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文史再融合,力促双减更落地_第1页
例说文史再融合,力促双减更落地_第2页
例说文史再融合,力促双减更落地_第3页
例说文史再融合,力促双减更落地_第4页
例说文史再融合,力促双减更落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5—例说文史再融合,力促双减更落地

沈红梅

文史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相关内容进行重整融合。文史融合,能够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仍旧符合以史促文、以文释史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使用文史融合,也必有其合理性。尽管这不是一个创新的话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总是忽视了这一点,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都只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努力,大多数状态下,教师们和学生们都在感受“不理解〞、“不消化〞,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

近几年中,初中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都有所调整,好多内容都可以有效进行重组融合后开展教学。2021年7月,“双减政策〞又掷地有声的到来,那么,作为学科教师,如何能在教学中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甚至是跨学科整合,基于笔者近期的阅读思考与实践,想再度呼吁一下教师们关注“文史融合〞的教学策略。下文,笔者将以具体教学实例进行阐述,望能友助同仁有效教学,更好发挥教材功能。

例如1:从唐诗中看“盛唐气象〞

唐诗在唐朝获得巨大成就,唐诗中也能读到丰富的唐朝社会风貌。所以,以《从唐诗看盛唐气象》教学片段为例稍作阐述。

1.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以视频《盛唐昌盛知多少,至少领先欧洲六百年》导入,视频中集合了大量学生十分熟悉的唐诗和诗人,能在课堂开始的一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分析诗词,加深历史理解

(1)《百花行》中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老师出示教材导言中的古诗《百花行》。《百花行》是唐诗三百首之一,长安百花、风景合适、四处酒与乐,描写的是长安城中人们赏花的盛况。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能让学生从诗中初步感受和欣赏盛唐气象。

(2)《忆昔》中进一步感受开元盛世

紧接着,老师出示杜甫名诗《忆昔》部分内容,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从诗歌当中可以获得哪些盛唐信息。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这一首唐诗中,学生通过读诗,十分能够感受盛唐气象。“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中国农业南“稻〞北“粟〞,这句诗充分说明盛唐时期粮食丰产,农业发达。“齐纨鲁缟〞指山东一带生产的精致丝织品,说明当时手工业发展。“车班班〞指当时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说明商业发达。

(3)《送和蕃公主》中感受盛唐民族关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

——张籍《送和蕃公主》

诵读《送和蕃公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主和亲远嫁对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影响,感知唐太宗所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3.探究原因,培育家国情怀

老师提问: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盛唐气象,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或师生)分析得出相关因素:疆域开阔,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人民的勤劳和聪慧。

笔者试着将唐诗融入盛唐气象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不但使盛唐社会风貌显得更加饱满,又丰富了过去历史的画面。同时,使学生加强了民族骄傲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例如2:从宋词中看“两宋兴亡〞

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芒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馥郁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从他們的作品中,当然能读到许大量多两宋时期的历史。

这里以“借助历史脉络,品读诗词内涵——以‘两宋’为例的诗词微工程化学习〞教学案例片段为例稍作阐述。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驱动型问题:“如何利用两宋古诗词的时代创作背景来品读诗词的内涵?〞主要涉及的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名臣范仲淹、文天祥、苏轼、李清照,工程化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品读诗词、历史背景两个环节,最终判断诗词和所处大约历史背景,从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工程实施过程:

1.融史于字,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篆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猜想,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找到对应的字。老师融史于字,从“叹〞的字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师继而解释“叹〞字的蜕变。叹由口加莫组成,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难〞的省略,造字的本义是因艰苦困苦而发出埋怨的声音。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哪些诗句表达了“艰苦困苦〞的主题,进而领悟的情感态度。

2.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老师出示统编语文教材宋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及创作背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孤单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遇排挤。元丰二年(1079年),便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此词为初到黄州时惊魂未定所作。

学生通过认识这一历史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