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
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和
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和对策
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本资源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四省区。东连华北区,北邻内蒙古区和蒙古国、俄罗斯,南接华中区和青藏区,西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邻。面积2386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24.8%)。人口约8575万(2000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5(6.7%)。本区有维吾尔族、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塔尔、东乡、保安、裕固等近50个少数民族,是我国面积广大,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浓郁,丝路文化璀璨的旅游资源区。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陕西省旅游地图甘肃省旅游地图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地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地图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本区地壳演化历史悠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加之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土壤、生物、水文等独特自然条件,为本区形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地质地貌类型多样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地质地貌类型多样1、陕南秦巴山地。2、关中平原。3、陕北黄土高原。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地质地貌类型多样4、六盘山山地。5、宁南黄土丘陵。6、宁中山地与台地。7、银川平原。8、贺兰山山地。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地质地貌类型多样9、甘南高原。10、陇南中低山区。11、祁连山山地。12、陇中黄土高原丘陵。13、河西走廊平原。14、北山山地。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地质地貌类型多样15、昆仑—阿尔金山山地。16、塔里木盆地。17、天山及山间盆地。18、准噶尔盆地及西部山地。19、阿尔泰山山地。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二)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本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部陕西的东端距离海洋在500公里以上,西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距离则更远,分别为3400公里、2600公里、6900公里和3400公里。因而本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二)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甘肃、宁夏和新疆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主要特征是:日照充分、热量丰富、气温变化大,干旱少雨。全年实际日照数达2550~3500小时,光能资源之丰富仅次于青藏高原。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天气使人身心愉悦,乐于出行。本区热量丰富,气温昼夜变化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因而本区盛产哈密瓜、白兰瓜和无核白葡萄、马奶子葡萄等,香甜可口,驰名中外。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二)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本区还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和春夏秋冬四季装束并列纷呈的奇妙场面。本区干旱少雨,形成明显的有别于湿润地区自然景观的广袤、单调、苍凉的大漠风光。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二)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陕西虽与甘肃、宁夏、新疆同属大陆性气候,但从北到南有三个温度带,七个气候区。即陕北北部温带,陕北南部、关中和秦岭南坡暖温带,陕南北亚热带;长城沿线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区,秦岭山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区,汉水河谷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巴山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
陕西的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长江流域面积约占35%。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70多条。陕西境内湖泊很少,仅在陕北风沙草滩区有海子300多个,水面近90平方公里。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甘肃境内的河流分为内流河、黄河和长江三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1000000000立方米的河流有12条。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宁夏除中卫的西北部一带为内流区外,其余地区均属黄河流域。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
新疆的河流大部分属内流河,只有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该水系是我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南部喀喇昆仑山的齐普恰普河等流入印度洋;发源于天山的伊犁河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准噶尔西部山地的额敏河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湖;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克苏河流入塔吉克斯坦境内的萨列兹湖。全疆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其中年径流量在100000000立方米以下者占85.4%;年径流量大于1000000000立方米的河流有18条,占全疆总径流量的60.4%。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
新疆多湖泊,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139个,总面积为5505平方公里(不包括已干涸的罗布泊、台特马湖),仅次于西藏(24183平方公里)、青海(12335平方公里)、江苏(6273平方公里)而居全国第四位。新疆的湖泊多为河流尾闾式汇集型湖泊,此类湖泊蒸发量大,矿化度高多属咸水湖。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固态水资源——冰川面积为58912.58平方公里,冰储量5303000000000立方米,其中甘肃和新疆的冰川面积就有27851.58平方公里,占47.3%,冰储量29114亿立方米,占55%。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本区生物资源虽不及华南地区丰富,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使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独具特色。陕西从南到北自然条件复杂,为多种生物的繁衍栖息提高了适应的环境。甘肃因经纬度跨度较大,气候条件复杂,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宁夏有高等植物917种,其中药用植物147种,占全国重点普查的常用中药品种的40%。
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三)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特点新疆地域辽阔,跨寒温、中温和暖温三个温度带,具有荒漠、绿洲、草原、山地、河流、湖泊、森林、高原等多种自然景观,气候条件独特,因而动植物区系的组成具显著地域特点。新疆是我国重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场面积广大,类型多样。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本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个性鲜明。其中尤以黄河文化与古都文化、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文化、西域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三大特色最为突出。这是由本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条件所决定的。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除古人类遗址和古城址外,陕西的古迹还有:1、古墓葬(一)历史地理条件—陕西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2、古建筑(一)历史地理条件-陕西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3、古石刻(一)历史地理条件-陕西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4、出土珍贵文物(一)历史地理条件-陕西墙盘铜车马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5、革命旧址(一)历史地理条件-陕西革命圣地延安西安事变旧址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敦煌莫高窟更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有45个民族成分,民族与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另外,这里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不少革命纪念地。(一)历史地理条件-甘肃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宁夏是我国的一个回族自治区,黄河流经本区的中、北部,自商、周以来就是我国许多北方游牧部落聚居和活动的地方。因而,宁夏有珍贵的黄河文化,西夏王陵遗迹和浓郁的回族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
(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宁夏境内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遗存有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齐家文化遗址等。(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灵武水洞沟齐家文化-彩陶双大耳罐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宁夏的历史古迹旅游资源还有:①古石窟类(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须弥山石窟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②古岩画(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贺兰山岩画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③古长城(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④古塔(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一百零八塔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⑤古墓葬(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西夏王陵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⑥古寺古刹(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同心清真寺中卫高庙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⑦古城堡(一)历史地理条件-宁夏西夏古城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新疆是我国西部的多民族聚居地,有47个民族,以维吾尔族等13个民族人口较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金玉之乡”,不仅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产金,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黄金产区之一,而且新疆昆仑山的和田玉早就以硬度大、韧性强、玉质细腻、高雅而著称于世。
(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砂金狗头金羊脂玉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在1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古迹,主要有:①人类文化遗址(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阿斯塔那文物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②社会经济活动遗址(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楼兰遗址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③军事遗址④古建筑(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乌拉泊古城交河古城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⑤宗教建筑(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乌鲁木齐文庙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⑥石窟与摩崖石刻(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草原石人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⑦古墓葬(一)历史地理条件-新疆哈密回王坟喀什香妃墓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丝绸之路”是世界最早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3的亚欧大陆古代各国联系的纽带,这条长7000多千米的古代东西方交通干道及其之路,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兴起时止,曾把古老的黄河、长江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与古波斯、古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联结起来。(一)历史地理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本区国土面积广大,少数民族众多。陕西虽然聚居的少数民族不多,却是古代汉民族文化的浓缩区。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就曾以不同民族间的“茶马互市”而闻名。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早在宋代就已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在此经商定居。宁夏少数民族以回族居民人数最多,无论是衣着、饮食、婚姻,还是节庆、丧葬等风俗,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二)民族文化地理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新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风情浓郁。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先民于公元4世纪时,游牧于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是一个跨界民族,新疆境内的哈族人口约128万。(二)民族文化地理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本区地处我国西北,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曾因丝绸之路著称于世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在较低水平上徘徊。(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本区的新疆、甘肃河西、宁夏的中北部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为荒漠。本区畜牧业发达,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甘南高原、贺兰山、六盘山都有大片草场分布。本区工业在能源、化工和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方面有比较优势。(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陕西,旧因在陕原(河南陕县一带)以西而得名。2000年,全省总人口3605万。陕西煤炭资源丰富,天然气、有色金属、建材和金属矿产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另外,陕西的卷烟、纺织、金属切削机械、家用电器等工业也具有一定优势。(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甘肃,旧因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两地字首而得名。2000年,全省总人口2562万。甘肃地跨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因大部分地区在渭河谷地和黄河上游以西,又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和西亚的漫长天然走廊,故有“河西走廊”之称。甘肃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铜、镍、铅、锌等矿产的蕴藏量位居全国前列。(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宁夏2000年总人口562万。宁夏的能源矿产较为丰富,含煤地层分布面积几乎占自治区面积的1/3。宁夏的石油、天然气主要产于宁夏东部的灵盐台地。此外,宁夏的青铜峡的电解铝厂、银川橡胶厂,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也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新疆2000年总人口为184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9.39%。新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矿种多,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包括旅游交通和宾馆饭店在内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们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本区交通和旅游接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陕西境内的铁路有陇海、襄渝、宝成、阳安、神木—安康等线;公路则以西安为中心,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民航有西安、汉中、榆林、延安、安康等机场,可通往国内50多个城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还有飞往日本、韩国的航班。此外,1999年陕西涉外宾馆饭店已有72家,拥有14028间客房和29279个床位。全省有旅行社19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1家,从事国际旅游业人员19230人,当年接待入境游客63.03万人次,创汇2.7亿美元。(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甘肃境内的铁路有陇海、包兰、兰青、兰新4条干线和一些支线;公路有甘新、甘川等干线,乡镇已全部通汽车;民航有兰州、敦煌、嘉峪关机场,可通往国内30多个城市。此外,1999年甘肃涉外宾馆饭店已有51家,拥有6585间客房。全省有旅行社9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0家,从业人数10318人,当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4.46万人,创汇3735万美元。(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宁夏境内的铁路有包兰、宝中线;公路有银川至石嘴山、吴忠的高速公路;银川机场的航班可通往10多个城市。1999年宁夏有涉外宾馆饭店37家,拥有3343间客房和6758个床位。全区有旅行社2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8家,国际旅游业从业人数为5680人。当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027人,创汇174万美元。(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一节区域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二、人文地理条件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新疆境内的铁路以兰新线为主干;公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绝大多数乡镇已通公路;民航有乌鲁木齐、喀什、和田、伊宁、阿勒泰、塔城等机场,可通往国内外40多个城市。此外,1999年新疆的涉外宾馆饭店已有176家,拥有18573间客房和40024个床位。全区有旅行社8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8家,从事国际旅游业的人员有22175人。当年接待入境旅游者22.38万人,创汇8582万美元。(三)社会经济条件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陕甘宁新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容量大、类型多、品位高、垄断性强的总体特征。其蕴含的粗犷感、新奇感、原始感和神秘感是本区旅游资源的突出特点。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恢宏博大,丰富深邃,供应空间大
本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资源区,人口虽只占全国的6.6%,但面积却是全国的1/4,可谓“地广人稀”。本区不仅横向上幅员辽阔,跨多个气候带,而且垂直向上高差悬殊,陆上极高和极低点相差8765米。一、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二)原始神奇,垄断性强,市场需求大一、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一、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三)珍稀独特,品位极佳,开发潜力大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一)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1、名山险峰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乔戈里峰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大漠奇观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3、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野驴野牦牛野马雪莲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4、古城故都,陵寝墓葬于阗秦皇陵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5、丝绸古道,遗存丰厚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6、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第二节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优势
和存在问题分析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三、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高等级资源与低层次开发(二)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旅游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四)旅游促销力度不够,手段落后(五)经营管理水平低(六)对外开放程度低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对策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一)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指导思想首先,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把本区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作为促进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其次,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旅游开发必须有全球大视角。一、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依据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对策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一、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依据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1、具备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支柱产业地位相适应的旅游经济规模、产业格局和综合实力;2、形成结构合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互为支撑的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3、形成完整的旅游城市体系和安全舒适、进出通畅、水陆空联网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4、建成较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5、具备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宣传促销网络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拥有结构合理、持续繁荣的旅游大市场;6、建立较为完善、与国际性惯例接轨的旅游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7、将西安、兰州、银川和乌鲁木齐建成现代化旅游城市,有条件快速发展的则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国际性大都市。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对策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一、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依据
(三)区域旅游形象与功能定位丝路黄河古文明寻觅,神奇大漠民俗探秘游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对策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一)陕西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1、发挥华夏古文化,南北景观交融和西北科技文化中心的优势,重点开发一批融历史文化、现代科技和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发挥西安作为内陆口岸城市、旅游客源集散地和古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强化与西北省区的横向联合,将“丝绸之路游”打造成国际知名的精品线路。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对策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二)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1、发挥丝绸之路重要区段的优势,突出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重点开发建设兰州到敦煌一线,融民俗风情和文物古迹为一炉的“丝路画廊”。
2、发挥本省东西贯通陕西和新疆,南北连接四川、青海和宁夏、内蒙古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横向联合,开发一批跨省区旅游的精品线路。第三节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对策第十章陕甘宁新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三)宁夏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1、发挥银川作为自治区首府和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优势,突出回族风情、西夏文化的特色,重点开发建设大银川旅游区(包括银川、永宁、贺兰和金水旅游区),抓好银川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夏王陵、回族民俗文化村和金水区长城入黄河“小龙头”四大工程。
2、发挥沙坡头、沙湖等大漠特色和六盘山“高原绿岛”的优势,开发建设沙坡头、青铜峡峡谷特色旅游区,沙湖、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德阳市中学江县市级名校2025年初三下第三次周考综合试题含解析
- 西藏拉萨片八校2025年高三寒假测试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计算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咸宁市嘉鱼县2025年数学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朝鲜语会话(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城市科技职业学院《健康评估技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锦州市2025届下学期第三次考试英语试题(辅导班)试题含解析
- 二零二五股权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
-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 《1984》读书分享课件
- 肺动脉高压的传统治疗
- 园林植物识别-草本花卉的识别
- 班组长怎样抓好生产管理
- 【湘少版】(三起)三年级英语下册(全册)配套练习
- 装修施工投标书模板
- 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情况汇报
- 《民航概论》全套课件演示课件
- DB34-T 4105-2022 毛竹“一竹三笋”经营模式技术规程
- 公立医院内控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