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_第1页
第五章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_第2页
第五章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_第3页
第五章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_第4页
第五章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中西小说母题比较

中西小说结构艺术比较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的产生与发展1一、中西小说的产生

(一)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描述

西方小说常用词语Novel:长篇小说Fiction:指虚构的叙事,后用来指代小说。Story:故事、小说Roman:传奇、小说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汉书·艺文志》中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一、中西小说的产生

(一)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描述

西方小说常2

中西小说产生发展描述西方小说:神话传说——史诗——骑士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近代小说——现代小说)中国小说:神话传说——史传——志怪志人小说(古小说)——唐传奇——话本小说——章回小说——近代小说中西小说产生发展描述3(二)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之比较结论

1.中西小说发展的同步:(1)中、西小说的发展和都市文化、商业化、印刷术等分不开。(2)中、西小说的发展以思想方面的大动荡和新思潮的传播为背景。(3)中、西小说都不是突然出现,而是以强大的叙事传统作为后盾。(4)中、西小说都采用一种比较自由的语言媒体突破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5)中、西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其所创造的模拟世界,本质上都表现一种批判精神。(6)中、西小说都从描写客观世界逐渐转向探求人物性格,生活经验,精神世界等复杂问题。(二)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之比较结论

1.中西小说发42.中国小说的独特品性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对中国传统小说从精神文化品性到小说形式都具有重大影响。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审美趣味上。就形式而言,史传之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者的主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结构上引诗词入小说,突出“情调”与“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这必然大大降低情节在小说布局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突破持续上千年的情节为结构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为中国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开辟新前景。2.中国小说的独特品性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对中53.中西小说发展的相异之处:

(1)“依史论文”与“依哲论诗”中国小说“依史论文”的倾向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品性,小说只有被当成真实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小说得负起像史书一样化民成俗的责任。西方小说“依哲论诗”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在古典主义文论中得到阐发,它将文学叙事引向所谓的对“普遍事物”的模仿。因此,在中国,传统小说只有模拟“史”,追求“史”的真趣才有价值;在西方则必须靠近“哲”,追随“哲”,获得哲学意味才能受人敬仰。3.中西小说发展的相异之处:

(1)“6

(2)“事与理”、“文与事”——中西小说获取独立品格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典小说无意间借助对于“事与理”的哲学之分而使小说摆脱了历史叙事的限制。与之相反,西方小说却借助史论来摆脱哲之思的束缚。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西方有一整套叙事学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而将小说从历史或者哲学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之文体。

(2)“事与理”、“文与事”——中西小说获取独立品格的理论7二、中西小说母题比较

韦勒克在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母题简单地定义为构成小说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母题中包含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能引起人的联想。它本身能够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母题结合,形成新的故事。在主题学研究看来,母题是客观的,一旦其具有了抽象的意义,则上升为主题了,几个母题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不同的主题。二、中西小说母题比较

韦勒克在他的《文学8(一)中、西小说最基本的母题:顺运与抗争

在中、西传统小说中,一线贯穿的基本问题是人与命运的冲突,但中国小说表现为顺运,西方小说表现为抗争。西方小说承认古希腊悲剧对人生的评价,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色彩,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为”中显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小说主人公在自觉完善的小天地中生活,突然遭到命运的袭击,主人公在被动的冲击下作出消极抵抗,演出系列情节,但情节不是目的,目的是因果报应。(一)中、西小说最基本的母题:顺运与抗争9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10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11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12

(二)中、西小说中的“忧患“母题

1.中、西小说忧患母题表现描述

中国文学的忧患母题源远流长。这些母题起源于《诗经》。主要有:第一,对于德操、士品和人格的忧患;第二,对于时世、家国和个人身世的喟叹;第三,对于青春、爱情和婚姻的感伤;第四,对于亲情、友情和人道的呼唤。近代以来,中国小说的忧患意识其社会性远远超过个人性。忧患来自社会的苦难。

(二)中、西小说中的“忧患“母题

1.中、西小说忧患13

就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而言,西方小说的忧患意识产生较晚。西方小说的忧患意识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现代性带来的危机感油然而生,这一危机感和对这种对于危机的反抗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并在二十世纪形成主流,西方小说中的忧患母题得到空前繁荣。西方小说中的忧患意识是那种摆脱了一切个人和实际厉害得失的深邃思虑,它不是就社会事物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心愿,是关于整个生命本质的内在体验与遐思。

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14鲁迅中国忧患主题代表作家《呐喊》自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呐喊》自序15卡夫卡西方忧患主题的代表作家

诗人奥登的评价:“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三个妹妹后来都死于纳粹集中营,生前默默无名的他却早已成为他身后苦难世界的一则预言和寓言。很少有作家的名字化为形容词被收入字典,kafkaesque成了荒诞、恐怖的代名词。

卡夫卡诗人奥登的评价:“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162.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比较

(1)表现主题上的差异: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与对人类“存在”的忧患。(2)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3)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乐感的“忧患”与悲感的“忧患”。2.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比较

(1)表现主题上的差异17

(三)中、西小说中的复仇母题

1.中、西小说复仇母题描述

复仇母题在中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绵延久远,扩散与渗透力极大,其内在母题多重交织,又与许多重要的文学主题、母题交错相通,是一个值得深人发掘的永恒母题。以“复仇”为母题的中西小说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一般可分为血亲复仇、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第三类复仇”这三类模式。

(三)中、西小说中的复仇母题

1.中、西小说复18(1)血亲复仇模式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涉及到血亲复仇创作类型的是女性复仇模式居多,其中又主要反映在“二言二拍”类的拟话本小说、《聊斋志异》及唐代传奇等传奇类小说、以及某些笔记体小说中。女性型的血亲复仇主要集中为报父仇和夫仇,或尽孝或尽节。

(1)血亲复仇模式19

血亲复仇在西方叙事文学中主要以悲剧为载体,《哈姆雷特》是西方式血亲复仇母题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不同于古希腊悲剧中复仇者被命运所驱使,而是体现了特有的忧郁、迟疑、仿徨和两难处境。也许,他想取得的并不是一个复仇“胜利”的结果,而是一种“胜利”复仇的证明。相对而言,这正是哈姆雷特式的血亲复仇悲剧模式的伟大超越之处。血亲复仇在西方叙事文学中主要以悲剧为载体,《哈姆20

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Whether‘tisnoblerinthemindtosuffer

Theslingsandarrowsofoutrageousfortune,

Ortotakearmsagainstaseaoftroubles,

Andbyopposingendthem?Todie:tosleep;

Nomore;andbyasleeptosayweend

Theheart-acheandthethousandnaturalshocks

Thatfleshisheirto,’tisaconsummation

Devoutlytobewish‘d.Todie,tosleep;

Tosleep:perchancetodream:ay,there’stherub;

Forinthatsleepofdeathwhatdreamsmaycome

Whenwehaveshuffledoffthismortalcoil。Tobe,ornottobe:thati21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眼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三幕一场,全集9卷,103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22(2)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

对于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而言,其情节演化模式可以归为三个基本项:(1)女子真情实意地对待并无私无畏地帮助男方,男女双方在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基本上正常的生活情境;(2)男子功成名就后,一旦生活情境发生变化或有新的意欲索求,就无情无义地抛弃女方,乃至置女方于万劫不复之地;(3)遭遗弃命运和被置于死地的女子由怨生怒,终至对负心汉采取过激、惨烈的行为。(2)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对于痴心女子负心23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叙事其复仇的方式、手段、结局大都是本身不采取残酷的殃及无辜的复仇行为,而是通过冥报、魂追等的间接性复仇方式,换言之,不是主人公自己掌握命运进行积极的抗争,而是先以自身的毁灭来获得普遍的社会同情,所谓感天动地,是非自有公论在,让上苍、鬼神和代表社会正义的清官来主持公道,有明显的道德警示和善恶劝惩的特征,这和中国古代文化对正义内核的合“礼”解释以及文化的中和精神有关,是一种典型的弱者不争之争的复仇。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叙事其复仇的方式24

西方的美狄亚为了爱哪怕是畸形的爱,采取的是一种违犯礼法规范,叛离社会准则的复仇范式,个体的情超越了社会的“礼”。西方文学中情爱与复仇关系纠葛难分,而且两者都是个体生命的权利,复仇主体都不愿舍弃。西方将个体幸福作为善,举凡增进人利益的行为如爱情、性、婚姻(包括复仇)等均可称之为善,因而爱情与正义复仇既均为善,两者矛盾悖左时,主体宁可忍受巨大的牺牲也不愿舍弃一方,何况有不少的复仇动机正因爱而起,于是两者都在冲突中高扬。西方的美狄亚为了爱哪怕是畸形的爱,采取的是一种违犯礼25(3)第三类复仇模式

第三类复仇其本身蕴涵着两种基本形态:其一是为价值个体的人格和名誉诉求而复仇;其二是从个体式报私仇过渡并转换为群体式雪公恨。就第一种基本形态而言,第三类复仇则是个人化义理对社会化公理,原始的公平、正义对既定的秩序、法理规范的挑战。源自古希腊的西方文化精神看重个体价值的自我确证意识,倡扬以荣誉、尊严和权利为内核的人道关怀。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第三类复仇的叙事多带有伦理化、社会化的特色,复仇主体在诉诸个人主观努力、突出个体自身的求善意志与正义的力量的同时,渴望通过复仇获得来自于社会的价值认可。

(3)第三类复仇模式第三类复仇其本身蕴涵着两种26三、中西小说结构艺术比较

(一)中西小说结构意识中国传统小说运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西方传统小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中国现代小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西方现代小说运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三、中西小说结构艺术比较(一)中西小说结构意识27

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意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中庸、平和,它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和平向善的心理要求。中国自古乃礼义之邦。“礼”确立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行为准则。个人的价值只能在群体中得到实现。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意识,那就是散点式与多层次、人物的多中心与类型化。

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意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对应的28

西方传统小说“定点透视”的结构意识主要源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以上帝为中心,是一切人关注的中心。文艺复兴开始,西方逐渐以人取代了上帝,人取代了神,但基本思维方式还是一致的,只不过关注的焦点由神转成了人。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西方传统小说只有一个中心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就是情节的发展,他的情绪或者命运的高潮就是小说的高潮。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刻划中心人物,其他次要人物都是中心人物的陪衬。西方传统小说“定点透视”的结构意识主要源于基督教文化。29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杰作,结构上基本采用了属于西方传统小说的“定点透视”方法。变化原因:第一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其次是中国传统小说自身优势的发展结果。中国传统小说里的忧患意识、爱国精神、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使中国作家在与西方文学发生接触时很自然选择了与中国自己的传统相接近的表达方式。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杰作,结构上基本采用了属于西方30

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小说的结构意识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由单一的视点转向多层视点,由定点透视变成了散点透视。这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与文化的嬗变是密切相关的。首先,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越明晰,对自身的渺小越清楚,而对自身的探求也越迫切。上帝不是宇宙的中心,人同样不是。其次,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传统的个性的人成为现代社会中不起眼的一份子。人与人因为文明的发展反而越来越疏离与孤独。这些让那些敏感的艺术家们选择了新的结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困惑与思索。

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小说的结构意识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由31(二)中西小说结构艺术

(1)布局:中国传统小说结构布局的目的,是把错综复杂的生活事件整理成头绪分明的线索,以求明确、饱满地表现主题。西方小说通过结构布局,将生活中的事件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吸引读者对主题的思考探索,多条线索交错,时隐时现。

(二)中西小说结构艺术

(1)布局:32(2)叙述角度:

中国小说大多用全知叙述角度,显示出一种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西方小说很早就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后来发展到多人物的叙述角度,显示出灵活和多层次的优势。多叙述角度的融合,显示了中、西小说的发展。

(2)叙述角度:

中国小说大多用全知叙述角度33(3)时间意识:

中、西古典小说大多运用直线式的叙述方式安排结构。但西方古典小说重视外部时间,以求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中国古典小说更多从增加作品意蕴的角度利用外部时间,甚至故意模糊外部时间。西方现代小说注重心理时间,打乱事态时序,改变时值、拉长放慢或缩短物理时间、取得共时性、立体性的效果。中国当代小说也努力实践这样的小说结构。

(3)时间意识:中、西古典小说大多运用直34思考

1.中西小说命运认知模式的比较:以《浮士德》与《红楼梦》为例。

2.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比较:以《狂人日记》和《变形记》为例。思考1.中西小说命运认知模式的比较:35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中西小说母题比较

中西小说结构艺术比较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中西小说的产生与发展36一、中西小说的产生

(一)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描述

西方小说常用词语Novel:长篇小说Fiction:指虚构的叙事,后用来指代小说。Story:故事、小说Roman:传奇、小说桓谭在《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汉书·艺文志》中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一、中西小说的产生

(一)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描述

西方小说常37

中西小说产生发展描述西方小说:神话传说——史诗——骑士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近代小说——现代小说)中国小说:神话传说——史传——志怪志人小说(古小说)——唐传奇——话本小说——章回小说——近代小说中西小说产生发展描述38(二)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之比较结论

1.中西小说发展的同步:(1)中、西小说的发展和都市文化、商业化、印刷术等分不开。(2)中、西小说的发展以思想方面的大动荡和新思潮的传播为背景。(3)中、西小说都不是突然出现,而是以强大的叙事传统作为后盾。(4)中、西小说都采用一种比较自由的语言媒体突破少数人对文化的垄断。(5)中、西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其所创造的模拟世界,本质上都表现一种批判精神。(6)中、西小说都从描写客观世界逐渐转向探求人物性格,生活经验,精神世界等复杂问题。(二)中西小说产生与发展之比较结论

1.中西小说发392.中国小说的独特品性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对中国传统小说从精神文化品性到小说形式都具有重大影响。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审美趣味上。就形式而言,史传之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诗骚之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突出作者的主观情绪,于叙事中着重言志抒情,结构上引诗词入小说,突出“情调”与“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这必然大大降低情节在小说布局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突破持续上千年的情节为结构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为中国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开辟新前景。2.中国小说的独特品性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对中403.中西小说发展的相异之处:

(1)“依史论文”与“依哲论诗”中国小说“依史论文”的倾向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品性,小说只有被当成真实时,才有存在的价值。小说得负起像史书一样化民成俗的责任。西方小说“依哲论诗”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在古典主义文论中得到阐发,它将文学叙事引向所谓的对“普遍事物”的模仿。因此,在中国,传统小说只有模拟“史”,追求“史”的真趣才有价值;在西方则必须靠近“哲”,追随“哲”,获得哲学意味才能受人敬仰。3.中西小说发展的相异之处:

(1)“41

(2)“事与理”、“文与事”——中西小说获取独立品格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典小说无意间借助对于“事与理”的哲学之分而使小说摆脱了历史叙事的限制。与之相反,西方小说却借助史论来摆脱哲之思的束缚。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西方有一整套叙事学理论与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而将小说从历史或者哲学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之文体。

(2)“事与理”、“文与事”——中西小说获取独立品格的理论42二、中西小说母题比较

韦勒克在他的《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母题简单地定义为构成小说的“最基本的情节因素”,母题中包含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能引起人的联想。它本身能够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母题结合,形成新的故事。在主题学研究看来,母题是客观的,一旦其具有了抽象的意义,则上升为主题了,几个母题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不同的主题。二、中西小说母题比较

韦勒克在他的《文学43(一)中、西小说最基本的母题:顺运与抗争

在中、西传统小说中,一线贯穿的基本问题是人与命运的冲突,但中国小说表现为顺运,西方小说表现为抗争。西方小说承认古希腊悲剧对人生的评价,表现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色彩,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为”中显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小说主人公在自觉完善的小天地中生活,突然遭到命运的袭击,主人公在被动的冲击下作出消极抵抗,演出系列情节,但情节不是目的,目的是因果报应。(一)中、西小说最基本的母题:顺运与抗争44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45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46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47

(二)中、西小说中的“忧患“母题

1.中、西小说忧患母题表现描述

中国文学的忧患母题源远流长。这些母题起源于《诗经》。主要有:第一,对于德操、士品和人格的忧患;第二,对于时世、家国和个人身世的喟叹;第三,对于青春、爱情和婚姻的感伤;第四,对于亲情、友情和人道的呼唤。近代以来,中国小说的忧患意识其社会性远远超过个人性。忧患来自社会的苦难。

(二)中、西小说中的“忧患“母题

1.中、西小说忧患48

就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而言,西方小说的忧患意识产生较晚。西方小说的忧患意识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现代性带来的危机感油然而生,这一危机感和对这种对于危机的反抗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并在二十世纪形成主流,西方小说中的忧患母题得到空前繁荣。西方小说中的忧患意识是那种摆脱了一切个人和实际厉害得失的深邃思虑,它不是就社会事物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心愿,是关于整个生命本质的内在体验与遐思。

第五章第二节中西小说比较研究课件49鲁迅中国忧患主题代表作家《呐喊》自序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呐喊》自序50卡夫卡西方忧患主题的代表作家

诗人奥登的评价:“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三个妹妹后来都死于纳粹集中营,生前默默无名的他却早已成为他身后苦难世界的一则预言和寓言。很少有作家的名字化为形容词被收入字典,kafkaesque成了荒诞、恐怖的代名词。

卡夫卡诗人奥登的评价:“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512.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比较

(1)表现主题上的差异: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与对人类“存在”的忧患。(2)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3)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乐感的“忧患”与悲感的“忧患”。2.中、西小说忧患意识的比较

(1)表现主题上的差异52

(三)中、西小说中的复仇母题

1.中、西小说复仇母题描述

复仇母题在中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绵延久远,扩散与渗透力极大,其内在母题多重交织,又与许多重要的文学主题、母题交错相通,是一个值得深人发掘的永恒母题。以“复仇”为母题的中西小说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一般可分为血亲复仇、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第三类复仇”这三类模式。

(三)中、西小说中的复仇母题

1.中、西小说复53(1)血亲复仇模式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涉及到血亲复仇创作类型的是女性复仇模式居多,其中又主要反映在“二言二拍”类的拟话本小说、《聊斋志异》及唐代传奇等传奇类小说、以及某些笔记体小说中。女性型的血亲复仇主要集中为报父仇和夫仇,或尽孝或尽节。

(1)血亲复仇模式54

血亲复仇在西方叙事文学中主要以悲剧为载体,《哈姆雷特》是西方式血亲复仇母题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不同于古希腊悲剧中复仇者被命运所驱使,而是体现了特有的忧郁、迟疑、仿徨和两难处境。也许,他想取得的并不是一个复仇“胜利”的结果,而是一种“胜利”复仇的证明。相对而言,这正是哈姆雷特式的血亲复仇悲剧模式的伟大超越之处。血亲复仇在西方叙事文学中主要以悲剧为载体,《哈姆55

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Whether‘tisnoblerinthemindtosuffer

Theslingsandarrowsofoutrageousfortune,

Ortotakearmsagainstaseaoftroubles,

Andbyopposingendthem?Todie:tosleep;

Nomore;andbyasleeptosayweend

Theheart-acheandthethousandnaturalshocks

Thatfleshisheirto,’tisaconsummation

Devoutlytobewish‘d.Todie,tosleep;

Tosleep:perchancetodream:ay,there’stherub;

Forinthatsleepofdeathwhatdreamsmaycome

Whenwehaveshuffledoffthismortalcoil。Tobe,ornottobe:thati56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眼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三幕一场,全集9卷,103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57(2)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

对于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而言,其情节演化模式可以归为三个基本项:(1)女子真情实意地对待并无私无畏地帮助男方,男女双方在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个基本上正常的生活情境;(2)男子功成名就后,一旦生活情境发生变化或有新的意欲索求,就无情无义地抛弃女方,乃至置女方于万劫不复之地;(3)遭遗弃命运和被置于死地的女子由怨生怒,终至对负心汉采取过激、惨烈的行为。(2)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模式对于痴心女子负心58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叙事其复仇的方式、手段、结局大都是本身不采取残酷的殃及无辜的复仇行为,而是通过冥报、魂追等的间接性复仇方式,换言之,不是主人公自己掌握命运进行积极的抗争,而是先以自身的毁灭来获得普遍的社会同情,所谓感天动地,是非自有公论在,让上苍、鬼神和代表社会正义的清官来主持公道,有明显的道德警示和善恶劝惩的特征,这和中国古代文化对正义内核的合“礼”解释以及文化的中和精神有关,是一种典型的弱者不争之争的复仇。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叙事其复仇的方式59

西方的美狄亚为了爱哪怕是畸形的爱,采取的是一种违犯礼法规范,叛离社会准则的复仇范式,个体的情超越了社会的“礼”。西方文学中情爱与复仇关系纠葛难分,而且两者都是个体生命的权利,复仇主体都不愿舍弃。西方将个体幸福作为善,举凡增进人利益的行为如爱情、性、婚姻(包括复仇)等均可称之为善,因而爱情与正义复仇既均为善,两者矛盾悖左时,主体宁可忍受巨大的牺牲也不愿舍弃一方,何况有不少的复仇动机正因爱而起,于是两者都在冲突中高扬。西方的美狄亚为了爱哪怕是畸形的爱,采取的是一种违犯礼60(3)第三类复仇模式

第三类复仇其本身蕴涵着两种基本形态:其一是为价值个体的人格和名誉诉求而复仇;其二是从个体式报私仇过渡并转换为群体式雪公恨。就第一种基本形态而言,第三类复仇则是个人化义理对社会化公理,原始的公平、正义对既定的秩序、法理规范的挑战。源自古希腊的西方文化精神看重个体价值的自我确证意识,倡扬以荣誉、尊严和权利为内核的人道关怀。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第三类复仇的叙事多带有伦理化、社会化的特色,复仇主体在诉诸个人主观努力、突出个体自身的求善意志与正义的力量的同时,渴望通过复仇获得来自于社会的价值认可。

(3)第三类复仇模式第三类复仇其本身蕴涵着两种61三、中西小说结构艺术比较

(一)中西小说结构意识中国传统小说运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西方传统小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中国现代小说运用定点透视结构模式西方现代小说运用散点透视结构模式三、中西小说结构艺术比较(一)中西小说结构意识62

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意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中庸、平和,它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