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的美学阐释研究摘要:在目前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审美信息交流的数量和速度,而在于它所催生出来的审美表现的多样化,审美意识的平民化,以及审美交往的主体间性,即它在解构着个体的审美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了我们的审美世界与审美生活。关键词:新媒介群众传播特性美学阐述群众传播是美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在新媒介环境下群众传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性,它的这种特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考虑问题的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个体审美体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媒介即讯息,信息社会下媒介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也不断出现,新媒介所带来的新“讯息〞深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播送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方案,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介〞(Ne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介一词及相关概念,自此“新媒介〞一词逐渐流行开来。一、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特性的变迁新媒介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有着很多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特点,新媒介环境下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传播方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符合标准、最理想和最完善的传播方式。详细来看,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方式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1)双向互动性。群众传播由根本单向的变为双向互动的,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受众心声的反应变得直接和便捷;(2)异步性。新媒介实现了异步性,受众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在任意选定的时间内进展收听收看,有必要时还可反复收听收看;(3)非受控性。数字化传媒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信息源;(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新媒介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展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5)碎片化。新媒介带来了受众的分化,信息传播呈现“分众〞、“小众〞的特点,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6)多媒体化。新媒介具有提供多传媒信息及产品的才能。新媒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交融于一个系统之中。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特性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将改变人们的认知、交往方式,改变个体的审美交流方式,改变社会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消费关系、社会关系。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上看,新媒介的双向互动及交流自由的特性,构成了新的反映言论、涌现真知灼见的公共空间,增加公众维护自己权益和参政议政的时机,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信息发布和控制权,同时还进步政治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对个人而言,新媒介开拓了个人的传播交流空间,是人体的飞越性延伸,新媒介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络更为严密,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开展程度的同时也进步了人的活动效率和自身价值实现率。总之,新媒介将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进而将使个体的当代审美生活发生重大的变革。二、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的美学阐释群众传播的审美功能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群众传播媒介在传递审美信息时,对社会一般群众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目前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的美学内涵在于它所催生出来的审美表现的多样化,审美意识的平民化,以及审美交往的主体间性,进而重构了我们的审美世界和审美生活。1.审美表现的演变:多样化。人类传播的历史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电子媒介可以看作是过去所有媒体方式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感知才能的综合运用。这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所阐述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才能的延伸,播送是人的听觉才能的延伸,电视那么是视觉、听觉和触觉才能的综合延伸。〞而网络媒介,我们那么可以把它看作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因此它的存在方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所孕育出的审美表现形式也将是多样化的。同理,人类艺术的开展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流派取代另一种艺术形式或流派的过程,而是一个叠加整合的进程。在新媒介环境下,随着新技术开展的广泛性和浸透性越来越强,群众传播的审美功能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当一种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它不可能作为承载艺术的单独的媒介而存在,而是吸收旧有介质的特质,然后交融在自己的审美表现方式中,以一种“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美学特征。同时我们对于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的“分众〞、“小众〞等特点,群众传播所展现出来的全新叙事性构造:偶发和连续性的叙事构造,也需多加注意,因为它们同样是多样化审美表现的特定形式。2.审美意识的变异:平民化。新媒介的开展为平民化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根底和技术保障。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世界,它所带来的是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的新天地。新媒介环境下群众传播具有独特的双向交流功能,在网络中既可以进展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还可以进展多对多、一对一的交流。根据?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4.8%,用户规模达1.88亿。以互动交流为特质的网络文学活动过程始终贯穿着平等、自由的审美理念。而由平民群众创作的网络文学或文本的大量涌现,其意义在于平民群众在网络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网民的创造性、想象力、表现欲、真实观点、自我意识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得到了尊重和行使。总之,在新媒介环境下多元兼容的平民化审美意识将会成主流的审美意识。3.审美交往的强化:主体间性。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必须的行为。正如上文所说的,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众传播由根本单向的变为双向互动的,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受众心声的反应变得直接和便捷。交互式的审美体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学者张耕云在?数字媒介与艺术?一文中分析了媒介的变化对于艺术交流的意义,数字媒介的产生使艺术又形成了直接交流,从而把差异统一了起来,成为新媒体艺术最为突出的特征。新媒介生态环境中传播的互动性给个体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大规模地改变着主体与艺术交流的方式,催生了审美主客体以动感为特征的新关系,使审美主客体发生历史性变化。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交互式的审美体验使得审美主体间性得到了凸现。主体性是近代哲学和美学的命题,它主要是西方理性精神开展的历史需要,在主体性哲学的根底之上,文学理论与美学也强调文学和审美的主体性。美学应该是一种有关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学问,它应当提倡主体间的共在,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互相依存,新媒介环境下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及由此催生出的交互式审美体验使得主体间的交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审美的主体间性在新媒介环境中得以实现。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群众传播的方式及特性都发生了变化,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个体的审美活动方式。新媒介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表现、审美意识与审美交往特性丰富了个体的审美体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在重构着我们的审美生活,但群众传播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方式只是人类审美体验和审美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局部,要进展个体审美生活的重构任重而道远。-中国论文联盟.LL.整理参考文献:[1]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北京:北京播送学院出版社,2001.[2]张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第5章《1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课件1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3、水是常用的溶剂16课件
- 医院陪护制度
- 医疗仪器设备备品备件管理制度
- 第四单元课题1 爱护水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7《鹿角和鹿腿》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新课标(部编版)
-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四)-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心源性脑栓塞及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 2024年惠州申请客运从业资格证2024年试题
- 2024年资阳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脑淀粉样脑血管病ppt课件
-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南宁市茧丝绸产业发展方案
- 通道农药残留检测仪操作说明书
- 冷库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 《无菌导尿术》PPT课件.ppt
- 接触网基础知识
-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电子天平检定装置
- 涡格法代码及解释_物理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
- 高中数学 第二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2.3.3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课件2 北师大版选修2-1
- 中国南阳介绍PPTppt
- (高三化学试卷)--北京四中高三上学期期中测验化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