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对大学生德育之新解_第1页
五常对大学生德育之新解_第2页
五常对大学生德育之新解_第3页
五常对大学生德育之新解_第4页
五常对大学生德育之新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常对大学生德育之新解黎永新黎永新(1989—),女,广西桂林,广西民族大学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摘要:经过历史演变的五常对德育的作用仍不容忽视。随时代发展,人们思考五常理念对大学生的德育是否已经过时。五常如何实现时代转化以应用于大学生德育中,重新诠释其含义显得十分必要。探析五常的演变及释意,新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以驳斥五常过时论。关键词:五常;大学生;德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五常,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思考其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理念是否已经过时。对于上述思考,底线上要认识到它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式微。要驳斥五常过时论,首先,须意识到五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段长期的演变历史;其次,五常存在各种不同的诠释,须概括其诠释,对其加以新解;再次,结合大学生德育的问题,分析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兹分三部分论述,以引方家之言。1.五常的演变有文字记载初期,仁义理智性各为徳目,并没有被合起来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分别以不同方式在自己的思想中提及了仁、义、礼、智、信等徳目。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将“仁、智、勇”作为三达德的整体而提出,虽思想中也有涉及“礼”、“义”、“信”,但并没有将五常作一个整体而提及。如孟子作为将“仁义礼智”四德作为整体提出来的第一人,也没有将“信”纳入其四德思想以成五常,当然其“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1]P328的天爵观,对五常的发展具有云开见月明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首次提出了五常之道。在《汉书》记载中,董仲舒有言:“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2]P2505,这是“仁谊礼知信”第一次作为五常整体而出现在史书中,此处的“谊”、“知”分别通“义”、“智”。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官方即确定“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整体德目戴木才:《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戴木才:《略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云梦学刊》[J],2018年第3期,第3页。五常德目确立后,经过后代思想家的诠释,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宋明理学时期,二程提出了“仁体四支”五性之说,即“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3]P14。阐明了五常德目的内在逻辑关系。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五性之说,将五常之德与五行结合起来,得出“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4]P104,以释“仁包四者”、“仁统五常”[4]P105之说,进一步说明了五常内在关系及运用于人伦日用的实理。至此,五常思想得到了完善而成熟的发展。2.五常的诠释经过长期地发展,作为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被作出了不同的释义,但大体上的意思是不变的,对其进行概述如下。2.1仁,超越小我之爱人作为五常之首的仁,可理解为爱人。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仁作出释义:“仁,亲也。从人从二。”[5]P161从“仁”的甲骨文字形来理解,右边字形的“二”表示均等、视人若己的意思,即“仁者,兼爱,故从二”[5]P161,包含了爱人之意。在《论语》中,孔子与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子张等诸弟子都讨论了“仁”的意思,对不同的弟子孔子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最主要意思是为了表示仁即“爱人”的意思。在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1]P139。朱熹对此作出了分析,认为“爱人”是仁之用,而用自体中流出,即“爱人、知人,是仁、知之用······盖寻这用,便可以知其体,盖用即是体中流出也”[4]P1095。则“爱人”自“仁之体”中流出。可见孔子提出了仁之用,但未说明仁之体。那仁之体是什么?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说,在其四端之心中将“恻隐之心”解释为“仁之端”,将仁之体、用不分离的意思都表达了出来。朱熹对此举例为“且如身是体,要起行去,便是用。‘赤子匍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只此一端,体、用便可见。如喜怒哀乐是用,所以喜怒哀乐是体”[4]P386。借此,可以理解仁之用发出是爱人,仁之体便是发出爱人的恻隐之心者。仁之体、用如何实现,需要理解以下两点。其一,仁非远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P2921孟子又告诉我们仁是人本然之性,由此看欲仁并不是异事难事,它强调的是一种主体的道德自觉,同时要求以此自觉来规范外在日用践履。其二,爱人是超越小我的推己及人。孔子在关于如何做到仁时,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P13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P92,孟子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P209说明爱人一是需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二是需要爱己而推及爱他人,此是一种超越小我的爱。可见我们要做到仁,必须做到爱人,而爱人不仅是爱己也包括爱他人,仁的徳目体现为一种超越小我而至大我的境界。2.2义,以义制利之合宜《说文解字》对义的解释是:“己之威儀也从我羊。”[5]P267而“羊”字即“祥也”[5]P78,包含了吉祥的意寓。义的本义是神灵福佑的仁道之战。这样,义是吉祥、仁道、合理的。朱熹也说:“义者,宜也。”[5]P702可以理解义是合宜的意思。要实现义的德行,在人伦日用间需做到合宜。朱熹对如何做到合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义者,心之制、事之宜。”[1]P201此处说明义是心制事宜。心制主要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约束和制裁,由内在体认而至外在人伦日用以实现整体合宜的状态。这个过程中,是义的德性对心进行制约。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义呢?人人皆有欲利之心,当义利同时出现的时候,就需要以义制利了。放利而行会多怨,若不加以制约,社会岂不乌烟瘴气,以义制利方可使社会合宜。2.3礼,礼让和合之谦敬礼字释义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5]P7。从其字义看,祭祀神明的时候就包含了敬意。在《礼记》中有关于“礼尚往来”的记载,认为礼一是有往有来的,二是礼让人心安,三是礼可学,四是礼含卑尊。其中指明礼含卑尊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6]P7特别强调了礼的谦卑之意。由上可知,礼可理解为谦敬。关于如何实现礼的徳目,须从人伦日用间加以理解。《礼记》中不仅指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需要讲礼,还指出吃穿住行等也离不开礼,而礼在人伦日用间主要表现为人人之间的谦让,谦让协调了交际中的矛盾使人己、人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合的状态,故“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7]P356(《荀子·礼论》),礼让和合之谦敬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2.4智,明心见性之智慧孟子认为智之端为是非之心,要明是非需要智慧。朱熹也认为智是冬是收敛是尾,若“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4]P106,明辨是非便是智,便是智慧。如何获得智慧,从智慧的字形字义中可循踪迹。“智”字中的“矢”,旁一“口”,加“日”字底,从其字本义来看,合起来理解为古时口口相传日间狩猎经验,能作出传授经验的方式和所传授的内容自然都体现了人们的智慧。“慧”字为“心”字底,上一“彗”字本为“扫竹也”[5]P64,为什么要在心上加一扫帚,我们可以从孟子四端之心出发来理解。按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四端之心则为各本然善性之端,朱子认为性善为天地之性,受后天习性所染而被人欲所蔽,那天地之性无法得见,人心胜道心,是非之心不能彰显,也就称不上智慧,而要达到智之德性,自然就要明心之性了,用帚放在心上,意喻人要持修身之念、常警惕人心之欲、扫除道心之碍,以明本然之性。故可认为智为明心见性之智慧。2.5信,诚实守一之诺行信可以理解为诺行。在《说文解字》中:“信,诚也,从人从言。”[5]P64信是从人发出言来论,此言可是文也可是话。说诚,主要是信与忠不分离,忠信常合起来谈,忠是对心之忠,即对本然之善性忠,忠信便是诚实遵心,并落到人伦日用间,体现人内心外行符合言而统一。要实现信之德性,则需诚实守一。孔子告诉我们要“言必信,行必果”[1]P146,这就是说言出即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有文或无文的承诺,行要履言,即为诺行,方为信方有终。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做不到诚实守一,就不知道这个人值不值得任用了,即“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P59,信作为道德规范,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堪任的参考。3.五常对大学生德育的新解五常应用于人伦日用之间,在古时有利于个人修身养性,对维护社会纲常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新解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作用依然存在。3.1从个人层面看,有利于铸造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大学生正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价值观未完全定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铸造人格修养。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浑浑噩噩,无目标无动力,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用现在的话就是顺利把自己变成了“学渣”,这无非是缺乏远大志向所致。古人皆以修身为本,而修身靠的是五常等德性促进自我觉醒而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如五常中的智告诉我们,大学生若能够涤除杂念、心存智慧,就能够明白当志存高远、居安思危,牢记当时刻苦考入大学的初衷,认清大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事情是什么,抓住光阴,铸造良好的人格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2从社会层面看,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物质条件较以往优渥,有些学生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难免有些大学生会成为利己主义者,不懂换位思考或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其构建良性的社会关系,而明仁义礼智性则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的良性社会关系。在校园中,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往往以宿舍为中心而展开,处理好宿舍关系,无疑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大学生往往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同在一个宿舍下生活,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轮值日打扫宿舍卫生是吃亏了,因他在家时父母都不舍得他来打扫卫生,并且他认为自己只使用了宿舍那一小块地方,因而拒绝参与宿舍轮值。此类学生即是典型的缺乏感恩心和集体观念的人,若他懂得仁、明大德、超越小我,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懂得礼,在宿舍谦敬礼让;懂得义,对待轮值的事情处置合宜;那他就不会只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参与轮值,投入宿舍小集体,使宿舍关系处于和合状态。宿舍关系处理好了,有了良好的生活学习坏境,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3.3从国家层面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家风家教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源头。大学生的家风家教好,则有利于家国同构,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家长若懂得仁义礼智信,培养大学生感恩的心,塑造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则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怀。随着大学生成长环境的日益改善,有些大学生缺乏感恩心,特别在对待自己的亲人上,完全不懂得孝义为何物。比如之前有个女大学生埋怨母亲给自己每个月两千的大学生活费太少了,因在高中阶段她母亲舍得为她每个月花四千至六千的生活费和补习费。该女大学生就是典型缺乏感恩心的表现,类似于此行为的大学生可悲可叹。我们不禁要思考,父母在培养子女的时候所用的方法是否恰当,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若父母不懂得在子女教育中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则会做出“以为爱之,实则害之”的行为,造成“翠鸟移巢”的悲剧。古人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修好,则有利于外王的发展。大学生的内圣形成深受家庭道德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外王则体现为家国同构。当今有的大学生面对一些挫折,比如情感失败或考试不理想等,则放纵自己,有的则产生不健康心理,如大学生群体患抑郁症的比例在日益攀升,甚至有的大学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全然不顾把自己辛苦养大的父母。五常有利于大学生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在遇到逆境时,学会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念父母恩情记国家大义,自觉抵御内外在的负面能量,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程颢、程颐.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4]黎靖德.朱子语类[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戴圣.礼记·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7]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FiveEthicalNorms'NewUnderstandingofCollegeStudents'MoralEducationLiYongxi(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