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法律企业制度论文一、公司法制度的窘境〔一〕公司营利性本质的追求与弊祸我们国家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5条也明确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真诚实在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当社会责任。〞于是,一对儿成认与矫正的制度以此展开,公司法基于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建构基础——成认和维护私人财产所有制的认可,确认了公司的营利性属性,但是又基于对公司营利性本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反感或担忧,情愿或不情愿地抛出了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希望以此牵制住公司对利润的无休止追逐,希望以公司承当社会责任来调和由于追逐利润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矛盾,“这里的挖苦之处就在于,公司的责任就是去追求它的本身利益,这本身也是法律的产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在驱使公司违背法律〞[4]〔P83〕。那么,立法者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是维系公司的营利性属性,还是要求公司承当社会责任,抑或两者兼顾?〔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代价企业在发展经过中,经历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再到公司的经过,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只要到了现代公司企业,十分是股份公司时代,所有权与经营权才在客观上产生了分离。现代企业理论无不成认,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标志,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抛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也暂且搁置二者关系将来的走向,仅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客观事实出发,来分析围绕此问题法律的所作所为。首先,由于股份公司产生时期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随着产业革命之后的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对于资本的需求以及规模效益的诱惑,使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而股份公司这种规模庞大且股东人数诸多的资合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就法律而言,当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为了知足客观需求,一套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律制度迅速出台,投票权制度、表决权信托制度、多数投票权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知足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需要,客观上维系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局面,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代公司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组委托关系中:〔1〕由于委托人和人双方信息不对称,人可能违犯委托人的利益去追求本身利益;〔2〕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的不一致或效用函数不一致。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追求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而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人会抛开委托人的利益去追求本身的效用最大化。结果是人偏离委托人利益,背离委托人的目的。这是伴随着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的致命内伤,这一问题假如不解决,股份公司经济合理性的根基就会遭到毁坏。于是,法律又开场了新一轮的制度供应,为了消解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法律开场制度救赎。信息披露制度、董事信义义务、独立董事制度、外部监控制度、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相继出台。这些制度在各国的公司法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成为公司法中的重中之重,能够讲,每一项都堪称经典。问题就此产生:公司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笔墨来进行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构建合适两权分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制度构建来抹平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那么,公司法能够做到既维系两权分离,又解决两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吗?法律的立场到底是什么?在经济学上无计可消的成本,公司法又能有何作为呢?〔三〕公司治理中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长期以来,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法理论研究的热门问题,大量的公司法研究围绕着公司治理问题展开,在公司立法方面,公司治理也是紧锣密鼓,不断翻新。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解决的是公司内部权利的分配与制约问题。为什么要对公司内部的权利进行分配和制约,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把握在不同的人的手中。公司的所有人并不介入公司的经营,而经营公司的人未必是公司的所有人,公司的经营者能否真正为公司谋取利益,成为公司股东最担忧的问题。于是一组复杂缜密的公司治理构造就此展开。公司法出于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设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这样类似于西方政体三权分立的机关架构,借此制度实现权利的相互制约。但是,理想很美妙,现实很残酷。公司内部精巧的权利分配与制衡机制,并没有阻止公司的管理人或控制者将本人的贪心通过公司予以实现。正如学者所洞察的那样:“这些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际效果是,将新的角色引入公司事务之中,他们得以登堂入室,并从公司控制权中分得一杯羹,至于他们对股东权益保护所起的改善作用,与其制度成本和社会寄予的期望相比而言,总是不相称的。〞[5]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公司治理堪称经典,但是,不断发生的公司丑闻一次次将这些经典的制度推下神坛。在安然、世通丑闻曝光后,美国第五大有线电视公司阿德尔菲亚2002年因被发现巨额债务没有入账等问题而申请破产保护,公司创始人被美国联邦法庭断定犯有共谋、银行欺诈、证券欺诈等罪名;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怀疑美国第四大长途电话公司奎斯特国际通信公司造假,并展开调查,公司前首席财务官受内线交易刑事指控,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公司发生丑闻很大程度上被以为是脆弱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造成的。作为公平、正义化身的法律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于是,关于公司治理的补缺拾漏制度层出不穷。如2002年,在安然、世通丑闻发生之后,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空前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在本来已经很严格的公司治理措施之上又追加了一层紧箍咒。其他很多国家的政府或监管当局也紧随美国之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2年德国完成了〔德国公司治理法典〕的制定工作,并于2006年6月进行了最新修订。虽然〔德国公司治理法典〕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它对〔德国股份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使如此,上市公司的丑闻也仍然不绝于耳。可见,公司内部监管制度的加强并没有也不可能杜绝公司管理者的败德行为,公司法制度与具有经济人本性的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将会是漫长的和无休止的。问题就此而产生,面对不断发生的公司丑闻,精心打造的公司治理构造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那么,那些设计精良、在与公司管理层的实战当中不断升级的公司治理构造,它的意义仅在于在实战中败北然后继续升级吗?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何时是尽头呢?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公司法上的制度似乎在上演着自唱自讲的游戏——为了张扬公司存在的意义而确定了公司营利性品质,为了遏制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又羞羞答答地要求公司承当社会责任;为了适应股权诸多分散的局面,安排了合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各项措施,但同时为了减少两权分离带来的负面问题,又进行制度上的救赎;公司治理同样是如此,监管措施不断加强,但面对公司高管的贪心又无计可施。以此类推,无数的公司法制度就这样依次展开、不断繁衍,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司法如此复杂的制度安排,并没有也不会就此塑造出如人所愿的美妙的公司,人类社会为此付出的却是高昂的制度成本和不断丑化的公司形象,股份公司成了一只被豢养的怪物。因而,美国公司法的权威断言“:作为理性努力的一个领域的公司法,在美国早已死亡了。“〞除了我们大量空洞的公司立法外一无所剩——就像一座由生锈的大梁草草焊就的摇摇摆晃的摩天大楼,楼内只要寒风穿行。〞[6]〔P295-296〕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乔尔·巴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并不是安然在犯罪,而是公司制本身就有罪。〞二、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隐忧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与大型股份公司相伴而生,在博弈中相互成长,但是二者博弈的结果并没有让人看到法律制度完胜的希望或迹象,恰恰相反,在二者博弈经过中,股份公司越发强大和不可一世,而公司法律制度却已疲惫不堪。第一,制度成本较高。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一项制度都是有成本的。制度成本关系到制度的价值,过高的成本会使制度价值大打折扣。19世纪末,工厂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大型股份公司纷纷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规范的公司治理等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公司必不可少的基本要件。上文的分析已经表示清楚,无论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抑或是公司治理构造都包含有复杂的制度安排。在这些制度安排中,各项制度之间相互搭接、丝丝相扣,充分彰显了立法者的雄心与精明。但是,必须认识到:〔1〕公司中的有些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无论法律怎么努力,都仅仅是徒增成本。公司中的委托制度如此,公司监管亦是如此。由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目的函数不一致,希望公司的经营者全力为股东着想,只能是一个美妙的愿望。任何一项旨在降低某种成本的制度,它本身就是一个委托—安排,会引入一种新的、看似更为节约的委托—关系;在存在不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假以时日,没有任何一项制度,能够走出成本的陷阱。公司监管问题也是如此,为了监督公司管理者的败德行为,立法者出台了很多监管措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经常是仅仅增加监管成本却无法得到理想的监管效果。如美国“萨班斯法案〞,在美国国内是一个“昂贵的错误〞。有学者还十分对〔SOX法案〕中的治理条款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称,法案所带来的收益,假如有的话,也相当有限;而在成本方面,则相当惊人。[7]〔2〕行为人和制度之间总是存在博弈,即行为人总是试图突破制度的束缚,谋取法外利益,在公司法领域尤其如此。结果就是制度需要不断更新,新的制度不断上演的无奈循环。不断反复的结果是简单的公司法演变成了雍容华贵的公司法典,德国的公司法如此,日本的公司法也是如此。以日本为例,原来有关公司的内容规定在〔日本商法典〕的第二编中,仅仅是该法典的一部分,共643条。2006年日本商法典修改,将第二编公司法的内容全部移出,单独构成〔公司法典〕,新法典多达979个条款,近370000字。由此可见,立法者想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一部分是由公司制度十分是股份公司制度本身的逻辑自洽性缺少所致,对于这样的问题,无论立法者倾注多少笔墨都不可能予以圆满;另一部分是由于制度本身的时滞性导致其在与人的博弈经过中永远处于被牵制地位,魔高一尺后是无奈的道高一丈,在这样的游戏中,永远没有赢家,增加的仅仅是制度的成本,公司法制度已经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第二,正式制度被过分倚重。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有多种分类,其中主要的分类,也是制度经济学最大的奉献,是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称为正式规则或正式约束,是指人们,主要是公共权威机构,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等制度形态,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非正式制度也称为非正式规则或非正式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本文此处所讲的正式制度仅指正式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法律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划分,对于法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当长一段时间,至少在法学界,过分倚重正式制度,将非正式制度边缘化甚至排挤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公司法领域也是如此。首先,全球化,十分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很多公司制度产生了全球趋同的压力,各国公司法之间相互借鉴、模拟,构成了诸多全球共通的制度,如一人公司、股票期权、刺破公司的面纱、股东代表诉讼等公司法上的制度在各国的公司法中几乎都是大同小异。而在此时,各自的文化、风俗却被严重地忽视,特色被抹平,大量的规范性要求被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非正式制度似乎与以现代企业制度著称的公司制度毫不相干。其次,公司与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相比,由于其股东人数诸多,社会影响更大,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和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法律对公司所作出的制度安排较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愈加用心、愈加周密。换句话讲,与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相比,有关公司的制度安排中,正式制度要多得多。虽然很多学者认同公司是一组合同的联合,公司法不过是一个大型的标准合同范本,但是,这一合同范本已经掺杂了过多的立法者强迫性的制度安排,意思自治已经被限定在了一个有限的框架之内。但是,并不是立法者提供了更多的正式制度,公司的介入者就会因而而“循规蹈矩〞。由于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不可能穷尽人的所有行为,无法对人的任何可能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定,而非正式规则能够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变成人们内心崇高的法则,绵远悠长,指引方向。正如康德所讲:“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震撼人类的灵魂,一样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一样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因而,更有气力的约束应当从正式制度之外去寻找,这一点,恰恰被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所忽略。第三,中小企业被严重忽视。依首先提出现代企业概念的钱德勒和伯利、米恩斯对现代企业的定义,现代企业主要是指大型股份公司。以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正是由于此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中小企业被严重忽视。那么,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应该重视那些被归入古典企业行列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中小企业呢?或者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能否应当纳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行列中呢?调查资料显示,美日欧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均在97%以上〔其中微型企业近90%〕,成为活泼踊跃经济的主体。对的奉献,美国、日本、欧盟分别到达了50%、56.7%〔2000年〕和58%〔2008年〕,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美国60%~80%的新增就业由中小企业创造。日本和欧盟的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近70%,十分是欧盟的中小企业对新增就业奉献更大,2002—2008年欧盟27国平均每年就业率增加1.9%〔大企业为0.9%〕。[8]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学者通过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中小企业在我们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数据表示清楚,2010年,我们国家4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到99.28%,再加上150多万家规模下面工业企业〔2008年为147万家,另外还有工业个体经营户227万多户〕,我们国家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90万家,而大型企业数量仅为3251家;2010年,我们国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的税收奉献为45%,中小型企业占比近55%,其中,中型企业为24.59%,小型企业为29.68%。[9]具有如此宏大的奉献力和影响力的中小企业,假如被排挤在现代企业制度之外,那么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早在我们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权威人士就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合作制企业、公司制企业。[10]近年来,仍然有学者坚持这一主张:“在任何国家,即便是在发达的工业国,也不可能只存在着一种形态的企业,它总会是多种企业形态同时并存。每一种形态的企业都有它在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都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出应有的奉献。人为地宣传和强调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会使人们误以为社会中现存的其他企业形态都属于传统的、落后的、低效率的企业。实际上,公司制并不一定是所有企业的最佳企业形态。〞[11]看来,以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能否属于现代企业制度范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从中小企业已经担当和正在担当的历史责任来看,淡化和忽视中小企业将会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失去了中小企业这块半壁江山,现代企业制度将会黯然无色。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境遇与超越〔一〕现代企业制度日渐式微现代公司制度不像鼓吹者讲的那样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生产组织方式,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在研究这个制度走向衰败的趋势。日本学者总结并预言,20世纪末,在整个世界中,大企业体制已走入死胡同,其解体也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那么,为什么曾经红极一时的大型股份公司现如今却走入了死胡同呢?第一,大型股份公司后天异化及先天顽疾越演越烈。长期以来,大型股份公司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已经使其本质和功能异化,表如今:〔1〕大型股份公司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分散的资本、筹集资金,但是到了1888年新泽西州公司法允许一家公司能够购买和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份,出现了公司之间的相互持股。当今社会,法人持股、法人之间穿插持股已经成为主流和常态,资本变成了数字之间的游戏,公司资本“空洞化〞,股份公司筹集资金的功能被异化。〔2〕股东主权、资本多数决原则等与政治世界民主主义相适应的公司民主主义,迫于经理资本主义的淫威,在现代社会也已经渐行渐远,股东大会已经成为空壳,美国很早以前就把股东大会称为“没有观众的演出〞,股东大会变成了一种没有本质意义的冠冕堂皇的仪式,股东主权无从谈起。〔3〕早期的股份公司大量吸收个人股东,个人股东以从公司分得红利为目的,但如今,个人股东不断减少,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变为机构投资者,个人即使购买公司的股票也仅以二级市场的盈利作为其主要的追求,投资变成了投机,其身份和目的均已游离于公司之外。综上,股份公司所具有的最朴素的本质和追求在现代社会都已渐行渐远,股份公司存在的经济合理性已经掺杂了与经济道德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股份公司原始朴素的本质和功能已经被严重地异化。股份公司的异化已经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其先天的顽疾更是无药可救。股份公司先天的顽疾主要表如今:〔1〕科层制管理成本较高。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特点是以一套命令机制代替合同,它节省掉了企业内部的合同,但同时也由于命令链条的增加而增加了行政成本。假如企业内部行政成本大于或高出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在大型股份公司中,由于经营者以权威和指令代替市场完成资源的配置,这种具有专制色彩的管理体系,行政成本是相当高昂的。〔2〕委托问题无法解决。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两权分离致命的内伤,从两权分离那一刻起,怎样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问题成为了经济学界永久的主题。现代企业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问题深恶痛绝却又无计可施,面对股东利益被管理层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吞噬却没有回天之术。百年公司发展历史已经讲明,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抑制管理层的贪心,无论怎么努力股东的利益都在被蚕食。〔3〕有限责任制度带有原罪。股份公司借以安居乐业的有限责任制度是“允许人们以极小的风险进入贸易领域,却坐拥获利的无限可能〞,这样就是在鼓励“一个堕落的完全不顾将来的投机体系〞。大型股份公司后天的异化及先天的顽疾决定了它在成功地扮演了时势英雄的辉煌后必定走向衰败的历史结局。第二,知识经济终结了工业化时代,大型股份公司失去了维系其继续辉煌的土壤。学者研究以为:“除了哲学、文化层面已发生剧烈的变革之外,现代企业终结的根本原因,乃是由于滋生现代企业的经济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期的股份公司是欧洲殖民地国家商业活动十分是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与18世纪工业革命严密相连,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具有迅速筹集资本功能的股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退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法让位于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法,西方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已经不再成为稀缺资源,知识资本所有者正在取代货币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主权,资本雇佣劳动开场让位于劳动雇佣资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企业制度与新技术发展的矛盾,以及企业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矛盾,发达国家开场反思这个制度,并提出:“虽然今天为数不少的巨型现代公司,在未改变传统的官僚体制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其庞大企业帝国的运转,但这并不能代表一种趋势。伴随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巨型现代公司的梦境实际上已然破碎。〞〔二〕后现代企业的兴起及新型企业形态的出现与巨型现代公司梦境破碎一脉相承的是后现代企业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不再包揽生产的所有阶段,而是把生产阶段分解到不同企业。因而,出现了把生产经营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的趋势。跨国公司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以外包生产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价值链。这种全球生产价值链实际上替代了大型股份公司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数字化企业、虚拟企业、金融创新企业等纷纷出现,这些企业在产权形式、经营形式、组织构造等方面与传统的现代企业格格不入,于是,理论界提出了后现代企业的概念。20世纪末,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将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分析了后现代世界的转向,奠定了后现代企业研究的基础;另一位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的激情〕、〔解放型管理〕等著作中,通过大量的案例阐述了后现代时期的企业在组织、领导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洛杉矶时报〕将其称为“后现代企业之父〞;我们国家经济学家张曙光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一书也使用了后现代式企业概念,“其目的在于讲明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管理者共享部分剩余的各种安排中,使其占有企业股份的一个相应的部分。这样一来,管理者也就具有了企业所有者和财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和企业制度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这也许与知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本有关。在那里,相对于比拟丰裕的财富资本而言,创业知识和管理才能也许是愈加稀缺和愈加重要的东西〞。现阶段,虽然后现代企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何谓后现代企业,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但能够肯定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为此,西方国家在企业形态方面纷纷创新,一些与股份公司完全不同的新型企业形态应运而生。美国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LiabilityCompany,LLC〕。除了公司外,合伙企业也有新的发展。美国早期有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1991年得克萨斯州制定了有限责任合伙法,到1999年美国各州均立法允许注册有限责任合伙〔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LLP〕。有限责任合伙与传统的有限合伙不同,有限责任合伙的合伙人全部承当有限责任。2001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在〔统一有限合伙法〕中又新增了对有限责任有限合伙〔LimitedLiabilityLimitedPartnership,LLLP〕的规定。日本在2006年施行新〔公司法〕。新〔公司法〕将原有的两种公司,即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合并成一种公司,即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导入了一种新的公司形态——合同公司。合同公司主要特点是投资人在内部关系上相当于合伙,但对外承当有限责任,具有法人资格。与美国和日本相比,德国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相对缓慢。但是,2008年10月23日,德国联邦国会通过了〔对有限责任公司法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反滥用的法律〕,在维持现有标准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增设了一种新的、没有最低注册资本要求的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主〔有限责任〕公司,这种新的公司形式也突破了传统公司的观念。上述新型企业形态,打破了现代企业制度话语中企业形态应有的样态,脱离了传统法学教义所定义的现代企业形态,与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这些新型企业形态迎合了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需要,创始了后现代企业制度时代。①〔三〕我们国家企业法律制度的应有样态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从此,我们国家开场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如今,西方国家的大型股份公司流弊重重,现代企业制度遭到了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质疑和批判,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对待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日渐式微的现代/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7215.241-2025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第41部分:多电能和多费率仪表的电能计度方法和要求
- GB/T 45208-2025饲料中辣椒红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JJF 2187-2025半径样板校准规范
- 出售草坪种子合同范本
- 借款合同范本上交银行
- 2025年西安货运资格证考试答题20题
- 买房时开发商给合同范本
- 农村煤炭采购合同范本
- 包工不包料合同范本
- 公司财产转移合同范本
- 吉林省地方教材家乡小学一年级下册家乡教案
-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 实验经济学实验设计案例
- 东软入职合同
- 护理责任组长竞聘
- 绝缘技术监督上岗员:厂用电设备技术监督考试资料一
- 卫生监督村医培训课件
- 动物的感觉器官
- 猎头项目方案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编复习资料
- 2024年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试(重点)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