址(Boundary)点、界址线;2.建筑物和重要的构筑物;3.重要的界标地物;4.行政区域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界线;5.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 12.4.2地籍要素测量的方法1.极坐标法(PolarCoordinateMethod)此方法是由平面控制网的一个已知点或自由设站的测站点,通过测量方向和距离来测定目标点的位置。极坐标法测量可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也可用经纬仪配以光电测距仪或其它符合精度要求的测量设备进行施测。2.正交法(OrthogonalMethod)正交法亦称直角坐标法,它是借助测线和短边支距测定目标点的方法。正交法施测时,可使用钢尺丈量距离配以直角棱镜进行作业。支距长度不应超过一个尺长。《规范》规定,不论使用何种钢卷尺量距,测站点到三目标的距离均不应超过50m。3.航测法(AerialPhotogrammetryMethod)航测法适用于大面积的地籍测绘工作。航测法的优点是外业工作量小,可得到数字地籍图,是实现自动化测绘不动产图的一种方法。缺点是为测定地籍要素点,要在地面布设大量的标志,有些界址点上还不易设置航摄标志,而且航摄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还要实地测量房檐宽度,测量精度和经济效益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故在航测之前应进行实地勘察和核算,以选择有效的测绘方法。

12.4.3地籍要素测量的精度1.界址点的精度(Precision)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土地价值、开发利用程序和规划的长远需要而定。各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和间距超过50m的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不超过表12-2的规定,间距未超过50m的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应小于(12-1)式的计算结果。表12-2限差规定界址点的等级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限差(m)中误差(m)一±0.10±0.05二±0.20±0.10三±0.30±0.15

(12-1)式中———相应等级界址点规定的点位中误差;———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其中、、均以m为单位)

2.建筑物角点的精度当需要测定建筑物角点坐标时,建筑物角点坐标的精度等级和限差执行与界址点相同的标准。不需要测定建筑物角点坐标时,应将建筑物的轮廓线按地籍图上地物点的精度要求表示于地籍图上。

12.4.4地籍测量点的编号 为方便地存储和调用地籍要素的测量成果,对地籍控制点、界址点和需要测定坐标的建筑角点均加以编号,编号均以高斯一克吕格坐标的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点的编号以一个编号区为单元,在单元内从1~99999依序顺编,点号的完整编号由编号区代码,点的类别代码和点号三部分组成,即表12-3点编码名称编号区代码点的类别代码点的编号码长9位数1位数5位数(例)375384662300029

点的完整编号为:375384662300029。点的完整编号由15位数字组成。其中:编号区的代码由9位数字构成,以编号区(公里格网)西南角的横纵坐标的公里数表示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例如“375”的“5”为横坐标的100km坐标数值,“37”为带的带号;“38”为纵坐标的100km坐标数值;“46”为横坐标的10km和lkm的坐标数值;“62”为纵坐标的10km和lkm的坐标数值。点的类别代码由一位数表示,它的代码为:1一一基本控制点,包括一、二、三、四等平面控制点;2—一地籍控制点,包括一、二、三级地籍平面控制点;3一一界址点,包括一、二、三级界址点;4一一建筑物角点,包括各级精度测定坐标的建筑物角点。点的编号由5位数组成,从1~99999依序顺编。在此,建筑物角点的编号方法除点的类别代码外其余均与界址点相同。 12.4.5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和地籍草图的编绘界址点坐标测量完成后,应按《规范》规定的格式编制界址点坐标成果表,界址点坐标按界址点号的顺序编列。地籍测量草图示例地籍测量草图地籍区名称黄庄草图号09测量单位:陕西省第二测量大队地籍区号05编号区测量员李晓子区号12比例尺1:300测量日期1994.9.211带点号的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2界址点、建筑物角点编号区;3编号区分界线;4辅助地籍控制点;5导线边、用正交法测量的测线;6测线,通常在其上进行正交法测量;在测线上的方向说明(当测线的终点在相邻编号区时,要注上编号区最后四位码);8用极坐标确定测线时用经纬仪测的角度;9测线终点坐标(用于测线误差分配);10横坐标X(在测线方向上);11纵坐标Y(在与测线垂直方向上);12对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作极坐标法测量;13检核测量;14相邻地籍区测量草图说明;15同一地籍区中相邻测量草图说明;16房屋结构和层次;17土地利用类别;18地形点及其测量(按相应地形图比例尺精度要求量注)19门牌号

图12-1地籍测量草图地籍测量草图(Sketch)(如图12-1所示)是地块和建筑物位置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地籍要素调查和测量记录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进行地籍要素测量时,应根据需要绘制测量草图。地籍测量草图的内容根据测绘方法而定,一般应表示下列内容:地籍测量草图的内容根据测绘方法而定,一般应表示下列内容:

1.界址点、线以及其它重要的界标设施;

2.行政区域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界线;

3.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

4.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

5.平面控制网点及控制点的点号;

6.界址点和建筑物角点;

7.地籍区、地籍子区与地块的编号,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名称;

8.土地利用类别;

9.道路及水域;

10.有关地理名称;门牌号;

11.观测手簿中所有未记录的测定参数;

12.为检核而量测的线长和界址点间距;

13.测量草图的必要说明;

14.测绘比例尺,精度等级,指北方向线;

15.测量日期,作业员签名。应指出,地籍测量草图不必依固定比例尺绘制,图上各要素的位置可以适当移位,地籍测量草图图式符号的大小和粗细尺寸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地籍测量草图应在测量过程中实地绘制。地籍测量草图也可以和地籍调查表,测量记录手簿、记录表格或电子记录手簿等记录载体配合使用。当有的方法可以不需要地籍测量草图描述时,则可以不测绘地籍测量草图。 12.5地籍成果整理地籍成果包括地籍图、地籍数据集和地籍簿册。本节主要叙述地籍图的绘制。12.5.1地籍图的绘制1.地籍图的比例尺和用色城镇地区地籍图(Cadaster)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采用1:500。地籍图采用单色成图。2.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地籍图分幅形式的幅面规格采用50cm×50cm,其图廓以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为界。1:2000图幅以整公里格网线为图廓线,1:1000和1:500地籍图在1:2000地籍中划分,即1:500与1:1000和1:2000三种比例尺地籍图依次分别为1:4比例关系。划分方法如图12-2所示。地籍图的编号采用数码形式的编号方法,编号代码由两部分组成,即由编号区编码加图幅编码构成。地籍图编号以高斯一克吕格坐标的整公里格网为编号区,编号区代码以公里格网西南角的横、纵公里坐标值表示,下面以带晕线图幅为例说明之,参见图12-2。上述编号中,37为所在高斯投影带3o带的带号;5为横坐标100km数,38为纵坐标100km数;46为横坐标公里数;62为纵坐标公里数;图幅编号按图12-2中所示的编码表示。

图12-2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在地籍图上标注地籍图编号时可采用简略编号。简略编号略去编号区代码中的百公里和百公里以前的数值,如图12-2所示。3.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2)地块及其编号;3)地籍区、地籍子区编号;地籍区名称;4)土地利用类别;5)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界;6)行政区域界;7)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8)平面控制点;9)有关地理名称及重要单位名称;10)道路和水域。地籍图上表示的应该是基本的主要地籍要素,除了上述《规范》规定的内容以外,其它内容一般可以不表示,以尽量保持地籍图图面的简明和清晰,并且主次分明。目的是使地籍图上既有准确完整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地籍要素,又要使图面尽量空留较多的空间,以便用户可以根据图上已有的准确的基本要素去增补新的内容,从而满足多用途地籍的需要。(图12-3是地籍图的示例)。4.地籍图的绘制方法1)数字化制图它是将在实地或在室内通过航空摄影测量资料采集的数据,通过自动数据处理,获取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由于用数字方式能使地籍图与有关信息之间联系得更好,并且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当需要时,可显示绘制、打印所需图形及其它信息资料,而且更有利于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及时更新与检索。因此,数字化制图为建立自动化地籍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2)利用地籍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