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_第1页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_第2页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_第3页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_第4页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语文,讲的是一位盲妇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巴黎的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没人给她施舍,一位诗人在木牌上加了一句“春天到了”,情况就完成不同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慷慨解囊,因:为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引起了人们对盲妇人的同情。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五、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自行删改!

推荐一:《《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4篇》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教学的真实、朴实,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内容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四个字,却使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这种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编辑意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有创意的表情达意为重点,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话中有所感悟,并尝试运用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切入、引入重点

1、导入课题,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打动学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

3、点出语言的魅力,并质疑、归类(从题目入手加了一句话加的内容是春天到了,却使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语言的魅力)。

问题梳理①文中什么语言有魅力。②语言有什么魅力。③语言怎么有魅力。

(二)、深入课文、体验研究

1、小组讨论问题

汇报(春天到了有魅力)

2、共同研究问题

(让学生标出文中所出现的人物的前后变化,明白是语言的魅力使他们有了这样的变化)

指导朗读、假如作者是诗人(以第一人称读),读1、2自然段,注意语气、停顿

自读、点读。

3、共同体会语言怎么有魅力、语言有真情,所以有魅力,假如你是行人看到牌子会到什么,小组内互说、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迷人的春天和突然的转折什么也看不见,不由的对老妇人的同情)

4、体会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出示公益广告说说哪儿能体现情。

污染的鱼在呼唤:别吃我,有毒。

砍伐了我,您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三、跳出课文运用语言出示图片一棵奇形怪状的树旁边树着一块木牌,写着禁止入内,违者罚款。树被栅栏围着,要求学生换换内容(并评价、修改)

反思:

第一次读课文时内心深处就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知是被诗人的才华,还是行人的善良,还是对那位佝倭的、失明的老人的同情或者欣慰,一种冲动想尽快和孩子们上这一课,于是备课,而且是充分的备课

课堂上的我有些害羞,更多的是满足。范读时,静静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孩子们的呼吸声似乎也飘远了。刚读完,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让我羞涩,有些不知所措,但我相信,我的朗读远远不如课文内容更能让他们感动,自读时孩子们读到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让我读懂他们的内心。语言有魅力的原因在于它有情。我们的课堂也不例外。

本课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堂最后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语言即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孩子们的广告词让我满有一种满足感,他们说到:保护我,就是保护人类自我。

爱护我吧,我会带来绿色

如果这棵树是你,愿意受伤害吗?

我已经被缠得够累的了,请你不要

我之所以满足,是因为孩子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并用他们稚嫩的心表达出他们的情意,这节课不由得使我想到: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点,而且都可以延伸到生活里面,学习每课之前,我们必须将这个点和面联起来。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认识四个生字。

2、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老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受。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深人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盲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艺术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

2、小声读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街头的故事。中午,一个在街头乞讨的老妇人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很大变化,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

二、新授可课

(一)小组自学生字

2、字形注意:

枚:枚的左边是四笔反文。

币:币的第一笔是撇

魔:魔的部首是麻和鬼

3、小组内学习记忆生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哪几段讲的是这件事情?(1-2段)

2、本文故事的展开是围绕着木牌上的字展开的,请你找一找,文中除了木牌上字的变了,还有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找发生变化的内容,动笔画在书上。

4、小组内交流,并添好表格。

5、找出最关键的变化。(人们的态度,木牌上的字,老人的收入以及神情都发生了变化)。

6、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出示投影片。

字: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态度:无动于衷慷慨解囊

收入:少多

神情:悲伤笑着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老人的样子,路人的态度。

(2)重点指导读盲妇人前后两次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

8、质疑。

过度: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请你小声读读第3自然段,找找答案。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诗人添字后木牌上的语句。

2、启发想象

看到"春天到了"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结合着自己找到的资料来谈谈。

(1)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2)学生展示

3、理解盲妇人眼中的世界"一片漆黑"的情景。

(1)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说说这时如果你看到盲妇人会怎么做。

4、自由读第三段,体会巴黎大街上的人们对盲妇人情感的变化。

5、自由读全段,思考语言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6、给出提示,可以结合提示内容进行思考。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于是对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是__________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__________。

(四)小结:

诗人正是用"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把盲妇人和正常人拉到了一起,把人世间最美好的景象和最悲惨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让人们先产生了愉悦之情,既而又产生了心酸的感受,像这样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就叫做"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也证实了语言的魅力。

7、解决"为什么人们开始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

8、再读诗人添字后的话,进一步体会其魅力所在。

(五)学习运用语言

向诗人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别人。

1、出示郁金香图、节水图

2、看到图上的这些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3、全班面前展示

三、布置作业

1、寻找有魅力的语言

2、找关于让·彼浩勒的诗来读一读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3

这是一篇略读语文,讲的是一位盲妇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巴黎的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没人给她施舍,一位诗人在木牌上加了一句“春天到了”,情况就完成不同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慷慨解囊,因:为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引起了人们对盲妇人的同情。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五、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4

教学分析

课文讲了巴黎街头,一位盲夫人乞讨时什么也没得到。而当一位诗人在她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之后,却得到了行人给的许多钱。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

教学构想

学生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由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采访对象,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投影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力量,你信吗?学习完《加了一句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读一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要求。(1)了解盲夫人乞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2)说说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阅读感受。

2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2)边读边在课文上做记号,把表现盲夫人乞讨过程中情况变化及变化的重点词句画出来。(3)把课文最后一段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写在课本上。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有疑难的问题做好纪录。

4教师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学,集体释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说清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释重点。

3学生集体解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下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不同情况。)重点讨论: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1)比较朗读下面这组句子,说说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2)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边读变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夫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3)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以抒情的语调来读。

四、相互采访,感悟内化。

1请一位同学扮记者,其他同学扮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变换采访角色,换位体验。

五、迁移训练。

说说自己都收集了哪些广告词,最喜欢哪一条,为什么喜欢,进一步让学生欣赏、评价、体会有创意广告的语言魅力和情感作用。

作业设计

根据教师提供的范围,课后设计广告词,在学习园地上交流,进一步体验发挥语言魅力和情感的作用。广告词内容、范围:(1)为希望工程献爱心;(2)保护环境卫生;(3)保护学校花草树木。

板书设计

4加了一句话

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没得到

大都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无论……都

就连……也

产生了魔力

推荐二:《《一句话》教学设计》

《一句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句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句话》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四个生字。

2、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老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受。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深人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盲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艺术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

2、小声读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街头的故事。中午,一个在街头乞讨的老妇人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很大变化,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

二、新授可课

(一)小组自学生字

2、字形注意:

枚:枚的左边是四笔反文。

币:币的第一笔是撇

魔:魔的部首是麻和鬼

3、小组内学习记忆生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哪几段讲的是这件事情?(1-2段)

2、本文故事的展开是围绕着木牌上的字展开的,请你找一找,文中除了木牌上字的变了,还有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找发生变化的内容,动笔画在书上。

4、小组内交流,并添好表格。

5、找出最关键的变化。(人们的态度,木牌上的字,老人的收入以及神情都发生了变化)。

6、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出示投影片。

字: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态度:无动于衷慷慨解囊

收入:少多

神情:悲伤笑着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老人的样子,路人的态度。

(2)重点指导读盲妇人前后两次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

8、质疑。

过度: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请你小声读读第3自然段,找找答案。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诗人添字后木牌上的语句。

2、启发想象

看到"春天到了"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结合着自己找到的资料来谈谈。

(1)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2)学生展示

3、理解盲妇人眼中的世界"一片漆黑"的情景。

(1)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说说这时如果你看到盲妇人会怎么做。

4、自由读第三段,体会巴黎大街上的人们对盲妇人情感的变化。

5、自由读全段,思考语言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6、给出提示,可以结合提示内容进行思考。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于是对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是__________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__________。

(四)小结:

诗人正是用"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把盲妇人和正常人拉到了一起,把人世间最美好的景象和最悲惨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让人们先产生了愉悦之情,既而又产生了心酸的感受,像这样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就叫做"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也证实了语言的魅力。

7、解决"为什么人们开始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

8、再读诗人添字后的话,进一步体会其魅力所在。

(五)学习运用语言

向诗人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别人。

1、出示郁金香图、节水图

2、看到图上的这些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3、全班面前展示

三、布置作业

1、寻找有魅力的语言

2、找关于让·彼浩勒的诗来读一读

《一句话》教学设计2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一句话》教学设计3

教学分析

课文讲了巴黎街头,一位盲夫人乞讨时什么也没得到。而当一位诗人在她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之后,却得到了行人给的许多钱。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言的兴趣。

教学构想

学生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抓住重点词句,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由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采访对象,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投影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力量,你信吗?学习完《加了一句话》,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自学课文。

1读一读阅读提示,说说阅读要求。(1)了解盲夫人乞讨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2)说说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阅读感受。

2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2)边读边在课文上做记号,把表现盲夫人乞讨过程中情况变化及变化的重点词句画出来。(3)把课文最后一段多读几遍,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写在课本上。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有疑难的问题做好纪录。

4教师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学,集体释疑。

1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学习收获,提出疑难问题。要求说清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2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加以梳理,确定解释重点。

3学生集体解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下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不同情况。)重点讨论: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1)比较朗读下面这组句子,说说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2)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话,边读变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夫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3)交流各自的感受,理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这句话能打动人的原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以抒情的语调来读。

四、相互采访,感悟内化。

1请一位同学扮记者,其他同学扮采访对象。进行现场采访,深入理解加上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

2变换采访角色,换位体验。

五、迁移训练。

说说自己都收集了哪些广告词,最喜欢哪一条,为什么喜欢,进一步让学生欣赏、评价、体会有创意广告的语言魅力和情感作用。

作业设计

根据教师提供的范围,课后设计广告词,在学习园地上交流,进一步体验发挥语言魅力和情感的作用。广告词内容、范围:(1)为希望工程献爱心;(2)保护环境卫生;(3)保护学校花草树木。

板书设计

4加了一句话

我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没得到

大都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无论……都

就连……也

产生了魔力

《一句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理解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资料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于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他怀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挚热的爱国之情于一九二五年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他归国后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现实恰像他在《死水》一诗中所描绘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一沟绝望的死水”。于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之深、求之切转化为对现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首诗中,再一次感受民族魂。这首诗的名字叫《一句话》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快打开语文书,看看这句话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默读课文,画出这句话。

找出这句话是——“咱们的中国!”

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体会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

2.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

有不懂的问题吗?

3、大家结合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当时的写作时代背景,

4、自学课文,以小组来汇报学习情况。

5、学习第一节:

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相机指导:

抓“祸”、“火”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

联系当时时代理解“祸”: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

1)“火”: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2)“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

教师小结:这是句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

6、读出这句话中蕴含的力量。学习第二节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及时点拨。

抓“铁树开花”这句话。

1)铁树开花来之不易,但终究会实现。

2)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写出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畏惧。

教师小结:这是句让反动派恐惧的话,也是能实现的话。

3)读出作者对“咱们的中国”的渴望与赞美。进一步体会“咱们的中国!”

把两节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两遍?你感受到什么?(对新中国的强烈的渴望与赞美。)

4)读,读出这种渴望、读出这种赞美。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闻一多先生怀着赤诚爱国心,通过这首《一句话》表达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三、拓展阅读:

《祈祷》闻一多

思考:闻一多祈祷什么?用我们学过的结合课文、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背诵《一句话》这首诗。

《一句话》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教学的真实、朴实,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内容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四个字,却使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课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这种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编辑意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有创意的表情达意为重点,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话中有所感悟,并尝试运用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切入、引入重点

1、导入课题,教师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打动学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

3、点出语言的魅力,并质疑、归类(从题目入手加了一句话加的内容是春天到了,却使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是语言的魅力)。

问题梳理①文中什么语言有魅力。②语言有什么魅力。③语言怎么有魅力。

(二)、深入课文、体验研究

1、小组讨论问题

汇报(春天到了有魅力)

2、共同研究问题

(让学生标出文中所出现的人物的前后变化,明白是语言的魅力使他们有了这样的变化)

指导朗读、假如作者是诗人(以第一人称读),读1、2自然段,注意语气、停顿

自读、点读。

3、共同体会语言怎么有魅力、语言有真情,所以有魅力,假如你是行人看到牌子会到什么,小组内互说、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迷人的春天和突然的转折什么也看不见,不由的对老妇人的同情)

4、体会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出示公益广告说说哪儿能体现情。

污染的鱼在呼唤:别吃我,有毒。

砍伐了我,您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三、跳出课文运用语言出示图片一棵奇形怪状的树旁边树着一块木牌,写着禁止入内,违者罚款。树被栅栏围着,要求学生换换内容(并评价、修改)

反思:

第一次读课文时内心深处就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知是被诗人的才华,还是行人的善良,还是对那位佝倭的、失明的老人的同情或者欣慰,一种冲动想尽快和孩子们上这一课,于是备课,而且是充分的备课

课堂上的我有些害羞,更多的是满足。范读时,静静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孩子们的呼吸声似乎也飘远了。刚读完,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让我羞涩,有些不知所措,但我相信,我的朗读远远不如课文内容更能让他们感动,自读时孩子们读到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让我读懂他们的内心。语言有魅力的原因在于它有情。我们的课堂也不例外。

本课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课堂最后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运用语言即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孩子们的广告词让我满有一种满足感,他们说到:保护我,就是保护人类自我。

爱护我吧,我会带来绿色

如果这棵树是你,愿意受伤害吗?

我已经被缠得够累的了,请你不要

我之所以满足,是因为孩子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并用他们稚嫩的心表达出他们的情意,这节课不由得使我想到: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点,而且都可以延伸到生活里面,学习每课之前,我们必须将这个点和面联起来。

推荐三:《《摆》教学设计》

《摆》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细绳一根,计时器一个,支架一个,直尺一把,垫圈若干,实验记录卡。

教师准备:摆钟实物,有关摆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张老师到钟表店里去逛了逛,发现了这个东西,你们认识吗?(出示摆钟)

生:钟、摆钟……

师:你知道它是靠什么来工作的吗?

生:靠下面的大圆盘、靠下面摆动的东西、靠下面的摆……

师:(指钟摆)这是钟摆,摆钟就是靠它来工作的,我们把像钟摆这样的装置叫做摆。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钟摆摆动的现象?

生:秋千、公园里的海盗船、心理医生用的催眠器……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摆,看看它有什么秘密?(板书课题)

二、认识摆、学习制作摆,并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摆,你们看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上面挂的线是摆线,下面挂的重物是摆锤。摆线可长可短,摆锤可轻可重。若让摆摆动起来,摆起来的角,我们叫做摆角。

老师现场制作一个摆:你们看,老师把线绕在这根木板上,再用夹子给夹住,线上再挂上垫圈,一个简易的摆就做好啦。

师:老师先玩玩这个摆,你们要学会如何数摆的次数,摆往返摆动一次我们叫摆动一次,注意,手不要加力,摆线一定要拉直。一、二、三……

师:来,我们一起数数,一、二、三……

师:你们猜猜,老师这个摆15秒钟会摆动多少次?

生:10次、12次、15次、20次……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老师来看时间,你们来数。老师从角度指示器30度的地方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13次。

师:有的同学说12次、有的同学说13次,到底多少次?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做一次。

师:为了能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一般每次实验我们要做三遍。我们还要再做两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最后一遍。预备,开始。

生:一、二、三、四……

师:停。

生:12次。

师:你现在能告诉老师,我的摆15秒钟内摆动多少次吗?

生:12次。

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摆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制一个摆,并数数你们的摆15秒钟摆动多少次?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1上。

学生动手制作摆并数摆动次数,老师巡视。

师:能告诉我,你们做的摆15秒摆动多少次吗?说最后结果。

生:10次、12次、13次、11次、11次、16次、10次、11次。(教师板书)

三、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师:大家仔细看看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问题想说的?

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不一样?

生:为什么有的组做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一样?

生: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

师:你们觉得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摆线的长度。

师:就是摆长。(师板书)

生:摆锤的重量。

师:就是摆重。(师板书)

生:摆角的大小。(师板书)

师:到底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现在能下结论了吗?我们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指板书)三个问题,你想研究哪个?你打算怎样做呢?我们还是先来讨论讨论吧。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师:讨论有结果了吗?你想研究哪个问题,怎样研究?

生1:我们想研究摆线的长度,做两个摆,一个摆线长一些,一个摆短一些,看看15秒钟哪个摆摆动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1:摆线的长度。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1:摆锤的重量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2:我们想研究摆锤的重量,也是做两个摆,一个摆锤重些,挂三个垫圈,一个摆锤轻些,挂一个垫圈,看看15秒哪个摆动次数多一次。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2:摆锤的重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2:摆线的长度和摆角的大小。

师:你们小组想研究哪个问题?

生3:我们想研究摆角,做两个摆,一个摆角大一些,一个摆角小一些,看15秒哪个摆动的次数多一些。

师:在你们设计的实验里,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生3:摆角的大小。

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

生3:摆线的长度和摆锤的重量。

师:好了,现在三个问题都有小组要进行研究了,那就请你们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卡2上,你们估计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

生:5分钟、8分钟、10分钟、1分钟……

师:老师给你们15分钟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你的问题研究完了,可以再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张实验记录卡,研究下一个问题,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研究的问题最多。

学生分组研究,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认真写实验记录卡2。

师:通过实验,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最长,有40厘米,它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有13厘米,摆动了13次,第三次摆线最短,有8.5厘米,摆动最快,摆了22次。

师:因此,你们得出摆线的长度与摆动的快慢有关的结论。(师板书:有关)

师:还有没有哪组跟他们研究的是相同的问题?

生2:我们得到的结论也是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摆线42厘米,摆动了10次,第二次摆线35厘米,摆动了12次,第三次摆线15厘米,摆动了14次。

……

师:还有哪个小组研究了其他的问题?

生3:我们研究的是摆锤。

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3: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我们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只用了一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1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1次,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

师:你们小组通过实验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的快慢没有关系。(师板书:无关)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研究相同问题的?

生4:我们小组也是发现摆锤的重量与摆动快慢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第一次也是用的一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二次用了两个垫圈,摆动了15次,第三次用了三个垫圈,还是摆动了15次。

……

师:有哪个小组是研究摆角与摆动快慢有没有关系的?

生5:我们小组。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生5:我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也没有关系。

师:为什么?

生5:第一次我们的摆角是10度,摆动了11次,第二次摆角是30度,摆动了11次,第三次摆角是50度,还是摆动了11次。

师:所以你们发现摆角与摆动的快慢无关。(师板书:无关)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发现摆动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与摆重、摆角都没有关系。

四、设计一个摆。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摆,但每组的要求都不一样,你们第一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0次的摆,第二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1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2次的摆,第三组设计一个15秒钟摆动13次的摆……看看哪组设计得最快。

学生设计,老师巡视。

将设计好的摆全班展示。

师: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每组设计的摆,你发现了什么?

生:摆线越短,摆动得越快。

生:摆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说明了摆线越短,摆得越快,摆线越长,摆得越慢。

……

五、总结全课,知识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生:我知道了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生:我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也没有关系。

……

师:(出示摆钟)你知道摆钟一分钟摆动多少次吗?

生:60次。

师:那你能设计一个小摆钟吗?让摆一分钟摆动60次。

生:能。

师:那请你们回家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小摆钟。下节课我们接着交流。下课!

六、教学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且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在探究中,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自己制定研究的计划,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而老师只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他们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执行。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二个特点:

1、注重探究,强调合作

本节课的前半部分为研究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及一般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收集整理数据——表达交流,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中,强调合作,先是全班合作,在两个因素中让每个组只选一个因素研究,教师进行宏观调控,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资源共享。再者在小组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合理地分工为小组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抓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奇、好玩、好动、好胜,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四好”组织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一开始,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好玩、好奇心理,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摆角的大小不影响摆的快慢感到很惊奇,进而产生问题。接着教者抓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当然,在学生动、玩的同时,有一定的任务,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在自己设计一个摆,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

《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小结:

教师提问:.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三、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或“=”。

35○5378○6913○31

70+9○7963—3○701+80○81

65○65+537○37—1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

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2、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观察和测量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难点:相同时间间隔内摆摆动次数实验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操作;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大摆钟,数据汇总表,课件

小组:螺帽一个,摆绳一根,铁架台一个,记录单,秒表

一、引入

1、故事导入:老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16世纪的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叫伽利略,在他17岁也就是1583年,有一次他在教堂里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天花板上挂着一盏吊灯,在微风的吹拂下,吊灯左右摇晃,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现象,伽利略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实验,有了惊人的发现。你们想知道他发现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回到1583年,跟着伽利略一起去研究这个现象。

2、展示一个摆,并介绍摆的结构:摆锤,摆绳,摆角,与当时的现象对应,并引出摆的概念。

3、演示摆的运动,让学生上台示范,并进行点评。

二、观察我们的摆

1、制作一个摆:发放相关材料,强调一些注意点。

2、仔细观察摆的摆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摆的幅度越来越小,方向有所偏离,摆动次数减慢等)

3、什么叫摆动一次?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摆动次数减慢了?

(预设:分别测量0—10秒之间、10—20秒、20—30秒、30—40秒摆摆动的次数)。

4、学生实验

我们小组的单摆摆动次数的观察记录

(第组)

预测: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会。(变快、变慢、不变)

摆动次数

0~10秒次

10~20秒次

20~30秒次

30~40秒次

我们小组的发现:

5、学生交流汇报: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变—摆的等时性。

三、观察摆钟

1、人们根据摆的等时性制造了摆钟,观察摆钟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

2、比较摆钟相对于其它计时工具的优越性。

3、比较摆钟的摆动次数和我们自己做的摆的摆动次数,继而进行课外的延伸—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老师也来做一个摆,把线的`一端系在螺帽上,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摆,这个摆每分钟也会摆动60次吗?我们来测一下,测得时候要注意,摆线自然拉直,听到口令后轻轻放开,千万不能推一把;摆的角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别超过90度)。我请一个同学来帮忙计时,其余同学自己在心里默数。我们发现这个摆一分钟摆了()次,说明不是每一个摆都是一秒钟摆一次的。

(这一步需要吗?因为通过后面的实验也是能够得出不是每一个摆都是一秒钟摆动一次的,可以直接让学生观察摆在摆动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吗?但通过这一次我觉得和上一个环节过渡的更加合理一点。)

2、同学们,为了准确,我们再测一次,这次在数的过程中要求仔细观察一下摆在摆动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预设: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了,摆的方向偏了,摆的速度越来越慢或快了。)

同学们发现的真不少,是不是在摆动过程中,摆真得摆得越来越慢了呢?你有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我觉得这里让学生说方法有点难的,该如何引导,需不需要让学生进行讨论)

3、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分别测量0——10秒之间、10——20秒、20——30秒、30——40秒摆摆动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以吗?

(中间不间断的测量数数对学生来说也是有难度,是否可以在自由摆动的过程中自由选择,只要求是10秒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似乎可以降低操作上的难度。但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摆时间长了会停下来,该如何处理?)

4、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课件温馨提示:1、这个实验的时间把握很难,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2、如何记时和分工比较好?组内讨论好之后来领器材。

3、实验完成之后把数据拿上来汇总。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在投影仪下的记录单上填写。

《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直尺、线若干、钢球、塑料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认识摆。

1、(课件出示摆钟的图片)教师模仿老钟爷爷谈话:孩子们你们好,你们还认识我吗?

2、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动态摆的装置)教师模仿老钟爷爷讲述: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钟表,因为在我的肚子里有一个来回摆动的装置,叫做摆。所以大家又叫我摆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摆。(板书课题:摆)

4、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认识摆:(教师拿出一个用线系着钢球的摆,边演示边说)成的,底下挂的钢球叫做“摆锤”,摆锤可重可轻,可用垫圈、螺帽来做。上面挂的线叫做“摆线”,摆线可长可短。若让它摆动起来,提起的这个角度叫做“摆角”,摆角可大可小。

二: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件出示:动态小女孩荡秋千的图片)谈话:你们玩过荡秋千吗?你有办法让这位小朋友荡得更快些吗?

2.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学生提出假设,教师及时板书呈现学生的观点。

大致有以下几种假设:

(1).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

(2).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系

(3).摆的快慢可能与摆角的大小有关系

4、谈话: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吧。怎么做实验呢?大家先来设计一下实验。

5、学生设计实验

6、评价指导设计方案

师:我们先看第一小组的设计方案,有请一位同学说出你们组的设计意图

生:学生回答

师:很好,你们组的同学思维敏捷,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你们的设计很快就会引起一场战争。

生:学生话剧表演

师:有智慧的人是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我说一个方案你们感觉如何?

师:我就用第一个假设举例: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吗?

摆锤、摆角你俩保持不变,先让摆线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摆线你变吧,你一会变长,一会变短,我们记录15秒内摆的次数,用数据来说话。

7、学生分组实验并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方案如何,我们开始实验,全班分成六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的摆线长,另一个小组的摆线短。)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1)、1号负责摆线,2号负责摆角,3号负责摆锤,4号负责计数,小组要注意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实验中要轻声交流。

(2)、在按下秒表的同时要放摆锤,放摆锤时,不能给他任何外力。

(3)老师计时15秒,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数准自己的摆摆动的次数。

《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PVC架、棉线、钩码、铁夹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太阳钟、水钟等。)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灯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板书课题:机械摆钟)

2、以摆作为振动系统的钟称为摆钟。通常都有报时功能,所以又称为自鸣钟。1582~158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6~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发明了摆钟。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68资料库中《教堂里的“摆”》,简要说明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二、观察钟摆:

1、(出示摆钟)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2、用秒表测一测:钟摆摆动怎样算一次?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3、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4、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介绍摆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摆线、摆锤。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老师给你提供PVC架、棉线、钩码,你能做一个摆吗?

4、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数一数0~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摆摆动的次数。(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5、反馈交流结果。

6、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7、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反思:

牐牶献餮习是个曾经时髦的话题,曾经让很多的教育界人士怦然心动。讲了多少套话,发表了多少理论。明知合作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可是因为找不到有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途径而逐渐失去希望。然而,在今天的课上,我却看到了合作探究的身影!

牐牻裉焓茄生第一次接触摆。课由前面的太阳光影计时、滴水计时等计时方式来引入。把摆钟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感觉到,这个古老的摆钟里也有着有关计时的知识。

牐犖页鍪玖艘惶鬃槌砂诘牟考:PVC架、棉线、钩码。一边组装一边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摆,是一个最简易的单摆。这个演示的过程也就是让孩子很快地明白做一个摆的方法,为后面的实验作准备。

牐牻滩闹杏辛礁鍪笛椋一是单摆在1分钟的时间里摆动几次。在实验前,首先告诉孩子们,怎么来数摆的次数。这个细节,不是啰嗦,而是一个很重要的,会影响实验速度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在后面的数次数上没有出现问题。

牐牶⒆用锹叫地完成了实验,虽然测到的数据参差不齐,可毕竟他们第一次制作了摆,第一次操作了摆。

牐犑奔湟丫花去了好多,我开始担心后面的那个实验是不是要受影响了。因为后面的实验更加难操作一些。

牐犚桓霭冢是不是会出现先快后慢的现象呢?这个问题是很多人的担心,也是比较正常的一种想法。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用数据来说话。

牐犆10秒钟为一个时间段,数出每个时间段的摆动次数。这个实验可不那么容易操作。需要计时的和数次数的同学通力合作,对同伴之间的合作的默契要求比较高。对于连续计数学生还不是太明白,所以我先让他们交流得出了这个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计时的要及时地告知每个时间段的分界点,比如“开始”、“10秒”、“20秒”等。其他组员合理分工,对各时间段的计数做到各负其责。最重要的是,每个成员要恪守职责,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样会使实验效率得到提高。

《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控制摆长,可以制成一个每分钟摆60次(或任意次)的单摆。

2、过程与方法:经历研究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活动过程,经历对摆长不断调整直至使摆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为能测量到一个精确的实验结果而不断地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教学难点:

不断调整使摆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教学准备:每组铁架台、夹子、钩码、尺子、计时器、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摆。)这是一个简单的摆。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线长短。)

2、摆线长短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摆线长的摆的慢(摆动的次数少)、摆线短的摆的快(摆动的次数多)。教师板书。

二、摆长影响摆动次数实验

1、出示30厘米和15厘米的摆。猜测:根据这种关系大家猜测一下摆长分别为15厘米和30厘米时摆每分钟能摆几次?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这数据只是大家的猜测,到底猜的准不准或和实际相差多少,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它。

2、你认为实验时我们要用到哪些材料?学生提到30厘米、15厘米的摆。师问:摆怎么做?A、提示“量”、“挂”的方法。怎么量?(请一生与老师合作演示。)尺子“0”刻度线对准摆绳开端,往上量准需要的长度用水笔作记号。怎么挂?挂的时候夹子边缘对准记号点,多余的部分在杆上绕一圈。还需要什么材料?学生提到秒表。师问:计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B、温馨提示:a)“量”、“挂”要尽量准确(难度最大,不准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结果。)b)计时一分钟c)及时记录d)重复几次e)

注意:计时与放摆要同时开始,数数与计时要同时结束

3、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建议大家把摆长30厘米的和15厘米的同时进行实验。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及时指导(建议5分钟内得出数据)

探究活动一:我们的摆一分钟摆几次第()小组记录员:_____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大约几次

摆绳长30厘米

大约()次

摆绳长15厘米

大约()次

4、汇报A、各组汇报:摆绳长30厘米和15厘米时各摆几次。(师板书。)B、综合分析:总结次数,分析误差原因。(可能量的时候有误差,可能测得时候有误差。)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测量要仔细,尽量减少误差)

5、小结:根据各组实验数据你觉得摆线的的减短引起了什么变化?(摆的快了,摆动次数增加了。)反过来呢?摆线的加长会引起摆动次数的减少。

三、做个“钟摆”

1、摆长30厘米一分钟摆动次数大约是50次,摆长15厘米一分钟摆动次数大约是70次,根据这两组数据,(投影出示问题讨论。)要求以最快速度制作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摆绳的长度该怎样调整?第一次调整的长度该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你们组准备怎样调整?你是怎样想的?(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如果按第一次调整的长度测出每分钟并不是60次,怎么办?(还要继续不断的调整。)如果调整后测出是59次或61次,比较接近60次了怎么办?(调整的范围要小一点。)

4、学生实验,过程纪录探究活动二:我们制作“钟摆”的过程记录第()小组记录员:_____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大约几次

摆绳长__厘米

摆绳长__厘米

摆绳长__厘米

摆绳长__厘米

我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结论是:当摆线长___厘米时,我的钟摆每分钟摆60次。

5、实验汇报:方法与结论汇报。

6、小结:通过调整钟摆的摆长,我们可以制成一个每分钟摆60次的摆。

四、生活运用生活中,摆钟有时走快了有时走慢了,你觉得该怎么办啊?(调整摆线的长度。)

《摆》教学设计7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似乎可以给不太理想的课后反思提供些慰藉。我则不喜欢,如果不好,就应该勇于面对,只有敢于面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和提高。试讲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研讨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有效手段,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所以我感到很欣慰。再教设计的过程中感受是很深的,本来不觉得这样的课会有什么深度与难度,钻研之中却发现恰恰相反,本课的难度的确不小。首先,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体现在探究过程之中,让目标自然地实现其实并不容易;其次,与实验相关的许多细节都要有鲜明有效的处理措施,而这些措施的策划与选择却很需要我们的创造力,一个精巧构思的形成往往是在绞尽脑汁、辗转反侧、反复修改之后;再次,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常常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发现这种联系就需要教者对它有独特透彻的理解,做到这一点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容易;最后,字斟句酌、推敲教学语言,使之规范、恰当、精炼、生动,紧扣学生的心弦也很难做到。另外,我自身素质的提高仍然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对过渡语的设计能力太低,很久也想不出来一个比较恰当的“语言链接”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