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艺术▼茶道▼花道▼
▼浮世绘▼
▼▼歌舞伎▼▼文乐▼能▼▼茶道▼花道▼
▼浮世绘
▼
▼茶道历史茶叶的故乡在我国云南省与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国的接壤地带。那儿至今仍有几棵千年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有1700年,堪称茶树之王。最初人们喝的是绿茶,(公元1世纪)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方法。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根据日本《茶经详说》,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召集僧侣百人念《般若经》,第2天赠茶犒劳众僧。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因此,能得到天皇以茶犒赏的仪式也就非同一般了。茶道历史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茶道历史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现在日本人不仅用隆重的茶道迎接外宾,有的茶道流还出国访问,表演茶道艺术。茶室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静)清、寂”。这是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的。“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茶道精神
到了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WABI”的心态,在郊外或僻静的地方过上隐居的生活,享受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灵上的安逸,以“恬静、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道中来,使“清寂”之美得以广泛的传播。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的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茶道文化茶室除了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通常壁上挂一幅古朴的书画,再配上一枝或几枝鲜花装饰,虽简单却显得高雅幽静。茶客进入茶室后,应安静、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
茶具茶道文化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千利休
千利休出生于城镇商家,从师于武野绍鸥,后侍奉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他创立了WABI茶道的基本理念,因此被视为WABI茶的鼻祖。
千利休茶道所使用的茶具,一改过去一贯使用中国唐朝的豪华茶具的习惯。他主要使用了日本与朝鲜的茶具。而且茶室也逐渐变小、最终一直小到一贴半茶室的诞生。千利休的茶道,具禅的精神、诗的风格于一体,而且,他还一改过去的茶具与茶室的布置方法,使它简化但具有艺术性。千利休之前的茶道一般以娱乐为主,而到了千利休时代,它的艺术性高于了它的娱乐性。其实,这其中凝聚了千利休的“数寄”(注2)精神。所谓“数寄”,指的是喜欢到了极点时,而出现的一种“升华”。当喜欢到了极点的时候,便去除了糟粕,留下了精华,而精华的部分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即便是您喜欢的东西,收藏的多了,便会觉得繁杂无章,经整理之后,就发现其中的精华只为一小部分。也许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与其相同。丰臣秀吉
千利休的茶道风格是在成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之师的二十年间完成的。谈起秀吉与茶道离不开信长。信长是把秀吉领入茶道之人。但在本能寺之变信长被杀之后,秀吉便取代了信长。自那以后,秀吉与利休的关系就变的非常微妙。他们是主人与家臣的关系,同时也是师徒和同行的关系。一心追求“黄金茶道”的秀吉和与追求“WABI茶道”的利休之间的对立关系渐渐地表面化之后,秀吉命利休破腹自尽。但利休为了追求自己的茶风,视秀吉的命令于耳外,终于在1591年两人彻底对立。丰臣秀吉(1536年-1598年)
织田信长
战国大将织田信长,同时也是一位茶具收藏家。可是他收藏的茶具留在自己身边的很少。那么,他收藏的名茶具都到哪儿去了呢?其实,他收藏的名茶具很多都作为一种荣誉赐给了他的一部分家臣。只有这些家臣才能同他一起享受饮茶的乐趣。这就是他笼络家臣的方法。另外,他还重用民间茶艺高手。这在信长以前的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位著名的千利休花道历史起初,插花人并不讲究花的华丽美,只求自然简朴,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在茶室里只插一轮向日葵或在花笼上画上几枝竹花。从8-12世纪,插花逐渐摆脱了佛教色彩,演变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室町时代,涌现出以插花为业的花道家,其中池坊专庆创立了“立花”插花术,并把它规范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专庆的后代专荣在整理插花构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真、副、副清、真隐、见越、流枝、前置的“七种工具插花法”。再后来专好又进一步发展了插花技术,在七种工具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扣、胴作、大叶、后围、木留、草留、会释,由于插花技艺不断的进步,使插出的鲜花比真花的姿态更富于变化,出于自然美又超出自然美花道历史15世纪,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崇尚简朴、自然,喜欢在室内的壁龛上摆放插花艺术品,这时期花道形式已成为日本各阶层人民都能接受和欣赏的艺术。
16世纪后期又推出了一种新的插花法“投入花”,其形式是把花材以最自然的方法插在花瓶里,使插花艺术更具自然美。由于投入花较立花省工、省时、省钱,很快在中、下层町民间普及起来,并很快从茶道中分离出来,自成一派。花道历史到了江户时代,形成了许多插花流派,且都追求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统一。江户时代后期把以前的“立花”、“生花”、“投入花”等统称为花道。1717年,《花道全集》专著问世,使花道事业更为昌盛。明治维新后,插花艺术更日臻完善。19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盛花”,它更集中地呈现出自然美。
花道精神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唐朝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花道精神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因此,任何植物,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其次花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花道还是一种技艺,可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最后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花道精神
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另外插花的优劣还取决于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蔷薇花象征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被誉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华贵,杜鹃花婀娜多姿,桃花妩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尚品德。而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还是樱花,因为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花道流派花道自中国传入日本后,根据日本人自身的喜好、欣赏的角度和四季花草的不同等因素产生了两、三千个流派。其中15世纪立花名家池坊专庆创造的池坊立花是日本花道界最古老的流派。1462年,池坊专庆应邀为武将佐佐木高秀插花。几十枝鲜花插入金瓶内,顿时满屋生辉,绚丽无比。于是专庆的池坊插花术在立花界获得很高的声誉。因此池坊成了花道的代名词。直到今天,池坊立花仍是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花道流派,据说其弟子有100万人。花道流派未生流派是未生斋一甫在江户末期创立的另一花道流派。它把儒家的天地人的统一作为插花的原理。基本花形为体现天圆、地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未生流派进行丰富多样的创造发挥。其作品特点是简洁、明快。如今未生流派内分支出斋家未生派、庵家未生派、院象未生派、嵯峨未生派、平安未生派、大阪未生派等多个支派。花道流派明治末年,小原云心创立的小原流派至今仍是日本有代表性的花道流派之一。云心自幼学习池坊派的插花技术,后来云心发现池坊派的插花重心过高,不够安稳,便创立了重心偏低的插花术。但小原插花术一直受到正统派的指责。尽管如此,小原流派的新颖造型,给插花技艺增添了时代感。另外,云心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同于其它流派那样逐个收弟子学艺,而是招收一批弟子,在自家中进行集体教授,这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划时代的创举。至今仍有不少日本人喜欢小原流派的自然主义插花术。花道流派河原苍生创立的草月流派是战后兴起的新流派。它和未生、小原流派一样,也是仅次于池坊流派的有影响的花道流派之一。河原苍生批评了传统流派的形式保守、固定,提出了大胆、自由地使用花器,处理花材的新理论。草月流派着眼于现实生活,将西方的艺术观点揉合在插花艺术之中。铁丝、塑料、玻璃、石膏等是草月流派常用的插花辅助材料。花道种类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插花类型,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的有:立花、生花、投入花、盛花。其流派已发展到两、三千种。
花道种类立花:作为书院,壁龛的装饰花是室町时代池坊专庆创造的。使用的花材有松树、桃花、竹子、柳叶、红叶、扁柏等。在插花时,不一定采用在花瓶口直接插入灌水的方式。之所以称为立花,是根据花草向上生长的姿势而采用的一种竖立式插花术,因此在插花时会常用铁丝来调整花材的姿态,其意图在于再现一种风景。花道种类盛花:使用水盘或篮子,把花材盛在器具上。明治末期,因为西洋花草的栽种和西洋建筑的增加,构思出这种不限于壁龛装饰花的插花术。其流派有小原流、安达式等。可以说盛花是现代插花的主流。
花道种类生花:使花保持生命力的表现手法,原来是针对生花使用。在江户时代中期,它作为接待客人的插花而产生,主要是放在壁龛上,生花使用的器具象征大地,与其说它是显示花草的局部美,不如说它是为了体现花草生长的生命力。品格高尚,色彩绚丽,姿态端庄是生花的特征。花道种类投入花:把花枝按其自然的姿态插入深深的器具里,给人一种随意投入的自然感。这种插花法能够发挥美术性和独特的个性。通常有三种摆放方式:吊在壁龛上,挂在柱子上和放在壁龛上。投入花和生花一样起始于江户时代。花道种类随着社会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插花也随之受到影响。不拘泥于传统的新类型的插花法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同时,随心所欲以花草设计为乐趣的人也在增加,这类大概可归为自由花吧。浮世绘江户时代,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1670年菱川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并易于购买。起初,市场上仅有单一墨色印的画(墨摺绘),但不久出现了[赤版],以红为主色,再加印黄和绿,在日本绘画史上打开了新的境界。
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铃木春信创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于是以画美女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和喜多川歌磨先后出现。他们都能绘画出非常雅致而美丽的日本女性,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个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那是个颓废的社会。
东洲斋写乐也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家,他以高度的艺术性描绘出歌舞伎演员的表情变化乃至内在的性格,但他的作品在他自己的时代并不太受欢迎。
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嶽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菱川师宣:
回头美女图东洲斋写乐:
奴江户兵卫喜多川歌磨:
浮气之相喜多川歌磨:
宽政三美女图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之一安藤广重:
日本桥大和绘大和绘——以激动的感情和悦目的颜色为生命和灵魂的风格。大和绘也叫彩色画,当时作为佛教画传入的。这种画法在平安时期以后才得到承认。日本人在学习和运用中国画技法来描绘贵族生活、山川风光、风土民情的过程中,很快探索到大和民族自己的美感与爱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大和绘的笔法轻松自如,线条柔和,色彩稳重,很有欣赏价值,于是后来大和绘成了屏风画的主要技法形式。
俵大和绘俵屋宗达和尾形光琳在大和绘衰颓时,力图恢复大和绘的传统风格,并在大和绘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比传统大和绘更具日本特色、更结合日本民情的新画风。这种画风不是简单的图案化,而是带有极强的装饰性。在他们的绘画上,到处可见流畅的线条、雅致的色彩,其特有的装饰美技巧为纯日本情趣的装饰性新画风开创了明确的道路。俵屋宗达的源氏物语图屏风、舞乐图和风神雷神图,尾形光琳的红白梅图屏风和杜若图屏风,都具有这一派新风格。
俵屋宗达:源氏物语图屏风▼▼歌舞伎▼▼文乐▼能▼
传统的戏剧、演艺1)日本的戏剧、演艺日本的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并非是由过去逐渐演变而成,而是在传承过去的各种形式之外,又不断的加入新的文物,形成现在具有各式各样戏剧并存的状况传统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为起源于14世纪的”能”及17世纪的”文乐””歌舞伎”.这些戏剧虽然至今仍有其爱好者,但毕竟为数不多.传统大众化的文艺有”浪花节””落语”、”民谣”传统的音乐中有”筝曲””长呗””小呗”等.最古老的戏剧-能「能」ー日本最古老的戏剧”能”起源甚早,但14世纪以后才开时盛行.歌舞伎和文乐是平民戏剧,能者属于武士阶级的戏剧,能是一种在独特的舞台上,伴随着曲子来舞蹈的音乐剧.在能剧中主角戴着面具动作很缓慢,剧情也缺乏戏剧要素.能的乐曲称为”谣曲”而”谣曲”的本身也可称之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能”的题材有250种可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种,其中心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很大.日本的美和舞台之粹
——歌舞伎歌舞伎是在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期,差不多是和木偶净琉璃同时产生的。中世纪的能乐和狂言对歌舞伎的产生曾有很大影响。同时,它也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演剧艺术。
歌舞伎的诞生1603年(江户初期)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创作了一种,“唸佛踊”。她和当时的风流人物名古屋山三结成夫妻后,组织了一个剧团。山三郎善唱俗歌,而阿国则善于跳舞。他们的表演很受欢迎。原始形态的歌舞伎是穿着绚丽服装的妇女跳的一种舞蹈。这种早期的舞蹈发展成为有一定戏剧结构的舞剧。但是,早期的歌舞伎以女扮男、男扮女为主,观众主要是看男女姿色,并不很重视技艺本身。在歌舞伎剧团里,虽然有男有女,但演出时以女为主,所以称为“女歌舞伎”。歌舞伎的诞生但是在歌舞伎演出的地方,人群繁杂,常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并且常常因为男演员争女性舞伴的欢心而引起争吵,扰乱了社会秩序。1629年,当时的政府曾以有伤风化的罪名禁止歌舞伎的表演,后来政府规定歌舞伎可以复活,但要从过去出卖色相为主变成以剧情为主,并且妇女被禁止登台演出,由年纪较大的男子充当所谓歌舞伎的正式演员。这时的歌舞伎将以往一场到底的形式改成了多幕剧的形式,剧情也更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此后不久,又将日本民俗花道搬上了舞台,同时还引进西洋剧的旋转舞台。由于歌舞伎的长足发展,使它得到公认,正式成为日本传统戏剧。歌舞伎的发展
元禄时代(1688年—1704年),上方(关西)采用“和事”(剧情以恋爱为主)为基本艺能形态。江户(关东)则采用“荒事”(以武士、超人、鬼怪为主),并且将“人形净溜璃”(木偶曲艺)的故事和用三味线(一种三弦琴)配乐的方式引进到剧中,产生了义太夫狂言流派。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六大派系,即: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这时歌舞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歌舞伎的发展歌舞伎原以关西为发源地,江户后期逐渐向关东转移,剧情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少热心于将戏院文明化,使之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的风潮。此时,“活历剧”(历史剧)和“散切狂言”(新潮剧)等作品不断出现。可是随着欧化主义倾向的衰退,歌舞伎又恢复了其保守、古典的原来面貌,并且沿袭至今。为了使歌舞伎的传统得以沿袭,日本政府在1966年设立了国立剧场,袭名的旧习得以恢复,如著名的关西的仁左卫门家族、关东最出名的市川家族歌舞伎十八番、尾上菊五郎家族等歌舞伎的舞台
早先观众露天坐在地上观看。但是,不久出现了有楼顶的两层楼式的歌舞伎剧场,其舞台形式独特,有一条名为花道的狭路从舞台伸展到观众中去,还有挂幕。到十八世纪后半期,还设计了精巧的舞台装置,包括转台和舞台升降机。一天演出的节目有了一定形式,包括一出历史剧,一出描写当代生活和仪节的戏和一出附加的舞剧。歌舞剧中首先重视的是演技,因此演员家传的姓氏和演技的传统极受重视。
文乐人形净琉璃“文乐”是一种木哦偶剧,于17实际开始盛行,与”能””歌舞伎”并列为日本三大古典戏剧.传统服饰-和服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
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和服文化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连。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
但由于后者会使人联想起血与火相关,所以在新居落成,乔迁之喜或探望病人时,最好不要穿。一般来说,素淡颜色的和服最受欢迎,因为日本人欣赏大自然的本色。
穿和服不仅是指穿上一套衣服,还包括一系列的相关搭配。和服不用纽扣,只用一条腰带,男士选用窄带,女士用宽带。夏季穿和服时,脚下要穿木屐,男屐一般为黄色,女屐则有各种颜色,而且雕有各种花纹。穿和服时不能戴项链,耳环和手镯等饰物,如果要打伞则必须打和伞(用仿绸糊在竹架上制成),也可以选一只手袋相配。和服的创新日本和服的式样自江户时代起基本成形,历经明治、大正的演变发展形成如今的样式
。所谓日本和服的创新,也就是和服洋化的过程,即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不断
打破传统的观念,吸收国外洋服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和服式样。这个过程需要经过许多
人的努力,以及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
和服的创新原因很多,主要一点是和服本身的许多特点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现代化的日本生活节奏十分快,身着和服就如同木偶人,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而且从和服穿着
本身来说,既费时间,又花人力(因为自己一个人还根本无法穿)。同时和服的重量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数据在网站营销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互动式教学与课程成效-深度研究
- 互联网法律风险防控策略-深度研究
- 机器人手术效率分析-深度研究
- 保险数据隐私保护-深度研究
- 智能摩托车智能语音交互-深度研究
- 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法中的角色-深度研究
- 人才招聘模式创新研究-深度研究
- 农药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度研究
- 异构系统中断隔离-深度研究
- 《天润乳业营运能力及风险管理问题及完善对策(7900字论文)》
-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
- xx单位政务云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2.0
-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报表(三张报表)
- 动土作业专项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
-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职就业指导课程 )全套教学课件
- 死亡病例讨论总结分析
- 第二章 会展的产生与发展
- 空域规划与管理V2.0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标准规范
- 商户用电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