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12节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必修三第12节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必修三第12节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必修三第12节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必修三第12节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第2页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生物全部个体。2.数量特征

同种第3页(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

特征。②意义:反应了种群在一定时期数量。

数量制订计划标志重捕法

第4页(2)出生率、死亡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比率。②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主要原因。(3)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率。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原因。(4)年纪组成总数种群密度第5页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数目标百分比。②类型:、稳定型和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

。(5)性别百分比: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标百分比。

1.改变内容:、波动、、下降。2.“J”型曲线:(1)产生原因:食物、空间条件、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增加型衰退型改变趋势增加稳定充裕第6页(2)特点:种数数量

。3.“S”型曲线(1)产生原因:受

如空间、食物、敌害制约。(2)特点:种群数量到达环境条件所允许(K值)后,将停顿增加,或保持在

左右。4.决定原因:

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5.影响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原因:受

种群数量不停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停降低。连续增加环境条件环境容纳量K值出生率人工控制第7页6.研究意义(1)合理利用、保护野生生物资源。(2)预防虫害。

第8页1.种群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作为一个种群不但占有一定空间,而且含有一定结构,同一个群内个体间含有交换基因能力。2.种群概念了解(1)2个要素:“同种”和“全部”;(2)2个条件:“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含有一定时间限制,离开一定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

第9页(3)2个观点:第一,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是繁殖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第二,从进化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最小单位。

(·辽宁抚顺一中月考)威海市水产研究全部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鱼能够看作A.1个群落B.1个生态系统C.8个物种 D.8个种群第10页解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叫做种群。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是地中海鳎鱼。生活在同一池塘中鲫鱼为1个种群,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地中海鳎鱼为1个种群。鲫鱼为1个物种,地中海鳎鱼为1个物种。所以,题中8个池塘里鱼可看作2个物种,8个种群。答案

D

第11页第12页由图可知,种群各种特征与种群数量有亲密关系。上述每项发生变动,都将造成种群个体数量变动。1.从年纪组成看,年轻个体较多时,预示着未来种群密度要增大,而年老个体较多时,种群密度将会减小。2.从性别百分比看,长久自然选择已确定各种群适当性别百分比,如因各种原因造成性别百分比失调,必定造成生殖上混乱,引发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如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性别百分比,就会使许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第13页3.预测未来数量改变趋势——年纪组成;决定种群密度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4.影响种群数量改变原因a.种内关系——种群特征

c.非生物原因——水分、温度、食物等

第14页(·江苏高考)以下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是第15页A.① B.②C.③ D.④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马尾松年增加量为4000m3,而年采收量为1000m3,年采收量小于年增加量,年增加1.5%;鲫鱼年增加量为3500kg,而年采收量为3600kg,年降低1%;甘草年增加量为200kg,而年采收量为300kg,年采收量远大于年增加量,年降低10%;沙蚕年增加量为3000kg,而年采收量为500kg,年采收量小于年增加量,年增加25%。所以,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是③。答案

C

第16页1.(·淄博模拟)有两个主要原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是否增加,它们是A.出生率和食物供给B.死亡率和迁移率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地域面积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种群特征。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增大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减小变量。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是否增加最主要参数。食物供给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经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答案

D

第17页1.样方法(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经过计数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种群密度,以全部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预计值。(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昆虫卵、蚜虫和跳蝻密度等(这些生物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3)方法步骤:

第18页第19页第20页2.标志重捕法(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活动范围内,捕捉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识后再放回原来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识个体与未标识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识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百分比,来预计种群密度。(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3)计算公式:

第21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种群数量。他们共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识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其它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识。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与出生,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鼠妇种群数量预计值是________。解析

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计算。因为不考虑影响种群密度4个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设该种群数量为X,则X∶40=40∶16,X=40×40÷16=100。答案

100只

第22页2.(·烟台质检)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含有代表性样本不一定需要A.随机取样B.样方面积为1m2C.样本数量足够大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取样调查中取样问题。取样关键在于随机取样,不论是调查种群密度,还是研究基因频率。随机取样,就是使全部样本都有被抽取可能性。抽样样本容量越大,预计值越靠近总体真实值。种群密度调查还要求调查期内没有大量迁入与迁出、出生与死亡。样方面积大小与研究对象分布与大小相关,正如书本中提到“不一样物种种群密度,在一样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答案

B

第23页种群数量增加两种曲线及其在生产上应用(一)“J”型曲线和“S”型曲线比较1.曲线比较

第24页第25页3.联络:两种增加曲线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一样,对种群增加影响不一样。因而有:

第26页(二)种群数量改变规律在生产中应用1.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因为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K值变小,经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办法提升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根本办法。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到达环境容纳量二分之一(K/2)时,种群增加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所以,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确保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么既可取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加,不影响资源再生。

第27页如图所表示为种群数量增加曲线,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是A.改进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升B.BC段种群增加率逐步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C.在B到C改变过程中,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加率

第28页解析

K值不是固定不变,改进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升。BC段种群增加率即使逐步下降,但种群数量还是增加,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在B到C改变过程中,因为种群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自然状态下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加率。答案

B3.如图是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加曲线图。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是第29页A.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一点是d点B.图中表示种群增加速度最快一点是b点C.该种群增加速度由迟缓到逐步加紧是在迁入2年后开始D.既要取得最大捕捉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d点所代表水平上答案

D

第30页试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一、关键点透析1.探究原理酵母菌能够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加情况与培养液成份、空间、pH、温度等原因相关。我们能够依据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情况。2.探究目标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计数及种群数量改变曲线绘制。第31页3.假设酵母菌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中,其种群数量增加会受到种群密度影响。4.试验步骤(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培养液中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d。(4)天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取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收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透。将计数板放载物台中央,显微观察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已知小方格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第32页(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试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规律。二、试验中需注意几点事项1.因酵母菌种群是培养在恒定容积培养液中,故种群数量改变与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改变差异较大。2.因为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所以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标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以确保估算准确性,降低误差。4.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限上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酵母菌。

第33页5.结果统计最好以统计表来统计,表格以下:

6.本探究不需要设对照试验。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试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改变关系”。试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显微计数方法:

第34页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计数。②将含有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依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统计天天数值。依据以上叙述回答以下问题:(1)依据所学知识,该课题试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加,伴随时间推移,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加。(2)本试验没有另设对照试验,原因是___________。

第35页该试验是否需要重复试验?________,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3)在吸收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假如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采取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试验数据。(5)在该试验基础上,依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增加原因推测,深入确定一个探究试验课题。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2)该试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需要为了提升试验数据准确性(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增加稀释倍数

第36页(5)酵母菌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溶氧量)改变关系

第37页1.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加率随时间改变曲线,以下叙述正确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加B.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N/2C.捕捉该鱼最正确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第38页解析

解本题关键是要读懂图。坐标系纵坐标是种群数量增加率而不是种群数量。种群数量增加率减小,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只是增加速度变慢。种群数量呈“J”型增加时增加率相同,所以该曲线为“S”型增加曲线增加率。捕捉该鱼最正确时期应是种群数量增加率最大t1时。答案

B2.如图表示了鲸生殖数量改变速率、死亡数量改变速率与种群大小关系。图中表示生殖数量改变速率曲线和K点代表含义分别是第39页A.曲线1,种群最大数量B.曲线2,种群最大数量C.曲线1,某一环境条件下种群最大数量D.曲线2,某一环境条件下种群最大数量解析K值为某种群在某环境中最大容纳量。生殖速率在K/2时到达最大,以后则因为种内斗争等影响而越来越小,到K时与死亡速率到达动态平衡。答案C3.下列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加速率随时间改变关系。在第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环境负荷量约为第40页A.100只B.200只C.300只 D.400只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呈S型增加,第时增加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达K/2,可估算此环境中环境负荷量约为200×2=400只。答案D第41页4.以下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平均增加量与种群密度关系是

第42页解析

池塘鱼个体平均增加量与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相关。在一定种群密度范围内,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充分,所以,个体平均增加量改变不大。种群密度过大时,因个体平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所以,随鱼类种群密度增加,鱼个体平均增加量下降。答案

B5.(·广东)以下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第43页解析

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C、D分别是种群空间特征中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答案

B6.(·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关系。以下分析错误是A.曲线a代表种群个体普通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第44页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种群个体间竞争最猛烈解析

曲线a表明,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显著降低,显然此生物消耗物质和能量较多,这么生物普通营养级较高,体型对应比较大。人工养蜂时,因为蜜蜂单个个体生存能力过低,种群密度较低时不利于其繁衍,存活率较低;若种群密度过高,则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也较高,所以种群密度适中时最利于种群发展。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竞争越激烈,所以曲线b代表种群个体间竞争最猛烈种群密度不是d点。答案

D第45页7.(·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改变,结果以下表:

依据表中数据分析,以下结论正确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加快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紧B.第17~29天,成虫增加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加率下降与种群密度改变相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曲线增加

第46页解析

在第13~25天,因为环境适宜,成虫数量增加快;在第25~29天,成虫数量即使增多,但其增加率下降,说明死亡率逐步增大;在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曲线增加。答案

C8.(·江苏)红豆杉是我国宝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以下问题。(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办法属于________。(2)假如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惯用方法是________。将统计到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植株数量见下表。

第47页依据表中数据,采取坐标图画出该种群各级别植株数量柱状图。(3)由表能够看出,此红豆杉种群年纪结构属于________。(4)研究表明,红豆杉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

第48页解析

因红豆杉幼年个体很多,故该种群年纪组成为增加型。红豆杉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说明二者间是捕食关系;果肉状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可见二者还含有种间互助关系。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列图(3)增加型(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第49页9.“标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