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_第1页
生态旅游的发展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NUMPAGES4生态旅游的发展从“天人合一”看当代生态旅游发展路向

《周易·相传》言:“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强调“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天人相通关系。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表现为一种自然运动生化的秩序,而圣人的行为应效法天道。孔子还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其中包含对“自然之天”的敬畏,表达了人要顺乎天性、合乎自然,亦即“天人合一”。这标志着哲学伦理学的天人合一时代的发端。《易传》提出天人合德的观念。“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法天时。”很明显,“天人合一”的重心是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它强调人要以崇敬自然为基础[6]。

但是,儒家“天人合一”同时要求人要发挥主观意志的作用,即人化自然。万幼清和邹珊刚引用《中庸》[7]:“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参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认为这段话显然是启示人们人性与物性是相通的,人要“至诚”才能“与天地参”,与自然和谐共生。儒家提出“仁”,要求“爱人”,进而推及爱自然万物,从而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起来。孟子认为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盛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同时,孟子还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由人扩展到物,天地万物和人类是平等的、合理的,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8]。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寻道而不二,则天不能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天人相分”思想。他强调人有自己的职分,而不应该“与天争职”,主张“治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这并不排斥“天人合一”的观念。其实既肯定人有“与天地参”的主体实践力量,又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规律[9]。

西汉董仲舒提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思想。他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人作为天地的中介和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变化做出响应,以曲成万物。“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理学时期达到巅峰。宋儒二程指出:“天地之道,不能自成,圣人裁成辅助之。”(《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张载《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宇宙的一切生命看成是人类的朋友,由此真正步入天地道德境界。王阳明进一步发挥了仁者“与万物为一体”的泛爱万物思想。他讲“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10]。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比较突出,其中包含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性来源于天道,因而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有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同时,儒家认为人性与天德或天理相通,“与天地合其德”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朴素的生态观,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增强人的环境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启示。

保护是生态旅游最核心的理念。生态旅游的保护特色决定了生态旅游的基本要素是:生态旅游者以自然为友,生态旅游开发者的开发理念应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生态旅游管理者应慎重保护自然。这些观点在儒家的基本理念中得到印证:人化自然。

1·2道家“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顺乎自然

李约瑟曾提到“道家提供了关于生态智慧最深刻、最完善的说明,它强调了一切现象的根本统一以及在自然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11]。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价值是强调人要尊重生命、顺应自然,“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违背自然本性。他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环境是“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天

和”“天乐”的“至德之世”。道家思想认为,天道以自然无为“为德”、“为性”,人道当效法天道而无执无著,“返朴归真”,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交流熔融的关系,因此人类应做到“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之间的法则相通,“天道”与“人道”,均以“自然”为依归,即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故此,人类要顺乎自然,人与天地要遵从自然之道。同时强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减少对自然万物的人为干预。庄子进一步发扬老子的“无为”思想,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从而“莫之为而常自然”,即人要顺乎万物自然之状态。他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秋水》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反对以等级态度看待自然界,主张以审美的态度体味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之美[12]。

庄子还发展了老子的整体论。佘正荣在其著作中援引《庄子·齐物论》的观点:“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万物一体”、“道通为一”的思想。庄子辩证地阐发了天地万物与人的不可分离,也强调“天与人一也”。人与万物所在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人类生命是自然整体发展的结果。系统中,天与人、万物浑然一体,和谐均衡。庄子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统一。“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德……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独与天地精神往而傲倪于万物”。人的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表现在顺天行,合天德,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

并”[13]。总而言之,道家反对人力强加于自然,主张循天理顺天行合天德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生态旅游本质上具有自然无为与道法自然的道家风范。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旅游者应尽量降低对生态旅游系统的人为干扰;生态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必须是低碳、低耗能的绿色产品并提倡循环经济模式;生态旅游地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确保生态安全与生态平衡;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以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些生态旅游的理论和实践诉求都集中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发展的核心理念,与传统道家生态哲学价值观相契合。

2“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相同相似与和谐共生。它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他们都是同一宇宙本源所创生,因此相互之间处在血肉相依的生态联系中,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善待宇宙万物。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皆宣扬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观,不认为人高于自然,不鼓励人与自然分离,坚持人是万物中的一员,天地和我们的自然环境在“道”的世界里都有和人同等的地位。从人与万物一体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与“天”的关系,得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的结论,本质上是从生态伦理的层面上提出了人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2·1儒道“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伦理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和亲和感。中国古代先哲们从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潜在矛盾,从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要求,试图从生态伦理的层面树立人类的环保意识,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崇尚自然,这与现代的生态旅游价值观相通。《老子·四十四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又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德”。元德表现形式道家即是无为、无欲。人在利用自然时,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要求人类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去甚、去奢、去泰”。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庄子发展了老子的价值观,把“和”作为美的表现,亦即天地生物之道。《庄子·天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同于天,赫赫出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从而奠定了庄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地有大美”的最高境界[14]。

人与天地万物在生命价值上的统一,是儒家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礼记·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百物不失”、“百物皆化”是人与天地同赫、同节的结果。这是真正的生态和谐。儒家基于“仁民爱物”的理念,提出“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的生态伦理行为规范,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表明人类道德规律与自然生态规律的一致性。新儒学的“万物一体论”、“民胞物与说”等,说明人的道德价值应该把自然万物价值包括在内,认为“人则能推”即把人的伦理原则推向生态万物。这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与宇宙精神融合的广博的伦理价值观[15]。

2·2现代生态伦理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印证

“天人合一”思想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存在自身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休戚与共。赵载光引用恩格斯的观点: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16]。用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利奥波德的话来说,人类只是大地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大地系统的完整性和互利共生的关系表明其所有成员都具有生态学意义上的存在权利与内在价值。人类应当把道德关怀施与大自然,即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展到“人-自然”共同体,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由此不难看出,现代生态伦理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旅游发展路向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主张以天地、自然为本,同时强调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认为人要遵从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而反映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天人合一”着重解答了人如何与自然相合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如何使自然成为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实体。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责任承担者是人类。人必须与自然相合,即人需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适时调节自身的行为,使自身融入生态平衡系统,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旅游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得到普遍认可的背景下,当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向也得到了确认,即旅游体验过程强调作为旅游主体的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者应当秉持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价值。人类应当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平等相待,保持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为此,人有道德义务使自身的发展限定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体系上面,其价值目标是维系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完整,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这也正是“天人合一”对于当代生态旅游发展路向的启示。

4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