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新高考历史学考选考C级必考知识_第1页
2022年浙江新高考历史学考选考C级必考知识_第2页
2022年浙江新高考历史学考选考C级必考知识_第3页
2022年浙江新高考历史学考选考C级必考知识_第4页
2022年浙江新高考历史学考选考C级必考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知识点(c)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占卜决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构造。(史实:“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级别森严。(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级别明确,难以逾越)四.清朝军机处——c1.设立的因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避免军事机密的泄露。2.职能演变:由单纯解决军务逐渐扩大到其她政务,成为辅助皇帝解决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3.特点(精、简、速、密)(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2)构造简朴,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3)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性明显。4.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步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五.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1.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华;避免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与巩固统一等。2.悲观作用:易导致暴政、腐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弹压,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的自足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七.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1)国民生活方面;列强忽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导致深重劫难;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破坏中华文明遗产。(2)政治方面: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公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领事裁判权)、关税等主权的完整。(3)经济方面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步通过政治借款、讹诈赔款、在中国开设工厂、修筑铁路等方式输出资本,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总之,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中国由一种本来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背景:日本大举侵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重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过程(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刊登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1935年,中共刊登“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拟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伙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5)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刊登《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御暴力,实行自卫。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合同,改编军队。1937年9月,国共合伙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胜利(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办反攻。(2)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中国抗战获得最后胜利;10月25日,台湾光复。因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吓得全民族抗战(主线因素);国共两个战场配合,协同作战;正义战争,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配合、支持;海外华人的支持。意义国内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获得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本。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斯西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近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某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思想近代化: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进一步人心。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间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没有完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变化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辛亥革命失败的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的干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运动——c直接因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合法规定遭回绝,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概况195月4日起,北京大学等校学生机会,举办游行示威。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此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浪潮波及全国。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职亲日卖国贼的职务。(3)中国外交代表团回绝在和约上签字。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当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c结束了一百近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种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主线上变化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极大变化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的会的召开。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是国内的主线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伙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伙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正式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国内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种新阶段。意义:调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减少决策失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素①历史因素:中国是一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地理因素: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法律根据①1949年《共同大纲》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概况:先后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意义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增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意义——c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引方针。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标语,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种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设想:1980年,邓小平刊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发言,体现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设想。修改宪法:1982年11月,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提出: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确立: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以国家主线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形成体系:基本形成以以依宪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处在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发明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积极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过程初次提出: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再次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最后定型:1955年亚非会议(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对世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c得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华。(2)在国家的政治原则、权力组织形式、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启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对近代民主制度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2.失民主范畴: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本上的,众多妇女、外邦人也被排除在外。民主性质:原始直接民主,合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很也许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民主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力的工具,导致雅典的衰弱。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c对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法的实行,使平民地位空前提高,调动了她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帝国时期,万民法以广泛的合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多种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有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华进步。对世界中世纪于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研究罗马法的热潮。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还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c国王是虚君,“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利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议会对行政权力有监督控制权。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二十一、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重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c重要内容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②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议院(按州)和众议院(按人口)构成。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平衡利益”的原则。作用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任何一项法定权利都受到另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浮现一定限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限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二十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c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刊登。意义:国际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二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c相似点①历史因素:都缺少民主老式,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老式的影响。都受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压制,竭力想打破该体系的束缚。②建立时机:都是运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不同点①建立的过程:德国是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再发动战争;而日本是先发动侵略战争,后逐渐建立起法西斯专政。②核心力量:德国已纳粹党为核心,以希特勒为领袖;日本以军部为核心。③建立的方式:德国建有一种法西斯政党,并通过欺骗性宣传获得选举胜利而上台;日本没有法西斯政党,通过法西斯组织军部,发动政变上台。走向世界大战——1.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重要体现、影响、历史教训——c重要体现①纵容日本侵略中国。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③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④1938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德国兼并奥地利,英法没有抗议。⑤制造慕尼黑诡计——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⑥1939年德国兼并捷克斯洛伐克。⑦“奇怪战争”“静坐战”——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二战的爆发。②英法忽视了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受到严重损失。③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不易于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团结对敌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历史教训:①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②对侵略行为不能纵容,应及时制止。③肩负起大国责任和义务。④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的重要内容及其后果——c内容:双方互不使用武力,;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后果:①对苏联:避免一方面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诡计;秘密协定书规定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畴,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强权政治的体现,应予以否认。②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加速二战爆发。③对英法:“祸水东引”诡计的失败,绥靖政策初步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因素、过程——c因素:①本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空前锋利。②历史因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③直接因素: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是战争爆发的深层诱因。⑤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过程: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②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不断对外扩张。③英、法、美面对法西斯扩张履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④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公约》,客观上对德的扩张有利。⑤1937年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⑥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二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与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苏德战争的爆发及影响——c爆发:1941年6月22日,(实行“巴巴罗萨筹划”)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公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影响:①对苏:损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②对德: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加速了德国的失败。③对整个战局:二战扩大,同步美英调节对苏政策,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影响——c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影响:①对日:战术上临时获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本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端。②对美:损失重大,卷入战争。③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④对整个战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⑤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c因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上升为重要矛盾(主线因素)。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增进。(直接因素)。形成:1942年元旦,在华盛顿,26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影响:①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②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③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本。④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⑤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莫斯科战役(1941年9-12月)——c概况:对阵双方苏军(朱可夫)——德军。成果:德军被歼50万,仓惶后退。意义:①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布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打败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后来德军无力在东线发动过全面攻打。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c概况:①苏军的战略防御阶段(1942年7-11月),与德军展开剧烈巷战,苏军死钉在斯大林格勒。②苏军的战略反攻阶段(1942年12月-1943年2月),全歼德国第六集团军。意义:①苏德战争中对剧烈的战役。②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主线转折,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半途岛海战(1942年6月)——c概况:①美军破译日军密码,精心准备。②双方在半途岛展开海战,日军惨败。意义: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积极权,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c概况:北非战场上英军对德意军队作战,德意军队损失过半,被迫全线西撤。意义: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瓜岛战役(1942年8月)——c概况:太平洋战场美国展开反攻,夺占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卡尔纳尔岛,日军被迫撤退。影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积极权;到1945年初,美军收复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等战略要地,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c概况:英美联军在乎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倒台,新政府退出战争。影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崩溃。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c概况:德军发动大规模攻打,力图消灭库尔斯克地区苏军主力,在普罗霍夫卡地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影响:德军失去苏德战场的积极权。若曼底登陆(1944年6月,代号“霸王行动”)——c概况:英美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影响: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法西斯德国陷入东子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了其灭亡。二十八、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c对世界格局的影响:①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主线变化;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②增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给人类导致空前的浩劫。②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本。④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增进了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c(1)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2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①加强国际性维和组织的权威。②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③肩负起大国责任和义务。(3)某些国家墨守成规的代价——创新、发展才是出路,要与时俱进。(4)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加强国际合伙,求得共同发展(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三十、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c有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大国关系缓和对广大发展中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经济发展重要浮现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三十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历代都履行。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本,巩固统治。体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在土地问题上,采用克制兼并的政策,巩固农业生产基本。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均有歧视性规定。影响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增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悲观: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三十三、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含义: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因素:主线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本。体现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顺治帝)。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1的也许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三十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c发展不平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②行业分布: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①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②自然经济(老式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发展艰难:受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先天局限性,后天畸形。三十五、民族工业浮现短暂春天的因素、时间和重要体现——c因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近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某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③群众抵制日货、倡导国货运动的推动(19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⑤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临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重要因素)时间: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或者1912-19)重要体现①新增公司和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②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等轻工业有明显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三十六、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c时间: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素①战争的破坏(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②政策的打击(恶性通话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苛捐杂税)③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和谐通商航海公约》)。三十七、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某些,敢于实验。③判断的原则:与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否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否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筹划和市场的关系:筹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⑥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对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21世纪初,国内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优越性会更好地发挥,更有力的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十、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引起了“商业革命”。许多新商品出目前欧洲市场上;同步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和扩大有力地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成立了一批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推动了西欧资本积累的进程;新航路的开辟,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国际性的贸易中心浮现,如里斯本、塞维利亚、伦敦等。引起了“价格革命”。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增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各地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极大的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激发了人们摸索科学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连接通道;地区性的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性的历史;标志着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四十一、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c方式:①建立殖民地。②奴隶贸易。③进行殖民战争。④野蛮的掠夺。⑤残酷屠杀。⑥不平等贸易。影响对殖民国家:掠夺了大量财富,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对殖民地: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另一方面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增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对世界: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市场粗具规模。四十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1)19世纪60年代至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密切了国际交流。各国通过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增强。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引起交通运送业的革命,增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自由主义原则),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四十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积极影响:(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①增进人群的流动与融合,使世界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增进世界经济发展。②增进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限度提高;粮食、原料生产集中于亚非拉第三世界落后国家;工业生产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大受益)。悲观影响:(带来动乱和冲突)①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与地区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③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四十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c时候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全面干预。采用了某些改善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行政和立法手段相结合(700多种法令和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控制生产和扩大市场相结合。四十五、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从实质看,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节,是对美国生产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